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Ke wor s: Ur n z to y d ba iai n; Ur a paile pa so b n s ta x n in; Re e r h p o r s s a c r g e s; Re iw ve
1 国 内外 城 市 空 间扩 展 的研 究进 展
1 1 城市 空 间扩展 演 变模 式 .
为代表的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采用历史形态学方法 归纳出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与多核心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发达地 区乡村聚 落空间格 局转 型与重构研究——以苏南为例” ( 17 14 40 11) 收稿时 间:2 1 — 2— 0 0 1 1 2 作者简介 :张荣 天 ( 9 7一) 18 ,男 ,江苏溧水人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 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城
中国科技论坛
(0 2年 8月 )第 8 21 期
m gi 指出城市 空 间扩展 的五 种基 本类 型 :填充 、 an等 外延 、沿交通 线扩 展 、蔓延 、卫 星城 式 ,并 根据 不
第 8期 (0 2年 8月 ) 21
中国 科 技 论 坛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问扩 展 的研 究 进 展 及 其 述 评
张 荣 天 ,张 小 林
( 京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南 204 ) 10 6
摘 要 :根 据 国 内外城 市空 间扩 展 研 究 内容 变化 和 理论 进 展 ,从 演 变模 式 、驱 动机 制 、模 拟 预 测和 优 化 调 控 四 个方 面对 国内外城 市 空间扩展 的研 究 内容 体 系进 行 归 纳与 总结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国 内外城 市 空 间扩
国外对城 市空间扩 展 演变模 式研 究 可追 溯到 1 9 世纪末城 市地 理 学对 城 市空 间形 态结 构 的 研 究 ,较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杨荣南① 张雪莲(福建师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福州350007)提要 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建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根据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结果,导出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四种不同模式以及基于这四种模式之上的多模式组合在一起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建设空间;动力机制;模式中图分类号 TU984.1 城市是一个空间概念。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的载体,是城市所占有的地表区域。

根据不同角度,城市空间主要有建设空间、通勤通学空间,管理空间以及经济影响空间等类型。

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建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

①1 扩展的动力机制1.1 经济发展是决定性因素1.1.1 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周期性。

城市自产生之日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几乎是任何城市都概莫能外的。

只不过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城市的空间扩展方向、形式、速度及表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而已。

只要考察一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不难发现,城市空间的扩展并非逐步均衡地向外推进,而是存在着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速度、特征、方向和形式表现出很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这种周期性特征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变化的,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了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反之则导致城市空间扩展的停滞,即城市空间扩展的速度所表现出来的周期性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周期性相吻合。

以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相应的城市面积扩展速度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1953年以来城市建设投资曲线与建成区面积扩展曲线的波动极相似,投资增长率曲线的波动引起了面积增长率曲线的波动,并大于面积增长率曲线波动的幅度。

说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紧缩对城市空间扩展速度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城建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导致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周期性变化,经济的扩张—过热—收缩—再扩张,使城市空间扩展产生了加速—减速—稳定三种变化状态,经济处于发展期,城市建设投资水平上升,城市空间扩展能力和速度提高,反之城市空间扩展的速度将减慢。

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及对长沙市的模拟研究

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及对长沙市的模拟研究
规则 , 在设 计 上充 分 考 虑 了这 方 面 的影 响 。如 通 过将 城 市空 间 按组 团分 成 1 2个 片 区 , 个 片 区 的发 展 速 度 受 各 城市 规 划政 策 优先 程 度 不 一 样 , 过 对 不 同 的 片 区输 入 通 不 同 的规划 约 束 系数 , 以依 据 政 策 的 变 化 灵 活 地 改 变 可 各 片 区 的空 间 扩展 速 度 , 可 直 观 地 预 测不 同 空 间发 展 并 政 策 下 城市 空 间 的演 变 。
19 ,9 9 2 0 ,0 5年城 市规划资料数据 , 用城 市空间扩展 模型将 长沙城 市空间分为 1 96 19 ,0 2 2 0 运 2个组 团分 片模 拟 , 并结
合 人 口经 济 模 型 , 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 2 2 预 00牟 长 沙城 市建 设 用 地 面积 、 口经 济 与 各 个 片 区城 市 空 间扩 展 等 状 况 , 城 市规 划 管 人 为
入 。作 者 在 传统 自下 而 上 c 模 型 的基 础 上 A
, 结
合 城市 空 间 扩 展 规 律 , 入 自上 而 下 的 运 行 机 制 , 传 引 对
统C A模型进行了扩展 , 构建 了一个城市空间扩展模型。
并运 用 城 市空 间扩 展 模 型 ( r nsaeepn oe, ub pc xadm dl简 a
理空 间 单元 的一致 性 问题 。
I 12 运行 规则 的变革 。传统 的元胞 自动机模 型的运 ..
行 规 则 , 设 计上 都 是 自下 而 上 的 运 行 规 划 。 而现 实 中 在
城市空间的扩 展受到城市发 展政策和规划管 理等 自上 而下的宏观控制作用非常强烈 , 因此 , S M模型的运 动 UE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a)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a)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基于GIS与地理元胞自动OL(Geo-CA)模型的城市卒同扩展模拟研字卜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元胞空间表现为一个首尾相接的“圈”。

对于二维空间,上下相接,左右相接,而形成一个拓扑圆环面(torus),形似车胎或甜点圈。

周期型空间与无限空间最为接近,因而在理论探讨时,常以此类空间型作为试验。

反射型(ReflectiveBoundary)指在边界外邻居的元胞状态是以边界为轴的镜面反射。

■!—]]口…皿;口例如在一维空间中,当r=l时的边界情形:‘u趾矿定值型(ConstantBoundary)指所有边界外元胞均取某一固定常量,如0,l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边界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二维或更高维数的构模时,可以相互结合。

如在二维空间中,上下边界采用反射型,左右边界可采用周期型(相对边界中,不能一方单方面采用周期型)。

③构形:是在某个时刻,在元胞空间上所有元胞状态的空间分布组合。

通常,在数学上它可以表示为一个多维的整数矩阵。

(3)邻居(neighbor):以上的元胞及元胞空间只表示了系统的静态成分,为将“动态”引入系统,必须加入演化规则。

在地理元胞自动机中,这些规则是定义在空间局部范围内的,即一个元胞下~时刻的状态决定于本身状态和它的邻居元胞的状态。

因而,在指定规则之前,必须定义一定的邻居规则,明确哪些元胞属于该元胞的邻居。

在一维元胞自动机中,通常以半径r来确定邻居,距离一个元胞r内的所有元胞均被认为是该元胞的邻居。

二维元胞自动机的邻居定义较为复杂,但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我们以最常用的规则四方网格划分为例),见图3·2,黑色元胞为中心元胞,灰色元胞为其邻居,它们的状态一起来计算中心元胞在下一时刻的状态。

(a)Von.Neum姗型(b)Moore型(c)扩展的Moore型图3-2元胞自动机的邻居模型Fig.3-2NeighborModelsofCellularAutomata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研究区域地理位置示意图F培4.1Theschamaticmapofgeographicallocationofstudy∞呼和浩特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 北师 范大 学城 市与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春 10 2 ) 东 长 3 0 4

要 : 发 区 的 快 速 发 展 , 动 城 市 空 间 的不 断扩 展 和 城 市 功 能 的转 移 扩 散 。 过 对 大 连 经 济 技 开 推 通
术 开 发 区建 设 带 动 城 市 空 间扩 展 影 响 的实 证 研 究 , 明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建 设对 城 市 空 间 的 规 模 扩 表 张和 功 能 扩 散 发 挥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体 体 现 在 :1 地 域 空 间 上 , 造 城 市 空 间形 态 、 成 金 州 城 市 具 () 再 形 新 区和 布 局 十 大 产 业 功 能 园 区 ; 2 经 济 空 间上 , 快 传 统 制 造 业 向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转 型 , 展 进 出 () 加 发 口贸 易 , 引领 东 北 地 区 外 向型 经 济 发展 ; 3 社 会 空 间上 , 加 就 业 比重 , 设 人 才 强 区 , 立 相 对 () 增 建 建 完 的现 代 教 育 体 系 和 科 研 创 新 体 系 , 快 原 有 社 会 空 间的 分 异 和 新 社 会 空 间 的 形 成 。 加
第2 1卷 第 3期 2 0 年 9月 12






Vo . .No3 1 2I . S p 2 0 12 e .,
W ORL RE ONAL S D GI TUDI S E
大连 经济 技术 开发 区建设 与城 市 空 间扩展研 究
尹 鹏 , 振 民 , 才 梁 陈
的经 济增 长 中心 _”。 是 , l ]但 z , 当前关 于 开发 区对 城 市空 问扩 展 的研 究往往 过 多地考 虑 用地 规

中国城市化的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中国城市化的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带形 城市 等城市 形态 进行 了分析 。把 大都市 空 间增 长 的过程概 括 出城市发 展具 有从 同心 圆圈层式
扩展 形态走 向分 散组 团形态 、轴 向发展 形 态 乃 至 最 后形 成 带 状 增 长 形 态 的 发展 规 律 ( 朝 林 、 顾
吴莉娅 , 0 8 。学者重点研究了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张庭伟认为 , 0 20 ) 2
7 8
世纪 9 0年代 中国城 市空 间结 构 的变 化体 现在 两 个 方 面 ,即 中 国城 市建 城 区 向外 扩展 , 以及 与此 同时发生 的城 市 内 部空 间 的重新 整合 。熊 国平 、杨东 峰 、于 建勋 认 为 , 自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在城 市增 长 的过 程 中 ,内涵 式增 长始 终存 在 ,以退 二进 三最 为典 型 ,属 垂直 型增 长 ,但 以外延 式
广 东社会科 学
2 1 年 第 5期 01
中国城市化 的空 问扩 展方式研究
刘欣 葵
[ 提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空间扩展体现出几种方式:城市商贸功能回归重塑商务中
心、城 市更新催生 旧城的 “ 新天地” 、中心 区土地置换促成郊 区 “ 卧城 ” 矗立、试验政策和 大事件拉
而满 足这 些 转变 中的城 市功 能 的 区位 因素 、资源 状 况 、技术 条件 、体制 机制 、政 策背 景不 同 ,城 市空 间扩 展 的方 式也 会不 同。城 市化 是农 村 人 口向城 市 迁移 的过 程 ,也是 提 升城 市现 代化 建设 水
平 、优 化城 市功 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布 局 的过程 。本文 从 中 国城 市 化过 程 中城 市功 能 的转变 的视 角 ,探讨 在 相应

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研究

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研究
阮仪 三 . 史文 化 名 城 保 护 理 论 与 规 划 [ ] 北 京 : 历 M . 情况下 , 理的政策与适 当 的优惠条 件将 起 到强烈 的引导 作用 : [] 王景慧 , 合 4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0 20 . 不但能 明确投资方 向 , 更重要 的是加 强 了投资 者的信心 。在 改善
从旅游 角度来看 , 西街 区位反 而成 为优 势 , 只是这 种优 势在 功能 愈 发突出 , 历史街 区的维护与发展 也将越来越 重要 。文章从过 时
为 整合之前无 法得 到体现 。因此 , 只要旅 游服务 功能成熟 运行 , 西 量 纲 的 正反 两个 方 面对 历 史 街 区 的 发 展 进 行 思 考 , 我 国历 史 街 对我 国 当前 的历 史街 区建设具 街区位 将迅 速从 过时状态向积极 的方 面转化 。3 恢 复原生形象 。 区的衰落困局提 出一种解 决途 径 , )
联, 沈
丹 . 究 ,0 72 :51 . 2 0 ( )1 —6
3 都 资本 的介入需要 明确投 资方 向以及 预期 的结果 。从 纯 市场角 度 [ ] 成 都 市规 划 设计 研 究 院. 江堰 西街 历 史街 区城 市设计 [ ]2 0 . Z .0 8 来看, 西街街 区存 在相 对过 时的窘迫 , 资本 吸引力 较弱 。在 这种
设施。2 正确 利用 区位 。区位过 时是 一个相对 的概 念 。西街 区 特色所 同化。“ ) 过时 ” 的只是物 质性表 面 , 历史本质 与文化 内涵永
位过时主要体现 在远离 城市 中心 , 并且 背离 城市 发展方 向 , 但是 远不会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城市快 速发展 ,过 时” “ 的情况会
耦合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理论 。

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化研究

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化研究

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化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的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问题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化的关系,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该领域。

本篇文章将介绍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研究的相关内容,探讨其对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意义。

城市空间扩展是指城市从中心向外延伸,占用周围农田和自然资源的过程。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以满足居民的居住和就业需求。

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化。

土地利用演化是指土地用途和功能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过程。

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城市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规划部门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和土地管理政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在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研究中。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空间数据,可以准确地描述和监测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此外,数学模型、经济学方法和生态学原理等也被用于揭示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规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速度和方向受到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型城市往往呈现出向外扩展和卫星城市的特点,而小型城市则倾向于局部扩张。

此外,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还会受到政府政策、土地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

研究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对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城市空间扩展和土地利用演化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政府和规划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

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

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

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

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

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

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

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

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

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

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陈玉光逐渐成为现实,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将大大减少,有利于人们向郊区迁移,中心城区过于拥挤的状况将得到改善。

5.政府干预对城市空间扩展发挥着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国家基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全局目标而确定的产业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人口政策等影响城市在大范围内的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扩展速度和城市形态。

各地城市政府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定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和技术条件、外部环境等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确定发展目标,并依此制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对城市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空间作出合理安排的一种法规性调控手段。

世界各国政府普遍运用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大项目布局、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予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实现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定向引导和控制。

6.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制约。

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形地貌、资源状况、气候和水文条件、是否具有天然水陆运输之便等自然因素,不仅决定城市能否形成,而且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潜力、土地开发的密度、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及各类城市空间的布局和结构。

城市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防止由于过度、无序的开发带来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过快枯竭、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1.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主城区具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城市建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

随着主城区对各种要素的不断集聚,扩散能力也不断增强,其空间以已有的主城区为核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式连续均衡分层扩展,形成紧凑度较高的圈层结构。

但当城市空间扩展到一定程度后,若再按此模式继续扩展下去,将会导致交通拥挤、运输成本过高、住房紧张和环境质量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2.由单中心到多中心扩展模式。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旧城区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调整和人口急剧膨胀的要求,于是在许多大城市地区外围衍生了不同职能类型、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景观特征的新城区。

这些新城区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系统内部重要的功能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也开始由“单核”向“双核”、“多核”转变。

市域空间结构表现为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在地域上互相依存的组合关系,体现了市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其典型模式是由新旧双城构成的哑铃结构。

3.星状扩展模式。

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向指状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

其成因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或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

随着轴间地带的填充,星状结构的城市极易演化为含十字星状核心结构的团状城市形态,如我国的泰州、合肥等城市。

4.带状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大运量交通线路的建成引起的。

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如滨河、滨海地带)的影响,城市核心区呈带状分布,外围组团与之连片向两侧伸展。

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带状核心结构改变了单核圈层结构的向心特征,功能结构具有良好的均衡感。

另一方面,由于大运量交通干线的建成蕴含着潜在的高经济性,使城市空间主要沿对外交通体系的主要轴线方向呈带状扩展。

新开发的土地依靠交通轴线与中心城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其伸展轴主要有工业走廊、居住走廊和综合发展走廊等。

随着轴线间的不断填充,这种模式易演变为圈层式扩展模式。

5.网结状扩展模式。

由于山体、湖泊、湿地等阻隔,各城区的建设相对分散,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形成多个相对独立、具有相对完整功能及影响范围的中心,各中心之间靠陆路、水陆交通体系联结,形成网结状空间格局。

6.散珠状扩展模式。

散珠状扩展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空间扩展方式,是各国为解决或避免“城市病”而采取的一种常用模式。

当城市发展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沿用原来的扩展方式将大幅度增加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并带来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城市政府便会在距中心城区一定距离的地方如同散珠一般建设新城。

这种扩展方式通常是在人为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成组、成团向城区外围疏散,以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

日本东京等大城市周边的“卧城”、法国巴黎附近的新城建设、美国的“精明增长”模式都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

但如果主城区与各组团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控制,其后期易连成一片,演化为圈层式扩展模式。

7.复合型扩展模式。

城市在总体上按同心圆圈层模式扩展过程中,由于地铁、轻轨、高速公路等运输干线的建成,导致要素在运输干线附近带状集聚,继而在某些点上又出现圈层扩展,形成复合型扩展模式。

8.串珠状扩展模式。

要素和功能的集聚及空间扩展并非集中于一个点上,而是沿着江河(包括运河)重要码头、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重要站点形成若干新的生长点,逐渐成长为城市,各城市之间联系密切,构成串珠状城市群落,以我国沿南北大运河形成的串珠状城市群落最为典型。

9.远距离异地扩展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基于解决区域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而作出城市宏观战略布局的调整和相关政策的实施。

如美国对其西部地区的开发、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德国在1990年统一后对其东部地区的开发、法国在20世纪对其西部地区的开发、意大利对其南部地区的开发、巴西对其内陆地区的开发。

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和综合发展规划、政府投入巨资、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吸引国内外企业进入、重大项目和先进科技带动、实施灵活的人口政策等,吸引要素向这些地区集聚,在这些地区建设了一批新城并促进了旧城的复兴。

10.城市空间扩展的总趋势: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

当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达到较大规模时,在继续发挥集聚作用的同时,其空间、产业、人口等便开始向周边卫星城镇扩散,带动卫星城镇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卫星城镇与中心城市趋同的产业逐渐丧失竞争力,在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时对原来的产业布局作出新调整,形成与中心城市协作共荣的局面,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非常紧密。

这样,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及其与周边卫星城镇的良性联动便构成了更具竞争力的都市圈,都市圈具有不规则圆形地域结构,通勤时间一般为1小时。

伴随中心城市(都市圈)的不断发育成长及区域内交通能源运输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和完善,中心城市(都市圈)的辐射力作用于更广大的地域范围。

在这个广大地域内,产业通过重新调整布局得到有机整合,原先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相对独立发展和无序竞争的状态逐渐改变,代之以清晰的产业分工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由若干不同规模、等级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紧密关联、协同发展、具有强大活力和竞争力的庞大城市体系———城市群或城市带,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极。

城市群依拥有中心城市的多少可划分为单核、双核和多核结构。

二、采取科学、理性的空间扩展方式,推动我国城市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一)确立并贯彻有限扩展的理念所谓“有限扩展”包含4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速度、土地开发密度、空间扩展的总体模式以及最终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城市所在地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和当时建设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第二,资源、生态环境对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土地开发方式必须与之相适应。

第三,即便是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空间沿任何方向上的水平扩展都并非是任意的和无限的。

在一定阶段,沿一定方向的空间持续扩展将带来居民通勤、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运营成本的大幅增加直至不经济,此时即表明沿这一方向的空间扩展已达到了它的极限,必须适时调整扩展方向和整个城市的空间扩展模式。

第四,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是由生产、商贸、交通能源运输和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科技研发、文教卫生、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生态循环、管理等多种功能紧密联系、互相作用构成的一个巨系统,不同的功能对应着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应加以科学布局、有机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