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市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网络化 结构 的转 变 ’ 。北 京 也 正 在 从 传 统 的 单 中
心城市 向多 中心城 市 区域 ( 区域 城市 ) 或 转变 , 且 并 多 中心 、 网络 化 的空间结 构 也在 北 京 市城 市 总体 规
交通 和 通 讯 、 级 商 务 服 务 等 。 美 国学 者 萨 森 高 ( asn . 在弗 里德 曼 的研 究基 础上 提 出了全 球 Sse ,S ) 城市 的概 念 , 为全 球城 市是 世 界经 济组 织 中高 度 认
构 , 进 北京 建设世 界城 市 的步伐 , 在 市域 层 面 上 构 建 网络 化 大都 市 , 点 开展 包括 促 进城 市 推 应 重 空间的 多 中心发 展 , 加快 四 大城 市功 能 区的 建设 , 化 多 中心 间的 专 业化 分 工和 职 能 互补 , 速 深 加
中 心 城 区 城 市 职 能 转 移 , 立 紧 密 的 空 间联 系在 内 的 四 大 重 点 工 作 。 建 [ 键 词 ] 世 界 城 市 ; 络 化 大 都 市 ; 间发 展 模 式 ; 京 关 网 空 北
认 为 全 球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正 进 入 一 个 以 强 化 r的 区 域 化 生 产 为 标 志 的 发 展 阶 段 , 界 范 围 内 f 大 的 城 世 { j 市 区 域 主 导 的 斑 块 结 构 已 取 代 传新 的城 市 空 间 发 展 模 式 。笔 者 认为构 建 网络 化 大 都 市 应 成 为 北京 建 设 世 界 城 市
[ 中图分 类号 ] T 8 . 1 u 94 2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7 -9 7 2 1 )300 — 6 24 1 (0 0 0 - 50 0 5
在 信息 化 、 全球 化 和 城市 化 的多 重 影 响 下 , 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

前言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

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

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为了适应北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

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与空间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地面空间的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目前,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地铁、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各类地下设施日益完善,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条件。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下空间规划不够科学、管理不规范、资源浪费等。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未来,北京的地下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

在规划方面,将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扩展性,实现与地面空间的有机衔接。

在利用方面,将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资源优势,实现多种功能的综合利用,如交通、商业、能源、防灾等。

2. 地铁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地下空间的发展。

未来,北京的地铁线路将进一步扩展,实现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

同时,地铁站点周边的地下空间将得到充分开发,形成以地铁为核心的地下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3. 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规划与建设中,将更加注重地下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设置通风采光设施、建立地下绿化带等。

同时,将引入智能化的管理技术,实现地下空间的智能化运营与管理。

4. 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地下空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未来,北京的地下空间将更加注重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

在规划与建设中,将充分考虑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如设置避难场所、配置应急设施、建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等。

四、结论总之,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综合利用、地铁与城市交通网络的一体化、绿色生态智能的地下空间以及防灾减灾功能的强化。

世界城市_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_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

世界城市_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_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

说起北京近二十年城市发展,柯焕章如数家珍。

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北京城市规划工作,并直接主持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至今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就是在此基础上修订的。

柯院长有着很浓的文人儒雅气质,他平和、睿智的谈吐,在北京初春寒冷的下午,让记者如沐春风。

我们的谈话自然从92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①开始。

这个规划明确了21世纪首都建设现代国际城市的目标,并对北京的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作了较大调整。

进一步明确北京不再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要发展金融、商贸、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近二十年来首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政府行为,规划方案的前瞻性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新的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关村、CBD和奥运中心三大文化、经济功能区成为北京新地标,并对北京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柯院长还饶有兴趣地给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在研究北京城世界城市:北京城市发展新主题——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柯焕章□ 本刊记者 黄 荔市定位时,最初的提法是“建设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可以有很多,经过思考,决定去掉这个“化”字。

北京不仅要建设一座国际化城市,而更高目标要求是到21世纪中叶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国际城市。

柯院长指着墙上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图,很感慨地说,他主持过北京的城市规划,也经历了北京的城市变化,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在争取,有成就感,但也有很多遗憾,有人说规划是一门遗憾的科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见证城市发展: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是最大矛盾记者:从编制92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今天,已经快20年过去了。

如果我们留心,北京其实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

您是规划者,又是亲历者,这些年北京城市规划中关于环境的内容有没有什么变化?柯焕章:环境建设一直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像我们所熟悉的大气、水体、能源、绿化等等都在城市规划中有专项内容。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2024年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大城市如北京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技术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与现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北京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因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对于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研究(一)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理念,注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技术方法上,应采用多规合一、大数据、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手段,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规划内容与重点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

重点在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等。

(三)技术支撑与保障特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这包括遥感技术、GIS分析、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技术体系实践(一)规划编制与实施北京市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规合一、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同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协调,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技术应用与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遥感技术、GIS分析等,提高了规划的精度和效率。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当前,北京人口拥挤、产业过度集聚等“大城市病”日益突显。

诸多学者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其空间结构,并比较与东京、纽约、伦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进而分析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然而对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问题以及与世界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差异研究不足。

本文在北京建成区范围内重点研究其内部的常住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基于可获得的东京、伦敦与纽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为北京人口疏解、行业布局优化、用地合理配置、缓解“大城市病”提供针对性建议。

首先基于空间尺度效应,提出降尺度、变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新方法,进而利用GF-2遥感数据提取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建成区。

其次,分析北京建成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分布,构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建筑体积的关系模型,模拟北京建成区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利用点密度指标生成常住人口点密度分布图,分析北京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第三,利用电子地图兴趣点大数据,模拟北京建成区主要行业的点密度分布,分析主要行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第四,结合生成的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点密度与行业点密度数据,利用偏离度指数分析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与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的偏离度。

第五,基于东京、伦敦与纽约小地域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模拟其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差异;基于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利用景观格局相关指数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呈现为“M”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距离城市中心1-3千米、5-10千米的环带为常住人口集聚的峰值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314.1万人、532.1万人,距离城市中心10千米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共1077.3万,超过北京建成区常住总人口的80%;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大,四环以外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低于5000人/平方千米,四环以内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超过2.5万人/平方千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8年
1977年
1973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方案〉,提出 新建工厂到远郊,市区 现有工厂挖潜,逐步建 设一批小城镇。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83年
市域 市区
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了北京的城 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强调经济发展要适应和服 从城市性质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 工业基地”。第一次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93年总体规划所确 定的目标部分已提 前实现,规划空间 容量趋于饱和,难 以容纳新的城市功 能。 1993年总体规划预 计2010年全市总人 口1500万人,城镇 建设用地总规模900 平方公里左右。 2002年全市常住人 口达到1423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总规 模达到941平方公里。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 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的发 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 益的统一。 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 统一以全部行政辖区作为城市 规划区,完善优化城镇布局体 系。 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保护和改善首都地区的生态环 境。 保护古都风貌的原则、措施和 内容是可行的,必须认真贯彻 实行。 市域
北京的发展首先要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和传统的空间格 局,中轴线和十字格局是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也是未来城市 空间格局发展的主题。
北京城市空间资源分析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和浅山地区,历史文化遗产遍布, 同时也是北京的绿色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该地区以保护为主,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 开展一些旅游、度假活动,不适于大规模的进行开发建设。 西部、北部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代价比较大,也不时 北京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该地区同样不适于大规模 的人口和产业聚集。 东部、南部(包括东南部)平原地区,使北京市建设条件最 好的地区,同时也是北京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 的交通要道,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小,城市发 展的阻力较小,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东、南方向的河北省三河、 廊坊、涿州、固安等地区,土 地资源丰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作为北京未来发 展的辐射范围,分担北京的部分区域职能。
绿地不断减少
热岛效应加剧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户籍人口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 间发展缺乏协调,人 口和产业在市区聚集 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 改变
GDP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不够: 北京的进一步发展还 将着眼于区域的城市 化发展和经济总体水 平的提高
京津冀地区
长江三角洲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判断
2002年北京市常驻人口规模为1423万人,综合考虑各种 制约因素,比较不同预测方法得出的未来人口增长规模结论, 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北京未来的人口规模预测为:
2008年约1550万人,2020年1630万人-1750万人。在此之 上的人口增长,将通过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来吸纳和承接。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值比值 人均年收入 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 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比重 单位 美元 % 美元 % % % 亿美元 % 家 次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5000 〉60 4000 0.6 40 40 150 10 200 200 5 北京 2002 3355 61.3 2246 0.6 21.8 15.6 -27 -60 5.8 上海 2001 4510 50.7 2524 -15 46 315 24.5 54 -1.78
珠江三角洲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与规模判断
部 分 大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与 人 口 密 度 比 较
巴黎 伦敦
北京
莫斯科 柏林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现状人口密度 适宜人口密度 2 2.2 1.87 1.4 0.55 0.26 0.11 容纳人口 124 350 565 915 1235 1650 1750
北京湾地面高程在100米以下的面积为6361平方公里,现有绿色 空间的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为2200-2400平方 公里。 现代城市每人至少需要拥有200平方米的绿地。目前的3500平方 公里绿地至多可容纳1750万人。 考虑北京未来还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绿色空 间的总量已经不能再减少。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北京市区功能现状分布叠加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 功能过度集中
建国初期对城市总体 规划的研究:当时, 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少 规划方案,对北京未 来的建设,提出了许 多的设想,最终确定 了把行政中心放在旧 城区的方案
巴兰尼柯夫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方案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旧 城 保 护 受到 极 大 冲 击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分散集团式布局: 市区使城市的主体, 是按“分散集团式” 布局原则,由市区中 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 的北苑、酒仙桥、东 坝、定福庄、垡头、 南苑、丰台、石景山、 西苑、清河10个边缘 集团组成,规划城市 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 左右。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四级城镇体系:北京 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 (即中心城市)、卫 星城(含县城)、中 心镇、一般建制镇四 级城镇体系布局。 两个战略转移:改变 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 在市区的状况,城市 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 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 移,市区建设要从外 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 移;大力发展远郊城 镇,实现人口和产业 的合理布局,进一步 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 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国 际 交 往
本地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 外汇市场交易量 FDI占本地投资比重 外国金融机构数 年国际会议举办数 R&D投资占GDP比重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类 别 社 会 发 展
指标 人均居住面积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非农业劳动力比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信息化指数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人均电力消费 千瓦时 辆 部 万人次 千米 单位 平方米 平方米 %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20 15 75 50 4000 <100 2000 1000 3000 4500 200 北京 2002 11.6 9 -46 -<100 3100 1100 4111 2418 74.6 上海 2001 12.5 5.56 88.5 43 3500 100 4468 414 4645 1773 62.9
北京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03)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市域 市区
1953年
1953年11月《改建扩建 城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对古代 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要区 别对待,有步骤地改变 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 创造条件。
1957年
1957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提 出为避免市区的人口过 分集中,城市布局准备 采取“子母城”的形式, 在发展市区的同时,有 计划的发展一批卫星城 镇。
北京城市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2004-2008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国际大都市框架。 2009-2020年,建成具有北京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2021-2050年。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 持续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
北京城市空间的历史特征
北京有3048年建成史和850年的建都史,3500余处文物古迹。 元大都是充分体现《周记考工记〉的典型都城,中轴线布局, 前朝后市,左祖后社,基本奠定了北京城的格局。明、清北京 城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元大都城市布局的思想和精髓,成为“中 国古代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最能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空间要素是北京的中轴线, 最能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空间要素是北京的中轴线,最能 体现北京的现代化形象特征的空间要素是东西长安街, 体现北京的现代化形象特征的空间要素是东西长安街,而两者 组合成的十字轴线古城了北极更是空间结构最独特的个性, 组合成的十字轴线古城了北极更是空间结构最独特的个性,既 承载深厚凝重的历史遗产,又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 承载深厚凝重的历史遗产,又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58年11月《北京市总 体规划说明〉,第一次 提出了“分散组团式” 布局原则和规划方案, 即将城市分割成20几个 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形 成由城市中心地区和边 缘建设区与他们之间的 绿色空间地带有机组成 的布局形势。在工业发 展上提出了控制市区, 发展远郊区的设想。
市域 市区
二环内 三环内 四环内 五环内 六环内 北京湾 全市
2.74 2.4 1.97 1.26 0.44 0.2 0.084
分析世界相近规模的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北京与其他城市不同 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从适宜的人口密度要求出发,判断北京适宜 的总人口规模为1750万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和建设规模的限制
基 础 设 施
每万人拥有汽车数 每万人拥有电话数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 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 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93年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北京面临新机遇期, 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 间。 经济增长、固定资产 投资、开复工面积、 建设用地供应紧密相 关。根据前13年固定 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 供应的关系,预测 2004年到2008年城市 用地规模为356平方公 里。 1993年总体规划预计 的2003年建设用地范 围为941平方公里,事 实上到2002年北京已 规划的建设用地就已 达到1600平方公里, 还不包括各区县拟新 增建设用地480平方公 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