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成都市的专业规划设计机构,承担着成都市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
院内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规划师和设计师队伍,以及先进的规划设计软硬件设备,具备了为成都市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的能力。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成都市的城市规划。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研究院会深入调研成都市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情况等,结合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政府的发展目标,确定成都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制定城市分区规划时,研究院会根据成都市的地方特点和需要,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规划和发展方向。
在制定城市设计时,研究院会围绕城市的具体位置、特色和需求,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方案,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公共设施等。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宜居型城市,注重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方式,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注重传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城市设计和规划,将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中。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院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内外的奖项,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研究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与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为成都市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院将继续努力,为成都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成都市创造更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环境。
成都成华区成华跳蹬辖片区发展战略构想

空间优化
——主要是应对跳蹬辖 区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强化制度创新 提升人口素质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基础设施
猛追湾RBD休闲商务区
定位为集城市公园、高尚购物、创 意产业、五星级酒店、高品质居住 为一体的国际品质RBD区域,建设高 档写字楼、星级酒店、高品质商住 为主要业态的商旅型城市综合体, 打造成都会客厅 。
The banner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成华跳蹬河辖区发展战略构想
报告结构
定位思考 发展构想
跳蹬自省 面临挑战 发展机遇 周边辖区分析 优势资源
发展模式思考 竞合策略 产业支撑 发展定位 发展目标 形象定位
发展重点 发展思路 推动5大价值工程 开展5个形象亮点 行动策略
The banner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The banner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in Western China
创意经济 现代服务 体验旅游 和谐社区
四川天丰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enghua’s tiaodeng area
成华跳蹬河辖区发展战略构想
我们谋求新的跨越必须面临8大挑战:
科技产业: 科技产业:网游开发、数字娱乐、软件研发、CG动漫等 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文学、摄影、绘画、建筑、舞蹈、视觉艺术等 影视产业: 影视产业:电影、网娱、数字媒体、影视、音乐等 广告产业: 广告产业:品牌顾问、营销策划、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新潮媒体等 设计产业: 设计产业:平面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空间设计、工艺美术等 概念工业: 概念工业:产品创意设计、经营决策、营销策划、品牌运营等
成都市二圈层发展策略与空间整治

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成都市二圈层的介绍 (1)1.3.1成都市二圈层的概念 (1)1.3.2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圈层结构理论 (3)2.2 城乡一体化 (3)2.3 新都市主义 (3)2.4 城市郊区化 (4)2.5 产业集群化 (4)3 成都市二圈层现状分析 (5)3.1 成都市二圈层经济现状 (5)3.2 成都市二圈层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5)3.3 成都市二圈层存在的问题分析 (6)3.3.1城镇化进程问题分析 (6)3.3.2城乡一体化问题分析 (6)3.3.3城市郊区化问题分析 (7)3.3.4资源与生态问题分析 (7)3.3.5产业问题分析 (8)3.3.6交通联系问题分析 (8)3.3.7城市空间问题分析 (10)4 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策略 (11)4.1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1)4.2 发挥门户优势 (11)4.3 资源和环境优势 (12)4.4 利用在圈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2)5 成都市二圈层的空间整治 (14)5.1 产业结构与布局整治 (14)5.1.1总体规划,各司其职 (14)5.1.2发挥自身优势 (14)5.1.3政策导向 (15)5.2 交通联系整治 (16)5.2.1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16)5.2.2二圈层内部的联系 (16)5.2.3二圈层对外的联系 (16)5.3 空间整合 (17)5.3.1土地资源空间整合 (17)5.3.2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17)5.3.3城区环境空间整合 (18)6 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开始又一次飞跃的发展。
由于主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已开发程度较高,城市从中心向四周地不断扩张,城区中心范围也不断扩大,经济活跃地区也逐渐由城市拥挤狭小的第一圈层逐渐向第二圈层蔓延转移,第二圈层地区必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都市域内的经济热点和焦点,在整个成都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与产业策略PPT幻灯片

7
2020/2/24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
• 深度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国际竞争力。 突出服务国家现代 化建设大局的综合 能力。——国际融 入性、竞争性。
• 强化区域引领和辐 射带动作用。促进 国家中心城市与核 心城市群的协同一 体发展。
专栏: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与指标(2030年)
功能 国际化经济、
交流中心
300-400 10000 国家级城市群
二、建设背景
(一)全球竞争视角
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本质是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的竞争
• 城市作为资源要素流转和配置的节点,在全球范围内结成为一个多极化、多层次的全球 城市网络体系,并且呈现愈发紧密的态势;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国家 参与全球竞争。
113
—
115
114
—
113
115
—
117
117
—
122
121
—
123
122
—
124
124
美国智—库“AT Kearney”每1隔25两年发布全球城市12指5 数(Global Cities
Index,GCI),包含5个领域的26个指标。
2020/2/24
核心城市承担与世界的经济、创新、文化、交通信息联系
• 一批新兴城市如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在各类排行中崭露头角。
香港 北京 上海 台北 广州 深圳 南京 天津 成都 武汉 大连 苏州 青岛 重庆 西安 杭州 哈尔滨 郑州 沈阳 东莞 泉州
2008年 5 12 20 34 52 54 — — — — — — — 59 — — — — — — —
2010年 5 15 21 39 57 62 — — — — — — — 65 — — — — — —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基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空间发展思路与对策

(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变 化呈 单 体 圈 层 扩 张 态 势 。 城 市 为 单 体 3 形 态 ,城 市 空 间 以传 统 核 心 区 为 圆点 向 四 周 圈 层 拓 展 .城 市 与
乡村 分 离 发 展 。 1 近 域 急 速 扩 张与 广 域 推进 阶段 ( 9 3 2 0 ) . 2 1 8 — 0 8 18 9 3年 5月 。成 都 市 实 行 市 带 县 体 制 ,原 温 江 地 区 的 1 0
与 现代 文 明 交 相 辉 映 的 新 型城 乡 形 态 。2 0 0 9年 l 2月 成 都 提 出
现 路 径 这类 问 题 仍 然 缺 乏 深 入 而 清 晰 的 认 识 。涉 及 城 市 与 乡 村
两 种 聚 落 的 区域 分 布 形 式 、外 部 空 间形 态 、内 部 分 布 格 局 与 功
能 组 合 、聚 落与 环境 的 关 系 、建 筑 空 间 组 织 和 外 观 风 貌 等城 乡
个县 划人成 都市 ,行政 辖 区面积 由 36k 8 1 m 扩 大 到 1 6 4 m 2 1k 。 中 心 城 区 建 成 区 面 积 也 由 18 9 0年 的 6 k 0 m 扩 展 到 2 0 0 8年 的
38 5m。上世 纪 8 l. k 6 0年 代 以 来 ,成 都 行 政 区 划 类 型 和 城 市 性 质 所 发 生 的重 大 变 化 引发 了城 市 空 间 的 迅 速 扩 张 ,城 市 空 间 形
・
方 面 ,成 都 也 在 试 图 通 过 新 城 建 设 使 城 市 空 问 形 态 由单 中 心
向组 团 城 市 发 展 。 随 着 城 市 集 聚 和 扩 散 功 能 的 不 断 增 强 .周 边
毗邻 地 区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被 纳 入 到 与成 都 大 城 市 一 体 发 展 的轨
成都城市规划简析

2 成都近期城市规划梳理
“北改”城市规划概述 “天府新区”城市规划概述
成都城市发展脉络
2003年 三个集中
2007年 城乡统筹 试验区
2008年 灾后重建
2009年 世界现代 田园城市
2010年 东村文化 创意城
2011年 “天府新 区”和 “北改”
“北改”是什么 ?
■北改:成都最大的民生工程,惠及万人
■范围:包括位于金 牛、成华的城市北部区 域,幅员约120平方公 里。东起新成华大道,西 至西大街-金牛大道(老 成灌路),南抵一环路 (局部至府河),北至绕 城高速金牛、成华北边 界
北改工程建设范围示意图
“北改”对成都楼市的影响?
从北改时间计划来看:
2012
2012北改进度:以道路基础设施改造为主
800
700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600
500 400
20000
300
15000
200
近期(2010年)
10000
100 0
中期(2015年)
5000 0
人口密度(人/平方
远期(2020年)
公里)
主城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成都各区县人口密度情况
成都——科技事业
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 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 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重点实验室15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33个
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
领域中,具有极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能力。
成都,下一步?
对成都未来发展的三大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the Strategy of Urban Space Development, Chengdu
返回
精品课件
成都发展的背景
今天,全球化、信 息化、中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确定、西 部大开发、重庆直辖等 因素构成了成都发展的 新背景。这些因素决定 了成都将在未来起到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返回
精品课件
成都的汽车工业 全兴酒厂
“一极双城”——成都和重庆双赢的 选择
中国的五大城市群中除了 四川盆地城市群外都位于 中国的沿海经济带上。
四川盆地城市群将对中国 西部的城市体系起到推动 作用,成为中国城市体系
返 回重要的发展极。
精品课件
大成都都市圈
包括成都、绵阳、德阳、 眉山、资阳等5个城市
精品课件
在四川省的定位
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中心地位将更加强化
返回
精品课件
都市理想——城市发展目标
(1)从千年蜀地走向国际名城(famous city) (2)从一枝独秀走向区域合作(cooperative city) (3)从山水名城走向生态新都(ecological city) 返回(4)从悠闲城市走向效率城市(efficient city)
返回
土地利用规划概念
精品课件
政策建议
调整政府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 扩大市域行政区划和重构都会区行政区划 建立分级土地储备制度 “六线控制体系”
返回
精品课件
“蓝脉绿网”——塑造宜居的生态新 都
成都的生态结构体系:
以成都古城“两江抱城”的自然格局为基础
建立“蓝脉绿网”的中心城区生态网络
构筑“一环九廊”的都会区生态格局
地理半径约100公里 返 回 现状人口近3000万人
精品课件
空间格局
通过交通走廊拉开城市的 框架
构筑向东向南两大发展轴 线
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 向为“北举、东聚、西调、 南承”
形成“三心两翼”的空间 格局
三心为中心城区、新都新 城、龙泉新城,两翼为高 新西区和高新南区。
返回
精品课件
强化“水网林盘பைடு நூலகம்的市域生态基质
打造21世纪的“生态新都”
从而建构成都城市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
返 回 的生态结构体系
精品课件
返 回 “蓝脉绿网”的中心城区生态网络
精品课件
返回
“一环九廊”的都会区生态格局 精品课件
城市交通战略
(1)积极打造西南国际航空枢纽、铁路运输 枢纽、公路运输枢纽等三大枢纽。
精品课件
人口规模
根据经济发展的推演、城市化的预测以及成都都 会区的生态容量
成都市域人口将达1300万人
都会区将发展到600-800万人
返回
精品课件
产业重构
(1)优化传统支柱产业: 机械、食品
(2)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医药
(3)创造新的支柱产业: 旅游
(4)突出未来产业发展的 亮点:物流、会展
返回
精品课件
在全球的定位
(1)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2)西部通往世界的窗口
返回
精品课件
在全国的定位
(1)中国城市体系的重 要节点
(2)与重庆一起共同成 为中国西部区域中心。
返回
精品课件
在西部的定位
(1)交通、通讯枢纽 (2)金融中心 (3)创新中心 (4)制造业中心。
返回
成都的高速公路
(2)构筑双快交通主骨架体系。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时发展轨道交通, 积极采取措施降低中心区交通需求。
返回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道路系统规划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