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从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谈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古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影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独具特色,逐渐形成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理论体系。

结合本人专业知识,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1、从整体性谈中医药1.1人是一个整体:人体由众多器官和组织组成,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都是“人体”这个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人体这个有机整体,从而是个脏器和组织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机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主要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组成,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对人体发挥的生理功能并不是某一“脏”或“腑”孤立状态下各自性质或对人体发挥的生理作用的简单加合。

而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六腑、五官、五体等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如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脉;肝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脾与胃互为表里,开窍于口,在体合肉;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开窍于耳,在体合骨。

在生理上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等。

当出现病理情况时,脏腑功能的失常也可以通过经络传递反应到体表及其他组成要素上,如心火上炎可见舌红绛,肝经湿热可熏蒸胆汁导致黄疸等。

1.2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晨昏以及地域差异特点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如: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则阴气盛;《素问》中曾指出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这段话指的就是季节变化对人体脉象变化的影响;地域对人体的影响表现在南方多湿热,故而人体腠理多疏松,而北方偏于寒冷,故而人体腠理偏于紧密,腠理疏松开泄得以散热,紧密则得以御寒。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文--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对医学模式形成及转变的指导郝强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相互结合的产物,它着重研究的是辩证规律和范畴在医学中的特殊表现,是医学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

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和系统科学方法被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旧的医学模式、生命观、疾病观、医疗观、保健观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现代医学模式系统科学方法医学辩证法指导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热衷于对医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不少专家相继提出了若干种医学模式。

为何医学界如此关注医学模式的研究?医学模式指的又是什么?1,医学模式。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

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

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医学模式的演变: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

2,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的阶段。

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种医学模式。

⑴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

如:“巫医”等。

⑵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自然观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观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观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影响自然观作为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具体科学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同样,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观的指导。

在不同的时代,人类有着不同的自然观。

通过分别探讨古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近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现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指导医学科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古代自然观对医学发展的影响上海天坛普华医院张厚亮博士谈到“古代自然观包括古代朴素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宗教神学自然观。

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的直观性猜测到了自然界的总体状况,对医学的发展曾起过着积极的作用;宗教神学自然观将神视为万物的创造者,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阻碍医学的发展。

”在朴素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影响下,东西方医学得到长足发展。

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学派达到了古代西方医学发展的高峰,西方科学史称他为“医学之父”。

在这个学派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初步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他们注意观察,并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有所认识,并提出了适当治疗方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古代自然观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希波克拉底根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四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解释生命现象。

认为土在人体组成固体,水组成液体,火是移植于人体的温热,由于温热的影响从食物形成四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四体液与四特质干、冷、湿、热相配合,即血与热湿、黄胆与热干、粘液与冷湿、黑胆与冷干相配合。

由于四元素与四体液的不同配合,构成人的不同气质,即血———多血质,痰(粘液)———粘液质,黄胆(多胆汁)———急躁性,黑胆(多黑胆汁)———忧郁性。

人的体质基本上是由上述体液在体内的分布而构成,有机体的健康与疾病决定于体液是否平衡;治疗时应首先调整体液。

后来,这种四体液的病理学说被罗马名医盖伦完全接受。

其次,该学派将整体联系的观点运用于医学。

认为人身体各部的疾病是互为因果的,应当从统一和整体的观点来认识机体及其生理过程;自然界保持着严整的秩序,人体本身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的演变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然观不断地发展演变,从最初的神话、迷信到现在的科学世界观。

以下将从史前时期、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期和现代社会六个阶段来介绍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史前时期:自然和神秘是不可分离的史前时期人们还没有文化,很少有可靠的书面记录,自然观大多取决于神话和传说。

古人们相信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是由神祇创造的,他们赋予各种自然现象超自然的力量。

例如,太阳是由太阳神掌控,雷电是由闪电神制造的,大海是由海神掌管的。

人类的生与死也跟神祇的决定有关。

古代:人类开始探索自然的规律古代是自然观经历了第一个转折点的时期。

人类开始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神话和迷信走向了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探索。

在古代,土著人民获得了对生命和世界的基本认识,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然观。

在古代,人们开始探究天文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

中世纪:自然观再度被神化中世纪的自然观受到基督教神权主义的影响,自然被视为上帝的创造,宇宙万物由上帝掌控。

人类自身的问题、自然界的现象,都被解读为上帝是在强迫人类做出某些选择。

这种自然观持续了上千年之久,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文艺复兴:科学的奠基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类逐渐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欧洲学术界发生了从教会到自然的重大转变。

伟大的自然学家如可杜珂、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开创了逐步解放自然的科学时代,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力和实验力掌握自然规律。

启蒙时期:人类完全摆脱宗教束缚的时期启蒙时期为自然观带来了重大改变,人们开始从以往的神秘主义和迷信想法中走出来。

自然科学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基础。

这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家是伏尔泰和卢梭,他们不再相信基督教的神灵约束,完全摆脱了宗教式的自然观。

人们开始相信理性和实证主义的价值,重视追求自由和个人尊严。

现代社会:自然观的综合时期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在继承从前发展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中,自然观部分,根据医学生实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中西医体系形成、发展、结合关系,进而文化层面分析了中西医体系差异原因。

一、古代朴素唯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指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对自然界总的看法。

古希腊有水成说、火成说、四元素。

古代中国有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

其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古代王充的元气论,标志着古代自然观的最高水平,并分别成为西方古代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主流思想。

元气论、原子论两种自然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均为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二者有明显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了元气论(化生说)和原子论(元素说)的不同自然观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自然科学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潜势。

通过比较可知: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医学体系发展十五世纪下叶到十八世纪末,在西方逐渐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出发,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都看成机器。

它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实际自然研究中却具有积极意义的。

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人看成机器,从而促进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的大发展,形成近代西方实验医学理论体系。

比较此时中医和西医可以发现:中医不论在理论形式上还是经验内容上,均有量的扩张,并出现革新的倾向,但医学性质仍属于自然哲学,医学发展阶段仍属于经验医学;而西医体系发生质变,形成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完整医学体系。

医学性质属于自然科学,医学发展阶段属于实验医学。

详见下表;至此,中西医体系的不同一目了然,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和发展阶段上,都完全不同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中西医汇通、结合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方法沟通中西医。

他们或者以西医解剖、生理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有关知识;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

中医学的自然观

中医学的自然观

7-1-2-1、关于中医理论方法的特色和优势(1)中医学的自然观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自然观。

它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形和气两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每一具体的物体,都是形气相互转化的生存之宇。

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三阴三阳的离合运动,五类形质元素及其相应状态之间的生克制化,形气两大类物质的互相转化,是宇宙乃至人体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亦是万物之间辩证统一关系之所在。

这是一种物质因素和事物关系统一的理论。

它的深刻意义,尚未被大多数学者所认识。

这也就是李约瑟所提到的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有机的自然观”(其正在为西方现代自然科学所“被迫采纳”)。

在现代西方科学和哲学领域内,物质元素和事物关系被严格区分为两大范畴,表现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工。

而当代物理学以及系统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将元素和关系划分为两大范畴是不合理的。

中医学这种物质理论和哲学理论的统一,是一种按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来认识它的先进理论的雏形。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形气学说,内涵着时间空间、物质元素、运动规律,以及质量、能量、信息、形象、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统一。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曾生动地描述了中医学对宇宙自然总联系的认识:“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文中将太虚、宇宙、万物、生命描述为一个环环相扣、生化不息的有机整体。

无涯的宇宙,充满了生化的大气,万物由此而孳生。

太虚总统天地,天气统摄地气,天地又主宰着形类。

恒星、行星无不影响着自然界的阴阳刚柔,从而影响着物类和生命的进化繁衍。

由太虚元气所化的时间、空间以及恒星、行星、昼夜、四季、万物与生命,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系统的整体,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宇宙。

这一自然观认为,人与宇宙同源,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有一个既包括宇宙又包括一切生命现象在内的统一的但不能人为简化的客观规律。

自然观作用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观作用下医学模式的转变

自然观作用下医学模式的转变作者:张菁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1期【摘要】医学模式是一种关于医学整体的概念模式,核心是医学观,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唯心主义自然观到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经院哲学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再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到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僧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医学模式,再由此向更为进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关键词】医学模式;自然观医学模式是一种关于医学整体的概念模式,指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在发展医学和进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观察和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时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对医学的总体认识,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观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西方医学的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就是12-19世纪还原论的哲学思想催生了实验医学。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近代的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自然观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唯心主义自然观到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经院哲学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再到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伴随着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转变到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僧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医学模式,再由此向更为进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一、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

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

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自然医学在中国世界自然医学的来由与发展

自然医学在中国世界自然医学的来由与发展

替代医学。 自然疗法这一术语 直到 f 世 9 纪末才开始使用 。但其暂 学指导思想可
追溯到公元前4o o 年古典 医学中的希 皮克
拉底学派。
自然医学是以自然存在的物质和人体 自 身
的 能 力为 基 础 的一 种 医 学 它 是 一种 人 类 疗
病系统 ,这个系统强调运用自然的力量 .如 空气 水 、阳光 无污染的有机食物及有机 自然植物等资源以维护人类健康 。自然 医学 系的——它 正导
中 有机生活方式 的转 变及 自然食物营养 无毒草本植物以及 际 .中 医 中药 不 但没 有 被 消亡 .反 而 日益 发 展 世 界 性 的 “ 医
瑜 珈 运 动 水 疗 日光 浴 食 膏 .
等 他们发现每一种吃过的植物均有其
特 定效果 .为 了减 轻所谓 ” 疾病 的 某种 “ 不适 ”及 “ 苦 ’ 痛 .便 开始 以 身边 的植物尝试吃用 .企 图疗治不适 。 如此 ,他们开始 了解某种植物 ( 树 草
同类疗 法 花 鸟鱼 虫 、书法 绘 图 、音
己饮誉 海 内外 ,成为 全 人类 的宝贵 财富 。 中国传统 医药 学是 中华 民族与 疾病作 斗争的 智慧结 晶 , 对于 中华 民
对 有效 更安 全的方法 .尤其是对抗现代文明病。在 自然 族 的繁衍 昌盛 做出 了巨大的贡 献 . 于世界 医学 的发展也产 生 了很 大的
疗法里 没有现代药物的大量副作用 因为效果来 自自然 影 响 。 在 当今 ,西 医药 学迅 速 发展 .并 广 泛 传 入 中 国和 世 界 各地 之
乐舞蹈 自然养生等 .近年来 欧姜新 兴
的 “ 物 疗 法 .“ 际 医 疗 ”,“ 生 边 整
体 医 疗 可 择 疗 法 “ 生) 长 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中,自然观部分,根据医学生实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中西医体系形成、发展、结合关系,进而文化层面分析了中西医体系差异原因。

一、古代朴素唯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指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对自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医学体系发展
十五世纪下叶到十八世纪末,在西方逐渐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出发,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都看成机器。

它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实际自然研究中却具有积极意义的。

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人看成机器,从而促进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的大发展,形成近代西方实验医学理论体系。

至此,中西医体系的不同一目了然,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和发展阶段上,都完全不同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中西医汇通、结合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方法沟通中西医。

他们或者以西医解剖、生理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有
关知识;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

中西医汇通的结果是“汇而未通”。

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要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医”。

在这种政治口号下,我国医学界、学术界提出医学中,并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结果也是“结而未合”。

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未合”的历史是需要做出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的。

但从临床实践上讲,二者各有所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大势所趋;从理论上讲,真理是一元的,对同一人体认识结果也不应该是两个,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