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 师陀

合集下载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就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与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

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就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

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

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就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她就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她压根儿没有家”。

她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

作品里没有交代她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她说书的城隍庙里。

第二,她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她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与两旁,放几条板凳”,“她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她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她因贫病而死。

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她就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师陀 《说书人》 课件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他病得长远吗?” “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 “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 “他压根儿没有家。” “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 “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
贫困、病态、敬业,难以支撑生计、维持读书人的尊严

侧面描写:“我”对说书职业的敬仰、对说书人的着迷、小城 里的人都被迷住了、“我”和扛手的对话……
“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 动,有的挂在草上……”
环境描写,用好天气、明朗的环境反衬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说书的技艺高超、无名无姓、无家无儿、一世悲凉 说书人是一个技艺高超、热爱说书但却无法依靠职业维 持生计的小城底层人物,他贫困、病态、生活落魄、命 运悲苦,尽管他给小城的人们带来了文化、开启了一扇 精神世界的大门,却还是落得穷困病死的凄凉下场。
各显神通
请根据以下一句话点评,仿写一句话来评论说书人的一生 例: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小笸箩,一生悲苦。
一种贱业,一个孤独者,一座城隍庙,一生凄苦。 一副灵柩,一卷芦苇席,一处乱葬岗,一世悲凉。 一段隋唐,一部精忠传,一座大名府,一腔侠义。 一场封神,一部水浒传,一个十字坡,一身侠气。
3.文中每次描写说书人都提到长衫,有何作用?
(1)“长衫”是说书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说 明说书人对职业的尊敬和执着;
(2)从“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 衫”,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困苦,每况愈下,也为说书人 最后的穷困病死做铺垫。
思考:技艺高超的说书人为何会因贫困病死?
4.小城里其他人对说书人是怎样的态度?品读 “我”和扛手的对话,说说感受。

《说书人》解读

《说书人》解读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说书人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

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

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

在创作上,他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得益于小说而非散文。

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气地开放着。

师陀散文中,除了写故乡农村的一些篇章之外,最多的当推人物小品了,它们也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师陀散文创作的基本方法是把散文当小说一样地写。

他的前期散文创作成果《黄花苔》《江湖集》和《看人集》就已基本定型,大多是采用小说笔法来写的。

其一:以乡村中国和平民关怀的题材为主。

师陀是一位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进入文坛的作家,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上海,西方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影响特别明显,整个文坛可以说比以往更为开放、多变,商业色彩比较浓厚。

而北京毕竟是个有着浓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都,在文化取向上仍趋于守成和稳健,文学意蕴突出,少见商业和政治味道。

因此,像许多京派作家那样,师陀深受这种纯文学氛围的感染,并出于对文学政治功利性和商业性的不满、对现代文明入侵后的乡土中国的变化怀着矛盾的心态,而尽力尝试避开时代的滚滚潮流,毅然将创作重心转到文化观照和反映最普通现实的中国民生之上。

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中,悲惨故事系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黑暗而罪恶的旧世界,让读者看到了30年代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过岭记》中对长工茨儿的描写与美好梦想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精神美的发掘、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压迫者无休止的精神与肉体折磨的谴责。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解读师陀的《说书人》《说书人》是印度著名作家师陀的自传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他自己、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为中心,讲述了三代人的人生经历。

本文将主要从书中所反映的卑微与高大的主题进行解读。

首先,《说书人》表现出了师陀这种卑微的身份在印度社会中的极度贫困和无助。

早在他幼年时代,家庭的贫穷让他被迫辍学,为了温饱,他还不得不在农田劳作。

随后的生活也并未改善,他一度离家漂泊,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从一个小丑到一个身体残疾的人的助手,再到成为一个无稳定职业的小贩。

然而,师陀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他的写作信仰,获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师陀的卑微身份似乎变成了他为更广泛的人民发声的媒介。

其次,师陀在书中所述的高大主题是关于印度文化和语言的。

由于印度社会的种种限制,师陀和他的祖先一直处于较为低微和边缘的地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古老语言的执著追求。

师陀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著名学者,对印度文化和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甚至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

师陀自己也相信,印度文化和语言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执著精神也传递给了师陀的儿子,他继承了父亲和祖先的文化遗产,并将他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现出师陀对人类历史的广阔视野和对各种思想和表达形式的探究精神。

师陀熟知东西方历史的发展和交汇,能够将印度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和融合,能够以多种语言和形式去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他的探究精神也涵盖了写作艺术、音乐、文学、幽默和人类哲学等方面,他对这些领域的理解和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说书人》是一本有关卑微与高大的自传小说,呈现了师陀及其家族历经印度社会种种苦难的奋斗与探究精神。

同时,《说书人》也是印度文化、语言和人类思维的一个典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溢出京派叙事的现代说书人——试析师陀《果园城记》的叙述特点

溢出京派叙事的现代说书人——试析师陀《果园城记》的叙述特点
实发生关系 . “ 而 对 叙 事 手 法 这 样 的艺 术 创 作 问题 不 然 而纵观文学史 . 我 们 不难 发 现 . 经 过 晚 清 到 五 四艰 难 的酝酿之 后 . 其 区别 于 古 典 小 说 的 “现 代 性 ” 首 先 表 现 在 叙 事 模 式 的转 变 上 . 由“ 在 叙 事 时 间 上 基 本 采 事 结 构 上 基 本 以情 节 为 结 构 中心 ” 的古 典 小 说 开始 发生转向 . 而那些能历经 革命战火 、 时 间 洗 礼 而来 说 . 叙 事 是 他 们 共 同 的制 作 工 在 焚毁 的废 墟 旁 . 为 旋 生 旋 灭 的芸 芸 众 生 作 着 口碑 和 艺 。” ④ 京 派 文 学 的话 语 性 在 于 它 的 有 效 的 叙 事 . 这 种 见 证 。 我 们 试 图从 他 的《 果 园城 记 》 出发 。 分 析 由 于叙 叙 事模 式 与他 们 的历 史 观 不 无 关 系 。 历史 滚 滚 而过 . 试 图揭 示 它在 京 派 和 师 陀 的作 品 中所 扮 演 的 重 要 角
的 日常起 居 来 反 映历 史 这 正 是现 实 的真 实 与 审 美 的


引言 : 京派与叙事的“ 有效 性 ” 时 隔几 十年 之 后 . 京 派文 学 又 重 新 进 入 我 们 的 审
真 实 的不 同 。 汪 曾祺 更 从 审 美感 情 上 加 以总 结 京 派 小
说: “ 我 以为 小 说 是 回 忆 必 须把 热 腾 腾 的生 活 熟 悉得 美视野 。 人 们 开 始 欣 赏 这 么一 种 文学 . 它既是“ 美” 的。 像 童 年 往 事 一 样 .生 活 和 作 者 的感 情 都 经 过 反 复 沉 又是有 “ 思想” 的, 尽 管 时代 变 迁 、 沧海桑 田。 字里 行 间 淀 . 除 净火 气 。 特 别 是 除 净 感 伤 主义 。 这 样 才 能 形成 小 反 而 更 留存 有 除 尽 火 气 、 韵 味 悠 长 的美 感 也 正 是 很 说 。” ⑤ 多学者都 注意到 的. 京 派 延 续 了 由鲁 迅 开 创 的 “ 现 代 师陀 . 原名王常 简 . 现 代 文 学 史 长 长 一 列 名 单 中 抒情小说” 这 一 线 索 王 德 威 认 为 这 是 : “ 历 史 的暴 虐 的一 个 并 不 起 眼 的 名 字 。 大 概 始 终 不是 一个 能异 军 突 每 以 自噬 起 其 身 为 代 价 . 在毁 灭的威胁下 . 人 所 能 做 起 、 一举 成 为文 学 界 的宠 儿 的 人 。 他孤 独 、 热 忱 而 又忧 的是以情辞 、 以抽 象 保 存 文 明于 劫 毁 之 万 一 ” ① 在 笔 伤 地 讲 着 这 世 上 的 各 色故 事 . 讲述 着 世 人 的狂 欢 和荒 者看来 . 京 派 文 学 的持 久 魅 力 与 其 独 特 叙 事 方 式 有 着 凉 , 时 而 意 气 飞扬 地 讴 歌 革 命 . 宛 如 少 不 更 事 的 热 血 隐秘 的联 系 . 早在 1 9 6 7年 《 < 怀 旧>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青年 . 时而淡泊 悠然地思索人生宇宙 . 宛 如睿智豁达 先声》 中就 有 人 指 出 情 节 结 构 与 叙 事 的重 要 性 . 甚 至 的老 者 。 在他的《 果园城记》 里, 近 乎 回忆 , 并 展现 了 回 认 定 这 传 统 文 学 与 现代 文 学 的 实 质性 区别 正在 于 此 忆 的线 索 。 它也 除去了感伤主义 . 但 是 汪 曾 祺 所 说 的 或 许 京 派 所 讲 述 的 故 事 情 节似 乎 并 不 比 其 他 作 品 更 “ 火气 ” 并 未 消 除尽 净 . 他 在文 中设 置 的叙 事 结 构 和 风 加 曲 折 离 奇 .却尤 为 吸 引人 进 入 一 个 奇 特 的世 界 . 无 格 都 是 “ 火气” 未 曾 除净 的明 证 然 而这 也是 师 陀 与 其 论是田园牧歌、 古 典 遗 风 还 是 都 市 嘲讽 , 嬉笑怒 骂 。 无 他 京 派 作 家 的 区 别 所 在 。尽 管 有 沉 寂 . 有 回忆 . 有 安 不 酣 畅淋 Z墨I 漓 J H 霉 . 纵 Z 横 腾挪 . 尽文字之能事 。 京 派 文 学 家 似 详 . 可 在 这 平 静 大 彻 大 悟 的语 调 中却 时 而 逸 出几 声 低 乎更 懂 得 讲 故 事 的技 巧 . 换言之 . 是更具有 “ 叙 事 的 有 低 的 抽 泣 . 时 而 爆 出一 两 句 怒 吼 . 时 而 发 出悲 伤 忧 郁 效性 ” , 这个特点在查振科《 对 话 时代 的叙 事 话 语— — 的 慨 叹 . 掩 藏 在 作 者 平 静 的笔 调下 的是 一 个 故 作 洒 脱 论 京 派文 学 》 中有 更 为 具 体 的 表 述 。 而 白五 四 以来 。 现 却 时 刻 放 不下 也割 不 断 的躁 动 的 灵 魂 他 在 创 作 中总 当 代 文 学 家 似 乎 更 加 关 心 的是 文 学 以何 种 方 式 与 现 是 有 意 无 意 地溢 出单 一 的表 达 模 式 . 着 力 在 微 缩 的空

说书人

说书人

•赏析文本之人物 拓展思考:小说中的三次叙写都提到了说书人的 长衫 ,有什么作用?
①符合说书人的身份;
②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
穷困病死做了铺垫;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赏析文本之人物 拓展思考:你觉得小说中最为震撼人心的 镜头是什么? 镜头一: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 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 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 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 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拓展链接:《孔乙己》中的特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 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 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 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 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 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 九文大钱。
初见说书人 再见说书人 说书人之死
很黄很瘦、咳嗽 声音不高 更黄更瘦、咳嗽 吐血、嗓子塌了 死了、葬于乱葬 岗
小 人 物 的 悲 苦 一 生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出一个怎样的 说书人形象? (1)说书人技艺高超,让听众沉迷其中,
并带来美好回忆 (2)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的一 个生动的下一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 (3)孤苦伶仃,命运悲惨,他没有家庭, 孤独死去 (4)对说书艺术执着,生命垂危时还坚 持说书
师陀说:“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 的散文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
(1)采用散文常用的第一人称“我”便于从我的角 度,感知说书人的故事,了解我的内心活动。“我” 既像一个虚构的线索人物,又给人以散文式的真 实感。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作者:————————————————————————————————日期: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中学语文论文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董健《说书人》是新修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第二模块“陨落与升华”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师陀于1942年1月3日写下的,后收入小说集《果园城记》。

夏志清博士高度评价师陀的小说“文笔典雅,饶有诗意”,甚至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及《彷徨》中所表现的讽刺与同情”①,《说书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了这一评价。

小说叙述了旧社会一个曾经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社会底层的说书人,随时代变迁,被社会和时代遗弃,最终贫疾而死,葬在乱葬岗的故事,是“一首‘小城’和‘说书人’的挽歌”②。

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笔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其奥秘除了文笔的典雅,独特的视角以及师陀本人的天赋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而是通过“我”的情感与理性的错位、“我”与小城人的情感错位以及人物与读者的情感错位来表现“讽刺与同情”的,设计精巧,曲尽其妙。

一、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孙绍振先生提出的真善美三维“错位理论”认为:艺术的感染力来自于审美价值与科学认识和实用价值之间拉开距离,三者之间产生“错位”,才能有审美情感的自由可言。

③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从实用价值上看,基本是“无用”的;从理性上说,是大多数人不想为的;从情感上说,“我”却对它无比热爱,“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什么英雄,什么将军,什么学者,什么大僚,全由他去!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

这种情感与理性的错位,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想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 人物描写 语言 心理 细节描写: 社会环境 情景描写 自然环境
“我”与说书 人
细节描写的内容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 第一次见说书 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 但是很清楚 。 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 人 两个制钱。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 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 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 子塌了,瘖哑了。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 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 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
再见说书人
最后见说书人
刻画人物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的形象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 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 衬托等等
散文与小说的几点区别
1、小说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 可以是虚构的。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 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散文里的人 物通常只会是真的,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存在虚构的问题 。写 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 2、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 的矛盾冲突。散文的作者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 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散文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注重的是语言的唯美,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是形 散而神不散。 3、小说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散文里的人物与 文章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可以相隔非常遥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就是纵横古今 。
新沂市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组 姚磊
说书人
师陀
Hale Waihona Puke 先学检测1、积累字音
2、完成检测
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形象社会环境
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 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指人 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 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 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 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外貌(肖像、衣着、神态)
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研习文本;
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检测反馈
阅读本文,完成导学案上 17—20题。动笔将答案写下来。 注意分点答题
阅读推荐
师陀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 在现代文坛上,可以称为是一个独 特的存在。他的《果园城记》给我 们塑造了一个个的悲剧人物,这种 人物的命运悲剧正是他内心的“爱 乡心”和“厌恶乡土”矛盾的最好 的映射,而且这悲剧意识也使得他 在艺术上发生了一次蜕变。师陀的 《果园城记》,这部短篇小说集标 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也 确立了他的乡土抒情小说在中国现 代小说中的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地 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