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说书人师陀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说书人 师陀

说书人 师陀

动作 人物描写 语言 心理 细节描写: 社会环境 情景描写 自然环境
“我”与说书 人
细节描写的内容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 第一次见说书 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 但是很清楚 。 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 人 两个制钱。 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 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 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 子塌了,瘖哑了。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 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 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
再见说书人
最后见说书人
刻画人物的方法
想了解人物的形象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 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 衬托等等
散文与小说的几点区别
1、小说必须细致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里的人物可以是真实的也 可以是虚构的。散文在人物这个方面可以始终不出现具体的姓名 和形象,甚至可以若有若无,让你读者自己去感觉。散文里的人 物通常只会是真的,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存在虚构的问题 。写 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 2、小说必须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 的矛盾冲突。散文的作者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 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散文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 情节,注重的是语言的唯美,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是形 散而神不散。 3、小说必须给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散文里的人物与 文章当时的时间和环境可以相隔非常遥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就是纵横古今 。
新沂市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组 姚磊
说书人
师陀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它也受到江苏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阿城的《溜索》这类散文化小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是一篇外国小说,也是一篇散文味相当浓的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又应该如何解答这种文本的试题呢?本专题试图解决上面的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完整版)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完整版)师陀的《说书人》解读

吴周文。

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吴周文《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

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和工作。

抗战时期,身陷“孤岛”的师陀心怀国破之痛,以小说创作初登文坛.1937年由著名作家扬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音、沈从文、凌叔华等组成了《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最终评出三部获奖文学作品:芦焚的短篇小说集《谷》、曹禺的《日出》与何其芳的《画梦录》。

建国前文学评奖甚少,故此这三部作品的获奖备受文学界的瞩目,师陀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师陀在《说书人》里讲述了一个“说书人”的悲惨命运。

小说写于1939年1O月10日。

所写的故事大体发生在上世纪2O到30年代,如此推算,是8O、90年前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其实,真的算不上“故事”,因为它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缺少一般小说人物思想与性格的细致刻画.作者仅仅对说书人的命运进行了大致叙述罢了。

但作品的命运叙事却给读者以过目之后的震撼。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他是一个孤苦的人。

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作品里没有交代他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他说书的城隍庙里.第二,他以说书维持生计。

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 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制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

)第三,他因贫病而死.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

说书人 师陀

说书人 师陀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一】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小说主题。 1.说书人有什么形象特点? 提示: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他技艺高超,孤 苦寂寞,身世凄凉。他生活贫苦,带病说书却不够糊口,最后凄凉地 吐血而死,被人埋在了乱葬岗中,再也不会被人记起。 2.说书人的生意和他的生活是怎样逐步走向没落的? 提示:①身体更加衰弱:更黄更瘦,咯血,嗓子喑哑。②听客慢慢减 少:老的一个个死去,少的长大后离开。③时常发病,不能按时开书, 有时停好几天。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5.说书人的经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主题? 提示:说明美好侠义只存于说书中,现实是冷酷、黑暗、荒凉的。 反映了在战争年代,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极端贫困, 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社会现实。
D答疑解惑
AYIJIEHUO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二】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1.文章开头对说书道具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文章开头描写的道具很简单,一方面突出了说 书人家境的贫寒,无力购买多余的道具;另一方面衬托出说书人说 书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其说书作铺垫。 2.“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中“撒谎家”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撒谎家”指说书人以说书为业,以讲故事谋生,他的故事带 有创造性。
X 新知导学
INZHIDAOXUE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辨近义 (1)熟悉 熟习 辨析:二者都有“很了解”的意思。“熟悉”着重于对人、事、物的 了解。“熟习”着重于对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例:①热心助人的张老师熟悉小区的每一户人家,因为他经常帮 大家打水、送菜、干杂务。 ②他出身丹青之家,熟习画技,深谙画理,悟性又高,所以在以鉴定 与鉴赏为本的书画艺术拍卖领域里自能驾轻就熟。

冬夜说书人阅读

冬夜说书人阅读

冬夜说书人阅读篇一:20xx届高考语文第4章小说阅读限时综合规范训练3限时综合规范训练3(用时:45分钟满分:4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________,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________,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③21日上午,在四川省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眉山的活动现场,文物鉴定专家甘晓忙得________,几十名等候鉴定的市民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A.理想B.现实C.理想D.现实答案 D解析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

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

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漠然视之:对人或事物不关心不在意。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

根据语境,D项最恰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唐朝诗人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种种因素造成的。

B.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轮上的城市,中国让更多人开上了汽车,这是发展;而让更多人享受便捷、安全的交通,则是文明的指向。

C.湖南率先启用和研发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信息系统和成果鉴定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函评,这一举措能进一步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D.孙总介绍,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三号是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

答案 B解析 A项“原因是”与“造成的”句式杂糅。

说书人

说书人

• “写《果园城记》是要 让人看见那个黑暗、痛 苦、绝望、封闭、落后、 冷漠、麻木、该被诅咒 的三)、读出一个
•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我”这个 人物形象?用意何在?
的“我”
• “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 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 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 想、有见解、有寿命,像一 个活的人”, “小城才是这 本书中的真正主人公”。 • ——《果园城记· 序》
唇轻启,启人间兴亡与分合; 醒木惊,惊混沌乱世梦中人; 长褂褪,褪不去铮铮傲世骨; 笑还礼,礼一生传奇余后尘。


师陀

(一)说书人是一个_____的人
快速阅读课文,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小城是一个
人 景
社会。
小城里的人们是如何对待说书 人的不幸?
找出文中关于小城景物的描写。
小说隐含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和命运的 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 (五)、作业
• 请同学们运用我们今天 学习的解读小说的方法 ,解读鲁迅的小说《祝 福》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

说书叶圣陶的参考答案叶圣陶,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叶圣陶的作品中所传达的参考答案,以及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叶圣陶的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背影》。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展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中,父亲在儿子离家读书的时候,默默地为他背上了行囊。

这个简单的动作表达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同时也启示了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背影》中,父亲默默背上行囊的举动,无声地告诉了儿子一个道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孩子默默奉献,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叶圣陶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学校教育的。

他对学校教育的思考体现在《我的大学》中。

这篇小说以叶圣陶自己的大学经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

在《我的大学》中,叶圣陶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读者,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思想的熔炉。

在这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他强调,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叶圣陶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的。

他认为,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对知识和思想的渴望。

在《背影》中,主人公在离家的路上,不断回忆起父亲的教诲和关怀,这种回忆激励着他不断学习和成长。

叶圣陶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个人成长不仅仅是在学校或家庭中,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叶圣陶的作品中所传达的参考答案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

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书人师陀阅读答案
《说书人》是作家师陀所著的一篇小说,收录在他的《果园城记》中,XX年本文入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科书,为第一组第四课课文。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关于说书人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说书人师陀阅读答案说书人
师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

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

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做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

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吶喊。

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

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

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而我却被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

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以它们宏大的为人熟悉的声调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
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

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

跟这些人物一起出现的,还有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

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

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

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

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

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

”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我到城隍庙里(城隍庙早已改成俱乐部),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

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

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

“吐血。


“吐血还说书吗?”
“可不,让他别说了,他硬去,还要穿着那件长衫,要脸啊。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

大家集了一点铜元,好歹听了他这么多年书。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

我跟在他们后面。

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

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
岗上停下来了。

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

”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

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可是你可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7.如何理解小说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答:说是撒谎家,很形象,是因为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是被吹嘘夸大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

(2分)世人特准,是因为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勇敢的故事,并沉迷其中。

(2分)
18.小说中多次写到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作用?(4分)
答:(1)符合说书人的身份;(2)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3)长衫的变化也暗示了说书人生活境况每况愈下;(4)推动情节的发展。

(1点1分)
19.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说书人形象特点。

(6分)
答:(1)说书人技艺高超,让听众沉迷其中,并带来美好回忆;(2)身份低贱,生活落魄,他讲述一个生动的侠义故事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3)对说书艺术执着,生命垂危时还坚持说书。

(每点2分)
20.请探究作者在小说中的情感取向。

(6分)
答:(1)赞美说书人技艺高超,对他展示给人们的美好侠义天地表现出无限眷恋;(2)赞美说书人执着精神以及自尊自爱的品质;(3)遗憾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被小城的人们渐渐遗忘,对传统的文化精神失去了活力,显得荒凉破败感到痛惜。

(每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