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

合集下载

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技术和应用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张霁1005040221一、遥感技术的介绍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目前利用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它好比孙悟空的一双火眼金睛,能从云朵上看清万物根本面目,从高空感知地下和海底的宝藏。

二、微波遥感的定义运用波长为1~1 000mm的微波电磁波的遥感技术。

包括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物辐射的微波能量,或接收遥感器本身发射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波信号,根据其特征来判别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包括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技术。

微波遥感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全天侯工作。

微波遥感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的遥感技术,是利用微波投射于物体表面,由其反射回的微波波长改变及频移确定其大小、形态以及移动速度的技术。

常用的微波波长范围为0. 8~30厘米。

其中又细分为K、Ku、X、G、C、S、Ls、L等波段。

微波遥感的工作方式分主动式(有源)微波遥感和被动式(无源)微波遥感。

前者由传感器发射微波波束再接收由地面物体反射或散射回来的回波,如侧视雷达;后者接收地面物体自身辐射的微波,如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等。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史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1、萌芽时期1608年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1794年气球首次升空侦察。

第七章微波遥感

第七章微波遥感

航天雷达遥感。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可穿梭于地面与外空之间,高度在200300km之间,美国1981年发射SIR-A,1984年SIR-B,1994年 SIR-C,最初使用HH极化,后来多极化,视角可变可调整。
海洋卫星的特点

要求大面积、连续、同步或准同步探测,扫描宽度要大。 分辨率不能太低,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地面覆盖周期



理论计算表明,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
r =L/2 L为每个小天线的长度

与小天线组成,总长度为1km,每一小天 线长10m,所发射微波的波长为15cm,目标距天线1000km(斜 距)。 如是10m天线,目标地物的方位分辨率为?m 如是1km天线,目标地物的方位分辨率为?m

五、某些地物的雷达影像实例: 土壤:可用于考古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对于植被:探测植被含水量,含水量高的植被,后向散射系
数比含水少的植被?。在繁密覆盖区,短波(2-6cm)能较好
探测农作物和树叶冠层,而土壤信息较少;较长的波段(1030cm)则较好地探测树干树枝,再长则可探察地表土壤信息。
遥感导论
第七章 微波遥感 Microwave RS
波长在1mm-1m的电磁波。在这一区间,按照波长由短 到长,又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统称做微 波波段。

微波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式接收地物辐射的微
波,可用于测地物温度,但微波辐射弱而?分辨率
低。

一般用主动式,天线向下方或侧下方发射强微波,
被地物吸收和反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的180方向的
微波,也被叫做后向散射波,不同物体,后向散射
系数不同。
微波在发射和接收时常常仅用很窄的波段,所以按地物 反射特点和水汽吸收特点可分为:

微波遥感——精选推荐

微波遥感——精选推荐

微波遥感1.微波遥感的优势与不⾜?优越性1.微波能穿透云雾,⾬雪,具有全天候⼯作能⼒2.微波对地物有⼀定的穿透能⼒3.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热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某些信息4.微波遥感的主动⽅式可进⾏⼲涉测量。

不⾜1.雷达传感器的空间分辨能⼒⽐可见光和近红外传感器低2.其特殊的成像⽅式使得数据处理和解译相对困难3.与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数据不能在空间上位置⼀致2.电磁波的⼲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频率,振动⽅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振幅的⽮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叠区某些地⽅振动增强,某些地⽅振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波的⼲涉3.电磁波的衍射:如果电磁波投射在⼀个它不能透过的有限⼤⼩的障碍物上,将会有⼀部分波从障碍物边界外通过。

这部分波在超越障碍物时,会改变⽅向,绕过边缘到达障碍物后⾯,这种使⼀些辐射量发⽣⽅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磁波的衍射4.电磁波的极化:波的极化是指在空间给定点上电场强度⽮量的取向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电场强度⽮量的端点在空间描绘出的轨迹来表⽰。

如果这种变化具有确定的规律,就称为极化电磁波5.微波的主要⼤⽓效应(1)⼀般来说,电磁波波长越短(频率⾼),⼤⽓衰减越显著,相反,波长越长(频率低),⼤⽓衰减可忽略(2)⼤⽓对微波的衰减作⽤主要有:1.⼤⽓中的⽔分⼦和氧分⼦对微波的吸收2.⼤⽓微粒对微波的散射(微粒直径<波长,发⽣瑞利散射;微粒直径>波长,发⽣⽶⽒散射)3.随波长的减⼩,云层微粒与⾬滴微粒对微波的衰减也变得愈发显著1.微波散射计:是⼀种有源微波遥感器,功能是测量地物表⾯(或体积)的散射或反射特性2.微波⾼度计:⾼度计是⼀种主动式微波测量仪,具有独特的全天时,长时间历程,观测⾯积⼤,观测精度⾼,时间准同步,信息量⼤的能⼒和特点、3.真实(合成)孔径雷达:运动平台携带真实孔径天线从空中掠过,由天线向平台的⼀侧或两侧发射波束并扫描地⾯。

微波遥感的种类

微波遥感的种类

总结词
微波辐射计是被动微波遥感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测量地球表面或大气层中的微 波辐射能量。
详细描述
微波辐射计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或大气层的微波辐射,经过处理和分析,能够 获取有关地表覆盖、土壤湿度、植被生长状况、云层结构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 气象预报、农业监测、环境评估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散射计
VS
对于某些特定目标,如军事侦察、夜 间交通监测等应用场景,微波遥感具 有独特的优势。
对植被、土壤和水体的敏感度
微波遥感能够敏感地感知植被、土壤和水体的介电常数和含 水量等参数变化。
在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微波遥感可以用于评估作物长势 、土壤湿度和地表水体变化等情况。
05
微波遥感的未来发展
高频和超高频微波遥感技术
04
微波遥感的特点与优势
对云层和恶劣天气的穿透能力
微波波长较长,能够穿透云层和恶劣 天气,获取到被遮挡的目标信息。
在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 要应用价值,能够实时获取地面目标 的情况。
获取全天候、全天时数据的能力
微波遥感不受光照条件限制,可以在 白天和夜晚进行观测,获取全天候、 全天时的数据。
多频段和多模式微波遥感技术
多频段和多模式微波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 的地面信息,包括土壤湿度、地下水分布等, 有助于提高遥感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多频段和多模式微波遥感技术能够实现不同频 段和模式的组合,提高遥感监测的灵活性和适 应性,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多频段和多模式微波遥感技术需要解决不同频 段和模式之间的干扰问题,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气象参数反演
微波遥感能够通过测量大气中的水汽 、云雨等气象参数,反演得到温度、 湿度、风速等气象信息,为气象预报 提供重要数据。

1.微波遥感分类

1.微波遥感分类

1.微波遥感分类• 主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 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成像雷达• 真实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机载和星载• 干涉SAR,极化SAR2.微波遥感的意义全天候,全天时,植被穿透性,地表穿透性,独特的遥感机理,干涉测量能力,多极化,多波段,高分辨率,与其它遥感手段互补电磁波谱微波波谱微波波段:0.1-100cm短 K->X->C->S->L->P 长为什么星载雷达系统不采用K/P波段?答:K波段波长短,虽然有较好精确性,但是此波长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使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

P波段波长较长,由于微波穿过大气层时会产生法拉第旋转,低频长波旋转程度大,极大限制了空基P波段微波遥感系统的可行性。

且由于波长较长其分辨率低。

目标的散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电磁波辐射在非均匀媒质或各向异性媒质中传播时多方位、多角度地改变原来传播方向的现象,即目标对入射电磁波能量的重定向。

瑞利散射:(a < 0.1λ) 散射光波长等于入射光波长,散射粒子远小于入射光波长。

米氏散射:(0.1λ < a<10λ)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光学(非选择性)散射(10λ < a)散射粒子的粒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系数与波长无关。

目标的散射特性首先取决于目标尺寸和雷达波长间的关系(粗糙度),入射角、介电特性(介电常数增加,反射增加)和极化特性。

如何提高真实孔径雷达分辨率?距离分辨率(地距分辨率)Rg = (tc/2) secβ斜距分辨率 Rr=tc/2 (沿波束方向)脉冲宽度越小,俯角越小,距离分辨率越高,俯角太小地形影响严重,当俯角一定时,减小脉冲宽度可提高距离分辨率,所以合成孔径雷达在距离向采用脉冲压缩技术chirp(距离压缩)方位向分辨率 Ra = (λ/d) R(又 R=H/sinβ=H/cosθ )提高方位分辨率=>加大天线孔径,波长较短电磁波,缩短观测距离合成孔径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与哪些参数相关?距离向分辨率 Rg=(tc/2)/cosβ方位向分辨率 Ls=βsR=D/2什么是多视?多视:用平均法减低相干观测系统上特有的乘性随机噪声光斑;把合成孔径长度分为N个区间,每区间内方位压缩后相加平均,N为视数降低了空间分辨率,换取辐射分辨率的提高SAR图像有哪些特点?1.穿透性:大气对电磁波的衰减与电磁波有关,波长越长,衰减越小2.斑点噪声:雷达图像上每个像素的信号是电磁波与各微散射体相互之间加强或减弱作用的集成,在影像中以斑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

3. 微波遥感3.1 引言微波遥感包括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正如第2章所描述的,光谱的微波部分波长范围大约是1厘米至1米。

因为与可见光和红外线相比,微波的波长较长,这种特殊性对于遥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波长较长的光受大气散射的影响比波长较短的光要小,因此长波段的微波辐射可以穿透云层,薄雾,尘埃等(除了在暴雨情况下)。

这种特性使得几乎在所有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都能进行微波能量的探测,从而可以在任何时间收集数据。

被动微波遥感在概念上与热红外遥感相似。

所有物体都能发射一部分数量的微波能量,但一般都不多。

被动微波传感器能探测在其视野范围内的自然辐射的微波能量。

这些辐射的能量与辐射体或辐射体表面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被动式微波传感器是典型的辐射计或扫描仪,除了它用天线来探测和记录微波能量外,其他大部分的工作方式与之前所讲的系统相同。

由被动传感器记录的微波能量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大气辐射(1),地面反射(2),地表辐射(3),或地下发射(4)。

因为微波波长很长,所以相比于光的波长它可获得的能量就相当少。

因此所需要的视野域必须大到能探测足够的能量以记录一个信号。

因此大部分的被动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都比较低。

被动微波遥感可以应用于气象,水文和海洋学的研究。

通过观察大气本身,或"透过"大气观测(这依赖于波长),气象学家可以利用被动式微波测量大气剖面,并确定大气中水和臭氧的含量。

微波的发射受水分含量的影响,因此水文学家可使用被动式微波测量土壤湿度。

海洋学的应用包括绘制海冰图,海流图,海面风场图以及污染物的探测,如浮油。

主动微波传感器自己能提供微波辐射源来照射目标。

主动微波传感器通常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型:成像和非成像传感器。

最常见的一种成像主动式微波传感器是雷达。

雷达(RADAR)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简称,它的全名实际上也概括了雷达传感器的功能和操作方式。

微波遥感复习

微波遥感复习

微波遥感复习第⼀章微波遥感基础1、微波遥感的概念及分类微波遥感是利⽤某种传感器接收地⾯各种地物反射或散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主要分为主动微波遥感和被动微波遥感,被动微波遥感包括微波成像仪和微波探测仪;主动微波遥感包括雷达⾼度计、雷达散射计和成像雷达。

2、微波遥感的优越性(1)微波能穿透云雾、⾬雪,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作能⼒,优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探测能⼒(2)微波对地物有⼀定的穿透能⼒,对地物的穿透深度因波长和物质的不同⽽有很⼤差异,波长越长,穿透能⼒越强。

(3)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某些信息,⽐如微波⾼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测量距离的能⼒,可以⽤于测定⼤地⽔准⾯,还可以利⽤微波探测海⾯风场。

(4)雷达可以进⾏⼲涉测量3、微波遥感的不⾜(1)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要⽐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低(2)其特殊的成像⽅式使得数据处理和藉以相对困难些(3)与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数据不能在空间位置上⼀致4、合成孔径雷达(SAR)特性及优势(1)全天候,不受云雾雪的影响,⾬的影响有限(2)全天时,主动遥感系统(3)对地表有⼀定的穿透能⼒,与⼟壤含⽔量有关,依赖于波长(4)对植被有⼀定的穿透能⼒,依赖于波长和⼊射⾓(5)⾼分辨率,分辨率与距离⽆关(6)独特的辐射和集合特性(7)⼲涉测量能⼒(8)多极化观测能⼒5、极化,指得是电磁波的电场振动⽅向的变化趋势。

极化⽅式有线极化、椭圆极化、圆极化。

第⼆章微波遥感系统1、常见的微波遥感传感器在海洋、陆地、⼤⽓微波遥感应⽤中,常⽤的有效的传感器有五种:散射计、⾼度计、⽆线电地下探测器(以上为⾮成像系统);微波辐射计、侧视雷达(以上为成像系统)。

2、散射计微波散射计是⼀种有源微波遥感器,专门⽤来测量各种地物的散射特性。

它是通过测量地物对微波的散射强度,达到测定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对值。

散射计按照观测⽅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侧视观测散射计;前视(后视)观测散射计;斜视观测散射计;笔式光束环形扫描散射计。

微波遥感复习

微波遥感复习

微波遥感复习一、概论1.微波遥感:利用微波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和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2.极化:电磁波的电场振动方向的变化趋势3.后向散射:散射波的方向和入射方向相反,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就称作后向散射4.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反射、散射、吸收、透射5.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是大气中水分子和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

大气微粒可分为三类,水滴、冰粒和尘埃。

水粒组成的云粒子,瑞利散射;降水云层中的粒子,米氏散射。

6.氧气分子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和处;水气吸收谱线随电磁波频率增高而增强,在23GHZ处有一个突变。

7.雷达卫星所采用的波段(一般是C(4~8GHz)、L(1~2GHz)波段)C波段:ERS,RADASAT,ENVISAT,XSAR/SRTM;L波段:SEASAT,SIR,JERS,S波段:ALMAZ8.微波遥感的优点微波能穿透云雾、雨雪,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

全天时工作能力。

微波对地物具有一定穿透性。

微波能提供不同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能提供的信息。

微波遥感的主动方式不仅记录电磁波振幅信号,而且可以记录电磁波相位信息。

行星际探测的主要手段。

缺点雷达图像分辨率较低—雷达成像处理困难数据源较少二、微波遥感系统9.相干与非相干性从远处两个靠得较近的物体反射回来的波是高度相干的。

因而用这类电磁波的遥感器进行成像时,获取的图像上有的地方可能没有接收到任何功率,有的地方从这两个物体接收到的反射功率则可能是其中一个物体的平均反射功率的四倍。

正因为波的相干性,微波雷达图像的像片上会出现颗粒状或斑点状的特征,这是一般非相干的可见光像片所没有的,也是对解译很有意义的信息。

10.微波主动遥感: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侧视雷达(固定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微波被动遥感:微波辐射计11.微波散射计作用:测量地物表面的散射或反射特性,主要用于测量目标的散射特性随雷达波束入射角变化的规律,也可用于研究极化和波长对目标散射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影(Shadow):
当后坡坡度较大,雷达波束不能到达后坡坡面时, 没有回波信号产生,图象上出现暗区 34
35
36
地形引起的变形:透视收缩
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象上被压缩,这一部分往往表现为较高的亮度; 坡底的收缩度比坡顶大;山坡的坡度越大,收缩量越大。
37
透视收缩
The figure above shows a radar image of steep mountainous terrain with severe foreshortening effects. The foreshortened slopes appear as bright features on the image.
15
发一个脉冲,陆续 收到一连串回射, 而且回射的特性 随地物不同而异
飞行方向
脉冲宽度
16
二. 有关术语
A:飞行方向;B:天底nadir E:方位向azimuth flight direction ; D:距离向look direction ; C:扫描宽度
A入射角incidence angle;
7
三. 微波传感器
非成像传感器:
一般都属于主动遥感系统。通过发射雷达信号,再接收回波信号测定参 数,不以成像为目的。
微波散射计:测量地物的散射或反射特性。
雷达高度计:测量目标物与遥感平台间的距离,从而准确得知地表高 度变化,海浪的高度等参数。
根据发射波和接收波间的时间差,测出距离。
成像传感器:
3.4
3.4.1 概述
微波遥感
3.4.2 侧视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
3.4.3 合成孔径雷达(SAR) 3.4.4 侧视雷达图象的几何特征 3.4.5 其他雷达图象特征 3.4.6 干涉雷达
1
3.4.1 概述
微波是波长为1mm到1m的电磁波。 微波遥感是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 目标地物的微波辐射经分析处理 而识别地物的技术。
5Hale Waihona Puke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穿透能力。因此可用于探测 隐蔽的目标。 趋肤深度:电磁波衰减(振幅减小)1/e倍(约37%)的穿透深度称为趋 肤深度(H):
H = 5.3 10-31/2-1
其中, 地物介电常数; 地物导电率 (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微波对海水海风等的变化敏 感 (5) 分辨率较低。
24
3.4.3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也 是侧视雷达。
基本原理:利用短的天线,通过修改数据记录和处理技术, 产生很长孔径天线的效果,等于通过加长天线孔径来提高 观测精度。 在沿飞行航迹方向上形成一个天线阵列,并与数据记 录和处理过程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位置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信号得到的时 间不同,相位和强度不同,形成相干影象。经过复杂的处 理,得到地面的实际影象。
25
合成后的天线孔径为Ls,则其方位分辨率为: Rs=(λ/ Ls)R 由于天线最大的合成孔径为: Ls=Ra=(λ/D)R 则有 Rs=D 由于双程相移,方位分辨率还可提高一倍,即 Rs=D/2 式中, λ:波长;D:雷达孔径;R:斜距。 由此可知,方位向的分辨率与距离无关,所以,即使 从卫星的高度上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上图:左侧地物压缩
下图:恢复(地距图象)
33
地形畸变
透视收缩(foreshortening):
山上面向雷达的一面在图象上被压缩,这一部分往 往表现为较高的亮度; 坡底的收缩度比坡顶大;山坡的坡度越大,收缩量 越大。
叠掩(Layover):
当面向雷达的山坡很陡时,出现山顶比山底更接近 雷达的情况,因此,在图象的距离方向,山顶和山 底的相对位置颠倒; 收缩度:坡顶的收缩度比坡底大
φ越大, Pg越大,分辨率越低 即:距离越近,距离向分辨率越低
理论上讲,斜距分辨率 等于脉冲宽度的一半
19
20
例:
设俯角50,脉冲宽度0.1s
则距离分辨力 Pg = 0.5 c /cos Pg = 0.5 0.110-6(s) 2.998 108(m/s)/cos 50 = 0.5 0.1 2.998 / 0.642788 100 = 23.2m
注意: Foreshortening及重叠 现象随着平台高度增大而变 弱直到消失,所以一般的卫 星雷达影像这些变形都很弱, 可以忽略.
Seasat image of part of the Pine Mountain thrust in North Carolina
45
阴影
46
47
48
阴影
49
6
穿透深度随波长λ而增加:L和P波段比K或 X 波段更有穿透力。 对于森林,C 波段雷达波长较短,所以在树冠就反射了,没有 穿透力;但其它较长波段,由于大多数树叶较小对雷达波的传 播不影响,所以可以不同程度地穿过树冠。下图是 SIR-C 卫星 获得的SAR(合成孔径雷达)影像,L波段穿透了巴西亚马逊河流 域茂密的森林,显示了其下覆盖的轻微起伏的地形。
Pa = [3 10-2(m)/4(m)]200103(m) =1500m
若要求方位分辨率达到3m,则天线孔径需2000m.(这是不 可能的)
提高距离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的方法: 1) 采用脉冲压缩技术,缩短脉冲发射宽度 2) 用合成孔径天线来代替真实孔径天线,以缩短天线孔径。
23
β β= λ/ L
该像片的雷达波入 射方向是什么?
41
叠掩
当面向雷达的山坡很陡时,出现山顶比山底更接近雷达的情况,因此,在 图象的距离方向,山顶和山底的相对位置颠倒; 收缩度:坡顶的收缩度比坡底大
42
叠掩
43
叠掩
Layover is most severe for small incidence angles, at the near range of a swath, and in mountainous terrain.
Pasadena
N
L -band SIR-C (HH) July 20, 1995
look di rect ion
44
重叠(Layover): 当雷达入射俯角(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地 面坡角时,山顶与接收器的距离小于山脚与接收器的距离,山顶的 回波先于山脚的回波到达接收器,这时山顶的影像会超过并覆盖到 山脚的影像上,造成重叠现象. 上图的下部可看出一些重叠现像.
属被动遥感
10
② 侧视雷达 侧视雷达是在飞机或卫星平台上由传感器向与飞 行方向垂直的侧面 , 发射一个窄的波束 , 覆盖地面上 这一侧面的一个条带 , 然后接收在这一条带上地物的 反射波 , 从而形成一个图像带。随着飞行器前进 , 不 断地发射这种脉冲波束 , 又不断地接收回波 , 从而形 成一幅一幅的雷达图像。
38
透视收缩
a.
C-band ERS-1 depres sion angl e =67? look angl e = 23
b.
L -band JERS-1 depres sion angl e =54? look angl e = 36
look di rect ion
c.
X - band
look di rect ion
21
2. 方位分辨率 沿航线方向的分辨率—方位分辨率 ra=*R 波束宽度, R天线到该像元的倾斜距离 =/L, 波长,L天线长度 ra= (/L)*R 天线越长, ra越小,方位分辨率越高
距离越近,方位分辨率越高;与距离向分辨率变化规律相反. 22
例: 设卫星天线孔径D=4m,波长=3cm,距目标地物200km, 则方位分辨力
与光学图象比较
50
51
Look Direction
a.
X - band, HH polarization look direction
b.
X - band, HH polarization
s
look direction
52
侧视雷达的入射方位对影像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情况下,在雷达影像中, 地形起伏一般表现为明 显的亮坡-阴影组合特征. 沟谷和山脊的面向入射坡为亮坡 而背光坡为阴影. 因此,随着入射方位不同,不同方向的线状 地形起伏将会得到突出 ---- 线状的亮坡-阴影组合总是平 行于平台航向,亮坡朝向传感器,阴影背对传感器.
B视角;
C斜距Slant distance; D地距Ground distance;
17
A: 近射程(near range)
B: 远射程(far range)
18
三. 距离分辨率与方位分辨率
1. 距离分辨率 在侧视方向的分辨率(在垂直于 航向方向的分辨力) Pg=c× /2cosφ 脉冲持续期(脉冲宽度,时间 s), φ俯角,c光速。
53
右图为同一地区的两幅雷 达像片,航向不同,突出了 不同方向的线状地形起伏.
Professor Donald Wis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制作 的模拟像片
54
右图为同一地区的两幅 雷达像片,航向不同,像片 有很大差异.
尼日利亚境内的前寒武 纪岩石的航空雷达影像
d.
Aerial Photograph
N
39
Foreshortening: 当地形
有起伏时,在影像上,面向入射 波的坡面会变短,即从山顶到 山脚的水平距离缩小,而背向 入射波的坡面变长,即从山顶 到山脚的水平距离变大.
雷达
地形线
回波强度 时间
阴影区 高亮度区
40
典型的Foreshortening 变形现象例子
一. 常用微波波段
2
3
微波遥感有两种观测方式 主动方式:利用遥感器向地面发射微波然后接受其散射波的方式。 被动方式:观测地表目标的辐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