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清明 优质课 教案2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清明》。
3.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4.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通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境。
三、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中的节日情境。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马上要迎来了一个节日,是什么什么节日?(清明)2、介绍清明节的由来、风俗。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揭示清明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学习古诗】(二)疏通语言,了解大意1、多媒体出示会认字“魂、何、酒、牧”,老师讲解“欲”字与“牧”的区别,指导“魂”的书写。
2、正确朗读《清明》,注意停顿。
3、当堂小测验:判断对错。
(1)“猎问洒家何处有”一句中没有错字。
()(2)“欲”的的拼音是yǜ。
()(3)“清明”一诗写的是关于清明节的场景。
()(三)朗读感悟,梳理意境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朗读圈画。
(1)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2)用“ 0 ”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3)诗人出现这样的心情后是怎么做的?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梳理内容。
(四)品味诗句、感受诗意1、逐句品析词句。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1)结合,理解“纷纷”一词。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教学教案泸溪县浦市镇长坪完全小学毛湘儿教学目标: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古诗《清明》,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节日习俗。
2.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清明》。
3.思维能力: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4.审美创造: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以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古诗描绘的节日情景以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习俗。
教师引导:“传统节日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生活的身边。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清明节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如扫墓、踏青等。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1.作者简介: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其“小杜”之称及其诗歌特色。
2.初读古诗: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纠正发音,注意断句和节奏。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识记生字: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如“欲”、“魂”、“借”等,通过音序、结构、部首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1.解诗意: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引导学生理解“纷纷”形容春雨的特点,以及“欲断魂”所表达的伤感情绪。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体会诗人在清明时节的心境。
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理解“借问”和“遥指”的含义,感受牧童的俏皮和画面的生动。
讨论诗人为何借酒消愁,以及“杏花村”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2.想象画面: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的场景,以及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画面。
分享个人想象,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部编版三下《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清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下《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清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诗的大意是: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好像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诗歌用十分平凡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清明前后春雨的特点,同时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了清明节雨中行人的复杂心情。
后两句的问答情景清新生动,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课时目标(一)会认魂、酒、牧3个字,会写魂、借、酒、何、牧5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抓住雨纷纷和欲断魂两处理解,感受诗人孤身在外的悲凉心境和借酒寄思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诗题入手,引入古诗1.(课件出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清明》,2.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呢?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写清明节的。
3.清明就是指清明节,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4.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著有《樊川文集》。
【设计意图】从诗题自然引出本诗,补充清明节的习俗,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介绍诗人,拓展文学常识。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义(一)读准字音,熟读诗句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古诗有一定的结构和韵律,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请你再来读一读。
(二)认读生字,理解词义1.诗中这三个生字是我们要认读的生字,尤其这个魂字是第二声,要读到位,跟老师来念一念。
(出示课件)2.魂在这里并不是指灵魂,而是人的一种心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清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清明》是小学部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
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
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
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诵读、想象、感悟”为主,达到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进而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品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心”。
2.抓住关键字词,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诵读赏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感悟古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清明节等有关资料,完成导学案;积累背诵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清明,走进诗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清明节就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让我们一同走近它,走进一首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1.“清明节”知多少交流对“清明节”的认识,包括清明节来历、风俗习惯等。
2.介绍杜牧【设计意图:了解清明节,了解诗人,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清明,感悟诗情学习古诗,只是读一读理解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细致品味,才能品出古诗的意境,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精妙。
1.细读古诗,自主学习用“”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
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
2.提出疑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交流诗中哪个字词用的精妙,说说理由。
例如: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想象当时的情景,牧童会说些什么呢?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共赏古诗⑴“雨纷纷”一词写出了什么?资料补充: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
2. 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3.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清明》,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传统节日文化认同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古诗《清明》的学习。
2. 朗读: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中的生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背古诗,巩固记忆,提高背诵能力。
6. 拓展:介绍其他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或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2. 诗句:用粉笔将古诗《清明》写在黑板上,突出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
3. 生字词:在诗句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诗句中的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古诗《清明》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清明》(教案)

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清明》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诗歌内容:讲解《清明》这首古诗的字词、诗句、诗意。
2. 作者背景:介绍作者杜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艺术特色:分析《清明》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清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清明》,感知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讲解诗意: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明》,并进行背诵练习。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1. 课题:《清明》2. 作者:杜牧3. 背景介绍:清明节、扫墓、祭祀等习俗4. 诗句分析:重点解析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5.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达技巧等。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清明节时的情感。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清明》。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清明》(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清明》这首古诗,掌握生字词,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清明》,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清明》的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 古诗《清明》的逐句讲解:分析每句诗的意思,解释生僻词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 古诗《清明》的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 古诗《清明》的应用练习:进行朗读、默写、填空等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清明》,掌握生字词,了解古诗的基本韵律。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清明》的相关图片和背景音乐。
-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基本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清明》的背景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背景。
3. 逐句讲解:分析每句诗的意思,解释生僻词汇,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4. 意境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练习:进行朗读、默写、填空等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疑问。
板书设计- 《清明》- 作者:杜牧- 韵律:五言绝句- 关键词:清明节、雨、行人、酒家- 意境:凄凉、哀愁作业设计1. 背诵:《清明》全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清明》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或文章,进一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酒、牧”等6个字,会写“欲、魂”等13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揭题: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传统节日(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2.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
3.了解作者: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重点指导
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3)学生每个生字写3遍。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一)清明时节雨纷纷 1、看图:天气怎么样?春雨迷蒙,像烟雾般笼罩着大地,这就是细雨纷纷的春天。
2、出示第一句:你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下雨了?“纷纷”这个词指的什么样的雨?雨下的大或是小呢?纷纷之雨----细、多。
(细雨不停地下。
)什么时候下雨?清明这一天。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
此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
3、清明节在古代是一个大节日,照例该是家人团聚,踏青春游、给死去的亲人扫墓的日子,现在,这位行人正独自一人赶路,他一定非常的忧伤。
4、可是这场春雨的到来又淋湿了衣裳,身上冷不冷啊?此时诗人心里会感到什么?(忧愁)试着体会诗人的忧愁再来读一读。
5、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一个人孤单赶路,再加上一场绵绵不决的春雨,诗人的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这样的痛苦忧伤何止诗人一个人呢,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人都有的体会啊,怪不得杜牧说“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路上行人欲断魂
1、什么是“断魂?”断魂”指心情惆怅,像断了魂一样。
诗人为什么会欲断魂呢?
2、不能与家人团聚,不能为死去的亲人上坟,如此伤心怎能不叫人断魂。
带着伤心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3、清明时节,应当家人团聚,悼念家中已逝亲人。
可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再加上细雨纷纷,更添愁绪。
试着体会诗人伤感的心情再来读一读一二句。
过渡:心里很烦闷,衣服又被雨淋湿,快帮诗人想想办法,你有什
么好主意吗?
(三)借问酒家何处有
我们要找一个酒馆避避雨,歇歇脚,于是诗人就问路出示三四句 1、师领学生齐读。
2、他向谁问路呢?他怎么问牧童的?齐读第三句。
谁愿意来当个小诗人?
3、角色扮演:行人和牧童之间的对话。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足勇气向别人求助。
4、(四)牧童遥指杏花村
1、看图:牧童告诉他酒馆在哪里了吗?只有一个动作表示,(遥指:指向远方。
)“遥指”谁来演一演?小牧童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你喜欢他吗?带着喜欢的语气再来读一读。
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2、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顺着牧童的手,你找到杏花村没?全诗哪个字用的最好?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伤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忧愁的诗人有了企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4、齐读全诗。
诗人今天的心情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起伏不定,从下雨时的忧愁到找到酒馆的喜悦,让我们通过齐读全诗来体会诗人心情的变化。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古诗《清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吗?(清明节的时候,诗人孤身一个
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偏偏又赶上了细雨霏霏,衣服被淋的湿漉漉的。
诗人啊,忧伤的简直要断魂了!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避雨的酒店,他指了指远处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
四、朗诵古诗
1、学生整体诵读。
2、个人读。
课堂小结:今天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清明》,相信大家对于清明节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尽情感受春日的美好,同时不忘缅怀我们亲人及英雄!
板书设计
清明唐(杜牧)忧愁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