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口误”评析
精神分析批评局限性论文

浅析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性摘要:精神分析批评,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批评的流派,开辟了文学批评领域的心理学时代,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该理论也表现出了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局限性一、忽视和贬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十足的唯无意识论。
文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方式,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恩格斯曾经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①然而,文学创作是极具个性化和形象化的思维活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
而弗洛伊德确认为文学创作活动是纯粹的个人心理活动的体现,这种文学创作实践追其根本是由作家的心理需要所决定的,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最终陷入了唯无意识论的泥潭之中。
弗洛伊德把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所谓意识就是人们所能感知的心理活动,它属于心理机构的表层;前意识则是连接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守卫”,对两者之间的内容交流起着检查筛选的作用,它可以决定无意识的内容能否进入意识的领域;而无意识就是人们一般不会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违背的。
后来,弗洛伊德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将心理结构表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组成:“本我”代表的是生物性的一面,“自我”代表的是心理性的一面,而“超我”代表的是社会性的一面。
由于受到前意识和“超我”的一系列约束和制约,就导致种种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不得不另寻出路。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就是寻求解放被压抑欲望的最佳途径,作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作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尤其是他童年时代被压抑的俄狄浦斯情节,如此说来,作家的创作活动和普通人的白日梦十分相近,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论述了文学艺术作品与创作家欲望满足的关系,他认为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在自己的世界里达到满足,成人时游戏被停止,便以幻想即白日梦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幸福的人是不需要幻想的,幻想只发生在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上,“未能满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每个幻想包含着一个愿望的实现,并且使令人不满意的现实好转。
4精神分析批评

0037、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1)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儿童产生了恋母(恋父)情欲综合感,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3)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情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将之应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4)评价:俄狄浦斯情结说在西方文艺创作和批评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解释某些文学作品的主题有启发意义,但将之视为文艺批评的万能钥匙显得牵强附会,荒唐可笑。
0038、精神分析批评:(1)精神分析批评始于20世纪初,有人认为始于《释梦》一书的出版.(2)最早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是弗洛伊德及其弟子。
(3)精神分析批评有三种模式:传统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0039、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1)在这一阶段,批评家们试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文学研究,力图发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2)在这一阶段,精神分析批评是与一系列弗洛伊德式的假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①艺术被看成是一种精神病的表现;艺术家都是神经质的、病态的、精神失调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种病态和精神失调的副产品.②文学艺术被看作是与幻想或白日梦相类似的东西,被当作作者的幻想投射。
(3)在这一阶段,泛性论和俄狄浦斯情结对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了极大影响。
(4)评价:这种说法有局限性,因为:他们只注意无意识和本能的作用,忽略了意识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和审美因素。
0040、论弗洛伊德关于作家与白日梦的思想(1)这一思想见于弗洛伊德的《诗人同白昼梦的关系》一文。
(2)文学素材来自诗人的幻想,成人幻想是儿童游戏的置换.(3)白日梦是诗人利用现在的条件,按照过去的方式来安排未来的图景,这就是诗人的创作的心理机制。
【心理】“弗洛伊德口误”是什么理论?

【心理】“弗洛伊德口误”是什么理论?怎样从你的嘴唇读出你的心灵?口误,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几天却因为出现在了红十字会网站上发布的一则声明中,引起网上议论纷纷。
从心理学上,心事鉴定组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口误,也不敢对真实情况妄下判断,但是对于口误这个现象,早在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口误本意是指嘴巴不听使唤,说了言不由衷的话。
后来被人利用,为自己后悔说出的话做开脱。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在弗洛伊德面前都是没有区别的,既然出自你口,便一定发自你的内心,只是这种想法可能埋藏太深,连你自己都无法察觉而已。
这种口误专门有个名字,叫“弗洛伊德口误”,也属于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的范畴。
听上去不知所云,其实非常方便好用,虽然和弗洛伊德其他理论一样不保证有效性,不过平时拿出来秀一秀还是很好玩的。
弗公认为人的很多想法由于受到社会伦理或者其它各种约束,都是“深藏不露”的,甚至本人也不知道,是“潜意识”。
但是它很不老实,总想通过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出来露露脸,可能出现在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中或者口误中,反正就是你一没注意它就跑出来了,其实注意也没用,因为敌暗我明,根本逮不到它。
而且它善于伪装,就算知道做了个梦,也不知道它究竟唱得是哪出。
其实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一般就一出──性。
幸亏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人们也不怎么用他那套理论原封不动地做精神分析了,不然“郭长江副会长来过我们的公司”这句口误将会被解释得多么重口味?你还不能否认他给出的重口味解释的正确性,因为弗洛伊德把“言由心生”发挥到了极致,他说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即使本人也可能意识不到。
看你还怎么辩解!如果你按照这个思路听到有人说“翻开书第11块。
”就判断他遇到了经济问题,或者是个财迷;有人把“He”说成“She”就说他是个色狼;听到别人把送你的“花环”说成“花圈”就觉得人家对自己不怀好意……久而久之,估计你也得跟弗洛伊德一样,最后弄得众叛亲离不可。
有人曾问过弗洛伊德怎样解释他的烟斗,因为如果按照他自己的解释,他这种长期习惯性叼烟斗的行为是一种“口腔固着”,就是小时候“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婴儿都要经历的时期)没过渡好,所以长大了老停在那个阶段。
对精神分析问题的认识和体会范文(三篇)

对精神分析问题的认识和体会范文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
它的核心理论在于认为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无意识,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是导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患者的梦境、心理反应和童年经历等,精神分析师试图解释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并协助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个人的理解和体验中,精神分析在许多方面为我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治疗效果。
首先,精神分析启示我人类心灵的复杂性。
在开始精神分析过程时,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了各种冲突和欲望。
在精神分析师的引导下,我逐渐明白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来源于我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精神分析师帮助我解剖了我内心的深度,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次,精神分析帮助我认识了童年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我经常与精神分析师回溯到我童年的经历,重温过去的情感和经历。
通过观察和分析童年经历,我发现很多现在困扰我的问题都有根源于童年时期。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关系的影响都对我的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师通过探讨我的童年经历,帮助我理解并释放了许多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另外,精神分析也引导我认识和接纳了自己的阴暗面。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各种负面情绪、欲望和冲突。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面对和接纳这些阴暗面的一部分。
精神分析师鼓励我勇于探索自己内心的深处,不害怕直视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
通过理解和接纳自己的阴暗面,我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和谐相处,并减少内心的冲突。
另外,精神分析还让我了解到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师与我建立了一个坦诚和信任的关系,这让我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心的深处。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处理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我意识到人类心灵的发展是在与他人互动中进行的,而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精神分析师的指导和鼓励使我更加理解和关心他人的需要,并学会如何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精神分析批评课件

第二节 精神分析批评解析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态 2、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30
一、探讨作家的创作心态
1、搜集和分析作家相关资料 传记、讲稿、私人信件及其他 文稿,其中要特别关注作家童年生活 的记载。 通过分析和整理资料,理解和把握 作家的各种癖性,他内心的冲突和痛 苦,尤其是性的压抑。
31
爱伦·坡
——弗洛伊德
13
无意识和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特质, 舍此就不是精神分析批评。
无意识中最基本的欲望是性的欲望。
14
2、人格结构 本我:欢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平衡问题
15
二、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 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 哲学和宗教问题。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一 个有着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惊 世骇俗的观点的理论体系。
7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
弗洛伊德——荣格——拉康——霍兰德
8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无意识与性本能 2、人格结构
9
1、无意识与性本能
无意识 与 “理性的成见” 相对 性本能 与 “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 相对
10
无意识
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 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 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从前常以为 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 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然而 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 “心理的即意识的”说法。
第四讲
精神分析批评
1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 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 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 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剖析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讲课时间:2007年第一讲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
一切心理问题,都不是大脑里出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世界上根本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词,只有关系问题。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青春期是另外一种“更年期”。
从发展角度来看,是小孩子通过客体关系,完成另外一种整合。
摆脱童年期的自我,这与父母的界限、控制产生了矛盾。
“逆反”这个词,很不可合理。
“逆反”是一种继发性、反应性的,是对父母关系的回应。
“精神分析”打开了对性的禁锢。
改名为“育儿学”是适合、改名为“莫名其妙”也行。
二、病人的情感隔离,同情是一种伤害。
故事:一位女生往水里走自杀,越走越深,结果发现一条水蛇,跑出来,就再不打算自杀。
感悟: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是中德医院的督导全国排在前三名。
督导三、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内化了一个严重的“超我”。
攻击转向了自身。
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了,肯定了自己不好,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认为自己不好的,一般的会情绪低落。
被强暴后,把罪犯送到监狱,是对外的攻击。
而认为自己不纯洁了,是对内的攻击。
抑郁症,需要把对内的攻击,第二,抑郁症还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特点。
《自我边界与抑郁症》他可以这样玩我,别人也一定这样玩他。
这样可以聪明的抽身,来关注他。
一个人被关爱,就会学会关爱别人。
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去惩罚别人。
四、精神分析关于“成功”、“失败”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精神分析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口误、笔误、失败、疾病。
疾病也是一种失败,健康的失败。
笔误:抑郁——养育个案:被科学家的父母一不小心生了出来,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想自己时“爷爷、奶奶”人对失败的渴望并不亚于对成功的渴望,失败往往在背后起作用。
每个人的十个最大的失败一般的都会和人格联想在一起。
成功意味着童年时某种禁忌的满足。
让自己太舒服了,会让一个人有不断的自责与内疚。
成功后需要失败来满足自己的一种更高级的需要。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
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
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
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
对精神分析的的了解和评价

对精神分析的的了解和评价——浅谈弗洛伊德姚娇娇当我们回顾历史,在历史的长河里眷恋、缅怀的时候,弗洛伊德悄然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有人把弗洛伊德称为20世纪的“幽灵”。
而我,对这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他最早的《歇斯底里研究》到举世闻名的《梦的解析》再到后来的《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以及《自我和本我》等著作都爱不释手。
他在字里行间总是透露着让人触摸不到的神秘,也正是因为这种给人若即若离的感觉吸引着我,驱使着固执的我拨开他文饰下那“赤裸裸”的深意。
开始读弗的作品是在大一的时候,那个时候刚接触心理学,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案例集——《少女杜拉的故事》。
书中主要阐述了一个有精神癔症的年轻女性通过催眠和自由联想的方式逐步恢复健康的故事。
从文中我发现弗洛伊德非常强调一个人早期的生活经验,更倾向于将个人的冲动归因为性本能。
之后随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的深入,我从多方面了解了关于弗洛伊德,关于他的背景、理论体系、贡献、局限等等。
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对于弗洛伊德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诋毁者称其为江湖术士的胡言乱语;赞赏者则称其为人类历史上继哥白尼和达尔文之后的第三次思想革命。
然而,我想不论是评价其人还是看待事物都应该辨证地、一分为二地进行。
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也确实是真理与谬误共存;精华与缺陷同样突出。
首先,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中开辟了无意识领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把催眠法应用到精神分析中并发明了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心理学把心理和意识等同起来,而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
潜意识的提出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忽视了的奇异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其次,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
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口误”评析
01应用心理学(1)班李家齐 32号
摘要: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论。
这个潜在的心理活动,人们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它却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外部行为。
潜意识中被压抑着的,主要是违反成年人道德的心理活动,这些都是儿童时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弃而不用的欲望。
这些欲望不时地要求在意识里表现出来,但是只有改头换面地以神经症的症状、梦境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如遗忘、笔误、口误)等,才能表现出来。
就个人而言,我是赞成弗洛伊德这项观点的。
正文:
口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但在这种很习惯了的现象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东西在支配着呢?
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力量都来自于我们自身察觉不到的无意识领域。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①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这一发现,使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理解,所以弗洛伊德才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无意识”,并称“对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承认,乃是对人类和科学别开生面的新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②
这里先举个例子。
“9·11”事件大家都还记忆犹新,这里一条新闻就是关于“9·11”的。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02年9月的报道,“基地”组织高级头目哈里德谢克·穆罕默德在接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大肆吹嘘其策划“9·11”事件的经过,但可能由于“走嘴”,他无意间泄露了该组织最重要的秘密:本·拉登已经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由“基地”安排,半岛台驻伦敦首席
记者尤里·富达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被蒙面后来到两名“基地”头目藏身的公寓,并分别对38岁的穆罕默德和30岁的本纳什布进行了采访。
在两天的采访中,穆罕默德一再使用过去时提及本·拉登,富达因此作出拉丹已死的结论。
这次“基地”组织煞费苦心安排了半岛台的采访,但记者只见到拉登的助手而不是他本人使人怀疑拉登已不在人世。
富达说:“这次采访活动显示“基地”组织高层出现混乱,我现在相信拉登很可能已经死了。
”
在这里,“基地”头目的话就是口误。
我认为,哈里德谢克·穆罕默德使用过去时描述拉登的行为,这种口误包含有丰富的内涵,既不自觉地暗示了本·拉登已经死亡,又表现出了他对于这件事情有种微妙的感觉--如果本·拉登真的已经死亡,意味着他或许可以成为“基地”的新领导人;但又因为本·拉登生前和自己是一起的,也可以说是战友吧,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表现的大喜过望、欣喜若狂,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穆罕默德的口误如期而至。
一个人口误往往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口误本身就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嘴巴也是心理的反映,即使有时候你不想把心里隐藏着的东西说给别人听,但口误往往会暴露你心中的所思所想。
”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重要的行动和决择总是归因于动机的,只有在不重要的事件上,我们才会说我们能这样或那样行动而任意决择。
哪儿没有意识的动机,那儿必有一种无意识的动机。
失言或任何‘偶然事件’,一定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所激动的。
这种隐蔽的欲望对一定的目标,虽然不一定完全达到它的目标,但可以干涉当时意识的目的,产生意外的结果。
”③
再例举一件事情,是弗洛伊德自己的一次经历。
一位有志于精神分析的青年慕名去找弗洛伊德,见面时弗洛伊德问其姓名,他竟说出:“我叫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然后才慌忙改口道出其真正的姓名。
于是弗洛伊德断然指出,这位自命不凡的青年也想成为一个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还指出:“一个人失物,也许是由于此物已破损,也许是他想要借此换一个好的;也许是他对于此物不很喜欢;也许是他对赠送此物的人有了不快之感;也许是他不愿再回忆取得此物时的情景。
”④口误、笔误、遗忘物件等许多过失均有同样的缘由,都是人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我衷心地相信,即令是最单纯的言语谬误,也可以在其含意之外寻出半潜抑了的理念的干扰”。
⑤在此,弗洛伊德道出了其理论激进性的一个主要观点──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
同时,也展示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决定论思想。
虽然弗洛伊德肯定了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在内,都遵循着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却走上了极端,完全否定了偶然性的存在。
弗洛伊德表示:我们讨论过失,不单为了要了解过失本身,而且要
由此去了解精神分析的要义。
这是弗洛伊德讨论过失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如果已经弄清各种过失也和梦一样有共同的特点──即冲动的抑制、替代的形成以及意识与潜意识的斗争,那么精神分析就不再是精神病理学领域中的一分支,而应是深入了解正常人心理状态所同样必不可少的、崭新的和深邃的心理科学的根基”。
⑥
总之,弗洛伊德口误阐发了他关于潜意识及其表现的核心思想。
那么,再回到文章开头,口误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背后,支配着它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思想的核心部分。
基于无意识动机,使弗洛伊德成为一个精神决定论者,在弗洛伊德那里,精神的“因”就是愿望、动机和意图。
弗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思想,即一个人会被无意识的动机所驱策,而口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参考文献:
①《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②《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③《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④《精神分析引论》,第54页。
⑤《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香港中文版,第73页。
⑥《弗洛伊德传》,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