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口误问题
普通话考试常见拼音差错

普通话考试常见拼音差错导语:在中拼音差错是考生容易丢分内容之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普通话考试常见拼音差错,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更多详情请关注应届毕业生。
常见拼音差错一一、文件夹【错误:wén jiàn jiá;正确:wén jiàn jiā】。
“夹”是一个多音字,文件夹、夹心饼、夹生饭、肉夹馍、夹子等词中的“夹”全部要读“jiā”。
当“夹”读作“jiá”的时候,仅指双层的衣被,如夹袄、夹被等。
二、符合【错误:fǔ hé;正确:fú hé】。
“符”是单音字,很多人会将“符合”错读成“fǔ hé”,但有很少人会将“符(fú)号”读错吧!三、挨骂【错误:āi mà;正确:ái mà】。
“挨”有两个读音,读“āi”的时候解释为“紧接着或顺着”,如挨家挨户、挨边等;读“ái”的时候是“遭受、困难地度过或拖延”的意思,如挨打、挨批、挨饿、挨到天亮等。
四、炸油条【错误:zhà yóu tiáo;正确:zhá yóu tiáo】。
“炸(zhá)”是一种烹调方法,如炸饺子、炸油条、炸丸子、炸酱等。
五、晶莹剔透【错误:jīng yíng tì tòu;正确:jīng yíng tī tòu】。
“剔”是单音字,读作“tī”。
特别提醒:“挑剔”的“剔”要读作轻声。
六、洁癖【错误:jié pì;正确:jié pǐ】。
“癖”也是一个单音字,只读“pǐ”。
七、框架【错误:kuāng jià;正确:kuàng jià】。
同上,“框”是单音字,读“kuàng”。
八、处理【错误:chù lǐ;正确:chǔ lǐ】。
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错误总结

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错误总结汉语口语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话题,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犯一些错误,使得我们的表达不够流畅自然。
以下是关于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错误总结:语法错误1. 主谓不一致。
例如:我和她今天去公园了。
(应为:我和她今天去公园。
)2. 没有使用正确的助动词。
例如:我昨天很累,我要在家休息。
(应为:我昨天很累,我得在家休息。
)3. 过多的使用“了”。
例如:我去了超市了。
(应为:我去了超市。
)4. 多余的定语。
例如:我坐的是一辆红色的小轿车。
(应为:我坐的是一辆小轿车。
)词语用法错误1. “把”字句不当使用。
例如:我把书还给了图书馆。
(应为:我把书归还图书馆。
)2. 惯把俗语、成语中的词语分开使用。
例如:三心二意。
(应为:三心二意。
)3. 对“了”、“啊”、“呢”等语气助词使用不当。
例如:你吃饭了啊?(应为:你吃饭了吗?)4. 把同义词混用。
例如: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但需要点耐心和忍耐。
(应为: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但需要点耐心和毅力。
)发音错误1. 韵母不准确。
例如:读“衣服”的时候,念成了“义服”。
2. 声母不准确。
例如:读“笔”的时候,发成了“毕”。
3. 声调不准确。
例如:把一声读成二声或者三声。
汉语口语虽然有时比较复杂,但我们只需要多听多说,就能够掌握语言的精妙之处。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普通话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言,也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
准确、流利地表达思想和意见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社交都至关重要。
然而,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错误,这不仅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可能导致交流上的误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常见的错误,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方法。
一、错用“了”字很多人在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习惯性地添加了一个“了”字,例如:“昨天我看了个电影了”。
这种错误的使用会显得重复冗余,实际上,“昨天我看了个电影”即可表达清楚。
正确的表达方式是:去掉一个“了”,即“昨天我看了个电影”。
纠正方法:1. 开始去掉习惯性添加的“了”,认真聆听周围人的表达方式,逐渐纠正自己的习惯。
2. 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模仿正确表达的方式,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错用“是不是”在提问或确认时,有些人习惯性地使用“是不是”来询问对方的意见或判断。
例如:“你是不是要去超市?”这种表达方式显得不够直接明了,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你要去超市吗?”或者“你会去超市吗?”纠正方法:1. 尽量使用直接明了的询问方式,去掉“是不是”,例如:你要去超市吗?你会去超市吗?2. 多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不断练习正确的提问和确认方式。
三、错用词语搭配在普通话口语表达中,很多人会错误地使用词语搭配,导致表达不准确或者不通顺。
例如:“我很担心你会迟到”这句话中,“担心会”搭配不当,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很担心你会迟到”。
纠正方法:1. 多注意语言环境,观察他人的表达方式,学习正确的词语搭配。
2. 阅读相关的语法书籍,加强对正确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理解。
四、错用虚词虚词在语法上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然而有些人在表达时会错用虚词,导致语句结构混乱。
例如:“我听说了你最近在很忙”这句话中,“了”字是一个错用的虚词,应该去掉才能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纠正方法:1. 学习并理解各种虚词的用法和作用,加强对语法的学习。
口误概念与汉语口误分类

口误概念与汉语口误分类本文对前人提出的口误定义及其相关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进而对一百三十余条汉语普通话口误实例进行分析,在通行的口误分类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汉语的口误分类框架。
标签:口误定义口误分类汉语口误一、引言口误常见于日常交际中,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Fromkin (1980)提到口误研究始于1895年,Meringer和Mayer收集分析了8000余条口误。
之后,以Freud和Culter为代表的学者不断涌现,并在口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比之下,国内对汉语口误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影响较大的有:沈家煊的《口误类例》(1992)是国内第一篇对汉语口误进行系统分类的文章;张宁的《语言研究与口误》(1990)提出口误定义并阐明口误在言语生成中的地位及研究价值,《汉语口误的类别》(1994)对口误分类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陈一的《现代汉语语误》(2002)打破了单一角度观察问题的局限,全面构建了语误的多角度分类体系。
另有其他研究成果,如《汉语口语失误研究》(邵敬敏,1993)、《汉语中的口误问题》(孟国,1999)、《汉语口误研究》(姜美玉,2001)、《口误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张娟、文旭,2007)等。
自2000年以来,国内对汉语口误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但现有文献中使用非口误的语料进行分析的研究者不在少数。
通行口误分类体系并非针对汉语提出,而汉语与其他语言本身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构建专门的汉语口误分类体系实为必要。
二、口误概念Boomer和Laver(1968:4)认为“口误是对说话者在言语行为中想要表达的语音、语法或词汇的一种不由自主地偏离”。
Dell(1986)将口误定义为“非故意的、非习惯性的对言语计划的偏离”。
张宁(1990:29)在前两个定义的基础上添加了口误产生的主体,提出“口误是正常人在言语行为中偶然不由自主地偏离想要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的失误现象”。
关于汉语语音学习的偏误类型分析

关于汉语语音学习的偏误类型分析作者:郭文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4期内容摘要:作为语言的物質外壳,语音在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交流中,起到了传递交流信息,并且顺利接受信息的重要作用,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可以从发音准确程度中体现出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汉语学习者也随之增多,很多对外汉语的教学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汉语语音的角度,基于收集样本的基础,发现其存在的偏误,并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汉语的方法,分析原因,从而给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本文将立足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还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学习者语音学习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动机、教师的影响,以及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及笔者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语音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分析偏误成因1.引言经过对两个学生语音样本采集过程,笔者得到一份录音材料。
反复听数遍之后发现,被试者汉语水平在语音方面有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有所改善的,有的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难以根治。
而有的问题有个别性,有些问题是普遍性问题,有一定规律可循。
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针对收集到的语音材料,本文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汉语学习者进行语音偏误分析。
2.声母偏误分析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声母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的难点,由于有些发音相似于学习者的母语,所以相对容易习得,比如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辅音f、l、m、n时就比较容易,可以非常快速且准确的习得这些辅音。
而有的因他们的母语中没有或者书写相同发音不同,学起来就比较难,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测试中问题较大的声母进行分类和分析。
口误概念与汉语口误分类

Pu i s (0 0 16 o l e 2 0 : 3 )指 出: “ 语 / 语 使 用 者 在 S 二 外 F e d u tr r u  ̄C l e 为代表 的学者不断涌现 ,并在 误研究方面 语 言 运 用 过 程 中也 会 出现 许 多 错 误 ,这 些 错 误 并 不 是 由 使 取 得 了 一定 成 果 。 用 者 对 第 二 语 言 系 统 的 不 完 全 或 错 误 认 识 导 致 的 ,而 是 因 相 比之 下 , 国 内对 汉 语 口误 的研 究 起 步较 晚 ,成 果 较 为语 言 在 加 工 处 理 的 过 程 中 出 现 了 问题 。 ” 因 此 , 本 文 认 少 ,影响较大 的有:沈家煊 的 《 口误 类 例 》 ( 9 2 是 国 为 口误 主 体 不 仅 包 括 本 族 语 使 用 者 ,也 应 包 括 掌 握 相 关 语 19 ) 内第 一 篇 对 汉 语 口误 进 行 系 统 分 类 的 文 章 ; 张 宁 的 《 言 言能 力 的 外 语 学 习者 。 语
语 言应 用研 究
口误概念与汉语 口误分类
口徐 娜 娜
摘 要 :本 丈对前人提 出的口误定义及其相关特征进行 了概括 总结 ,进 而对一百三十余条汉语普通话 口误 实 例进行分析 ,在通行 的口误分类基础上初步建立 了基 于汉语 的 口误分类框 架
关 键 词 : 口误 定 义 口误 分 类 汉 语 口误
B oe 和Lv r(98 o m r a e 1 6 :4 )认 为 “口误 是 对 说 话 者 在 互 换 (x h n e 。这 与 沈 家煊 ( 9 2 的 “ 置 、滞 后 、 e ca g ) 19 ) 先
言 语 行 为 中 想 要 表 达 的语 音 、 语 法 或 词 汇 的一 种 不 由 自主 互 换 、颠 倒 、 替 代 、混 合 、 归 并 、增 减 ” 八 类 分 法 较 为 一 地偏离 ”。D l (9 6 e l 1 8 )将 口误 定 义 为 “ 故 意 的 、非 习 非 致 。陈 一 ( 0 2 2 0 )在 八类 分法 基 础 上添 加 了超长 无 声 停 顿 、
普通话中的常见失误及避免方法

普通话中的常见失误及避免方法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希望能够使用正确的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和个人的语言环境和习惯,常常会出现一些普通话的常见失误。
本文将针对一些常见失误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避免这些失误的方法。
一、声母和韵母的混淆1. 声母混淆普通话中的声母有21个,常见的失误之一是音、欣的混淆。
例如,“心”读成“音”、“音”读成“欣”。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注意与相关汉字的联系,通过多读多写来熟悉和区分这些音。
2. 韵母混淆在普通话中,韵母是构成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将一些韵母混淆,比如将“uang”读成“uan”,将“iu”读成“iu”。
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练的方式,特别是加强对含有这些韵母的词语的学习和掌握。
二、声调的错误使用普通话中的声调是一个重要特点,准确使用不同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然而,在使用声调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
1. 声调的升降错误在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在实际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声调的错误使用,比如将平声读成上声,将去声读成入声等。
避免这种错误的方法是多听多模仿,并结合标准的普通话教材进行学习。
2. 声调的轻重错误除了升降错误,声调的轻重也是另一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常常会将声调的轻重弄混,比如将轻声读成重音,将重音读成轻声等。
要避免这种错误,可以通过多听多模仿来掌握正确的声调轻重。
三、语法的错误使用语法是语言的基础,掌握好语法规则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自然。
然而,在普通话中,仍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语法错误。
1. 量词的错误使用普通话中,有许多不同的量词,用于表示不同种类的事物。
但在实际交流中,我们常常会将量词使用错误,比如将“本”用于人类,将“只”用于电脑等。
正确使用量词的方法是熟悉不同事物对应的量词,并多加练习和积累。
2. 词序的错误词序指的是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
现代汉语口误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口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语言之一。
但是,现代汉语口语的普及和流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造成了许多口误的现象。
汉语口误包括发音错误、语法错误、词汇错误等,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对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造成了影响。
因此,对现代汉语口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口误的成因和影响,对提高汉语口语的标准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选题意义1. 探讨现代汉语口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通过对口误的研究,可以发现口误和普通汉语表达的差异,发现口误的成因和影响,为汉语口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探索口误的语言现象和心理原因。
口误是语言现象和心理过程的体现,通过对口误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语言和心理的发展和演变。
3. 促进汉语教学的改进。
口误在汉语教学中也是常见的问题,对口误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针对口误的教学方案,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
三、研究内容1. 口误的类别和表现形式。
包括音素错误、语音错误、音位错误、语法错误、词法错误等。
2. 口误的成因。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探讨口误的成因和造成口误的因素。
其中包括语言知识和欠缺、语音和音韵知识的欠缺、情绪和神经因素等。
3. 口误的影响和对策。
分析口误的影响,包括对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增强语言学习、提高语音和音韵知识、加强情绪稳定等。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为研究提供参考。
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实际调查口误的表现形式、成因和影响,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口误和正确表达的对比和分析,探讨口误的性质和特点,找出口误的规律和辨析方法。
五、预期研究结果1. 掌握现代汉语口误的类别和表现形式,包括音素错误、语音错误、音位错误、语法错误、词法错误等。
2. 分析口误的成因,包括语言知识和欠缺、语音和音韵知识的欠缺、情绪和神经因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口语表述中, 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 说话 人对自己的口误并无察觉, 自然也就不存在纠 误的方法和过程。 这种情况大致分三种类型。
(一) 口误一般产生歧义, 造成误解。 听懂 这些句子, 自然包含能逾越口误这道障碍, 听出 口误的本意, 实际上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完成的 纠误过程。 例如:
①我的思想来了个 90°的大转弯。 ②如果行人不小心, 掉到井盖里该谁负责? ③要指我们去找就业机会, 我们的就业面局限面 特别小。 ④打起精神来, 又学化妆又学美容, 自己特别高 兴, 走出社会, 去上那看看去, 正好有招工的, 就走了。 ⑤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 我们投资是比较大的, 就是在降低低毒害, 低危害的卷烟。
汉语学习 1999 年第 1 期 (总第 109 期)
少对口误做出明确的否定, 而往往根据口误的 不同程度和自己的口语习惯, 采取不同的纠误 方式。 这样, 就势必在口语表达上出现杂乱无 章, 重复 嗦的现象, 给听者, 特别是那些外国 留学生造成听力障碍。调查汉语口误的现状, 归 纳这些口误的特点及其纠误方法和过程, 探索 其中的某些规律, 对于搞好对外汉语的听力教 学, 提高留学生的实际汉语听力水平是十分必 要的。 在此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举的例 句, 都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过 程中搜集整理的有声材料, 均属于实况录音。
·40·
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
例①是一位农村青年妇女在评价自己的丈 夫,“实惠”显然是“实在”的错用, 好在人们也不 会误解为她把丈夫当成“有实际好处”的物品 了。 例②是说一个人从单位上的大学, 毕业后, 回到原单位工作。“参加工作”显然是口误, 而纠 正为“回来单位工作”, 又出现了用词不当, 应为 “回到单位工作之后……”。 例③“感到”是“感 觉”的错用。 例④的“离……相比”应为“和…… 相比”。 例⑤是一个男人在夸自己的妻子, 最后 说的“值得我学习的”, 是他实在想不起什么合 适的词了, 学习什么呢?“对丈夫的体贴”? “能 干, 泼辣”? 显然都不是, 本意应为“对这一点我 是很满意的”或“这一点是值得我敬佩的”。
上述说话人虽未纠正自己的口误, 但一般 不会造成歧义, 这是因为我们明显地知道哪些 是口误, 并在思维中完成纠误的过程, 从而能够 准确地理解本意。 然而,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却未必是这样, 如例①的“90°大转弯”, 有不少 同学认为说话人“又想死, 又不想死”,“犹豫不 决”等。 因此, 我们除了要指出这些句子中的口 误并讲清本意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逐步了 解中国人的口语习惯和特点, 提高他们逾越口 误障碍的能力。
这几个例句都能看出说话人用词不当。 虽 然有的说话人对自己的用词也不甚满意, 但口 语表达容不得仔细推敲, 只好胡乱找一个意思 “接近”的用上了, 这样虽没造成歧义, 但人们听 起来却不舒服。课上, 笔者曾试图让留学生自己 发现这些不当之处, 但实际上他们很难辨出, 自 然也就不会造成听力理解上的障碍。然而, 听到 的句子往往会成为他们口语表达模仿的对象, 从这一角度讲, 让留学生自己找出这些不当之 处, 进而明白错在何处, 用正确的词语纠正它, 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 二) 口语表达中出现了明显的用词不当, 说话人对此并没予以纠正, 但一般来说, 也不会 造成什么歧义。 这种情况有时是说话人一时口 误而没有察觉, 有时则是由于说话人的口语表 达能力不强所造成的。 例如:
① (这个人) 心眼挺好的, 也挺实惠。 ②参加工作回来单位工作以后…… ③你感到怎么样? ④我觉得离这个店的名气名声相比…… ⑤ 当地姑娘对丈夫的体贴呀, 能干哪, 泼辣呀, 这
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听到的 大都是一些发音标准, 语速较慢, 语法运用及选 词用语比较规范的录音, 实际上是书面语的有 声材料。 这种有声材料与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 语言实际有着相当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往往加强听力课的教学, 而一般的听力教 学听到的同样是那种十分标准的语言, 因此难 以解决这一问题。 让具有中级汉语水平以上的 留学生在课上听到实况的汉语, 非常口语化的 汉语, 这是人们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一个新 的尝试和理解, 也是提高留学生听力水平的重 要步骤。
实况语言, 即未经加工修改的口语表达, 与 反复推敲修改后的书面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出现口误, 自然就 有了各种纠误的方法。书面语中虽也偶有笔误, 但作者有着较充足的时间检查和修改, 直至满 意为止。 阅读时, 我们很难看出作者的纠误过 程, 当然也就不会形成什么阅读障碍。口语则不 然, 在数量上, 口误要远远超过笔误, 出现口误 后有的人甚至全然不觉, 有的人即使知道, 也很
汉语中的口误问题
孟 国
高等汉语水平考试对听力有着更高层次的 要求,《关于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一文认 为高等汉语的听力应该达到这样的水平:“在交 际中, 一般词汇, 语法上的问题不再成为听力上 的障碍, 遇到障碍有跳听, 猜听而不误听的能 力”,“对口语里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 能正确 理解语义, 不发生误听。”这里所说的“障碍”和 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自然包括各种口误。
例①的说话人是位癌症患者, 她想自杀, 但 ·3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她看到年幼的孩子时, 就改变了自杀的念头。 这个改变应该是 180°, 90°的转变怎么理解? 又 想死, 又不想死? 这显然不是说者的本意, 听者 也不会这样理解。细想起来, 类似的说法不是个 别的, 把转变说成 360°, 也不鲜见。例②的说话 人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著名主持人, 他在谴责 偷马路井盖的行为的同时, 指出可能会造成人 掉到污水井里的后果, 他却说成了“掉到井盖 里”, 这虽然不可思议, 但也不会有人如此理解。 例③是一位下岗女工的话, 她想说的本意是“我 们的就业面特别小, 局限面特别大”, 可是竟不 知不觉地把两层意思搅在一起, 说成了“局限面 特别小”。例④也是位下岗女工的话, 她要“走出 社会”, 不知她要去哪? 显然她的本意是“走出 家庭”或“走入社会”。 例⑤如果只从字面上理 解, 应是“减少那些低毒害, 低危害卷烟的产 量”。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要提高高毒害, 高危害卷烟的产量? 显然不是, 其本意应为“降 低卷烟的毒害和危害”或“研究低毒害和低危害 的卷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