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秋天》教学设计

何其芳《秋天》教学设计
何其芳《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韦叶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朦胧的情感美。

2、运用想像、联想,揣摩、欣赏诗中精彩的画面美。

3、以诗解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的诗情美。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体悟。(突破方法:以诗解诗,戴望舒的诗句)

教学重点:对诗歌画面美的感受。(突破方法:以老师范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已是冬天,可我还珍藏着秋天的几枚落叶,每当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我所钟爱的秋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那金黄的落叶在微凉的秋风中翩跹起舞。同学们,当你回望秋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老师:哦。你眼中的秋天的飒飒的秋风里

你眼中的秋天在粼粼的波面上

你眼中的秋天在南归的大雁身上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何其芳眼中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朗读纠错。

请三个学生,一人一节读诗。学生互相纠错。

老师读一遍,大家在课文上标注一下没找出来的读错的音。

学生明确易读错字(撒、背等),老师帮助辨析。

三、感知内容,读出感受。

刚刚大家读的和老师读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比如用什么样感情?语调激昂还是柔和呢?节奏是快速还是舒缓呢?

集体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四、品味第一节,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想要读得更好,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诗歌。

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请问第一节中,何其芳眼中的秋天在哪里?

大家找到的这些是极具农家特色和秋天美感的物品。那何其芳可不可以就直接写,可不可以这样写?似乎更简洁呢。打PPT

1、大家可以出声地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轻盈

2、丰收乐

满披着和“满载着”比较,得出轻盈的特点。

“饱食”让学生想象,饿的时候吃饱了的感觉。丰收的满足。

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用简洁的秋天在农家里呢?”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为什么这里重读了呢?或者,要怎么读出感情呢?有些词需要强调,强调有重读强调,也有轻读强调,大家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

总结:画面更动态,情韵更丰富,更能突出秋天丰收的喜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读

出农人丰收的喜悦。(板书:农家丰收喜悦)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深深地陶醉了。好像看到了一幅画面,邀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去想象一下。

清晨,“唰啦、唰啦”有节奏的割稻声响在原野上。稻叶上,晶莹的露珠,一颗颗调皮地跳上了阿婆的衣裳。丁丁的伐木声从远方悠悠地飘来,像节奏欢快的曲子,别有韵味。阿婆放下手中的镰刀,听得入了迷,她想起了年轻时阿公唱过的山歌。当阿婆发现自己已经沾湿的衣裳时,不禁莞尔,露珠怕是被远方的歌声震落下来的吧。阿婆走到果树旁,伸手去摘那黄橙橙的梨,那肥胖的梨儿,憨厚地躲进了阿婆身后的背篓。

听了老师描绘的画面,感觉怎么样?能具体评价一下吗?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让大家感觉到身临其境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优美的细节描写等)

五、读第二节,质疑内容,描绘画面。

请大家默读二两节诗,也用老师的方法,在脑海中想象第二节的画面。字句理解上,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读完后提出来。

请大家提出疑问。

重点解决:“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

缩句法,然后问鱼人怎么会把乌桕叶的影子当成青鳊鱼呢?比较两种意象共同点

让学生揣想鱼人收网后的心情和表情的变化?从哪里看出来的?

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原来秋天的景物就像在和鱼人做(游戏),是的,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那渔人没有捕到鱼,他恼了吗?、

哦,原来渔人也是以(游戏的心态)来对待这个结果的。他悠闲地摇着小船,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态呢?板书:渔人悠然趣。

请大家像老师之前那样,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面。拿笔写在书的旁边。我们分两部分,1-3组描写第二节的12两句,456三组描写第二节的后三句。我们比一比哪组的同学的画面更具有悠闲的情趣。开始。

师巡视学生写作情况,完成后,生展示。

好,下面我们就把这种悠然的情绪读出来。女生读前两行,读出清晨静谧的感觉。男生读三四行,读出悠然的情趣。齐读最后一句,读出游戏的活泼。

六、读第三节,以诗解诗,体会感情。

前两节在字面上没有明确出现人物,第三节有了,谁?齐读最后一句话。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式变换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就像一场……”(梦)。

你做过么梦吗?梦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说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是都体现了梦飘渺、虚幻的感觉。那么当秋天到来的时候,牧羊女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她产生了飘渺、虚幻的梦一样的感觉呢?

其间适时补充材料:1、戴望舒《秋天的梦》:“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学生答各种感受后,牧女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朦胧的情怀,板书《牧女朦胧情》根据诗人的自述,19岁那年,作者经历了一场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成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静静地流淌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就是他自己的心境。作者自己在《梦

中道路》中说“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

如此纯净的感情,让我们用优美的朗读表现出来,男生读前两行,女生读三四行,结句齐读。

是啊,在同一片原野,同一条溪水之篇,这里曾经是百草丰茂、流水潺潺而今已经是渐进枯涸。曾经这里发生过、散发着香与热的美好故事,而今却在微凉的秋风中消散无踪。当我们体会到牧羊女的这番感受的时候,同学们是不是可以理解牧羊女此时的心情了呢?

不是秋天梦寐在人的眼里,而是人在秋天中梦寐。当秋天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生活的悠闲、而曾经那个夏天的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留下一份明朗纯净的怀念。

七、小结。

"在诗意画面的感受和萦萦于耳的诵读声里,在朦胧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伸中,我们读懂了秋天。感谢何其芳,他的《秋天》何其芬芳!最后让我们带着饱满的感情齐读全文,再品芬芳!

八、作业布置。

老师在读完这篇诗歌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的秋天打动,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让学生一句话谈感受。请你也用几句诗写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1、练习板书

2、站姿不够挺拔(巡视学生的过程中,个别指导的时候不要对着话筒讲,讲什么都可以)

3、因为这首诗的整体语调是轻柔的,这几个词需要读得尤其轻才可以读出轻柔的感觉。

4、

何其芳《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韦叶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朦胧的情感美。 2、运用想像、联想,揣摩、欣赏诗中精彩的画面美。 3、以诗解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的诗情美。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体悟。(突破方法:以诗解诗,戴望舒的诗句) 教学重点:对诗歌画面美的感受。(突破方法:以老师范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已是冬天,可我还珍藏着秋天的几枚落叶,每当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我所钟爱的秋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那金黄的落叶在微凉的秋风中翩跹起舞。同学们,当你回望秋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老师:哦。你眼中的秋天的飒飒的秋风里 你眼中的秋天在粼粼的波面上 你眼中的秋天在南归的大雁身上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何其芳眼中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朗读纠错。 请三个学生,一人一节读诗。学生互相纠错。 老师读一遍,大家在课文上标注一下没找出来的读错的音。 学生明确易读错字(撒、背等),老师帮助辨析。 三、感知内容,读出感受。 刚刚大家读的和老师读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比如用什么样感情?语调激昂还是柔和呢?节奏是快速还是舒缓呢? 集体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四、品味第一节,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想要读得更好,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诗歌。 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请问第一节中,何其芳眼中的秋天在哪里? 大家找到的这些是极具农家特色和秋天美感的物品。那何其芳可不可以就直接写,可不可以这样写?似乎更简洁呢。打PPT 1、大家可以出声地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轻盈 2、丰收乐 满披着和“满载着”比较,得出轻盈的特点。 “饱食”让学生想象,饿的时候吃饱了的感觉。丰收的满足。 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用简洁的秋天在农家里呢?”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为什么这里重读了呢?或者,要怎么读出感情呢?有些词需要强调,强调有重读强调,也有轻读强调,大家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 总结:画面更动态,情韵更丰富,更能突出秋天丰收的喜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读

【课外阅读】何其芳《预言》赏析3

【课外阅读】何其芳《预言》赏析3 《预言》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 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鹰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预言》一诗把爱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盼他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惋叹与无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酒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痴情之深。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至上的爱情肉感的爱情,它深情缝绪,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读这首诗要抓住全诗构思与结构上的特点:前五节充满青春激情的对爱情的竭力渲染与铺写,与最后一节的突然翻跌,形成强烈对比:这不过是"无语而来,无语而去"的梦。抓住这一"全局"之后,再

仿写何其芳的《秋天》

吹落了金灿灿的落叶, 安静的林中铺上了一层可爱的地毯, 放下幽幽吟唱的口琴, 用金黄的画笔勾勒这美丽的一刻, 秋天隐居在森林里。 闭上眼睛享受秋天带来的惬意, 昂首遥望被雨洗净后天空的湛蓝。 心被群雁带向温暖的南方。 聆听果树林与田野里传出银铃般欢快的笑声。 秋天酝酿在微微透凉的空气中。 晨雾在林中渐渐浓郁了。 河水流得越来越缓慢了。 鸟儿唱着轻盈的节奏远去了。 北风风儿呼呼的吹着。 秋天漫游在大自然里。 迎春花在阳光的抚摸下更美丽了, 溪水在丛木的衬托下欢快地向前奔跑去, 缕缕花香飘出了园子。 鸟儿吹着号角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春风和花草一起做游戏, 你推我挤,好热闹啊! 春雨滋润着天地间许多微妙的生命, 柳树抽开了芽儿。 “布谷,布谷”, 布谷鸟正催着人们去踏青呢! 春天游戏在田野里。 肥硕的瓜果在田野中更耀眼了, 秋风呼呼地驱赶着落叶, 树上的蝉声远处去了, 那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正迎接着秋天的到来, 秋天隐藏在田野里。 世界喧嚣而明亮 世俗快乐且幸福 仰望天空,在繁华乱坠的秋天 一个人静静地看天 鸟的翅膀带走了我的幻想。 荷花上的雨露向人们炫耀它晶莹的身体。

小孩手上的冰激凌在阳光的照耀下, 渐渐融化。 荷花的芬香弥漫着整个池塘。 风轻轻的吹。 傍晚,青蛙的叫声响彻着周围。 农民忙落了一天,正回家呢! 柳树也为忙活了一天的人们。 跳起了舞蹈,蛙声伴乐。 这乐声,持续了一整个夏天 抖落了屋檐上满披着的白雪, 春雨声哗哗地滋润心情。 张开沉睡过许久的眼睛, 抚摸田野里鲜绿的嫩草。 春天停留在孩子的眼里。 草野在知了声中更辽阔了。 溪水因雷雨壮势更雄壮了。 绵绵的细雨何处去了, 那承载无数狂风暴雨的云, 夏天凌驾在有雨的云上。

何其芳的资料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教学设计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天》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写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播放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说秋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问: 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 2、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出示)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初读秋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规范生字词。(多媒体出示)

何其芳诗集

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青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里的月色,那里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 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进来,这里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 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 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树现着野兽身上的斑纹,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着, 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 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口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 我的脚步知道每一条熟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青的神?

1931年秋天 季候病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像收女的铃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夭!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1932年 脚步 你的脚步常低响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凄动, 有如虚阁悬琴,久失去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 又如白杨的落叶飘在屋檐的荒郊, 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 呵,那是江南的秋夜! 深秋正梦得酣熟, 而又清澈,脆薄,如不胜你低抑之脚步!你是怎样悄悄地扶上曲折的阑干, 怎样轻捷地跑来,楼上一灯守着夜寒,带着幼稚的欢欣给我一张稿纸, 喊着你的新词, 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写诗!

秋 天

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何其芳秋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喜欢到处玩,每当她走到每个地方,那里都会充满秋天的气息。 秋天在花园里。走进花园,看那金黄色的桂花,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号称“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也盛放于此,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除此以外,还有月季、海棠花、蝴蝶兰等花卉。它们随风飘动,每到花期都群芳争艳,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有各的美。 秋天在果园里。走进果园,梨树上的梨个个黄澄澄的,梨还被誉为百果之宗,它不仅鲜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树上的荔枝有红的有绿的,令人分不出那到底是树叶还是果实,不仅如此,荔枝还被称作“南国四大果品”。辛勤的农民伯伯在果林里穿梭着,一会儿浇水,一会儿观察果树,忙的不可开交,那些水灵灵的水果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秋天在山上。爬上山坡,山坡上随处可见一棵棵五角枫树,从上至下看,满山遍野都是红色的,真不愧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微风一吹叶子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地落到地上,上去一踩树叶,“嘎吱嘎吱”响成一片。孩子们也来到山上,爬到峰顶,俯瞰整个城市,才发现,秋天使大地变成金色的,变成橘色的,变的暖融融的。秋风吹过,整个人都舒服了,变的慵懒,一些动物也逐渐陷入了深深的沉睡中。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它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

何其芳《预言》赏析

何其芳《预言》赏析 ——联系李商隐诗歌 有人说“鲁迅属于魏晋,周作人属于明清,何其芳属于晚唐”,我觉三点中最后一点最靠谱。何其芳是以天生的好语感来写诗的,他将晚唐的绮丽、青春的伤感和梦想揉碎在一起,才写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纯粹而精致的诗歌。这种诗歌,总逃脱不了李商隐抒情诗的细腻、纤弱、伤感和无望的情绪,耳濡目染李义山诗歌近十载的我,欣赏的现代诗当属何其芳、戴望舒一类。本文将以李义山诗歌作为参照,重新阐释何其芳的《预言》。 “五四”时期的爱情诗的出现,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现象:一方面高举反封建旗帜,吸取西方文艺理论,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使诗歌走向现代;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借鉴中国古代诗词曲的音韵、格律,乃至意境、情感,无论是闻一多的“新格律诗”,还是戴望舒的《雨巷》,都与古典诗歌密切相关。闻一多曾坦言,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道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他认为,“五四”时期的爱情诗,只是做到了“告白”的一步。[1]“五四”时期的诗人、学者,多数持闻一多的观点,他们为了达到“快速革新”的目的,过分地强调西方诗歌理论,对于中国诗歌中的晚唐、唐宋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何其芳、戴望舒对于古诗词的了解,联系诗歌西化浪潮,足以使他们达到“中西合璧”,因此他们的爱情诗在表达人生的美丽与痛苦的情感体验上独领风骚。 《预言》是何其芳在爱情诗探索中历经浮泛和幼稚之后的成熟之作,青春与爱的赞美与叹息,使得这首诗呈现出美丽而忧伤的旋律。这种美丽和忧伤,与其说来自古希腊神话,不如说是晚唐诗歌借助神话的重新呈现,神话是框架,而深沉的情感体验源自晚唐诗歌的灵感。我所熟悉的李义山,绝不是一个感情肤浅的人,晚唐的绮丽,浓墨重彩地表现在李义山深婉精丽、富裕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诗风,《无题》《锦瑟》《燕台诗》等一系列抒情诗,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聚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芳菲凄美,乃心灵真切体验,达到较高的意境和品格。下面我将就《预言》每段与李义山诗歌相互参照进行赏析。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 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首先,何其芳的散文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氛围的渲染,以表达自己在“寂寞”、“苦闷”中的独特感受。他深受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曾热衷于唐代绝句的优美意象,晚唐五代词的纤巧、婉转。青年时期又接触了西方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 其次,何其芳的散文刻意追求一种诗意。他的散文透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美。 第三,何其芳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致典雅。多种修辞手段使他的散文文字精致、工巧,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何其芳醉心于散文形式美的有意追求,虽拓展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使抒情散文更加精致和纯粹,却失之于过分的精雕细刻,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加上过多的象征手法与通感的运用,又使文章有朦胧、晦涩之感。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个人思想

何其芳及其诗文的点评

一本诗集,名字是《预言》。 《预言》这本集子收录了诗人何其芳创作前期的所有诗作,以其成名作《预言》来命名集子,其中比较著名的诗还有《秋天》﹑《欢乐》﹑《爱情》等等。 诗句绮丽、委婉﹑浪漫并且生动形象,精致典雅。而且诗人不断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诗歌的表现手法,并结合个性、气质,形成了富有艺术魅力的独特诗风。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他的小诗来感受一下。 欢乐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翅膀?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声芦笛?还是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的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读完刚刚那首小诗,其风格特别会让人联想到泰戈尔的小诗——“我的心在朦胧的沉默里,似乎充满了蟋蟀的鸣声——声音的灰暗的暮色。” 而相似之处,就是意象的巧妙使用。 欢乐是什么?我们说不清。 “我”的心情又怎样?我们说不清。

但是当诗人用几声芦笛,一双温情的手,蔷薇的花瓣来填充我们对欢乐的灰色空缺,用蟋蟀的鸣声,灰暗的暮色来解释我们对那种心情的迷惑时,我仿佛看到了欢乐地颜色,听到了诗人的心声。 这就是何其芳的诗,用他的话来形容自己的诗,就是“寂寞小孩子常有的美丽想象”。而我们爱的恰恰就是那种天真的浪漫,幻美的意象。 何其芳本人是一个习惯了在黑夜里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诗人,他用那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调出了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了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的创作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和谐的节奏,并着重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非常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诗作别具风格。 给读者朦胧的场景,让思线穿梭其中,慢慢琢磨那些缠绵悱恻、意味深长的字句,体味其中的忧郁与唯美。 借何其芳的一句诗来抒发我对于他的诗作的感觉——“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他的诗,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 另外还想给大家推荐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何其芳的散文与诗一

秋天 何其芳 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 教学目的: ⒈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让学生理解秋天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⒊学习“牛、山”两个生字,能准确、工整的书写。 教学准备: ⒈制作课件。 ⒉学生准备头饰。 ⒊学生在课前了解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复习。 ⒈听音乐。(放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 ⒉导语:秋天到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野外,他们正欣赏着秋天美丽的景色。请小朋友们戴起头饰,集体把课文准确、流利地朗诵一遍,让老师也来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吧。 (生集体朗读。) ⒊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文中有哪几个小动物呢? (生齐答。) ⒋过渡: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小牛整天在田里劳动,小鹿喜爱在山坡树林间玩耍,他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要先来看哪一个小动物说的话呢? 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⒈学习小鸟的话。(电脑出示小鸟的话。)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师师范朗读。请小朋友找一找,老师读时哪些词语是重读的。 ⑶指名找重读。(电脑出示。) ⑷理解什么是“碧蓝”。 碧蓝: 秋天,天空总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美,这就是秋天的一个特点。(师板书:天--蓝) 正因为秋天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读这个段的时候,要重读“蓝色的”和“碧蓝碧蓝”。(电脑出示重读部分) ⑸生练习如何有感情的读这个句。师指导。 ⑹检查练习效果。 ⒉学习小牛的话。(电脑出示) ⑴指名读。要求学生找出要重读的部分。 ⑵理解“金黄”。 金黄: 师:秋天的田野是金黄的,为什么呢?因为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稻子、麦子都变成了金黄色,农民伯伯们都忙碌起来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板书:田--金)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重读“金色的”和“金黄金黄”。(电脑出示重读部分)

秋天教案何其芳

《秋天》教案何其芳 铅山二中徐彦 一、教学目标 二、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五、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四、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五、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六、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二)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何其芳《预言》

何其方《预言》 幻灯片2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爱情诗中,融汇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的最完美的抒情诗集。 何其芳的爱情诗,立足于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经历和思索,又净化了自己的不幸爱情,而趋向于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爱情诗现代化的追求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幻灯片3 何其芳式的爱情 写于1931年到1937年的《预言》是诗人迷茫、苦闷、幻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乐章。卷一多为梦幻式的爱情吟唱。生活中诗人被他爱慕的少女抛弃过,爱慕他的少女又被他忽视了,这二者都属于海市蜃楼式的爱情,这种现实经历折射在诗中便使情思复杂起来,既在幸福中感受不幸,又在不幸中咀嚼幸福,有甜美的期盼,也有痛楚的相思,有温馨的怀想,也有清醒的失落,酸甜苦辣搅拌在一起,难以名状。 幻灯片4 一般说来逝去的东西人们才愈觉其可贵,对于已成“珠泪玉烟”的爱情使诗人沉湎于记忆中,患了刻骨相思的《季候病》,一件《罗衫》惹起他对花一般时光的怀念,一阵《脚步》在他心头“踏起甜蜜的凄动”;他明知“对于梦里的一枝花/或者一角衣裳的爱恋是无希望的”,(《赠人》)可他又偏偏钟情地追求着,甚至甘心为之牺牲,“我合张开明眸/给你每日的第一次祝福”,(《祝福》)深沉地将爱埋在心底、为爱人真诚祝福。他为自己的过失懊悔不已,也幻想旧梦复归“日夜等待着熟悉的梦覆我来睡”,(《慨叹》)可见诗人痴情之深。 幻灯片5 这就是何其芳式的爱情,不同于爱情至上的肉感的爱情,它深情委婉,细腻缠绵,蕴涵着真挚、纯洁、健康、真诚,既有“只是近黄昏”的悲凄,也有“夕阳无限好”的妩媚,并且因其悲凉而愈显其美。毫不夸饰地说,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是一种令人温馨的可贵情怀。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评课稿 ---评陈霞老师的《秋天》 黄李佳听了陈霞老师的课,整体上这堂课很饱满,内容很充实也很丰富。陈老师甜甜的笑容贯穿于整堂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亲近感,而且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十分和谐和轻松。《秋天》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这首诗带有淡淡的抒情意味,但语言的理解上对初一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陈老师的课有几处亮点: 首先,陈老师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先从春天在哪里的歌导入,很自然地引入到现在的时节—秋天,直截了当。 其次,诗歌和文言文一样,重在朗读感知,也和前面说的本单元的要求呼应,陈老师这点做得十分到位,整堂课下来,自由读两次,齐读八次,个别读六次。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齐读要求带有感情,方向性十分明确。接下去是一生读,一生点评,点评者再读,增强学生间的互动,生生点评比老师点评更有效,点评者再次朗读实质上较第一位学生又是一次提升。 再次,在赏析语言的部分,先老师举例赏析,通过改写句子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PPT显示两句话: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2、放下收割过稻谷的镰刀。这句话理解上比较难,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学生能更直观地赏析饱食和稻香两个词的好处。 最后,总结的阅读方法非常好:抓关键字词,品其中蕴味,读其中深情。用最精炼简洁的三句话把品味语言的方法概括出来,对学生以后做课外阅读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还是有两点和陈老师商榷:第一:时间把握不够,由于时间关系教案上的第四(走进诗人内心和第五(作业布置)省略了。主要是第一节的比较阅读和给第一节取名字花费时间有点长,二三小节品读时间不够。第二:小细节上,没有及时评价。有一个学生抓关键词肥硕、背篓的时候回答:瓜果大而饱满、数量多、有丰收的味道,分析地很到位,陈老师没有给予及时评价,应该表扬一下,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建议:诗歌讲究一种音韵美,如果在朗读的时候配点音乐效果会更好。总体来说,陈老师作为第一年来的老师,上得真的很不错。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 作者:何其芳 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 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象牧女的铃声,

《秋天》赏析

《秋天》赏析 一年四季,你最爱哪个季节?今天才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带大家来领略散文家何其芳笔下的《秋天》赏析,一起来欣赏下吧。 作者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

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诗作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何其芳《预言》

何其芳《预言》 篇一:何其芳《预言赏析》 重庆文理学院选修现代诗歌鉴赏 题目: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专业:10应用心理学 姓名:杨清芳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院 学号:201911034001 完成日期:2019年12月20日 赏析《预言》,感悟何其芳的精神世界 摘要:《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本文主要从写作背景、诗体结构、情感以及感想等多个方面对《预言》进行分析,剖析《预言》的美,何其芳的精神实质,情感归宿。 关键词:预言;感伤;影响;唯美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与李广田、卞之琳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31年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因“汉花园”是北京大学所在地而得名)出书。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版,受到文坛注意。“汉园三诗人”。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后他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建国后诗人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其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作品主要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写作背景: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写于1931年秋天,其时诗人才19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何其芳

何其芳 1912年2月5日生于重庆万州。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6]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7]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6]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8]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像《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工作。[9] 1948年至1953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任教。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何其芳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何其芳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面对世人的误解,他曾说过:“我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理解我的人,我就会继续活下去”。 1977年7月2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