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寄生虫免疫

土源性线虫病: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中卵和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抗原的纯化: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利用寄生虫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组分分离的过程。
纯化的方法: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凝胶层析是一种以分子大小为基础的分离技术,凝胶中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的小孔使被分离组分在流经途径上出现差别,大分子物质首先从孔外经过,首先被洗脱出来,其次是较小的组分,最后是小分子物质。
(常用载体:交联葡聚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离子交换层析原理:依靠静电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利用待分离的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或所带电荷的不同而引起的与载体结合力不同和进行区分。
离子交换层析过程:起始、吸附、解脱、完成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层析柱时,与吸附剂有亲和力的蛋白质就被吸附而被滞留在层析柱中。
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蛋白质分离,然后选用适应的洗脱液改变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亲和层析原理:亲和层析是一种吸附层析抗原(或抗体)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逆的,所以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以使存在的液相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选择性的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借以与液相中的其它蛋白质分开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理想载体的基本条件:1、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2、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3、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4、理化性质稳定5、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的流速6、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能够自由通过7、能抵抗微生物和醇的作用固相载体包括皂土、玻璃微球、纤维素、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在缓冲液离子浓度大于0.05mol/l时对蛋白质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吸附。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免疫系统与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与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在寄生虫体内寄生的过程中,它们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防线,负责抵御外来入侵,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本文将探讨免疫系统与寄生虫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是机体内一组复杂的细胞、分子、器官和组织的集合体,它们共同协调作用,保护机体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系统是先天性的,它通过屏障阻挡入侵病原体,并通过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非特异性防御机制清除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后天性的,它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进行特定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二、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侵犯宿主后,与免疫系统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在与寄生虫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免疫系统表现出不同的应答方式。
1. 免疫抗原的识别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寄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抗原,引发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抗原可以是寄生虫体内的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免疫系统中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将这些免疫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2. 免疫细胞的激活寄生虫感染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诱导其他免疫细胞增殖和活化,形成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的平衡免疫系统与寄生虫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免疫调节的平衡。
寄生虫感染可以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干扰机体的免疫应答。
一方面,免疫调节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另一方面,免疫调节也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耐受,容许寄生虫的存在。
三、寄生虫引起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免疫细胞的变化,还包括免疫分子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1. 免疫细胞的变化在寄生虫感染的早期,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用于清除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其机理如下:1.组织学隔离寄生虫一般都具有较固定的寄生部位。
有些寄生在组织中,细胞中和腔道中,特殊的生理屏障使之与免疫系统隔离,如寄生在眼部或脑部的囊尾蚴。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保护层如囊壁或包囊,如棘球蚴。
虽然其囊液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由于其厚厚的囊壁使之在宿主体内存活。
有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宿主的抗体难以对其发挥中和作用和调理作用。
寄生在吞噬细胞中的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虫体在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 vacuole),可以逃避宿主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杀伤作用。
腔道内寄生虫,由于分泌型IgA的杀伤能力有限,又难以与其它免疫效应细胞接触,致使感染维持时间较长。
2.表面抗原的改变⑴抗原变异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一般都具有期特异抗原。
即使在同一发育阶段,有些虫种抗原亦可产生变化。
如布氏锥虫虫体表面的糖蛋白膜抗原不断更新,新变异体(variant)不断产生,总是与宿主特异抗体合成形成时间差。
⑵分子模拟与伪装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
有些寄生虫能将宿主的抗原分子镶嵌在虫体体表,或用宿主抗原包被,称为抗原伪装(antigen disguise)。
如曼氏血吸虫童虫,在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表面不含有宿主抗原,但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A、B和H)和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包被,抗体不能与之结合。
⑶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
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寄生虫抗原有些可直接诱导宿主的免疫抑制。
表现为:⑴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一些寄生虫感染往往诱发宿主产生高Ig血症,提示多克隆B细胞激活,大量抗体产生,但却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至感染晚期,虽有抗原刺激,B细胞亦不能分泌抗体,说明多克隆B 细胞的激活导致了能与抗原反应的特异性B细胞的耗竭,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解析寄生虫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地区的人民健康状况。
寄生虫感染常常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
首先,寄生虫感染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机体的免疫反应。
寄生虫通过不断改变其表面抗原的特征,使得机体很难识别其为外来入侵物体。
此外,寄生虫还能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和释放炎症介质,从而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强度。
这些机制使得寄生虫能够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从而滋生在机体内大量繁殖。
其次,寄生虫感染还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激活状态。
寄生虫侵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抵抗寄生虫入侵。
炎症反应的活化会引起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然而,持续的炎症反应能够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发生炎症性疾病。
此外,寄生虫感染对机体的免疫耐受性和调节性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种特殊的耐受性,使得机体不对寄生虫产生过度反应。
这种耐受性会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寄生虫,从而使得寄生虫得以继续存活。
另外,寄生虫感染还能够激活机体的调节性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保护机体免受免疫反应的损伤。
与此同时,寄生虫感染还会对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寄生虫会引起机体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研究表明,寄生虫感染能够抑制机体的淋巴细胞发育和活化,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能力。
此外,寄生虫感染还会产生许多免疫抑制因子,如寄生虫分泌的抑制因子和寄生虫相关的免疫抑制细胞。
这些免疫抑制因子和细胞能够直接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削弱机体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
寄生虫感染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尽管感染寄生虫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但适度的免疫反应也对寄生虫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学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 寄⽣⾍感染的免疫 ⼈体对寄⽣⾍感染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能⼒,表现为⼀系列的免疫反应。
所谓免疫就是机体排除异⼰,包括病原体和⾮病原体的异体物质,或改变了性质的⾃⾝组织,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
⼀般将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前者作⽤不是针对某⼀抗原性异物,⽽且往往是先天性的;后者具有针对性,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这些免疫反应必须由抗原物质进⼊机体,刺激免疫系统后才形成。
⼀、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类在长期的进货过程中逐渐建⽴起来的天然防御能⼒,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各种寄⽣⾍感染均具有⼀定程度的抵抗作⽤,但没有特异性,⼀般也不⼗分强烈。
先天性免疫包括有: ⽪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后者包括⾎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吞噬细胞。
这些细胞的作⽤,⼀⽅⾯表现为对寄⽣⾍的吞噬、消化、杀伤作⽤,另⼀⽅⾯在处理寄⽣⾍抗原过程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致敏阶段。
体液因素对寄⽣⾍的杀伤作⽤,例如补体系统因某种原因被活化后,可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体⾎清中⾼密度脂蛋⽩(HDL)对⾍有毒性作⽤。
⼆、获得性免疫 寄⽣⾍侵⼊宿主后,抗原物质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常出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产⽣获得性免疫,对寄⽣⾍可发挥清除或杀伤效应,对同种寄⽣⾍的再感染也具有⼀定抵抗⼒,称为获得性免疫。
但是,获得性免疫中也有⾮特异的免疫效应,是⼀个相互联系、复杂的动态过程。
(⼀)寄⽣⾍的抗原 1.寄⽣⾍抗原的特点 (1)复杂性、多源性:⼤多数寄⽣⾍是⼀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个复杂的⽣活史,因此寄⽣⾍抗原⽐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质或多肽、糖蛋⽩、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来⾃⾍体、⾍体表膜、⾍体的排泄分泌物或⾍体蜕⽪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是指人体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本文将对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进行探讨。
一、寄生虫感染的种类寄生虫感染常见的种类有钩虫病、血吸虫病、阔节线虫病等。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在小肠内引起的;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阔节线虫病是由寄生在肠道内的阔节线虫引起的。
这些疾病在热带地区较为常见。
二、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寄生虫感染的症状有很多种。
如钩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贫血、食欲不振、腹泻等;血吸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腹泻、便秘、贫血等;阔节线虫病的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
这些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就医。
三、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某些抗原非特异性的缺少获得性免疫力的防御作用,包括非特异性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防御作用。
在寄生虫感染中,先天免疫可发挥消炎作用,其巨噬细胞可摧毁寄生虫,自然杀伤细胞也可消灭幼虫。
这些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很重要。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接触到特定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包括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效应细胞;体液免疫包括B细胞和其产生的抗体。
在寄生虫感染中,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对机体的防御很重要。
抗体可与寄生虫结合形成复合物,并在巨噬细胞的作用下摧毁寄生虫。
同时,T细胞也可参与抗寄生虫作用,产生细胞毒作用消灭寄生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可达到更好的防御效果,保护机体健康。
四、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可以通过饮用安全的水和摄取卫生安全的食物,避免光脚在污水中行走等方式。
治疗可通过抗寄生虫药物的使用进行。
五、结语寄生虫感染与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机体先天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可以形成对寄生虫的有效防御。
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在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研究,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寄生虫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幼虫
广州管圆线虫
福寿螺
福寿螺产的卵
旋毛虫病
1992年3月8日,郑州市7名男青年到某个 体饭店就餐,其中6人食入凉拌生猪肉,3月 21-23日6人相继发病,体温均在39度以上, 眼睑水肿,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三角肌及 腰背肌疼痛明显。嗜酸性粒细胞25%-33%。 间接萤光抗体试验及环蚴沉淀试验均为阳性。 诊断为旋毛虫病。
谢 谢!
患者,男,59岁,因生食鱼片1月余在 腹部皮肤出现匍行疹。经皮肤组织活检, 在切片中发现棘颚口线虫幼虫切面,后 从组织块中分离到残存的虫体。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慢性感染多见,带虫者多见
原因:感染量少;治疗不彻底; 缺乏完全免疫;虫体寿命长。
三日疟原虫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 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存活40年; 带绦虫在人体内可存活30年;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
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某些寄生虫感染后,既无明显的 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 病原体的寄生现象。如免疫力正常的 人感染弓形虫,往往在组织中形成包 囊,既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规方法也 查不到弓形虫。
90%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为带虫者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二、重复感染和多重感染
重复感染:体内虫体尚未清除又发 生该虫种的再次感染;如血吸虫病流
行区,每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就有大量人 群再次感染。
多重感染: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如1992年全国
肠道寄生虫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人体内最多 有9种寄生虫感染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随血流 到肝、肺、脑;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虫卵
(痰)
水
毛蚴
(水)
胞蚴
母雷蚴 ( 川 卷 螺 )
子雷蚴
幼虫
(肌肉)
囊蚴
(溪蟹、蝲蛄)
尾蚴
(水)
尾蚴
(野猪)
宿主的类别
例:肺吸虫 -----人 (终宿主) (保虫宿主)
成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虎、豹等动物
-----川卷螺 幼虫
(第一中间宿主)
-----溪蟹、蝲蛄
(第二中间宿主)
-----野猪(不能发育为成虫)(转续宿主)
(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
寄 生 现 象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寄生虫的形态改变
–眼消失了 –形体改变 –生殖器官发达 - 消化道退化了 - 固着器官产生
寄生虫的生理改变
–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繁殖能力加强 – 特殊向性出现
生活史 (life cycle)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
繁殖所必须经历的整个过程。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SSMU
定义
是研究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 的生物学规律及它们与人体及 外界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组成
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 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 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entomology
• 简单型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 复杂型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
生活史过程 寄生人体阶段 离开人体阶段 人体外发育阶段 感染人体阶段
病
史 询 问
人体内寄生阶段 (寄生部位)
致 病 作
用
进入人体阶段 (感染方式)
流 行 病 学
排离人体阶段 (排离的方式)
病 原 学 诊 断
人体外发育阶段 (外环境或宿主)
寄生虫生活史模式图
感染期 (infective stage) 能侵入人体并继续发育的
寄生虫阶段称感染期。
(血吸虫的尾蚴)
感染方式
口入、胎盘、皮肤、输血、 自身、媒介、接触与呼吸道等。
排离方式
粪便、阴道分泌物、尿液、 痰液和昆虫携带等
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
(人、猫、犬、野生肉食动物)
成虫
(肺)
( 经 口 )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
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则称
为互利共生。
(白蚁 —— 鞭毛原虫)
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 得益,另一方受害。得益方称寄生 物 (parasite) ,受害方称宿主(host)。
(钩虫 —— 人)
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 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 活。如蛔虫。 寄生 关系
2.兼性寄生虫
3.偶然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如弓形虫。
4.机会致病寄生虫 寄生 部位 5.体内寄生虫 6.体外寄生虫 7.长期性寄生虫
在体内生活的寄生虫。如蛔虫。 寄生在体表的寄生虫。如蚊、蝇。 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如蛔虫。
寄生 时间
8.暂时性寄生虫
共生 (symbiosis)
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统称 共生。 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间的利 害关系,大致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 和寄生三种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
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
受害,称为共栖。
(人 —— 结肠内阿米巴)
鮣
鱼
互利共生(mutualism)
取食时暂时与宿主接触。如蚊。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非致病 的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 时,可出现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使 宿主致病的寄生虫。(弓形虫)
宿主的类别
• 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被寄生虫的幼虫或其无性生殖 阶段寄生的宿主。 • 终宿主 (definitive host) 被寄生虫的成虫或其有性生殖 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Key points: life cycle
How many stages of the life cycle? Which stage is infective stage? And how? Which stage inhabit humans? And where? Which stage is primary cause of the disease? Which stage was detected for diagnosis
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
被相同发育阶段的人体寄生虫 所寄生的脊椎动物,它们在流行
病学上可起到传染源的作用。
转续 宿主 (paratenic host)
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
但可长期保持在幼虫状态,有机会
进入正常终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
成虫,这种不能发育的幼虫寄生的
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Arthropoda 节肢动物 • Mosquito • Fly • Tick • Mite • Bug • Flea • Lice
医学昆虫
寄 生 现 象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 自由生活 • 共生生活(symbiosis)
– 共栖(commensalism) – 互利共生(mutualism) – 寄生(parasitism)
Helminthes蠕虫 • Nematode 线虫 • Trematode 吸虫 • Cestode 绦虫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绦虫)
常见人体寄生蠕虫(吸虫)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线虫)
Protozoa原虫 • Amoeba 阿米巴 • Flagellate 鞭毛虫 • Sporidium 孢子虫 • Ciliate 纤毛虫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掠夺营养
机械损伤:直接损伤或压迫、机械阻塞、
屏蔽作用、对细胞的裂解作用
毒性作用
变应原作用:诱导免疫病理反应
宿主对寄生虫的防御作用
先天性免疫 innate immunity
Phylum(门)、Class(纲)、Order(目)、
Family(科)、Genus(属)、Species(种)
Each parasite has two names: a Genus(属名) and a Species name(种名)
Schistosoma japonicum
属名 种名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