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居住区规划模式探索_以双桥区北部片区详细城市设计为例
山地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

山地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山地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此背景下,山地住宅作为一种新型住宅形态,备受人们追捧。
然而,山地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难度。
笔者在此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山地住宅规划1. 山地住宅的选址山地住宅的选址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建筑设计和生活质量。
一方面,选址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环境等自然因素。
同时也要考虑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用地政策等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山地住宅往往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因此选址时也要考虑供应链和物流等问题,保证生活质量。
2. 山地住宅的布局山地住宅的布局需要兼顾美观、便捷和实用。
首先,要考虑周边环境和景观,尽量将其融入设计中,以充分利用场地的美学价值。
其次要考虑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布局便捷且合理,保证居住者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3. 山地住宅的绿化和环保山地住宅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在规划中需要合理设计绿地和景观,保持空气清新、环境舒适。
同时,还需要推广节能环保手段,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山地住宅建筑设计1. 考虑地形地貌山地住宅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地形地貌,以便更好地融于周围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利用山体的高低变化,巧妙设计梯度和层次感,提升建筑美学价值。
2. 选择材料与风格山地住宅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选材和风格,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风格能够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效果。
建议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和环保因素,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和设计风格。
3. 科技智能化随着科技智能化的发展,山地住宅建筑设计也需要跟随潮流,采用洁净、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建造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住宅。
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建筑舒适度和安全性。
结语总之,在山地住宅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需要全面考虑周边环境、居住者需求、绿化与环保等多个因素,实现美学与实用的融合。
此外,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环保材料,建造更加安全、舒适和环保的住宅。
山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对于山地建筑理论的研究,针对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从国内较为权威的理论研究网站可以查到的资料看来,可以知道的是,对于山地建筑的理论、设计等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首先,虽然基于人们自身的应对外界的能力不断在增强而对于山地的天然屏障的依赖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深厚难舍。与此同时,农耕时代使得人们对于平地的热爱已经大大超越了对于山地的开发应用,平地和山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近年来,人们对于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的研究探讨有在增加,其趋势大致是可喜的上升状态;其次,从相关研究报告的数量就可以看出,针对山地建筑设计的研究已经渐渐的被人们重视,但是,从研究报告的质量上看来,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山地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
在对本小区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生活排水系统和防洪排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包括室外道路中雨污水管排水系统和生活污水排水系统,道路雨污水管将雨水收集后流至雨水主干管网,最终排入沁河;生活污水排水经污水管收集后汇入市政综合污水管网,最终流入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本小区内的防洪排水系统采用的是经济、合理、安全的排水系统,防洪管道与沁河连接,将收集到的山体中流出的水体流至沁河中。
关于外国的山地建筑理论的研究也具有其特点,由于有些国家的地理面貌的先决因素,其山地覆盖面积较小,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较少。但是从国际的大趋势看来,人们对于山地建筑设计的研究热情是高涨不息的。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对于生态环境与人文建筑相适应的过程。
3山地建筑结构设计要点
3.1采用天然地基建筑
山地建筑采用天然地基设计浅基时,应保证基底传力至稳定持力层,并避免过大的基底传力至临近台地边坡下的挡墙类支护体上,根据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第5.4节的规定,对土层的稳定边坡坡角及基底传力扩散角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可以推导出建筑基底边缘至挡墙墙背(对应基底传力至挡墙基脚以下)的最小水平距离,或逐步加深前排基础埋深,从而尽量消除设挡墙后基础对挡墙的附加力影响。对于抗震设防地区,按照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还应注意分析建筑基底地震水平附加推力对支挡结构的影响。
浅谈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

浅谈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摘要】山地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山地特点出发,从建筑与山地地形之间的关系,规划山地道路系统,营造立体空间景观,营造立体生态特色和处理防洪、排洪等工程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山地;山地居住区;立体空间景观;立体生态特色;防洪、排洪我国山地比较多,面积占国土三分之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山区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因此,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遇见山地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山地一般具有比较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只要科学地加以规划就有可能建成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富有魅力和活力的社区。
在设计过程中,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正确处理建筑与山地地形之间的关系山形地势千变万化,设计中应在变化中寻找普遍规律,理顺关系。
一般将建筑摆放成与等高线平行或斜交的关系,既顺应周边关系,又经济合理,在条件限制下,也可以与等高线垂直,这时考虑场地关系要复杂些,可以将建筑进行错层、吊脚、筑台等处理。
建筑宜长短搭配,顺应地形,错落分布,即可创造丰富的空间关系,又可使建筑间互不遮挡,引进最大的阳光面。
山地地形特征明显,具有起伏变化较大,高差较大,地形复杂的特点,因此应尽可能保持原始地形以避免不必要的土方量,并且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可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对多层次的立体空间充分利用,是对山地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布置道路系统应结合基地自身的自然条件,建立布局合理、线形灵活,等级明确的道路网结构体系。
规划中要顺应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
自然地形对道路有很大影响,在地形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或山区,道路选线常受地形、地貌、工程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候不得不在地面上要作较大的改变,纵坡也要作适当的调整。
山地道路如果片面强调平、直,就会增加土方工程量而造成浪费。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重要构成部分,在开拓生存空间、提高居住体验和促进建筑事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联系实际工程案例,从建筑布局、道路组织、空间设计等方面着手,对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展开详尽探讨,也希望文章所阐述内容能够为类似项目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也加快了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涉及到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而山地居住区因其所体现出的自然生态、回归自然等优势特征,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市场前景也十分巨大,对山地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还能够满足现代人们拥抱生态居住需求,以推动现代建筑行业朝着崭新方向发展[1]。
基于此,对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展开研究和分析。
1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对山地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需要严格遵循以下要求:(1)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与平地居住区相比较,山区居住区所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建筑选址和布局难度,再加上山地地势所体现出的起伏多变特征,需要在建筑布局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确保建筑物与山地地形协调统一;(2)自然起伏的建筑天际线,由于山地地势起伏和高差比较大,在进行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怎样对其进行协调和利用,一般情况下针对地势较高台地区域,可以对楼层较高建筑进行设置,而针对地势相对较低区域则可以对多层、低层建筑进行设置,具体操作中也要结合地形和建筑高差,使整体建筑形态呈现出依山起伏、高低错落和层次分明形态,整体建筑美观性和艺术性也会得到提高;(3)科学合理道路组织形式,山地居住区道路受地势影响比较大,怎样对道路走线进行设计和确定,直接关系到山地居住区规划成败,结合相关规范规定要求居住区车行道路纵坡需要控制在0.3%~8.0%以内,因此针对坡度较小区域,就可以遵循功能性原则,采用与地形等高线垂直、斜交的方式进行设计,若地形坡度比较大,就可以采取斜切等高线方式对道路加以设计,以更好满足人们行车要求;(4)依托地势打造居住区景观,在对山地地区进行开发和利用时,更加侧重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因此在进行山区居住区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的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对水文景观、自然景观加以打造,以满足现代人们拥抱生态居住需求[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初探摘要:传统城镇化进程造成的城市就业-居住空间的失衡,使得人们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开始注重考虑城市工作地-居住地的协同性,城市的和谐发展。
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结合山地城市的特点,研究了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设计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前言山区作为一个复杂并且和地球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受城市建设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水土流失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日益严重。
同时,山地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求得迅速发展,山地城市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在人们居住条件与生活、工作小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人居大环境质量却在不断降低,本已脆弱的山地城市生态系统以比城市建设更加快的速度日趋恶化。
如何在获取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谋生机会的同时,保护与改善山地城市生态系统,优化人居环境是山地城市规划应加以深入探讨的问题。
1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概述1.1山地城市特点(1)山地建筑山地建筑是构成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物质要素。
山地建筑具有地域性和协调性两大特点,在山地城巾中,自然的山水格局、地貌特征、植被形态是构成山地城市风貌特色的自然基础和最观基质,因此山地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要包含适应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点。
(2)山地城市交通特点山地城市交通组织与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有紧密联系。
城市交通运输是城市人流、物流在城市空间布局平面上的投影。
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城市交通的流量和流向。
山地城市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它是不是能使山地城市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人流、货流得到合理地分配,使它们流动的平均空间距离尽可能缩短,使山地城市不必要的交通流降到最低,总的交通流量最少,从而使山地城市的道路网系统、主、次干道的等级和密度得到合理的组织[1]。
1.2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1)安全原则作为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安全,体现在山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如用地选择,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市政工程设施组织以及城市灾害防治等方面。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以江山墅居住区详细规划为例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以江山墅居住区详细规划为例摘要:本文结合江山墅居住区详细规划,针对山地居住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如何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总体布局、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规划控制,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关键词:山地住区;尊重自然;灾害评估;景观规划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Jiangshanshu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mountainous residential areas of complex terrain, top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 general layout, landscape design,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planning control, undertook an exploratory discussion.Key words: mountain residential district; respect for nature; hazard assessment; landscape planning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优美、地价相对低廉的山地资源的开发价值正逐日凸显,山地居住区也正以它独有的艺术与技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1】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不同,山地居住区的规划手法不同于平原地区。
在山地居住区的规划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文结合江山墅居住区详细规划,针对山地居住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特点,如何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总体布局、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规划控制,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2 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拥有南花园美誉的蟠龙湖南岸,背山面水,区内山清水秀、景色秀丽、特色鲜明、自然环境优越。
浅谈山地-岩石在居住小区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山地\岩石在居住小区规划中的应用摘要:重庆畔山林语景观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山地、岩石、植物为造景要素,突出山地、岩石、植物景观并辅以人性化、趣味化的休闲活动设施营造一个亲切、舒适、宁静优美的山地居住小区。
本文重点解决地形起伏较大,具有较大高差环境的人行与车行的关系、小区绿化的和谐统一问题。
关键词:山地岩石居住小区景观设计重庆市依山临水,山在水中立,水在山中流,两江环抱,蜿蜒曲折,三山相连,峰峦叠翠,具有“山城”、“江城”之美称,山地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起伏变化的地形和天然的自然景致造就了重庆独特的景观风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一味追求华丽、气派,在小区开发中加入大量的铺装、金属元素,忽视了对原有山地、岩石的利用和开发,使得重庆居住小区的景观面临丧失特色的危机。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及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喜欢居住在更自然化、山野气息浓郁的环境中。
[1]本文将以重庆地区特有的山地、岩石为彻入点,以重庆华宇福源山庄的景观特色,探讨山地、岩石在居住小区环境中的应用。
1畔山林语的概况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华岩新城华龙大道龙门阵主题公园旁,建筑面积10万m2,绿化面积5826 m2,绿化率32.30%。
[2]背靠龙门阵主题公园和华岩寺风景区,面朝城市干道华龙大道以及规划中的城市轻轨曹家院子段。
项目南北长约520m,东西长约80~130m。
地形高差较大约60m。
在沿华龙大道有10m宽的绿化保护带,小区平行于华龙大道有34m宽轻轨轨道保护带。
2.设计原则2.1以人为本,功能第一原则[4]不一味追求华丽的景观效果,以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为出发点。
满足居民的休憩、娱乐和日常活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
2.2生态功能原则小区内从南到北,跃落60多m,顺应设计的台阶,分层设计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台地花园,小池边沿柳树下种植有夜来香、杜鹃、蕨类植物,使庭园景观更接近自然,[3]同时还巧妙地隐藏了用以循环用水的潜水泵,避免了园林设施对庭园景观的破坏。
015、山地城市新区的生态规划策略——以武夷山市北城新区为例

3.1 基于自然山水资源保护的生态格局 3.1.1 顺应自然的土地优化利用布局
根据区域生态格局特点和新区生态要素特征,新区空间结构应遵循整体有机分散,核心 地区紧凑集中的布局原则,形成沿崇阳溪带状集聚,两岸组团簇拥环抱,生态绿地有机渗透 的整体结构,并融入武夷山整体的城市格局。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优先进行土地适用性评 价,综合现状情况确定土地使用的兼容程度[5],选择兼容性较好、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的用 地作为开发建设用地,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新区建设的需要。运用 GIS 空 间分析技术对新区的基质、斑块、廊道系统进行梳理、优化,保留基地内部的浓密树林,辟
2.2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新区整体空间风貌
地域文化是山地城市的灵魂,武夷山作为闵文化的集中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其中,尤以茶文化和朱子理学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影响最深。在 北城新区的发展建设中,应注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在规划内容、产业选择等方面
融入文化创新思维。遵循自然和谐,有机生长的发展模式,取武夷文化之精华,显武夷山水 之灵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闽北民居的建筑语汇,使建筑的风格、材料、色彩与现代 空间的需求协调共生。同时,结合新时代的技术手段塑造与地貌、水文、植被协调统一的建 筑风貌,使建筑群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使新区成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山水园林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N0.1引言住区建设是目前城市建设中建筑量最大,建设速度、更新速度最快,环境景观品质要求最高的部分。
作为山地城市,住区的规划建设模式不同于平地城市。
如何将地域特色、人文特质体现在小区建设中,是规划工作者们一直面临的挑战,特别在以小区为单位的建设模式中,如何兼收并蓄规模建设的现实和山地城市的特色,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方案设计2009年8月,我院通过参加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的《双桥区北部片区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投标,获得了该项目的设计任务。
2009年12月,正式启动该项目。
经过近一年的完善深化,于2010年9月提交最终成果,并获得2010年度重庆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设计”类三等奖。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探寻符合双桥区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山、水、城和谐共融的住区模式,是本次设计的最大亮点。
2.1设计条件2.1.1区位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位于双桥区北部片区。
而双桥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侧,距主城约80km 。
省道205、成渝高速、规划中的成渝辅助通道,正在建设的渝大高速和三环高速,使得双桥区的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本次规划范围,涵盖了《重庆市双桥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中确定的中央商务区和东部新城区,其中东部新城区以居住功能为主。
东面为自然屏障巴岳山,规划在中央商务区和东部新城区之间,形成龙景湖,因此未来的规划区将是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区。
由于中央商务区已采用某公司的策划方案,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转向东部居住区。
2.1.2场地分析规划区内主要是丘陵地形,现状河流南北向穿越场地。
场地内至高点413m ,至低点352m ,最大高差61m 。
现状主要为农业用地以及零星分布的农房宅基地,除南侧车城大道向东直通红岩重汽厂外,现状道路基本为机耕道。
2.1.3人文历史研究1974年,双桥区因服务重汽集团而建区,30余年来,其特色产业一直立足于重型汽车的制造、改装及零部件生产。
因此,双桥区的历史就是一座汽车城创建和发展的历史。
目前,利用龙水湖,巴岳山等自然资源和汽车城文化,双桥区已开始发展旅游产业。
2.1.4小结双桥区的自然山水景观,独具特色,是重庆市域范围内少有的自然山水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的城区。
而东部居住区作为毗邻城市中心区、龙景湖公园的中心居住区,如何实现与地形的有机结合,塑造山水住区,如何挖掘地域文化,重塑城市风貌,是我们探寻的课题。
2.2设计构思结合上述分析,双桥区应规避周边区县的同质发展,独立鲜明的发展自身的重型汽车文化,借龙水湖、龙景湖、巴岳山的景观资源,打造真正具有汽车历史渊源的“重型汽车城”,凸显双桥的“三线建设文化”,是本次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图1)。
———以双桥区北部片区详细城市设计为例山地居住区规划模式探索周科,刘婧(重庆市设计院规划研究中心重庆400015)收稿日期:2012-02-07作者简介:周科(1975-),男,重庆人,博士,规划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刘婧(1980-),女,重庆人,硕士,规划师,副主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
摘要:城市中心区周边的居住区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示窗口。
中心区的城市特色与周边住区如何结合,住区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风貌,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山地住区;三线建设文化;景观视廊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07(2012)05-0009-03图1总平面图规划工业用地规划居住用地远景用地规划居住用地重汽厂旧址规划居住用地重汽厂旧址重汽厂旧址5第11卷总第103期9规划与设计doi :10.3969/j.issn.1671-9107.2012.05.009Abstract:Residential area around the central area of a city is an important window displaying the city to the outside.The way the residential area com-bines with the central area and presents the city to the outside is the key part of this thesis.Key words:Mountain residential area;three-line construction culture;landscape corridorInding Proper Planning Modes for Mountain Residential Area重庆建筑Chongqing Architecture2.2.1文化定位以总规确定的道路骨架、水系为主要依据,将整个居住区分为巴岳谧居、学府雅居、清溪绿源、汽博新寓等四大主题文化片区(图2)。
(1)巴岳谧居该主题区位于东部新城的北端,巴岳山脚下,是四个文化主题区中唯一联系巴岳山和龙景湖的住区,因此,该区以巴岳山为文化主题。
巴岳山横跨大足县、铜梁县、永川市、双桥区,山间四处散布着人工茶园,其中巴岳云雾茶久负盛名。
结合巴岳山的自然环境、景观特色、茶文化,将其融入小区的景观设计中。
(2)学府雅居结合总规确定的用地布局,将其中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与商业用地相结合,立足双桥区因重汽而设区的历史,打造“三线书院”,凸显双桥区的“三线建设”文化,将青少年活动中心与片区商业中心功能相结合。
因此,该片区的主题文化便是“三线文化”。
上述两个文化主题区,均以中高端住宅为主,因此建筑风貌更应体现其地域文化色彩,应采用三线时期的建筑特色,以灰、白、砖红色系为主。
(3)清溪绿源结合龙景湖的水系余脉,规划一处为片区居民服务的休闲场所———巴岳驿站,作为龙景湖与巴岳山之间的中转点,此处借自然水系,依托茶庄文化,打造出一世外桃源的意境,故名“巴岳驿站”。
本片区则以环境为主题,打造现代建筑风貌为主的中高端居住社区。
(4)汽博新寓结合龙景湖生态汽博公园,以重型汽车的发展历史为主题,打造以现代建筑风貌为特色的中端居住社区。
2.2.2功能结构整个居住区顺应地形,在保留若干丘陵的基础上形成贯穿小区的路网结构。
利用槽谷地带、水系,自西向东形成四条景观视廊———“水陵视廊”。
沿三条城市道路,分别后退10~20m ,形成东西向的景观绿化体系,将龙景湖与巴岳山联系起来。
围绕保留的丘陵,形成各个居住组团,丘陵则结合景观设计,成为组团绿地和组团活动中心(图3)。
2.2.3要素分析为保证本次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得到有效实施,我们确定了若干设计要素,并将其纳入强制性控制要求,为下阶段控规的编制提供依据。
(1)水陵视廊即景观视线通廊。
结合丘陵地形,设计四条“水陵视廊”,将龙景湖与巴岳山联系起来。
视廊范围内,建筑高度不超过15m ,建筑密度不大于20%,绿化率不低于60%。
(2)滨湖生活休闲带将总规中平行于巴岳大道的20m 绿化用地(用地代码G1),调整为绿线控制带,该绿线控制带以东的首排居住建筑尽量南北向布局,以利于湖景在视线景观上的延续。
绿线控制带内,景观设计结合建筑商业裙房布局,形成多个节点空间,为水驿蕴街学府雅居巴岳谧居水陵视廊巴岳驿站清溪绿源汽博新寓三线书院图2风貌分区示意图水驿蕴街巴岳驿站滨湖生活休闲带水陵视廊三线书院图例小区道路水陵视廊道路景观绿化居住组团图3功能要素分析图102012.N0.责任编辑:李红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观景场地。
其指标要求为,建筑高度不超过15m ,建筑密度不大于20%,绿化率不低于60%(图4)。
(3)水驿蕴街将总规中确定的沿天星大道两侧的公共设施用地(用地代码C2),调整为20m 宽的绿线控制带,该绿线控制带内,应将景观设计与商业裙房结合起来,形成多个节点空间,将巴岳山与龙景湖两大景观体系联系起来。
其指标要求为,建筑高度不超过15m ,建筑密度不大于20%,绿化率不低于60%。
(4)巴岳驿站沿龙景湖水系的余脉,打造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公共设施“巴岳驿站”,将巴岳山的茶庄文化结合景观水系打造。
(5)三线书院在天星大道南侧结合小学,布置“三线书院”,充分挖掘双桥区在三线建设时期的文化特质。
3结语双桥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在重庆的地形环境中,极具山地特色,又易进行开发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龙水湖打造的毗邻城市中心区的龙景湖,成为了整个城市的亮点。
在总规调整以及本次城市设计过程中,规划局以及专家的大力支持,促成了与本次设计范围相邻的龙景湖城市中央公园的形成,这在双桥、乃至重庆市的规划建设中,都是一次成功的规划设计,对于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东部住区,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三线红”城市建筑风貌的提出,也是双桥区历史文化发掘的重要突破,这对于各个区县挖掘地域文化,同时付诸于城市建设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图5)。
玻化微珠保温干粉砂浆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一、施工准备(1)保温工程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建设)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
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专业技术培训。
(2)保温工程施工应在墙体结构基层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基层表面必须坚固、无酥松,不得有裂缝或起壳,基层应无浮尘、无油污、无粘附颗粒物。
对于施工孔洞、脚手眼等残缺处应用水泥砂浆修补平整。
水泥砂浆找平层应坚实平整,表面应洁净并经养护。
(3)墙面上的门窗框及各种管线、支架、预埋件、连接件和室外空调机搁板等应安装完毕。
并预留出保温层的厚度,门窗框周边缝隙应填塞密实。
二、施工工艺1.工艺流程基层墙面处理、验收-吊线坠、套方、弹抹灰厚度控制线-刷界面剂-做灰饼、标筋-配制保温砂浆-保温砂浆施工-保温砂浆养护、验收-安装分格条-抹底层抗裂砂浆,同时铺压耐碱玻纤网格布-安装塑料锚栓-抹面层抗裂砂浆-验收-饰面层施工。
2.基层墙面处理、验收检查基层、找平层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部位进行处理。
3.吊线坠、套方、弹抹灰厚度控制线根据保温砂浆层厚度要求挂垂直基准线,并在墙面弹出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缝、装饰缝线。
(摘自:《建筑工人》)施工经验图4滨湖绿化休闲带图5高层建筑风貌———“三线红”5第11卷总第103期11规划与设计双桥区北部片区详细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