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

合集下载

孔繁森

孔繁森

是 七 尺 男 儿 能 舍 己 , 作 千 秋 鬼 雄 死 不 还 乡 。
青 山 处 处 埋 忠 骨 , 一 腔 热 血 洒 高 原 。
妻子王庆芝、长子孙杰、大女儿孙静、小女儿孙玲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 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 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 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 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 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 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 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二 离 桑 梓 独 恋 雪 域 , 臵 民 族 团 结 重 如 冈 底 斯 山
一 尘 不 染 两 袖 清 风 , 视 名 利 安 危 淡 似 狮 泉 河 水
个人名言:
1、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 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 边远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 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 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 愧于群众。
艳 阳 天 下 草绿 水 清 ,
花 蕊 吐 芳 而 自 赏 。
孔繁森(1944-1994.11.29),孔 子第74代孙,山东省聊城市堂邑 五里墩村人,中国共产党干部。 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6年9月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 的共产党生涯。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 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 身殉职,终年50岁。 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 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 的称号。
人 民 公 仆

孔繁森的故事及感悟

孔繁森的故事及感悟

孔繁森的故事及感悟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他在西藏工作期间,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当地
的藏族同胞,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他每次下乡前,都会自掏腰包
买上各种各样的常用药品装满“小”药箱,一路工作一路给贫困的藏族人民看病发药,直到药箱空了为止。

他从地震灾区收养了三名藏族儿童,一直悉心照料着他们的
日常生活,为了将孩子健康养大的“大”承诺,孔繁森用难以想象的奉献精神前后三次去医院卖血。

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为藏族人民脱贫致富而忘我工作,最终献出
了自己的生命。

从孔繁森的故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
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和使命。

只有真正地爱人民、为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孔繁森的奉献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奋斗,为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孔繁森的故事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故事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故事主要事迹第一篇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孔繁森的那些感人故事。

你知道吗?孔繁森呀,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本来在山东工作,日子过得也不错。

但当国家需要他去西藏支援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就奔向了那片高原。

在西藏,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高原反应让很多人都受不了,可孔繁森不在乎。

他深入到最偏远的地区,去了解老百姓的生活。

他和当地的藏族同胞们打成一片,一点架子都没有。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生病了,家里又穷得没办法看病。

孔繁森马上就掏出自己的钱,送老阿妈去看病。

而且呀,他还经常去看望那些贫困的家庭,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

他不仅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还努力为当地的发展想办法。

他到处跑项目,找资金,就为了让藏族同胞们能过上好日子。

孔繁森自己的生活却特别节俭。

他穿的衣服都很旧了,也不舍得换。

吃的也简单,从不讲究。

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却特别大方。

朋友,你说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伟大?他的精神真的值得咱们好好学习呀!第二篇嘿,朋友!咱们接着聊聊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在西藏工作的时候,真的是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经常走村串户,和大家拉家常,了解大家的困难。

有一回,他遇到一个小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孔繁森心疼得不行。

他当即决定资助这个孩子上学,还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不能让他们因为穷就没了读书的机会。

”而且哦,他对待工作那叫一个认真负责。

为了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他不停地奔波,想办法招商引资,搞各种产业。

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他都不退缩。

孔繁森对自己的家人也很愧疚。

他常年在外工作,很少能陪伴在家人身边。

但他说,他要为更多的家庭谋幸福。

还有啊,他收养了好多藏族的孤儿。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给他们温暖和爱。

孔繁森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了,每一个都让人感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爱。

咱们可得记住他,向他学习,让这个世界因为咱们也变得更美好一点,你说是不是?。

孔繁森的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主要事迹孔繁森(1932年-2019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曹县,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孔繁森的早年经历、外交生涯以及主要事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孔繁森的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早年经历对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50年,孔繁森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

由于他的才华和勤奋,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被派驻到秘鲁工作。

在秘鲁期间,孔繁森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成为外交领域的专家。

孔繁森的外交生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紧张时期,中国外交面临很大的压力。

孔繁森被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副馆长,负责处理中苏关系。

他以其杰出的外交才华和谨慎的处理方式,有效地缓和了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孔繁森被提升为中国驻英国大使。

在担任大使期间,孔繁森以其机智和灵活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处理了中英之间的边界问题,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0年,孔繁森又被调任为中国驻法国大使。

在法国期间,他积极参与处理中法之间的敏感问题,通过外交渠道,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孔繁森还为促进中法经贸合作做出了努力,推动了两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1984年,孔繁森晋升为外交部副部长。

在这一职位上,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外交的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

1998年,孔繁森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代表。

在联合国期间,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声誉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在联合国取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繁森的外交生涯不仅仅在国际舞台上有斐然的成绩,还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孔繁森简介

孔繁森简介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聊城堂邑五里墩村,中国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孔繁森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刚到西藏,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1995年4月24日被追认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孔氏繁森,齐鲁聊城人,乃孔子七十四代孙。

曾两度请缨,辞桑梓,赴西藏,初任职岗巴,后主政阿里。

为人朴厚,克己而利于群;在政清勤,鞠躬以尽其瘁。

年五十因车祸殉职。

呜呼!德传雪域,福被藏民;声名著于一时,共产党人之境界彰乎百世也。

苏教版语文二上《孔繁森》

苏教版语文二上《孔繁森》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精神
01
02
03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孔繁森始终坚定政治立场, 对党忠诚,坚决拥护和执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无私奉献
他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计个 人得失,长期奋战在工作 一线。
勇于担当
面对困难和挑战,孔繁森 总是挺身而出,勇于承担 责任,为解决问题贡献智 慧和力量。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如电影《孔繁森》、电视剧《雪域天路》等,通过影像资料感受 孔繁森的精神风貌。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
实地参观孔繁森纪念馆,了解他的生活、工作和奉献精神。
思考如何将孔繁森精神传承下去
宣传教育
01
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加强对孔繁森精神的宣传教育,让更多
人了解他的事迹和精神。
社会实践
02
组织志愿者活动、扶贫济困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孔繁森精神转
化为实际行动。
树立榜样
03
评选表彰具有孔繁森精神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树立学习的榜样。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孔繁森精神
立足本职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发扬孔繁森精神中的奉 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服务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践 行孔繁森精神中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锤炼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品质,以更好地践行孔繁森精神。
THANK YOU
感谢聆听
80%
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积极响 应国家号召,投身于祖国建设的 热潮中,形成了“团结奋斗、艰 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孔繁森名言警句

孔繁森名言警句

孔繁森名言警句孔繁森(1930年-201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化学者,被誉为中国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刻画当代生活、思考人生意义和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题,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以下是孔繁森的一些名言警句,并附上相关的参考内容:1. 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

”参考内容:这句名言出自孔繁森的小说《荒漠田园曲》,意味着在读书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满足。

这也表明了孔繁森对阅读和知识的重视,他认为读书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使人获得财富般的满足。

2. 名言:“只有内在改造,才能使外在有所改观。

”参考内容:这句名言出自孔繁森的散文随笔《造化的尊严》。

这句话表达了孔繁森对于个人心灵的重要性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和自我改造,才能真正改变外在的环境和状况。

这也是他对于人生意义和个人奋斗的思考,强调了个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3. 名言:“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

”参考内容:这句名言出自孔繁森的论文《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迷途》,他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信仰和追求,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和发展的精神品质。

孔繁森强调了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强调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4. 名言:“文化需要有人去关注,也需要有人去追寻。

”参考内容:这句名言出自孔繁森的论文《文化人是什么》,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人去关注和追寻,没有人的参与和努力,文化就难以得以继承和传承下去。

这也表明了孔繁森对于文化人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人,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5. 名言:“宽容是一种修为,也是一种温度。

”参考内容:这句名言出自孔繁森的散文随笔《庄子梦里纵横天外》,他认为宽容是一种修养和素质,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孔繁森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通过以上几个名言,我们可以看到孔繁森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修养,强调自我改造和知识的重要性。

孔繁森故事

孔繁森故事

《孔繁森叔叔的爱心》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孔繁森的故事哟!
孔繁森叔叔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

在西藏,他看到很多小朋友没有书读,没有衣服穿,心里很难过。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那些小朋友,还努力为他们建学校。

有一次,孔繁森叔叔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寒冷的冬天里穿着单薄的衣服,他马上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小朋友穿上。

小朋友们,孔繁森叔叔是不是很棒呀?
《孔繁森的奉献》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孔繁森叔叔的故事呀!
孔繁森叔叔总是忙着帮助别人。

他经常去看望那些贫困的家庭,给他们送吃的、用的。

有一回,一个老奶奶生病了,孔繁森叔叔知道后,马上把老奶奶送到医院,还自己掏钱给老奶奶治病。

他一点也不觉得累,总是笑着说能帮到大家他很开心。

小朋友,你喜欢这样的孔繁森叔叔吗?
《讲讲孔繁森》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孔繁森叔叔在工作的时候可认真啦。

他不怕辛苦,走很远的路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个村子缺水,孔繁森叔叔就带着大家一起找水源,挖水井。

最后,村子里的人都能喝到干净的水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孔繁森叔叔学习哟!
《孔繁森的善举》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孔繁森。

孔繁森叔叔有一次去一个偏远的地方,那里的路很难走。

但是他还是坚持去了,因为那里的人们需要他。

他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生活用品,还教小朋友们读书写字。

大家都特别喜欢他,把他当成最亲的人。

小朋友们,孔繁森叔叔是不是很了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

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文名:孔繁森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聊城堂邑五里墩村出生日期:1944年7月逝世日期:1994年11月29日职业:领导干部毕业院校:聊城技校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目录人物概述人物生平简介荣誉称号藏区工作历史评价纪念馆舍简介相关信息个人名言繁森精神时代特征世纪课题展开人物概述人物生平简介荣誉称号藏区工作历史评价纪念馆舍简介相关信息个人名言繁森精神时代特征世纪课题展开编辑本段人物概述孔繁森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山东聊城人。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

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孔繁森图册(4张)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

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简介(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孔孔繁森2(20张)子第74代子孙,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

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

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

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

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

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荣誉称号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

《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藏区工作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孔繁森图片1(20张)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

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

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

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雕像[2]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

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孔繁森与家人的合影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

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

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

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

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

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

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

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歌曲《走进西藏》《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