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PPT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木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的破坏力。
木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的划分和布局 。
建筑布局与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注重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方式,以突出主体建筑的
重要性。
建筑空间组织注重层次感和序列 感,通过门、窗、墙等元素的组 合,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效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空 间布局、材料选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体现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哲学 思想。
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中,注重与地形、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结合,以实现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水观念的影响
风水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哲学 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水观念在建筑选址、布局和设 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 建筑应符合自然法则,避免不良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 如今,故宫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展示着大量珍贵文物。
颐和园
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1750年,是中国传统园 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建筑特色
颐和园以湖泊、山石、建筑等元素组成,展现了自然美与 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布局灵活多变,空 间层次丰富。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的珍贵载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
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 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 纪,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
之一。
建筑特色
苏州园林以山水、建筑、植物等 元素组成,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 的融合。其建筑风格清新雅致, 布局灵活自由,空间层次丰富多
木结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空间的划分和布局 。
建筑布局与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注重与自然 环境的协调,常采用中轴线对称 的布局方式,以突出主体建筑的
重要性。
建筑空间组织注重层次感和序列 感,通过门、窗、墙等元素的组 合,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效果。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空 间布局、材料选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体现了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哲学 思想。
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中,注重与地形、 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结合,以实现建筑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风水观念的影响
风水观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哲学 思想,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水观念在建筑选址、布局和设 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 建筑应符合自然法则,避免不良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 如今,故宫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展示着大量珍贵文物。
颐和园
历史背景
颐和园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建于1750年,是中国传统园 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建筑特色
颐和园以湖泊、山石、建筑等元素组成,展现了自然美与 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其建筑风格典雅,布局灵活多变,空 间层次丰富。
文化意义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的珍贵载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
历史背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 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 纪,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
之一。
建筑特色
苏州园林以山水、建筑、植物等 元素组成,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 的融合。其建筑风格清新雅致, 布局灵活自由,空间层次丰富多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图文精选全文

【识记】(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2)千变万化: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非常多。(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运用】(1)亲子类节目扎堆现象引热议,形式内容大同小异。( √ )(2)“蚁族”“胶囊公寓”“群居”这些看似“变态”的居住方式,在如今的大都市中已经变得喜闻乐见。( × )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作比较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说明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章在第18段提出“可译性”这一概念,在第19段用“语言和文学”做比喻具体论述。“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求……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答案】
师生探究
1.文章第十五段和第十九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举例子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作比较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作者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使说明富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审题】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文章在第18段提出“可译性”这一概念,在第19段用“语言和文学”做比喻具体论述。“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求……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答案】
师生探究
1.文章第十五段和第十九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 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 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 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神的敬畏之情。
分析第五部分:
学习第20段:
【写作目的探讨】
读了此文,你觉得梁先 生写作此文目的何在?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
屋 颜构建 顶 色件材 翘 装装装 角 饰饰饰
整体感知: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 顺序介绍的?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总 立体构成 整
体 平面布局 体
中 国 建 筑
结 构 特征主
特 征结 构 方
木材结构
斗拱
局
举折和举架 部
法 屋顶的装饰作用
的 特 征
次
装 大胆着色 饰 部件的装饰作用
特 材料的装饰作用
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喻体已经写出,请根据文本写出本体
语言和文学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分析第四部分:
学习第19—20段:
中国的华表柱与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 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神的敬畏之情。
分析第五部分:
学习第20段:
【写作目的探讨】
读了此文,你觉得梁先 生写作此文目的何在?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
屋 颜构建 顶 色件材 翘 装装装 角 饰饰饰
整体感知:
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 顺序介绍的?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总 立体构成 整
体 平面布局 体
中 国 建 筑
结 构 特征主
特 征结 构 方
木材结构
斗拱
局
举折和举架 部
法 屋顶的装饰作用
的 特 征
次
装 大胆着色 饰 部件的装饰作用
特 材料的装饰作用
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 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 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喻体已经写出,请根据文本写出本体
语言和文学
文法 词汇 大文章 小品
建筑学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分析第四部分:
学习第19—20段:
中国的华表柱与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装饰性强
雕刻装饰
中国建筑常常使用雕刻技术对建筑进行装饰,雕刻的内容非常丰 富,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墙面装饰
墙面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墙面常常使用砖雕、石雕 等工艺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色彩装饰
除了涂料工艺外,色彩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 颜色搭配和色彩变化也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礼制思想
儒家文化强调礼仪、规范和秩序,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建 筑布局、空间组织和装饰细节等方面都体现了礼制思想。
等级制度
儒家文化中的等级制度也反映在中国建筑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 所使用的建筑和装饰都有所区别,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符号象征
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符号和象征也常被用于中国建筑中,如龙、凤、狮 子等,这些符号代表着权力、吉祥和守护。
04
中国建筑的构造特点
地基处理
挖掘土方
地基需要经过挖掘,根据 土质情况采取不同的挖掘 方式。
夯实加固
地基土方夯实后,进行加 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能 力。
排水设施
地基内应设置排水设施, 防止地下水渗透。
墙体构造
01
02
03
材料选择
墙体材料有砖、石、土等 ,根据不同地区和建筑需 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屋顶形式多样
坡屋顶
中国建筑的屋顶普遍采用坡屋顶 ,这种屋顶形式能够有效地排水 和保温。同时,不同的坡度变化
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
屋顶装饰
屋顶上常常放置有脊兽、瓦当等装 饰物,这些装饰物不仅具有装饰作 用,还能够起到保护屋檐的作用。
屋顶颜色
不同地区的中国建筑屋顶颜色也有 所不同,常见的颜色有黄色、绿色 、灰色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完整版

干旱地区
建筑需注重集水和节水,采用 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窖等集水 措施,以及滴灌、渗灌等节水
灌溉方式。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符号如斗拱、檐口、雕花等 被巧妙地融入,使现代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散发出浓郁 的文化气息。
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同 时,也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 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时期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机器美学。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02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
当代建筑师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 学术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建筑 的精髓和特点。
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 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具有 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创新传统建筑技艺
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建筑师不断进行 技艺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现代建 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窗花艺术
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窗花多采用纸、布等材料制作,通过剪、刻、贴等 工艺手法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窗花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06
CATALOGUE
中国建筑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 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建筑需注重集水和节水,采用 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窖等集水 措施,以及滴灌、渗灌等节水
灌溉方式。
07
CATALOGUE
中国建筑现代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符号如斗拱、檐口、雕花等 被巧妙地融入,使现代建筑既具有时代感,又散发出浓郁 的文化气息。
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风格的同 时,也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融 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时期
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01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传入中国,强调功能主义、理性
主义和机器美学。
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
02
中国建筑师在吸收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
当代建筑师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通过 学术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建筑 的精髓和特点。
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 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具有 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创新传统建筑技艺
在传承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建筑师不断进行 技艺创新,提高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为现代建 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窗花艺术
窗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窗花多采用纸、布等材料制作,通过剪、刻、贴等 工艺手法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样。窗花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既美化了建筑外观,又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06
CATALOGUE
中国建筑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 征,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建筑技术 ,提高对建筑艺术的鉴赏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优秀课件

晰的印象。在材料的安排上,作者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
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
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
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
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优秀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优秀课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筛选概括要点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如 此安排体现了怎样的匠心?其中着重说明了哪几项特征?
提示: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
①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 同一。
例句
②日前,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监督局副局长表示,从 2019 年开始,中文将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的外语科目 中。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优秀课件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优秀课件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课前篇情境创设 知识整合
喜闻乐见·有口皆碑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 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 看。形容很受欢迎。 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
相同点:都有“爱好,喜欢”的意思。
不同点:适用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有
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多用来形容业已被人们认同的人、事、物。
①廉洁文化的创建,就是通过居民们
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在生活中。
例句
②虽然没有某些大品牌的如雷贯耳,但是
138 邮箱的品质和服务在朋友圈确是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课件

logo
第贰部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 、个体建筑构成
序号 介绍内容 (一) 立体构成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台基、主体、屋顶
——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群体建筑构成
介绍内
序号
组成要素
容
特点/作用
(二) 平面布局建筑群落源自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 屋朝南、建筑群有主有 从、有“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考回顾
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是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思考回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
序号 介绍内容 (九) 材料
组成要素
有色琉璃、油漆、 木雕、石雕、砖雕
特点/作用 装饰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 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 基本特征
结构 特征
装饰 特征
结构与说明顺序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朱红
logo
目录
四三二一 .... 自思中中 由考国国 论回建近 坛顾筑代
的建 特筑 征学
家
logo
第壹部分
中国近代建筑学家
中国近代建筑学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清华大学教授。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 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 系。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的特征》ppt2

天 坛 皇 穹 宇
欧 洲 圆 亭 子
华
外
表
国
纪
念
柱
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 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 一家的关系
• 以兄弟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 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 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 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国家大剧院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广州塔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上海浦东建筑群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总 体
中 国
个别建筑构成 整 特 群体建筑构成 体 征
建 主 结构 木材结构
结
筑
特征 斗拱
构
的
方
基
举折和举架
法
本 特 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局
次 装饰 特征
颜色的选择—朱红部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外 观 装
材料的装饰作用
饰
亭 子
轩 榭
• 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问题。
鹳 雀 楼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 迦塔(应县木塔)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 中 国建 筑 的 特征 》ppt1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建 筑 的 特 征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观点。 2.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含义。 3.品析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掌握比喻修辞的 运用。
梁思成
开创者 设计者 保护者
梁思成家庭背景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 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 化基础。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 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 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 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那 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 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 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 筑的整体。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简要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哪些特征 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作 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和“词汇”?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 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上下文,说说研讨与练习(三)句子 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
•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 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 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 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 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对议内容:交流自主学思部分的题目。 组议内容:对议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组议要求: 1、语文组长控制时间,并将展示内容分配给 每位成员。 2、小组修改、补充、统一结论。 3、组内发言人准备展示合作成果及存在的疑 问。
1.简要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哪些特征 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作 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 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 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 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 一楼。
斗
拱
(五)举折,举架:梁是多层的,上一层 比下一层短,两层间的矮柱逐渐加高。举 架形成屋顶的斜坡弯曲面,使得四角翘起。
(六)屋顶:瓦面弯曲,有四面 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 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 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 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 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 饰特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 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 一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 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 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 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开创者
1.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是我国建筑教育的 开拓者之一;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3.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 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 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 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 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 汇”,在现代社会中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发扬光大。
脊吻
瓦
当
有 色 琉 璃 瓦
(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 (六)(七)(八)(九)属于装饰 特征,而(一)(二)因为是从整体 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 也涉及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 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
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
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
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
切明了。
如何快速有效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总结段落大意。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 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2.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设计者
1.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
2.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
保护者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 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 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 思成失声痛哭。
4.结合上下文,说说研讨与练习(三)句子运用比 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 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 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 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 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 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个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 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 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左右对称、主屋朝南、 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以立柱和横梁构成,墙壁不负重,门 窗设置自由。
柱子支撑柱的亭子子 支撑的亭子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四)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层层挑出,减少剪力,有装饰性。
总 体
中 国
总体 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整特 体征
建 筑
特征 举折和举架
方 法
本 特 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局
次 装饰 特征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外 观 装
材料的装饰作用
饰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 “文法”和“词汇”?
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 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 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 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 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 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 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 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较小。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章观点。 2.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含义。 3.品析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掌握比喻修辞的 运用。
梁思成
开创者 设计者 保护者
梁思成家庭背景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自小深 受父亲的影响,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 化基础。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 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 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 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那 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 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 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 筑的整体。
夫妻二人倾毕生精力 致力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1.简要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哪些特征 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作 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和“词汇”?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 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上下文,说说研讨与练习(三)句子 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 性”?
•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 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 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 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 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对议内容:交流自主学思部分的题目。 组议内容:对议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组议要求: 1、语文组长控制时间,并将展示内容分配给 每位成员。 2、小组修改、补充、统一结论。 3、组内发言人准备展示合作成果及存在的疑 问。
1.简要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哪些特征 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作 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 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 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 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 一楼。
斗
拱
(五)举折,举架:梁是多层的,上一层 比下一层短,两层间的矮柱逐渐加高。举 架形成屋顶的斜坡弯曲面,使得四角翘起。
(六)屋顶:瓦面弯曲,有四面 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 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 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 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 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 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 饰特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 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妻子林徽因是著名作家、中国第 一位女建筑学家。
弟弟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 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 重大贡献。
另一个弟弟梁思礼是中国当代著 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开创者
1.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是我国建筑教育的 开拓者之一;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法国的凯旋门和中国的琉璃牌楼
巴黎的图拉真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3.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 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 法,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 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 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 汇”,在现代社会中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发扬光大。
脊吻
瓦
当
有 色 琉 璃 瓦
(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 (六)(七)(八)(九)属于装饰 特征,而(一)(二)因为是从整体 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 也涉及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 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第二部分结构与说明顺序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
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
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
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
切明了。
如何快速有效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2.总结段落大意。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 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①地形;②水深;③构造;④历史。
2.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设计者
1.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
2.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
保护者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使用大屋 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 痛哭:因不能挽救北京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梁 思成失声痛哭。
4.结合上下文,说说研讨与练习(三)句子运用比 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 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 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 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 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 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个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 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 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左右对称、主屋朝南、 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以立柱和横梁构成,墙壁不负重,门 窗设置自由。
柱子支撑柱的亭子子 支撑的亭子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四)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层层挑出,减少剪力,有装饰性。
总 体
中 国
总体 特征
个别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整特 体征
建 筑
特征 举折和举架
方 法
本 特 征
屋顶的装饰作用 局
次 装饰 特征
颜色的选择—朱红 部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外 观 装
材料的装饰作用
饰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 “文法”和“词汇”?
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 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 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 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 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 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 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 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