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教学设计2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主要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一般情况并指出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讲述古代农具的发展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和唐代的曲辕犁并简述了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发展。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介绍的是耕作方式的进步重点讲述了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本课是中国经济文明史的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初步印象。

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进一步认识小农经济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所起到积极作用和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初步历史评价能力。

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搜集整理、问题探究、自主合作。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参与度、思维度。

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习题测验达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当时世界上发展水平长期处于前列是我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缔造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并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_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案-1_发达的古代农业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根细作之间的关系。

掌握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根细作之间的关系。

掌握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学习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根细作之间的关系。

掌握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及意义,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认识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理解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中国农业的起源起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原始作物: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世界农业的起源(P4历史纵横)(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表现(包括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及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子目)(3)简述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原因,特点及作用?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原因: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个体劳作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作用:积极:A.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B.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例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对古代农业的认识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古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尊重农民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古代农业作物的分布情况;
3.结合地理、经济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4.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理解;
2.农田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小组讨论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代农业发展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小组观点,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此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访身边的农民业进行比较,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此类作业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结合课堂所学,确保作业内容与学科、课本相关联。
2.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描述古代农业的分布特点;
3.能够通过文献资料、实物考察等方法,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4.能够撰写简明扼要的历史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感知、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完美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枣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七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尘塞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doc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1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doc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情况,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兼并等相关史实。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2.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发达的古代农业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等是发达的古代农业的核心内容。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内容链接点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随着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的保护;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注重道德伦理、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小农经济下,形成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的观念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道德伦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三、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四、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从经营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古代农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强调古代农业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代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视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意识。
3.通过分析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4.教育学生从古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师评,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反思与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幅古代农业场景的图片或一段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农业。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同时,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了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现场,感受古代农业的魅力。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

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

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和影音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们大胆回答问题,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平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掌握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判断依据: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

学习方法:通过影音资料,历史图片,历史资料,运用对比的方法,展示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变化,直观地让学生理解推动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进步。

穿插问题,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2、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判断依据:本环节的内容理论性较强。

对于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特征等问题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掌握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学习方法:展示历史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索难点问题。

【教学过程】(45分钟)
【教学反思】:
1.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内容简单,课程进度上可以再紧凑些。

2.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的重要部分。

此部分内容
信息量很大,新的历史事物很多。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上课进程稍快。

相应的图片展示,解释说明节奏稍快。

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应该将上课进程放慢些。

3.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第一课的课文内容中,所占比例很少,但理论性很强,是本节课难点内容。

在设疑启发,分组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应该更清晰,明了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