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 头针技术

中医经典  头针技术

第二章 头针技术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分区定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区(见图1)(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2)额旁1线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3)额旁2线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4)额旁3线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2.顶区(见图2、图3、图4)图1 头面部头针穴线图示图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图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图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1)顶中线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2)顶颞前斜线定位:在头顶侧面,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二)、顶区
[顶中线] [顶颞前斜线] [顶颞后斜线] [顶旁一线] [顶旁二线]
、MS5 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 穴至前顶穴。 主治:腰腿痿痹、皮层性多尿、 脱肛、遗尿、头痛、眩晕。 操作: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透刺 至前顶,行快速捻转手法。
前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14、MS14枕下旁线
定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 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 碍、后头痛。 操作:由玉枕穴进针,向下平 刺2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玉枕:后发际上2.5寸, 头正中线旁开1.3寸。 即脑户旁开1.3寸。
(二)适应症
1、脑源性疾患,如中风、颅脑损伤、眩晕、皮层性 多尿、视力障碍,小儿脑瘫、智能迟滞,震颤麻 痹、癫痫、假性球麻痹、舞蹈病等。
针刺法
1.进针 2.行针 3.起针 4.疗程
1、头皮分层
皮层 皮层下 帽状腱膜层
帽状腱膜下层 (蜂窝组织层)
骨膜层
纤维组织紧密联系 针刺时阻力大、疼痛, 宜迅速通过
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 阻力小,为针刺部位
2、进 针
进针时毫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 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 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 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 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 同穴区可刺入0.5~3寸。然后 运针。
• 神 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前 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 前神聪: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 • 百 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 强 间: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 脑 户: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 头维:额角发际直上0.5寸。 • 曲鬓:耳前发际后缘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 颔厌: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上1/4与下3/4交点处。 • 悬厘: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上3/4与下1/4交点处。 • 率谷:耳尖直入发际1.5寸。 •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神庭与头维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l、选择进针点应避开发囊、瘫痕及局部感染处。

2、选穴定位后.分开局部头发,进行充分消毒。

3、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Ocm,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针尖快速头皮。

4、进针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5、推针过程中若发生疼痛或针下有阻力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进针角度和方向。

6、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持续2~3分钟。

7、出针时及时按压针孔,避免出血。

第 1 页共1 页。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头针操作方法.ppt

头针操作方法.ppt
2.行针 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捻转时术者肩、肘 、腕关节及拇指固定,食指呈半屈曲状,用拇指掌侧面和食 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掌指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左右 快速旋转达200次/分左右。一般可持续捻转2-3分,留针 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5分,重复捻针1次。临床可用电针 代替手法捻针。
操作方法
3.起针 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 如紧涩难出,可徐徐捻转出针。注意起针后必须用 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4.疗程 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 程,休息5-7天,再作下一疗程。
《针法灸法》
头针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一)针具 一般选用28-30号粗细,1.5-2 寸长的毫针。
(二)体位和消毒 患者一般选用坐位或卧 位,然后根据不同病情及治疗需要选定刺激区。 针刺局 针尖与头皮呈30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 下,当针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将针与 头皮平行,沿刺激区刺入0.5-1.5寸。如推进过程中针下有 抵抗感,或患者感到疼痛较剧时,应立即停止推进,后退改 变角度或重新进针。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

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分述如下:额区(4条线)1.额中线正[定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2.额旁1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旁2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定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优秀文档】头针的操作方法

【优秀文档】头针的操作方法

头针的操作方法什么是头针?针刺疗法可谓是多种多样,而头针也是其中的一种。

头针能够对多种疾病进行治疗,且疗效非常好。

那么你知道头针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吗,你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有哪些认识呢?想了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

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针的操作方法1.一般取坐位,根据病情亦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2.刺激区定位,首先准确定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二条标准线,然后正确判定所需刺激区。

3.分开头发,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按常规消毒。

4.选6-8cm的26-28号毫针,针与头皮约成30°角,沿所选头皮刺激区斜向捻转进针,沿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快速推进到该区相应长度后,快速持续捻转,不提插。

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

5.捻针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示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左右,持续捻转2-3min,间隔5-10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

也可用低频脉冲电密波刺激,每次通电15-20min。

6.出针时,捻转快速退出,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1-2min,以防出血。

7.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

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
[诊疗技术名称]
头针技术
[简介]
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针刺疗法之一。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穴区内沿皮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方法。

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适应症]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后遗症、五迟、五软、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禁忌证]
1.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高度贫血患者禁针。

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3.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

4.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针。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一般取坐位,根据病情亦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3.刺激区定位:首先准确定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二条标准线,然后正确判定所需刺激区。

4.分开头发,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按常规消毒。

选6-8c m的26-28号毫针,针与头皮约成30°角,沿所选头皮刺激区斜向捻转进针,沿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快速推进到该区相应长度后,快速持续捻转,不提插。

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

5.捻针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示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 左右,持续捻转2-3min,间隔5-10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

也可用低频脉冲电密波刺激,每次通电15-20min。

6.出针时,捻转快速退出,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
1-2min,以防出血。

7.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8.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
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管理制度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凡留针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

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先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

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

5、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