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相应技术措施论文

关于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之基底修复技术简介及探讨相应的技术措施引言随着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湖滨带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破坏,为保障我大理州经济的稳进发展,必须急速遏制流域污染源、减少入湖污染量、提高洱海水质富营养化、改善湖滨生态景观,市政府决定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修复湖滨带(东区十标段)基底修复一、区域背景以及工程简介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指相邻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洱海湖滨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湖滨水陆交错带内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交错带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调节。
大理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和景观规划营造是一项工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东区十标段)主要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洱海目前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湖滨带,以每平方米7元多的低造价,由中国环科院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实施。
”在农村湿地公园,大理市环保局工程师奎一平介绍。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主要是对洱海沿湖工程1974.00以内的房屋进行退房还海,确保整个项目(洱海湖滨带东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实施,高效完成。
二、湿地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及途径湿地的生态修复是针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而进行的,因而取决于洱海湿地生态特征的变化。
作为大理的水源保护地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保护稀缺资源、保护生态敏感性、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根据现状条件的分析调查,确定本次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通过对洱海湖滨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水系进行沟通、调整。
提升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和涵养功能,扩大湖泊湿地和水源涵养林的面积,形成高水平的淡水湖泊湿地公园。
1.相应的技术措施1)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环境。
近期通过控制污染源、湖面清网、清淤除藻、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提高水体流速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
湖滨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用 ;.保 持生物 多样性并 为野生 动植 物 提供 栖息 地 b 或其他 特 殊 地 ;.稳 定 湖岸 、 制 土壤 侵 蚀 ; .创 c 控 d
造资源 丰 富、 途 多样 的娱 乐场所 和舒适 的环境 。 用
间范围 主要 取决 于周期 性水位 涨落 时湖滨 干湿交替
变化 的空 间结构 ¨ 。按 地形 条 件 可划 分 为 河 口型 、 堤 防型 、 滩地 型 ( 湖 滨湿 地 ) 陡岸 型 ( 岩 岸 和 如 和 如 砾石 岸 ) 等类 型 。随 着 工农 业 发 展 、 口增 长 以及 人
湖滨带 形态 、 质 、 候 和水 文 条 件 等 因 素 , 理 配 底 气 合
置 不 同生活 型植 物 ; 同时 应结 合优 势 种 的季 节变
动 性 , 证 水生植 物 具有周 年 连续性 ¨ 保
4 3 生态 系统功 能恢 复 .
。
生境恢 复 主要 包 括 湖 滨 带底 质 修 复 、 泊 水 文 湖
种 或多 种技术 相结 合 的工 程 方 案 , 以期 达 到 最好
的效 果 ; 阶段三 : 主要 是 施工 后 的综合 管 理 , 一过 这
程的 主 体 一 般 多 由 政 府 机 关 或 社 会 团 体 来 完 成 …, 体各项技 术对 比见表 1 具 。
表 1 湖 滨带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 建技术 Ⅲ
3 湖滨 带恢 复 与 重 建 的不 同 阶段
湖滨 带生态 系统 的恢复 与重建 主要分 为前 中后
三个 阶段 。阶段 一 : 是根 据湖滨 带 的具 体情况 , 主要
通 过模拟 和综合 评估提 出最佳 的恢 复方案 ; 阶段二 : 主要 是恢 复与重 建过 程 的实 施 , 据 具体 情 况选 择 根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2、养殖型湖滨带:
这种湖滨带内建有大量鱼塘、蟹池,甚至有时会有二层、三层连片规模。经 营者往往采取投放饵料、水草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塘水与湖水交换,直接 污染湖泊水体,使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由于鱼池多用钢筋混凝土或者砌石 等材料,蟹池往往用软材料构建,基底被人为化,水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引起湖滨带生物物种消亡。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2.2 湖滨区主要污染源
根据多年调查经验,湖泊沿岸湖滨区污染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村落生活污染、景区 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 1.村落生活污染:主要包括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与垃圾,有的还 包括乡村企业的生产废水等,是湖滨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涉及农田施用的大量化肥、农药等,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 固体废弃污染物。
型。该类型缓冲带比较狭窄,植物群
落及种类较少。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3、临湖村落型缓冲带:以缓冲带内或紧邻缓冲带已建村落房屋为主要土地利 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这种类型缓冲带生态功能极差。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4、自然滩地型缓冲带:以自然湖滩地、废弃荒地、陆上稀疏草地为主要土地 利用形式的一种缓冲带。由于水土条件差,无农田耕种,自然植被长势也较差。
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
2016.01
• 内容提要:
•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 二、湖滨带与缓冲带类型、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三、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理念与设计
一、湖滨带与缓冲带及其功能与作用
一、湖滨念
•
湖滨区生态系统:
湖滨带与缓冲带两个系统合称为湖滨区生态系统。 •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阐发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腐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地区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动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XXX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XXX出具的技术报告,树模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地区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树模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天时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良,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树模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巢湖东端湖滨带物理基底及生态修复

眉睫 。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工艺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 设计和物理基底 地形 、 貌的改造 ; 地 生物配制工艺 包括
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和半系列 ab 、 工艺 ; 巢湖东端 湖滨 带生态修 复工 程方案包括物 理基底修复方 案 、 态修 生
复 工 程 、 观 工程 设 计 和 生 态 观 测 场 建 设 工 程 。 景
S p.2 0 e t 0 6
巢湖东端湖滨带物理基底及生态修 复
吴 志 华 , 王 晓 辉
(- 1 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0 0 ; . 30 9 2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安徽 合肥 206) 301
摘
要: 巢湖东端湖滨带 目前生态结构破坏严重 , 生物 多样性下 降, 水质恶化 , 湖滨带功能退化 , 生态修复迫在
Ab ta t Th c lgc ls r c u e O h a e ie z n n t e e s a t0 a h k a e n d ~ sr c : ee o o ia tu t r ft e lk sd o e i h a tp r fCh o u La e h s b e e sr y d s ro sy,e utn n bo o ia ie st e l ig, trq aiy d tro a ig, n h u c to e e iu l rs l g i ilgc ldv riy d ci n wa e u l ee ir tn a d t ef n ~ i n t
z n n t ee s r fCh o k o ei h a tpa to a hu La e
W U h — u W ANG a - u。 Z i a 一, h Xio h i
( . c o fRe o c sa d En io m e t Hee ie st c oo y Hee 3 0 9,Chia .An u n tt t fEn io me tl 1 S ho lo s ure n vr n n , fiUnv r iyofTehn lg , fi2 0 0 n ;2 h iI siu eo vr n na S in e,H ee 3 0 1,Chn ) ce c fi 0 6 2 ia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的指南(试行)

附件4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4)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6)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7)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8)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0)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4)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4)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19)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2)4.4 景观设计 (34)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5)5.1 总体要求 (35)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5)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5)5.4 植物群落管理 (35)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6)5.6 人为活动管理 (36)6投资估算 (37)6.1 投资估算组成 (37)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7)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0)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0)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0)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0)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浅水湖泊湖滨带是指湖泊的河流入口处,它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泊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
湖滨带的生态修复是指对湖滨带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1.河道修复:湖滨带的河道是湖泊的入口,如果河道的流速、流向或者水位不合理,会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河道进行修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2.河岸修复:河岸是湖泊的自然界限,如果河岸被破坏或者淤积,会影响湖泊的生态平衡。
因此,对河岸进行修复是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河岸修复方法包括:(1)在河岸边缘建造防护构筑物,例如护岸护栏、码头等,减少河岸被冲刷的可能性。
(2)在河岸上种植抗拉力强的植物,例如蒲葵、柳条等,增强河岸的防护能力。
(3)在河岸上修建人工河岸,例如河堤、挡墙等,防止河岸被冲刷。
3.湖滨带植被恢复:湖滨带的植被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减少水体污染,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
如果湖滨带的植被被破坏或者损失,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湖滨带的植被进行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湖滨带植被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修建植被带,例如树林、草坪等,增加湖滨带的植被密度。
(2)在湖滨带上种植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植物,例如花坛、花岗岩等,丰富湖滨带的植被结构。
4.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湖泊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或者种类多样性降低,会对湖泊的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水生生物进行保护与恢复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方法包括:(1)在湖滨带上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止捕鱼、打捞等行为,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种植,例如鱼、虾、螃蟹等,增加水生生物的数量。
(3)在湖滨带上进行水生生物观测与研究,收集水生生物的信息,为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

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一、本文概述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太湖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如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富营养化加剧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太湖自身的生态平衡,也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修复理论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太湖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生态修复的原理、技术方法、实施策略等。
通过对太湖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的全面研究,本文旨在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其他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系统总结太湖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本文将深入了解太湖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本文将评估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为太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太湖生态系统为例,全面研究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修复理论与技术,以期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太湖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分析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拥有独特的湖泊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
这一退化的机理涉及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多重影响。
自然因素中,气候变化对太湖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太湖流域的降水模式、温度分布和风速等气象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太湖水位波动加大,湖泊水文条件改变,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1975年以来, 美国政府连续拨款支持湖泊恢 复的研究和技术发展, 包括湖泊营养状况分类、恢复 计划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及恢复项目实施的反应评价 等。 1976 1980年 6 000多万美元用在湖泊分类和 恢复项目的 实施上, 1981 1985 年又增 加了 3300 万美元 的 拨 款 作 为 EPA ( Environm enta l P rotect ion Agency, 美国环境保护局 ) 湖泊恢复计划的预算, 由 于生态恢复计划的实施, 华盛顿湖富营养化水质控 制与改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被视为湖泊生态 恢复的范 例 [ 25~ 27] 。加 拿大 大湖 地 区的 8 个 州和 Ontario省开展了对大湖修复实施计划, 内容包含地 理范围的界定、修复效益、问题原因、修复措施及具 体实施等 [ 28] 。 1993年丹麦计划在近几年内分别降 低湖泊氮和磷 50% 和 80% [ 29] ; 瑞典的 T rumm en湖 通过生态工程的综合治理, 水质得到很大改善 [ 30] 。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
能的优化配置和调控、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景观设
计及建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生态系统的调控是 以生态演替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生态系统施以人为 作用, 促使其结构和功能向人们需要的方向演替, 在 对太湖及滇池围隔实验研究中, 通过配置不同食性 鱼类, 围隔内浮游植物及水生微管束植物的种类组 成和群落结构发 生了显著变化 [ 21, 22] 。表 2为 湖滨 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的详细介绍。
生境条件
土壤
水土流失控制 土壤肥力恢复 土壤污染控制
坡面水土保持草林复合系统技术、土石工程技术等 少耕、免耕技术, 生物培肥技术等
土壤生物自净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水体
水文条件恢复 水质改善
湖泊水位调控、河流廊道恢复、配水工程技术等 污水处理、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人工浮岛等技术
生物因素
物种
物种引入、恢复与保护
湖滨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柴培宏1, 2, 代嫣然 1, 2, 梁 威 1, 成水平 1, 吴振斌 1
(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摘要 ] 介 绍了湖滨带的定义和功能, 阐述了湖滨带生态系统恢 复的不同阶段及管理 方法, 并 对国内外的 研 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关键词 ] 湖滨带; 生态恢复; 研究进展; 展望 [中图分类号 ] X17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1742( 2010) 06- 0032- 04
5 湖滨带生态统恢复与重建的判定
判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恢复应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 23] : 公众社会感觉到的恢复和已被科学证 明的恢复, 主要包括: 恢复基本的生境条件, 减少和
控制内外源污染; 实现湖滨带的基底稳定, 保证生态 系统发育与存在的基本载体; 调整生物类群组成结 构, 增加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 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提供适宜 的休息环境等。
4. 2 群落结构恢复 群落结构恢复应优先选用适应环境条件、净化
和抗干扰能力强的土著种 [ 14] ; 群落空间配置要根据 湖滨带形态、底质、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 合理配 置不同生活型植物 [ 18 ] ; 同时应结合优势种的季节变 动性, 保证水生植物具有周年连续性 [ 19, 20] 。 4. 3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2010年第 12卷第 6期 33
6 湖滨带的管理
湖滨带的管理应考虑以下方面: a. 按生态敏感 程度实施分区管理, 湖滨带水位变幅区宜保持自然 特征, 陆地和 水域 可进行 有限 度的、合 理的 开发; b. 实行整体性管理, 按照景观尺度而不是以简单的 行政区划和局部视野来管理湖滨带; c. 设立湖滨植 被缓冲带, 有步骤地实施退田还湖还林还草计 划 [ 24] ; d. 在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定湖滨带保护区, 确定湖滨带最适宽度, 制定湖滨带缓冲区设计标准 及管理要求, 为湖滨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e. 湖滨 带生态保护应由个别专业部门管理向一体化、社区 化管理转变, 促进公众参与湖滨带的管理 [ 12] 。
32 中国工程科学
续表
水质控制技术主要有湿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项目 模拟技术
工程技术
管理技术
高营养底泥疏浚技术及引水冲洗等。其中引水冲洗
实施 对象
典型 技术
投资、工 程方案 的 路 向、水 向 辐 射 资源、公众 的
选取、规划等
带、水位变辐带
环境意识等
建 立 在 不确 定 性 理 论 的 投资 优 化 技 术、可 视 化 技 术、多目 标规划 技 术等
4 湖滨带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
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大体上 可以归结为生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 能恢复等 3个方面 [ 12] 。 4. 1 生境恢复
生境恢复主要包括湖滨带底质修复、湖泊水文 和水质条件的改善等。
底质修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淤泥的疏浚, 清除 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由营养物质形成 的絮状胶体、半休眠状活体藻类和植物残骸等 [ 13 ] , 进而降低内源污染。疏浚时要防止密闭和抽吸扰动 底泥而降低疏浚效果。底质修复的另一项主要工作 是营造沉水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 湖滨带的地形地 貌、受光量、水温、水深和水动力条件等都影响水生 植物生长和繁殖 [ 14] 。
问题 [ 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11 ) : 2026 - 2030 [ 3] 章家恩, 徐 琪. 生态退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 [ J] . 水土
保持通报, 1997, 17 ( 6) : 46 - 53 [ 4] 张永泽, 王 烜. 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 J]. 生态学报,
1 前言
湖滨带又被称为水陆生态交错带, 是连接湖泊 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渡区, 其空 间范围主要取决于周期性水位涨落时湖滨干湿交替 变化的空间结构 [ 1] 。按地形条件可划分为河口型、 堤防型、滩地型 ( 如湖滨湿地 ) 和陡岸型 ( 如岩岸和 砾石岸 ) 等类型。随着工农业发展、人口增长以及 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湖滨交错 带结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 生态功能下降, 外在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及自然景观的退化 [ 2] 。
用; b. 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或其他特殊地; c. 稳定湖岸、控制土壤侵蚀; d. 创 造资源丰富、用途多样的娱乐场所和舒适的环境。
3 湖滨带恢复与重建的不同阶段
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主要分为前中后 三个阶段。阶段一: 主要是根据湖滨带的具体情况, 通过模拟和综合评估提出最佳的恢复方案; 阶段二: 主要是恢复与重建过程的实施,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一种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工程方案, 以期达到最好 的效果; 阶段三: 主要是施工后的综合管理, 这一过 程的 主 体 一 般 多 由 政 府 机 关 或 社 会 团 体 来 完 成 [ 8~ 10] , 具体各项技术对比见表 1。
机械或其他外力
政府及 其他 行政机构
作用 时段
前后期
中期
全程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
[作者简介 ]
2009- 12 - 18 国家重大科技专 项 ( 2008ZX07106 - 003, 2008ZX 07316- 004) ; 江 苏省科技 惠民项目 ( BE 2008651 ); 中科院 天津专 项 ( T JZX2 YW - 07) 梁 威 ( 1971 - ), 男, 河南商城县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博士, 主 要研究方向为人 工湿地、水体生态 修复、环 境微生物; E- m ai:l w liang@ ihb. ac. cn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中下游典型 浅水型湖泊, 如武汉东湖、洪湖和保安湖等的生态系 统特征、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和水域生产力等进行了 长期的调查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31 ~ 35 ] ; 中国科 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 研究中心对江苏太湖、安徽巢湖的富营养化形成与 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提出了流域控制规划 和多水塘系统净化技术 [ 36, 37]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 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分别在云南滇 池和洱海开展了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 以抑制蓝藻 生长, 改善水质和岸边景观 [ 38, 39]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 究所与天津市汉沽区环保部门将沿海滩涂荒地修建的 污水库改造成多级人工可调控氧化塘, 净化城市化工
表 2 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体 系 [ 12]
Tab le 2 The techno logical system s of ecolog 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ak eside zone[12]
恢复类型 恢复对象
技术体系
基底恢复
物理基底改造技术、生态堤岸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
种群
种群行为控制
群落
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
生态系统 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
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等 种群扩增及动态调控技术, 种群竞争、他感、捕食等行为控制技术 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等
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技术、景观设计技术
人工浮岛技 术、水 生植被恢复 技术、 火烧技术、人 工湿 地技术等
基于 G round ed理 论 的 资 源管理技 术、 行政法规 及
舆论的监督
可以打破藻类生长 磷释放的循环 [ 15 ] , pH 也相应 降低, 同时可快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 有利于沉水植 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 16 ] 。湖泊的水位、风浪 均对水生植被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 17 ] , 因此, 在 湖泊敞水区采取工程措施进 行风浪控制是十 分必 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