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湖滨带现状与生态修复(叶春,李春华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太湖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太湖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

太湖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探讨作者:刘金根朱文婷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08期摘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太湖水环境治理研究与实践成果,对太湖水环境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政策管理措施和治理技术方法2个维度提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为提高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及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湖;水环境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070-03Discussion on Strategies for Aquatic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mediation in Tai LakeLIU Jingen,ZHU Wenting(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Jiangsu 215008)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combined with the Tai Lake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ai Lake was analyzed,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ai Lake were put forward from 2 dimensions of polic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thod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effect of Tai Lake’s water enviro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Key wordsTai Lake;Aquatic environment problem;Strategy基金项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NG2017059);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第七期)技术示范类科研项目(JSZC-G2013-191)。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修复课件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修复课件
少消除蓝藻和净化水体能力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10
昆明滇池的外海(300km2) 年年蓝藻爆发
1999年后蓝藻爆发面积一般超过20km2
蓝藻年年爆发原因
外源大量入湖,富营养化严重
如2007年滇池水质,TN 3.0mg/L、TP 0.14
mg/L,入湖N P分别超过环境容量的3.5倍、3.6 倍
蓝藻爆发一般指以蓝藻为主藻类爆发
太湖以蓝藻中的微囊藻为优势
巢湖和滇池以微囊藻有时也以鱼腥藻、束 丝藻为优势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4
三、“水华”和蓝藻爆 发
“水华”是淡水中较早就有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如太湖巢湖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存在
以往太湖流域称“湖靛”,福建称“铜锈水”。打捞后可作为肥料
蓝藻有很强生命力,适 应极端环境,爆发后极 易形成绝对竞争优势
蓝藻细胞模式图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3
二、蓝藻爆发
蓝藻爆发(俗称“水华”爆发)是水 体富营养化后蓝藻快速增殖,高密度 地上浮于较大范围水面,并一般使水 体呈现蓝绿色及发生异味的现象。 蓝藻
爆发并在风作用下富集后的密度更大
0.062mg/L(Ⅳ类),削减40%
治理太湖五类工程技术措施的技术集成为治理湖泊
蓝藻爆发创造出一条新路子
太湖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治理和生态
2020/2/12
修复
24
5、梅梁湖 (太湖北部湖湾124 km2 ) 治理后蓝藻爆发程度大为减轻
梅梁湖是太湖中蓝藻爆发和水污染最严重水域

太湖湖滨带藻密度与水质_风作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

太湖湖滨带藻密度与水质_风作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
6 1. 75 ˑ 10 8 L - 1 , 平均 值 分 别 为 1. 88 ˑ 10 、 竺 山 湾、 梅 梁 湾、 西 部 沿 岸 藻 密 度 较 高. 太 湖 湖 滨 带 水 体 ρ ( TP ) 、 ρ ( TN ) 、 夏季, - N) 、 N) 、 4. 48 、 0. 99 、 2. 36 、 6. 46 mgL , 2. 09 、 0. 60 、 0. 43 、 ρ( NO3 ρ( NH3 ρ( COD Mn ) 春季平均值分别为 0. 10 、 夏季分别为 0. 16 、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9ZX07101 - 009 , 2012ZX07101 - 009 ) 作者简介: 李春华( 1977 - ) , 女, 山东潍坊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 主要 从事环境 微 生 物、 湖 泊 富 营 养 化 控 制 及 生 态 修 复 研 究, lich@ craes. org. cn. * 责任作者, 叶春( 1970 - ) , 男, 江西九江人, 研究员, 博士, 主要研究 yechbj@ 163. com 方向为水污染控制与水体生态修复,
湖滨带是湖泊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 间的过渡带, 是湖泊水体的保护屏障和健全的湖泊生
[1 ] 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对维持湖泊生 [1-2 ] .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 态系统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通过逐步回归法确定主要影 响因子; 后者则通过固定因变量与其中一个自变量以 外的其他变量对它们的影响后, 研究这 2 个变量之间 [18 ] 的相关关系, 它反映了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 多元 线性逐步回归法虽然具有预测模型的优势 , 但是建立 在对同一时段大量多次调查基础上 , 为了达到整体模 型的拟合度, 有可能舍弃与因变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 . 子 根据采样频度的特点, 该文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对 风作用对藻密度分布的影响进 太湖湖滨带水质因子、 行了研究, 以期为探究影响太湖湖滨带藻密度分布的 关键作用因子提供技术支持.

063.滆湖湖滨带的水质现状与修复措施初探

063.滆湖湖滨带的水质现状与修复措施初探

图 3 滆湖湖滨带 2013.4-2014.6 各点位年均值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2 滆湖湖滨带水质富营养化原因
研究发现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直接导致其蓄藏和拦截 过滤功能的丧失[2]。湖滨带退化的实质是交错带结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破坏和生态功能下降, 而外在表现则是对自然或人为干扰的较低抗性、较弱的缓冲能力以及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9]。 湖滨带是一种生态系统,导致其退化的两大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10]。滆湖湖滨带受 人类干扰较大,如修建农田、大面积的池塘养殖、沿湖建房等,致使湖滨带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 破坏,减弱湖滨带较强的缓冲能力,将不能较好地过滤地表漫流、径流或潜流,截留大量的陆源 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对湖泊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很大,加剧了滆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根据 2010 年调查资料显示,在入湖河道、区间径流、水产养殖、大气干湿沉降、底泥释放等 污染源中,入湖河流对滆湖污染物的贡献率最大,是滆湖主要的污染源。2010 年度通过入湖河流 进入北部湖区的总氮为 4114.808t,总磷为 297.452t,较 16 年前全湖(1994 年)的 3461.86t(总 氮) 和 290.09t (总磷) 的入湖量分别增加了 652.948 和 7.36t, 分别占氮、 磷增加量的 19%和 2.5%。 滆湖西部湖滨带陆域部分存在大量养殖池塘,水产养殖成为湖滨带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重要 来源,因为养殖业中大量使用颗粒饲料,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大量沉积,对环境造成隐患。此外对
式中:叶绿素 a(Chla)单位为 mg/m3,透明度(SD)单位为 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 mg/L。
-4-
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1.2 滆湖湖滨带水质年均富营养化评价 从滆湖湖滨带 2013.4-2014.6 各点位年均值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图 3)可以看出,滆湖湖滨带 各处都为中度富营养化,但富营养化程度在空间存在一定差异。高速公路以北的综合营养状态指 数最低为 60.709,大洪港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最高,其值为 69.796,该处水质接近重度富营养化。 在滆湖左侧的浅水区,上游到下游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降低。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副本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副本

太湖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独特的平原感潮河网特征,迫切需要流域各省(直辖市)加强合作,将水管理纳入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框架内,推行流域综合管理。

一、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太湖流域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太湖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协商机制;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事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商与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建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入太湖河道断面、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控制断面、行政跨界断面水质目标浓度考核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考核。

完善水利良性发展机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依法行政(一)流域水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性法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规划与建设、水文、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等七类水法规体系。

流域层面开展制定的主要水法规详见表8-1。

表8-1太湖流域主要水法规表(二)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机制,落实措施,提高水事纠纷预防调处能力,建立健全归口管理、分工明确、措施到位、密切配合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的各项措施。

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内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取水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等行政许可工作。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以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等重要流域性河湖为重点,发挥太湖流域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制度等流域与区域执法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使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促进各项水法规实施到位。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研究制定各省(直辖市)用水总量、省际断面和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的流量和水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水量分配与调度,编制重要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取水计划;加强重要河湖控制断面、口门及省际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监管考核体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退水监管,全面实施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水资源论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

环太湖规划情况介绍PPT

环太湖规划情况介绍PPT

梅梁湖景区
太湖新城
太湖风景名胜区
✓ 马山景区 ✓ 梅梁湖景区 ✓ 蠡湖景区
重点功能组团
✓ 太湖新城 ✓ 蠡湖新城RBD ✓ 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岛
马山景区
南泉
无锡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的规划介绍与思考 5
(一)太湖风景名胜区
蠡湖景区
马山景区
梅梁湖景区
规划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进行定性、定位,明确5年近期规 划的保护和建设重点项目,明确景区范围等强制性内容,明确保护规则、建设指导原则和规 划实施措施,
1.35 3.58 2.57 5.82 3.01 8.44 1.01 4.02 2.27 4.16 3.69 11.18 0.80 2.64 1.53 8.44 1.03 3.62
10 南方泉
滨湖区 4.01 12.08
礼社
玉祁老街
黄土塘
严家桥
南方泉
周新老 街
葛埭
西仓
甘露
大坊桥
无锡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的规划介绍与思考 29
总体规划 景观规划
空间布局 本次规划确定36 处景观节点,形 成沿湖漫游36景。
本次规划确定36处景 观节点,形成沿湖漫 游36景。其中花园渔 港区5个,湖畔新城区 4个,香径寄畅区4个, 幸福港湾区3个,诗情 怀古区3个,鼋渚新韵 区5个,湖光山色区4 个,灵岛悟禅区8个。
27
环太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19
蠡湖景区分区
十二景区
1 2
12
管社山庄
渤公岛
分区 序号
分区名称
分区
面积 (km2)
分区 序号
1
管社山庄
0.58
7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湖滨带是水生和陆地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具有四维结构特征,即纵向(上游~下游)、横向(河床~泛滥平原)、垂直方向(河川径流~地下水)和时间变化(如湖滨带形态变化及湖滨带生物群落演替)4个方向的结构。

湖滨带生态系统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物流、能流、生物流及信息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1-4]。

目前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不合理水利设施建设、旅游业的过度发展等的影响较大,造成了湖滨带水位变幅增大、生境恶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

因此,湖滨带湿地恢复成为改善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

适宜的湖滨带基底条件是湖滨带湿地恢复的前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物理基底的适当修复是湖滨湿地修复的关键。

由于湖滨带建设中对基地的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工程量及投资大而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笔者在湖滨湿地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基底的多样性和人工的适当干预,从吹填造滩技术、生态护岸技术以及生态清淤技术3个方面开展适宜的基底修复相关技术研究,旨在为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1吹填造滩技术目前应用于湖滨带湿地基底改造技术主要有吹填造滩技术、将鱼塘等改造为生物塘技术以及简单的人工作业处理陡坎地形技术,该文主要探讨吹填造滩技术。

由于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使得湖滨带形成水桶式的跌坎地形,湖泊沿岸原有的天然滩地大量消失,水深增大及消浪作用下降,湖滨带生境条件急剧恶化。

采取底泥吹填技术进行人工造滩,使在湖滨带湿地基底修复区形成缓坡浅滩,改善湖泊沿岸的自然条件,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该研究采取的吹填造滩技术工艺步骤主要包括基底修复工程区的确定、底泥源的确定、底泥疏浚工程量和疏挖范围的确定、档泥围埝建设、底泥疏浚及吹填等过程[6-7],见图1。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湖泊污染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湖泊污染

思维导图:湖泊污染【思维导图】[考点精析]作为“生命体”,湖泊也会“生病”。

湖泊“生病”不仅会影响湖泊本身,同时还会对湖中的生物(如鱼类)造成危害,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也会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

湖泊“生病”的表现往往是湖泊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湖泊面积萎缩或者湖泊水量减少等。

一般来说,使湖泊“生病”的“罪魁祸首”往往是人类。

例如,人类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湖泊,导致湖泊的水质恶化,严重者甚至会使湖水变成黑色,并产生恶臭等,湖中的鱼类等生物也会死亡;由于过量地使用化肥,部分化肥被雨水淋溶到湖内,增加湖水中氮、磷等营养盐过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人类过渡使用和开发湖泊会使得湖泊面积萎缩、水量减少,如洞庭湖就是由于围湖造田,面积从原来的6000多k㎡萎缩到2600 k㎡,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和生态安全。

湖泊污染有哪些湖泊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富营养化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富营养化污染是我国大多数湖泊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湖泊内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过多时,藻类会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氧,导致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时水面上的藻类遮蔽阳光,使水底植物因光合作用受阻死亡,腐败后放出氮、磷等营养物质,供藻类利用。

这样日积月累,湖体内不断进行着恶性循环,最终藻类繁殖成灾,水质恶化腥臭,湖泊生态平衡被破坏。

相比于富营养化污染,重金属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虽然不易被察觉,但由于这两类污染具有难降解、高毒性、可在生物体内蓄积等特征,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高于富营养化污染。

湖泊的污染物源自何方?湖泊污染物的来源分为外源和内源,外源又包括点源和面源。

点源污染是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由排放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性和颗粒性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