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修复与治理

合集下载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

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最新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太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质污染、湖泛蓝藻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制定最新的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一、水质治理方案针对太湖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治理。

首先,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违规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其次,大力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治理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生活污水不再直排湖泊。

二、湖泛蓝藻治理方案湖泛蓝藻是太湖生态环境中的一大隐患,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湖泛蓝藻问题,我们将采取多种手段。

首先,加强对湖泛蓝藻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湖泛蓝藻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其次,加大对湖泛蓝藻的治理力度,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进行蓝藻的清除,保障湖泛蓝藻的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三、生态修复方案为了恢复太湖的生态平衡,我们将实施生态修复方案。

首先,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为湖泊提供更多的自净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植被恢复工作,加强湖岸带和周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四、宣传教育方案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太湖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我们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太湖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五、监督检查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性,我们将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对各项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太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太湖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的最新措施将从水质治理、湖泛蓝藻治理、生态修复、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全面展开,力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实现太湖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保护。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

本文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前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苏州、无锡、湖州等38个市县,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 2338km²,平均水深只有 1.9m ,湖水滞留期约 300 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

而后,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太湖现在已变得腥臭远扬。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一)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1.农业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流失成为农业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00 kg·hm-²提高到目前600 kg.hm-²左右.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用量达25 kg.hm-²至30kg·hm-²。

但是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却没有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

人们用的化肥和农药逐渐增多,水体的氮磷含量明显升高。

雨水冲刷不当和灌水不当,带有超含量氮、磷的水体就流入河道。

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农药和化肥施用的广泛、分散、不合理等特点,使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

解太湖的十大方法第一,加强污水处理。

太湖流域的城市和工业区域的污水排放是太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对太湖的污染是解决太湖水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太湖的水质。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太湖的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湖泊生态修复。

太湖湿地是太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的重要净化器。

加强湖泊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

太湖的水生态系统是太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水质的重要保障。

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加强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公开监测数据,增强社会监督,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六,加强立法和执法。

加强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七,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

太湖流域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加强政府间的协调合作,加强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对太湖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太湖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太湖水质改善至关重要。

第九,加强国际合作。

太湖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湖泊,也是全球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的技术水平,对太湖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十大方法的综合应用,相信太湖的水质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太湖的生态环境也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1. 概述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上海市交界处。

然而,长期以来,太湖面临着水质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太湖问题,制定了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旨在实现太湖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 治理目标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措施,实现以下目标:- 提高太湖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 - 恢复太湖湿地和水生态系统; -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促进太湖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

3. 治理措施3.1 改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太湖周边城市和乡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

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确保污水能够被有效收集和处理,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

3.2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农田沟渠整治和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农业对太湖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3.3 河道整治和湖泊修复对太湖主要入湖河道进行整治,改善水流通畅度,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进行太湖湖岸线的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3.4 加强监测和管理能力建立太湖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太湖水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标准。

3.5 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加强太湖相关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太湖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太湖综合治理进程。

4. 资金保障为了实现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太湖综合治理资金主要来自以下渠道: - 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 - 地方政府财政拨款; - 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 - 贷款和债券发行。

5. 实施计划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将分为多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间安排如下:阶段主要任务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梳理问题、制定规划今年-明年第二阶段污染源整治、水质改善明年-后年第三阶段生态恢复、科学研究后年-未来五年第四阶段监测管理、总结推广未来五年-十年6. 总结太湖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太湖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太湖,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之间,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供应基地。

然而,多年来太湖水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居民和政府。

本文将探讨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随着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不完善和管理不善,这些废水常常直接排入太湖,导致水体污染。

其次,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太湖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农田使用并随降雨冲刷入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造成了水华暴发和蓝藻繁殖。

水华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还释放出有毒物质,对当地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大气污染也对太湖水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工业排放物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可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水体,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这些污染物在太湖中蓄积和生物放大,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太湖水污染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政府应该提高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才排放入太湖。

其次,提高农田管理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和管理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和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流失。

另外,加强大气污染治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政府应该加大对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监管力度,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该保护湖泊周边的湿地和河流,加强河口管理,防止污染物通过河流进入太湖。

最后,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是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太湖水污染问题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公众采取实际行动,减少对太湖的污染。

中国典型的环境修复案例

中国典型的环境修复案例

中国典型的环境修复案例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国家,中国一直在尝试各种新颖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已经完成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环境修复工程,以下是其中的三个典型案例。

一、太湖水质改善太湖是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江苏省、浙江省交界处,因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几十年里,它的水质急剧下降。

2011年,太湖河长带领全省从上游到下游对太湖进行集中治理,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大入江排污口的排查力度、加强河道清淤和人工鱼草种植,以及建设污水处理厂等。

经过几年努力,太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水中氨氮、总磷和叶绿素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太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基本恢复。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的三北地区指的是中国北方的三个干旱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宁夏和陕西。

由于缺乏森林覆盖,当地的草原和土地鲜有绿色植物,加之人类活动的破坏,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久经磨损。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投资巨大,大规模建设了三北防护林体系项目。

该项目涵盖了大面积的荒漠地区,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科学管理,巩固土地、保护水源、防止沙尘暴和改善气候等,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水平。

三、黄河治理工程作为中国母亲江河中的一条,黄河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发展历程。

然而由于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黄河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沉重的损害。

为了恢复黄河的生态平衡,中国政府启动了全面治理工程,即黄河治理工程。

该工程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了黄河道、岸线和支流等范围,各单元之间协调一致。

通过长期努力,黄河的水质得到改善,堤坝和护岸等保护措施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

总之,中国政府通过集中资金和资源,对国家主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使人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将继续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现在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事业上。

太湖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案例

太湖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案例

太湖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案例今天咱来唠唠太湖湿地的那些事儿。

太湖啊,就像一颗大大的明珠,周围的湿地那可重要极了。

以前呢,太湖湿地有点“生病”了。

为啥呢?你看啊,周边有些工厂偷偷地往水里排污水,污水就像坏虫子一样,把湿地原本清澈的水搞得脏兮兮的。

还有啊,人们为了多弄点地来盖房子或者种东西,就开始围垦湿地,这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就像一个人的衣服被剪得越来越少,都没东西来保护自己了。

而且,水里的一些外来物种也开始捣乱,把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都给挤没了。

不过呢,后来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啦,就开始着手建设和修复太湖湿地。

首先就是治理污水这个大难题。

政府就像一个严厉的家长,出台了各种规定,那些乱排污的工厂要是不听话,就重重地罚他们。

然后还建了好多污水处理厂,就像一个个清洁小卫士,把脏水变干净了再放回太湖湿地。

对于被破坏的湿地呢,人们开始进行生态补水。

就像给生病的湿地打点滴一样,把干净的水引进来,让湿地重新恢复生机。

而且还开展了湿地的植被恢复工程。

种上各种各样适合在湿地生长的植物,像芦苇啊,菖蒲啊这些。

这些植物可厉害了,它们的根就像小手一样,紧紧抓住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吸收水里的脏东西,净化水质。

为了对付那些讨厌的外来物种,生物学家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出场了。

他们仔细研究这些外来物种的习性,然后想办法把它们控制住,不让它们再欺负本地的生物。

同时,还会人工放养一些本地的鱼类和贝类等,让它们在湿地里重新安居乐业。

现在的太湖湿地可大不一样啦。

水变得清澈多了,你要是去看啊,能看到水里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

那些重新种上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的,鸟儿们也都飞回来了。

有的鸟儿在芦苇丛里做窝,有的在水面上找吃的,叽叽喳喳的可热闹了。

太湖湿地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就像是一场拯救行动,人们从破坏者变成了守护者,让太湖湿地重新焕发出它的魅力,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更美好的环境呢。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

有关太湖水污染及治理的调查报告内容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全国占重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通过对太湖流域几处水域的观察、走访、调查,发现这几处水域较前些年有了改观、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污染治理措施仍有不足。

提出关停污染、发展治污,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等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太湖;水污染;原因;治理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所创GDP占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城市化水平51%,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

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

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 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我们当地的大学生群体也理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拥有美丽家园出一份薄力。

一、水质现况水质现状以前的太湖水质很好,我们采访横扇镇社区委员会钱见鸿书记时,他曾说道:“我可以这么说,我太湖的儿子,喝其水长大,游泳,洗澡,洗衣服洗菜等等,水质极好,爱护就是我们的命根。

”而“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威胁。

”横扇居民也说道:“那时的水非常清,非常好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生态修复与治理对策[摘要]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污染,给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全市陷入了用水危机。

十年过去,文章重新对太湖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出太湖富营养化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地理位置、湖泊自身特征和人类活动”。

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湖泊内TN,TP含量过高,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对于水体营养盐的控制目前采用的主要治理对策为:截断外源性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和生物控制。

文章在对水体营养盐的控制措施提出以后,继续提出彻底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

文章首次提出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

对于湖泊富营养现象,文章认为首先应对湖泊的富营养物质TN,TP进行有效清理之后,再对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只有对区域内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才能彻底达到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水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单纯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的修复成效不大,需要对整个湖泊的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才能够彻底扭转湖泊富营养化,达到治污的目的。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水生生态系统1 引言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难。

全市陷入了用水危机。

一时之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和全世界的关注。

太湖水污染事件让人们开始对水污染有了一定的认识。

太湖是无锡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源,一旦太湖的水质出现问题,将产生重大的水危机,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

因而。

治理和修复太湖的水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太湖爆发的水污染事件归根结底是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起的蓝藻大量繁殖造成太湖水域污染。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体之一。

我国共有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淡水湖。

而这些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东部沿海,大部分为浅水湖泊,相对于深水湖泊而言,浅水湖泊在夏季不存在热力分层。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仅次于鄱阳、洞庭,位居第三。

太湖水不深而浩淼,山不高而绿秀,但平均水深不过2米左右,是典型的浅水湖泊。

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湖泊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

人类活动导致的入湖营养盐的增加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围巾处理直接排放到湖泊当中去,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引用等都会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的累积。

这次事件中所谓的蓝藻是在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的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从而形成蓝藻。

也就是常说的“水华”。

顾宗濂把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通常在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富营养化需要经过几千年或者更长的事件才能形成,而人类活动却可以使湖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富营养化。

近来也有研究表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对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但是,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营养盐的增加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功能减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随着水体中富营物质的增多,湖泊营养水平逐步由最低的贫营养水平向中营养水平以及富营养水平转变。

湖泊也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

2003年对52个湖泊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湖泊有21个, 5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26个湖泊水污染严重,中营养状态和富营养状态湖泊各占50%,几乎看不到贫营养的湖泊。

在我国东部地区,也很难发现水质清澈的天然湖泊。

此次危机事件反映出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和水源地所在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严重性。

2 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80年代仍属于中营养湖泊。

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太湖的梅梁湾开始爆发蓝藻水华。

太湖的水质每隔十年下降一个等级,富营养化相应地上升一个级别。

那么太湖的富营养化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认为原因造成的?事实证明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2.1 地理位置和水生植物的影响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我国三级阶梯的第三级。

我国的地貌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太湖位于长江的下游,上游大量的营养物质伴随着流水的流动,被搬运到下游区域。

大量的营养物质被沉淀于下游区域,太湖作为长江下游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流有着重要的分洪、蓄洪能力,因而这样的湖泊是非常容易富营养化的。

根据对龙感湖、太白湖湖泊硅藻生物种群组合与湖泊营养水平的转换函数关系营养演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在20世纪之前,就出于中营养到中富营养化状态。

[1]之所以在人类活动影响之前没有呈现富营养化的现象是因为太湖地区有大量的湿地和水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水生生态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经对太湖进行了综合调查:在太湖沿岸带,栋太湖、在太湖沿岸带,东太湖、胥口湾、贡湖湾、梅梁湾、竺山湾和五里湖均分布着大面积的水生植物。

[2]同样在美国奥克乔比湖的研究也发现,无水生植被的敞水区T P浓度明显要高于有水生植被发育的湖滨区,分别为5 ~l 0 mg /L 和0. 095 mg /L 。

[3]利正是由于水生植物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有效地削减了排入湖中的外源营养盐负荷,同时又大量地遏制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围湖造田活动,大量的水生植物遭到破坏,最重要的是太湖地区的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该系统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进行恢复。

2.2湖泊自身特征的影响太湖也是一个典型的浅水湖泊,平均水深在2米左右。

浅水湖相对于深水湖的富营养化控制更加困难,源于浅水湖水潜的原因。

由于浅水湖水不是很深,当风浪来临之时,很容易对湖泊松软的底泥沉积物产生扰动,发生悬浮,影响湖水的透明度。

湖底下层的营养物质容易被扰动,造成悬浮物质扩散,富营养化扩散。

加上太湖位于季风气候区并受到台风的影响,风速较大且全年盛行。

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2001年全年风速风向观测资料显示,全年风速在2~6 m/s的天数为298天,占全年的82%,风速超过6 m/s 的天数有22天,占全年的6%。

因而,受风浪和湖流的影响,湖底的沉积物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据估算,一次大的风浪过程会使得水体T N和TP浓度分别增加0. 012 mg /L 、0. 005mg /L。

[4]频繁的风浪扰动引起的内源营养盐释放常常使得水体内营养盐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因此,即便在外源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沉积物再悬浮引起的内源释放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维持太湖的富营养化水平和蓝藻水华爆发。

因此,对于浅水湖富营养化的治理不仅需要对外源性污染进行控制更需要对内源性污染进行治理。

由于浅水湖泊水很浅, 环境容量有限,单位面积的沉积物上释放的营养盐对于上覆水柱而言是相当可观的。

这也是浅水湖泊内源污染仍然非常严重的根源所在。

[5]2.3 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当时的太湖属于草类湖泊,湖水水质状况良好,周围水生植物丰富,区域水生生态系统完整。

1960年,总无机氮(TI N)仅0. 05 mg /L , 磷酸根磷(PO 3 4 -P)为0. 02 mg /L ,水质良好,处于贫—中营养化之间。

[2]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太湖周边。

此外太湖地区的农业污染也十分严重。

有机肥用量减少,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

太湖流域每公顷农田施化肥577. 5 k g ,施农药34. 5 k g ,远高于全国平均的411 k g和11. 25 kg。

[6]流域水环境污染与用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水量越大,废污水排放量也越大。

从用水总量上看, 1980~2000年的20年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太湖流域用水总量逐年增长。

1980年用水总量为234亿m3 , 2000年为316亿m3 , 净增用水量82亿m3 ,年均增长1.5 %。

随着流域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却急剧上升。

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掩盖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成效。

1987年太湖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36亿m3 , 1999年增至49亿m 3 ,到2000年,达53.3亿m3。

[6]太湖周围的水产养殖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围网养殖面积扩大, 养殖密度增加,剩余饵料及水产排泄物经降解后进入水体生态系统循环,有研究认为鱼塘系统饵料中仅13. 9 % 的N素和25. 4 %的P素转化为渔产品,其余的或沉积于底泥,或汇集于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太湖流域近20 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加, 污水排放量增加,特别是生活用水。

3 营养盐的控制及其修复技术当前我国湖泊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非常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控制水体营养盐度。

而营养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总氮、总磷。

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湖泊内TN ,TP 含量过高,超过湖体的自净能力对于水体营养盐的控制目前采用的主要治理对策为:截断外源性污染、控制内源污染和生物控制:3.1截断外源性污染①水处理达标排放。

污水管道化, 集中处理, 达标排放。

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点源污染,国家应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防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同时加大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良好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完善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并加大环保教育普及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湖滨带修复。

位于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 具有过滤、缓冲功能。

它不仅可吸附和转移来自面源的污染物、营养物, 改善水质, 而且可截留固定颗粒物, 减少水体中的颗粒物和沉积物; 同时可以提供生物繁育生长的栖息地。

在湖泊周边建立和修复水陆交错带, 是整个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生物塘系统。

生物塘又称稳定塘或氧化塘, 是室外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设施。

其基本原理是污水在塘内停留一定时间, 经过塘内微生物与藻类的共同作用, 将污水中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质, 从而使污水水质得到改善。

它具有运行管理费用低、操作管理简易、高效的除污染效能等优点。

3.2 控制控制内源污染在浅水的富营养化湖泊中,要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良好功能,内源营养盐负荷控制是治理的关键,因为治理的实践表明,浅水湖泊营养负荷及蓝藻水华对于外源营养盐控制的响应非常缓慢,甚至没有响应,其原因就是浅水湖泊沉积物营养盐释放。

内污染源主要指底泥和腐烂的水生植物中所含营养元素,控制方法有引水冲刷、底泥疏浚、深层曝气和营养盐固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