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杜甫的贫困是从天宝五载(746年)“西归到咸阳”后出现的。这时他有了两块“心病”:事业和经济。他已三十五岁了,早已进入而立之年,理应在功业上有所建树。所以他开始急切地寻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出仕机会。他的父亲是一任小官,到他这一代已经不能再依恃父亲,祖传产业又入不敷出。所以,他四处奔波谋求官职时,还要筹措一家的生活费用。这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应试不第,退而求其次,给卿相呈诗,向皇帝献赋,但全都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贫穷,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自居”。他当时居住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故自称“杜陵野老”有时自称“长陵野老”或“杜陵布衣”。这时,就开始叹穷叹贫的诗歌创作。由于他一生的生活大部分较贫困,有关穷困的诗歌一直没有断过。

杜甫在他的咏贫诗中,总是把自己的贫困归于奉儒。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一开始便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他崇敬杜预,向往仁政。虽然人到中年,意志却更加坚定,理想未曾实现但仍旧毫不动摇。他自称“老儒”、“腐儒”,在《奉赠韦左丞丈》中有“儒冠多误身”,在《奉赠鲜于京兆》中有“有儒愁饿死”,他认为由于自己信奉儒术才落得自身贫穷,但因奉儒而受穷并不只有他一人,“世儒多汩没”,读书人受穷,天经地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在安史之乱前后的那个年代,执政者昏庸,叛乱者残暴,以武力夺皇位,是不会尊崇儒术,致使读书人的命运更加凄惨,杜甫因此感慨“世人疏儒士”。在《独酌成诗》中说“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在《寄薛三郎中璩》中又说:“天未厌戎马,我辈本贫常。”正是朝政的荒废,战乱的频繁,使得文人儒士的政治前途无望,生活贫困,动荡不安。面对这种情况,他经常以古圣先贤的遭遇来鼓励自己,从“贫者,士之常”的观念出发,在《寄彭州高使君适虢州岑长史参》中说:“安贫亦正常”,在《柴门》“贫贱固其常”等。他要求自己恪守“君子固穷”的遗训,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冻馁不足耻”,努力做到不耻贫贱。但他弃官离职背井离乡,又多种疾病缠身,实在没有办法摆脱贫困,并且一直无法解释自己越来越不幸的命运。(其实,他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的。)当初进入长安时,不甘心贫困现实,后来,历经多年的磨难和洗炼,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对贫困有了新的理解,要求自己“甘饥寒”,自愿受苦受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他以儒家的“君子固穷”为本,有时兼取老庄,佛教的处世态度作为补充,他希望自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可是,他太关心国家的命运,心怀人民的疾苦,所以,终归还是做不到“出仕”。可以说,杜甫那些叹贫叹穷的诗正是他充满矛盾的儒家精神的体现。

二、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

杜甫的诗歌一向被人们称为“诗史”。从记录诗人一生的遭遇来说,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贫穷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

杜甫是“固穷之士”,穷困、屈辱、饥饿、逃难、冻馁、疾病……一直缠绕着他。在天宝年间,他用诗歌反映了自己求仕和经济上的困难。如《奉赠韦左丞丈》中所写的“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艺术地概括了他在求职过程中的艰难。又如《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中的“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异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的“虐疠三秋熟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真实的反映了当官的对人民的残暴统

治。杜甫豆地瓜田没收成,疾病缠身,经常挨饿受冻,又缺乏朝中故旧援助,仕门难入啊。直到杜甫在长安困居到40岁的那一年,唐玄宗家举行祭祀大典。机不可失,于是,杜甫写下《三大礼赋》进献皇帝,得到皇帝赞赏,叫他特制集贤院,考试录用,结果毫无音讯。后来又进献《封西长赋》和《雕赋》。苦心人,天不负!杜甫在长安十年内苦苦等待,终于在天宝十四载,他得了个右卫率府胄参军的正八品小官,管理东宫宿卫。这个职位对诗人的政治抱负来说,真是有点滑稽。他很幽伤地说一句“率府且逍遥”。“官定”以后,便到奉先县去探望家中老小。谁知刚到家门,家里传来一片恸哭之声,原来他的幼子因饥饿而活活饿死了。家里的小儿之死,政治抱负难施,生活贫困顿使他对朝政的腐败和现实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悲愤之下写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对杜甫来说,更不幸的是这时“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并以飞快的速度接连攻下洛阳、潼关,烧杀抢掠,一直打到长安。玄宗带杨贵妃一班人马逃到蜀川。诗人杜甫用诗歌具体记录了他在安史之乱的背井离乡、贫穷困苦的生活经历。如“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的无衣无雨具御寒御雨的经历。闻知李亨在灵武即位,他把一家老小安顿在鹿州羌村,单身一人北往灵武,却被叛军捉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的生活极穷困,“无食起我早”,为饥饿所驱不得不早起找人乞食。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长安。因听说唐肃宗李亨已进驻凤翔,于是,一路奔波至凤翔。这时,竟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穿着一双草鞋和露出双肘的衣裳拜见了肃宗。不知是感动还是怜悯,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个官职是掌管供奉讽谏和荐举的,比原来的官职稍高一点,实际仍是小官,而且是逆龙鳞,拨虎胡的官。不巧的是,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毁谤宰相房涫,杜甫却认为房涫忠于李唐王朝,此番议论触怒肃宗,并成待罪之身,下三司审问。随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但几个月后,便弃官向西全家迁移,过起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在这期间,肃宗许他回鹿州探家,在《北征》一诗中描述他家的贫穷状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妻子衣裳破旧,儿子因饥饿而面无血色,并且连鞋袜也没有。诗人不仅描写了全家人缺衣少粮的困境,更表现了穷困的现实给人精神的创伤。再加上政治上由于疏救房涫的缘故,得不到肃宗的信任,精神上他也有穷困之感了。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他不得弃官入川。

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从华州入蜀抵达成都,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漂泊时期,这一时期是他最为穷苦的时期,也是创作的高峰期,共写下了800多首诗歌。在秦州写有《空囊》一首“翠柏苦扰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因为没有吃的,杜甫首先想到,要是能像神那样食柏实,餐朝霞,群谷结食,该多好啊,世人为了得食,无所不为。而他不想这样,结果非常艰难。早晨开不起火,连井水都结冰了;晚上衣食单薄,寒冷难熬。怕人耻笑,还得留一钱作资本。他还求助于杜佐,说:“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百露黄梁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穷来迟。”《佐迁山后寄三首》这些诗具体描绘了杜甫没有食物没有衣物没有钱财,政治上无望,穷愁没落,又迫使杜甫奔赴同谷。“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同谷》)“南州”即同谷,因同谷位于秦州之南。可见他由秦州奔赴同谷也是因为“无食”、“无衣”,为生活所迫。但在同谷只待了一个月,杜甫携全家抵成都。依仗严武,表弟王十五、裴冕等人的资助营建起草堂后,曾有一段比较安稳的生活。但从经

济条件来看也并不很宽裕,“邻家送鱼鳖,向我数能来”,“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在762年7月,因避徐知道之乱,杜甫漂泊到梓州和阆州,直到764年回蜀,又回到成都草堂。严武保荐杜甫为检校员外郎,并邀他作节度使署中的参谋。但不到半年他就辞了职,严武也病逝,杜甫不得不最后离开草堂再次开始漂泊。在成都和梓州几年间,其生活还是艰苦的,他盖的是老棉絮,“布被多年冷似铁”,穿的是破衣破鞋:“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少子面色苍白,“厚禄故人书断绝,怀饥稚子色凄凉”。他曾用5个字概括过自己的状况说:“贫困他乡老”,生活贫困,身体多病,年岁已老,又流落他乡,其状况令人顿生悲愤怜悯之情。离开草堂后,途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最后到达夔州。并且暂住两年。在这里他过起了农家生活。如“耕稼当山村”“治生且耕鉴”、“深耕种数亩”。和农民朋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闲适,但有也不免“囊空把钗钏、米尽拆花钿”,同时还游历了不少名胜古迹,凭吊陈子昂墓,接触夔州地方的底层人民,这两年他共作了430多首,在创作上可谓是丰收时期。768年正月,他离开夔州,从江陵沿江而下,漂流到公安,这里没有故旧,也没有任何依靠。没有办法向南去了潭州。770年四月,臧介在这里作乱,杜甫不得不逃往衡州,这是伟大诗人的最后一次逃难,最后一次挨饿,最后一次受困,最后有一篇绝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在这篇绝笔中有他自己为自己描绘的形象:“鸟几层层缚,鹑衣寸寸针”丐乞般的模样,一身破烂:“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少”忧国忧民的“穷年忧黎元”伟大人格,“家事丹砂诀,无浅涕作霖”!至死才流下最后一次眼泪。在他的晚年,那“贫者,士之常也”的儒家祖训已无法支持他去面对悲惨的现实了!而且穷途末路之感愈来愈烈,很多叹贫诗透露着“穷途”的颓废甚至是绝望的情绪,如“羊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与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地隅》。穷途末路之悲,沉郁顿挫之风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一种基调。

三、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杜甫的创作倾向和他有关论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主张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继承《诗经》以来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排斥形式主义的诗风。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一诗和它的小序中对元结的《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两诗热情洋溢地加以赞赏:“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他认为这些和《诗经》中的作品一样用比兴手法来表现的、反映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具有很高的价值,他赞美它们是“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它们是可以和星月争光的。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论诗时既说过:“恐与齐梁作后尘”,批判了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他又指出要认清形式主义诗风的害处,加以裁汰,并向《诗经》中的国风和大、小雅学习。所以,他又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在“别裁”形式主义的“伪体”的同时,又特别注意接受前人和同时代的许多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诗看子建亲”。在《解闷十二首》中转述孟云卿论诗的话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他赞赏孟浩然的诗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称誉王维是“最传秀句寰区满”。在《戏为六绝句》中称“王杨卢骆当时体”为“不废江河万古流”。在给李白的赠诗中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又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对于这些前人和同代人直接或间接的称赞,对有些人固然是指着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说的,但对较多的人却着重地称赞他们在遣词选句上的工夫,即着重地称赞他们的表现艺术。从这些有关论述创作态度的诗句中,还可以看出杜甫对

于六朝以来的诗人是偏重在学习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例如在《解闷十二首》中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这些都足以说明,他对待贫穷已不再仅仅是早年遵循的圣贤遗训,用“君子固穷”,“贫者,士之常也”来勉励自己,随着诗人经历的丰富,杜甫所见的人民苦难越来越多。所以常常很现实的联想到和自己一样受穷受难的老百姓,和他们相对照,他就会感到自己所受的贫困也不过如此,并进一步把自己的悲伤、叹息转移到老百姓身上,写下大量同情或赞美他们的诗歌。他感叹自己贫困时,就想到那些流离失所,没有工作的难民和远在边塞地方守卫家乡的戍卒。后来在成都,当草堂被秋风吹破时,他会想到天下没有房屋遮风避雨的寒士、儒士们。在漂泊时期,他生活非常困苦时写下了《解忧》、《遣遇》等诗。由自己联想到受压迫受剥削的贫困百姓,自己对儒家思想的领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对贫穷生活的切实体验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也正是他虽然贫穷却仍旧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儒家思想的深刻体现。

参考资料:

1.杜甫诗选

2.杜工部全集

3.冯至·《杜甫传》

4.《杜甫研究论文集》·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杜甫诗歌特色

杜甫诗歌特色 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 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 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 1

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杜甫从7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长达10年的“壮游”,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并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了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浪漫主义的色彩。 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是杜甫创作思想的转型时期,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杰作,这才确立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安史之乱剧烈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和人民共同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曾备任命为左拾遗,却屡次遭贬斥,但也因而获得深入人民的生活机会,他一方面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 2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 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进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岁晏行》)。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以及农民不堪重赋,被迫卖儿卖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情感目标】 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鉴赏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检测说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或词人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 如: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3、词藻华丽 4、明快:明白通畅。 5、沉郁顿挫苍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 杜甫的爱国诗杜甫的爱国诗(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提高题及练习题答案 《诗三首》训练提高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释义: 塞上风云()急暮砧()群山万壑()朔漠() 青冢()省识()渚清()霜鬓() 2。赏析下面,说说划线在诗中表达的深意。 (1)丛菊两开他日泪(2)群山万壑赴荆门 (3)一去紫台连朔漠(4)独留青冢向黄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律诗讲求对仗。试运用你掌握的知识,分析《登高》在对仗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体诗讲究押韵,找出《咏怀古迹(其三)》诗中押韵的字,说说律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例《阁夜》:前一层写秋夜江景;后一层咏卧龙跃马。试照此形式归纳这三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

(1)《秋兴八首》(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怀古迹》(其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诗,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要经常自觉地积累这方面的体会。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自己朗读《登高》的心得,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1)诗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猿”、“鸟”二字语气加重,读音适当拉长。 (2)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3)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上联“万里”、下联“百年”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愤恨的,宜急速读出。 (4)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7.请根据注释,认真研读《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然后回答问题: 摇落深知宋玉悲①,风流儒雅②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③。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诗歌的诗兴与家庭和谐思想 杜甫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着超越周公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他没有做到,在“丈夫誓报国”的背景下,更多的情况下都在离乱与奔忙,因此大部分诗歌都与景物有关,记录描绘与朋友交往以及观赏风景,所以又把自己的人生的无奈比如陶渊明,“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後汝期。”【1】(386)以《可惜》为题。某种意义上说诗兴在于消闲无奈。但杜甫对自己的家庭还比较关心关注,诗歌大约有上百首涉及到家庭婚姻和子女。这些诗歌还表现了杜甫对家庭人生的态度,但在家庭情感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了解杜甫的人格、性格与时代,认识杜甫的诗兴发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很有研究价值。 人类的亲情本自天然,因此在人生积累中往往最为丰富,也是作家表达感情、感受人生的重要内容,因此是重要的诗兴发生方式途径。《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庄姜是诗人等都有表现。比较起来,楚辞中屈原的诗歌25篇,有《离骚》、《招魂》等诗兴大发的名作,涉及亲情却几乎没有,说明屈原的个性强烈,把自己放在家庭之上,或者之外。汉代的乐府诗歌比较多地涉及夫妻、母子、家庭等情感关系。到陶渊明才大量地写自己的子女,有的还写得很好,如《责子》诗等说:“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2】(1002)在抒情本体上表现出特别的诗兴,逐步成为中国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方式。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亲情表现传统,表达了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多元复杂的思想感情。杜甫的诗歌来源与诗兴是多方面的,例如他好学习,“读书破万卷,”因此“下笔如有神”等。亲情是杜甫诗歌的重要构成,也是诗兴之一。但引起他诗兴的内容与对象又各不相同。可以是自然环境,如《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也可能是人文社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说:“吾舅政如此,古人谁复过。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精祷既不昧,欢娱将谓何?汤年旱颇甚,今日醉弦歌。”【1】(308)杜甫诗歌常写到下雨,春雨秋雨,都看作喜庆的象征,比喻清明政治。古礼把下雨看成是天的恩赐,《礼记》说:“天降膏露,地出醴泉。”杜甫诗承传统,风俗不易,也是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相关体现。 杜甫诗歌引为自豪的是他的家世与少年时代。 《赠蜀僧闾丘师兄》说:“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1】(117)对于祖父的诗歌,杜甫应该知道他的实际水平,也不是太高,但称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显然过于赞美了。 杜甫是位多愁善感的诗人,所以,作品中有自卑、自责、自夸的成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以前人生的深刻总结。与《赠蜀僧闾丘师兄》等诗歌体现了杜甫的自豪、欣赏与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他为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也充满了矛盾,虽然知道“儒冠多误身”,但又无法自拔。 《进鵰赋表》中说:“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矣。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天子哀怜之。明主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1】(669)考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此成书。”【3】(1)扬雄和枚皋的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语不惊人死不休——欣赏杜甫诗的语言特点》教学设计

《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语言特点。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3、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和把握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2、了解诗人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语言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 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 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鉴赏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预习检测说说你所知道的著名诗人或词人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 女口: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 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 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 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 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 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1、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 修饰。2、质朴清新淡雅,自然.3、词藻华丽4、明快:明白通畅。5、沉郁顿挫苍凉: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中年寄寓

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②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也在渔阳敲响。所以千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甫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及时觉察到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隐患。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发表时间:2015-10-23T10:11:05.85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海嫚[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 海嫚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0 摘要:“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杜甫忧国情怀诗歌唐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顶峰,唐诗把中国定义为诗歌的国度。“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本文就以杜甫为例,谈一谈他作品中的忧国情怀。 经过时间的积淀,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杜甫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也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忧国情怀。这两种精神追求支撑着他命途多舛的一生。以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求取安身。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第二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破,许多的小孩子来扯撕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记之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不幸的是面对来撕扯茅草的孩童,年老体衰的他竟是力不从心,唯有暗自叹息。更为不幸的是天气大变,风雨大作,茅屋漏雨,床褥潮湿,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甚少睡眠的杜甫面对漫漫长夜仰天长叹。眼前的处境让诗人想到了安史之乱以来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风雨飘零几近倒塌的茅屋中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无医可治的家国,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怎样的精神,他宁愿冻死,来换取些许天下贫穷苦难的百姓的温暖。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瞬间迸发了出来,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再如胡应麟《诗薮》推崇的金光万丈、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诗句中字字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忧国伤时的慨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时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了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对偶而又精确。可想而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内心如波涛翻滚,骇浪滔天般的无处申诉的苦楚一泻千里地倾倒了出来。至此,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无疑再一次为他的忧国情怀找到了佐证。 杜甫还有很多能够体现他忧国伤时情怀的作品,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选取了平常百姓家的生离死别,展现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风雨飘零,也深刻写尽了百姓的疾苦,更是道出了身处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些作品无一不写出了老百姓的贫困苦难,无一不道出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迫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是一位真正的关心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里随处可见的家国愁思、感时伤怀,不正是他精神追求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