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例如负面新闻、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涌现并在网络公共舆论中产生广泛关注和热议的事件或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共情绪,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网络上的负面新闻和事件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和焦虑心理。
比如一些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负面新闻等往往会触动大学生的敏感神经,导致他们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忧虑。
网络上的暴力、色情、低俗信息等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暴露在这些不良信息中,会让大学生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引发不正常的行为。
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在网络上遭受恶意攻击、言语侮辱等,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创伤。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需要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管理。
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应对网络上的负面舆情。
同时要加强网络信息审核、引导和规范,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2. 提倡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网络舆情,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
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或导师团队,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抵抗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心理影响。
4. 建立心理援助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援助平台,为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他们及时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因网络舆情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

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然而,网络媒体的普及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探讨影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1 线上社交对线下社交的取代网络媒体的普及带来了便捷的线上社交平台,使得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社交活动,而放弃了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建立。
这种取代势必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技巧。
另外,过多的线上社交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孤独感增加,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1.2 色情、暴力内容的泛滥网络媒体上存在大量的色情、暴力内容,这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长时间接触这些内容会让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扭曲,产生心理不适和病态心理。
同时,这些内容还可能激发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和暴力倾向,进一步加剧心理问题的发生。
1.3 自我认同与身体形象焦虑增加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完美身材、外貌和成功的标准,这让大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追求完美形象,产生身体上的焦虑和压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应对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辨别能力。
2.2 导向积极向上的网络媒体内容网络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核,推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的同时,多关注学习、健康、文化等正面内容,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3 提倡多样化的社交方式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走出网络世界,积极参与线下社交活动,培养面对面交流的技巧和交际能力。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作者:张哲刘男黄伟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评论的平台。
在网络高度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主体。
网络上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以及一些热点问题都会成为大学生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最终,所有讨论的焦点成为一个特定的焦点,这就是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舆情三观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3-0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
1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功能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参与到信息评论之中,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民主。
它使每个公民都有发表意见、看法和建议的自由。
高校网络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评论、进行交流的平台。
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自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拥有丰富的资源,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发布信息的自由,也有选择接受信息的自由,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自由,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无法企及的。
高校网络舆情还有表达的内隐性和非理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由于使用的是网名,其身份、性别和职业都具有隐匿性,可以表达真正的内心。
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远在天涯的人进行交流,使交流更广泛。
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传播快捷的特点,突发事件往往在几小时之内就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上的舆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到国际事件,小到生活中的事件,都能在网络上被人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也 有 选 择 接 受 信 息 的 自由 , 还 可 以 在 网络 上 发 表 自 己 的看 法 和
建 议 的 自由 , 这 些特点是传统媒体 如报纸 、 广播 、 电 视 无 法 企 及
的
在 网络 高 度 发 达 的 今 天 , 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三观教育 ,
应 该 要 利 用 网络 舆 情 将 理论 与生 活 相 结 合 ,这 样 不 仅 能 塑 造 学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5 ) 0 4 - 0 0 7 3 - 0 2
随着互联 网时代的到来 , 网络 已 经 成 为 人 们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家 法 律 以 及 心理 健 康 教 育 相 联 系 。
缺 的部 分 , 无论 是获取知识还是娱 乐 , 人们 都离不开 网络 , 尤 其 是大学生 。
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 还 可 以培 养 学 生 积 极 向 上 的 心 理 , 避 免
高 校 网 络 舆 情 还 有 表 达 的 内 隐性 和 非 理 性 的 特 点 , 这 主 要
是 因 为 在 表 达 自 己 的 意见 时 , 由于使用的是 网名 , 其 身份 、 性 别 和 职 业 都 具 有 隐 匿性 , 可 以 表 达 真 正 的 内 心 。 还 可 以不 受 地 域 限制 , 与远在天涯的人进行交流 , 使 交 流更 广 泛 。 因为 网络具有 信息丰 富 、 传 播 快 捷 的特 点 , 突 发 事 件 往 往 在 几 小 时 之 内就 能 造 成 一 定 的 影 响 , 同时 , 网 络 上 的 舆 情 具 有
的是 教 师 本 人 网 络 知 识 不 够 丰 富 , 和生活脱节 , 与 时代 脱 节 。在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在大众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的流传速度之快以及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大学生难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困扰。
首先,网络舆情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恐慌和焦虑心理。
其次,网络上流传的攻击性言论、负面评价等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压力。
再次,网络上的负面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曝光,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除了负面影响外,网络舆情也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取社会动态和新知识,从而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
此外,网络舆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也有积极作用,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
三、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缓解负面影响,提升积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和谣言,对网络舆情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其次,要保持适度的网络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沉迷于网络舆情,以免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
再次,大学生需要与家人、朋友以及专业心理辅导师等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体系,及时分享心理压力和困惑,获得帮助和支持。
另外,大学校园也应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相关管理和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网络舆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舆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迅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舆论引发的焦虑和压力网络舆情产生了大量的新闻和事件,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
当个体接触到这些煽动和争议的事件时,往往会产生焦虑和压力。
病毒性的网络传播使得负面信息迅速蔓延,进一步放大了焦虑和压力的影响。
人们很容易困于担忧和恐惧之中,这对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
解决方案:个体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情,不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和争议事件。
同时,要保持理性思维,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与此同时,定期进行放松和调节,寻找个人的心理平衡。
二、网络欺凌引发的心理创伤网络欺凌是网络舆情中严重的问题之一。
当个体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时,他们会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
网络欺凌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恐惧和羞耻感,还可能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和监管,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个体受到网络欺凌时应及时报告并寻求帮助,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
此外,个体也应通过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来增强心理抵抗力。
三、虚假信息引发的心理误导网络舆情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个体的判断和决策产生误导。
个体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导致其心理健康受损。
尤其是在涉及到健康、医疗和教育等重要领域时,虚假信息的传播更是对个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解决方案:个体在面临信息选择时,应增强信息辨别的能力,学会分辨真假信息。
同时,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平台的管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保护公众免受虚假信息的伤害。
四、网络疲劳引发的心理不适长时间的网络使用会导致个体产生网络疲劳,进而引发各种心理不适。
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具有的特殊性和脆弱性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作为网络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社会价值观、学习态度、道德观念和人生观等方面,浅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表现形式。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网络上,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层出不穷,而大学生通常处于对各种观点信息较为敏感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容易被网络所传播的一些偏激、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论所左右。
当这些言论与大学生成长所接受的传统观念相冲突时,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从而对社会的认可度和依赖感下降。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出现对社会不满、对自身价值观的迷茫等情绪,甚至存在极端思想的滋生。
而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行为举止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
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他们很可能从网络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当网络中存在一些虚假信息或者消极的言论时,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些不良的学习心态,如消极懒惰、浮躁急躁等,很可能在大学生中蔓延。
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案例或者成功案例,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学业观念产生误导,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目标和学习进度出现偏差,甚至放弃追求更高追求。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在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犯罪案例、道德败坏事件等,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当大学生接触这些负面信息时,不良信息可能给大学生传递出负面的影响。
例如有的大学生模仿网络上的负面行为,或者对于一些道德准则出现淡化的心态。
而这种偏离正常的道德观念的行为,势必会对他们的日常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违法违纪。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念也可能产生影响。
在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人生观念的陈述和评价,这些信息很容易被大学生获取。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19年第12期【摘要】在大学教学阶段,三观教育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界,互联网时代席卷而来,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建设和心理素养。
教师想要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舆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三观教育;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教学潮流也涌入了大学校园。
网络舆情中不仅含有最新的时事信息,也有各种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
教师以网络舆情对学生开展三观教育,既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评论和发表内在观点的平台,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以及心理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就针对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简单策略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和功能网络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在纸媒、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之后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
网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信息种类丰富,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评论探讨中,同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内容的发布者,成立属于个人的自媒体。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调性,让媒体形式走向多元,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真正实现了自由、开放、民主的言论理想。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不仅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媒体,也经常参与网络舆情的探讨。
学生可以对网络舆情自由、直接的发表内心观点,这些优越的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网络舆情还有隐匿性和非理性的评论特点,人们在网络上探讨热点事件时,可以使用个性化网络名字和头像,虚化自身的真实身份和性别,更加自由的发表意见,也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体现出网络舆情广泛的交流性质。
除此之外,网络舆情中包含的信息类目十分丰富多样,上至国际时事,下到日常生活事件,都能为网络舆情提供热点话题,引发人们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影响下的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张哲刘男黄伟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评论的平台。
在网络高度发展的21世纪,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主体。
网络上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以及一些热点问题都会成为大学生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最终,所有讨论的焦点成为一个特定的焦点,这就是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多样化,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舆情三观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73-0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大学生。
1 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功能
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参与到信息评论之中,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民主。
它使每个公民都有发表意见、看法和建议的自由。
高校网络空间是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评论、进行交流的平台。
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自由性和直接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网络信息拥有丰富的资源,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发布信息的自由,也有选择接受信息的自由,还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自由,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无法企及的。
高校网络舆情还有表达的内隐性和非理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由于使用的是网名,其身份、性别和职业都具有隐匿性,可以表达真正的内心。
还可以不受地域限制,与远在天涯的人进行交流,使交流更广泛。
因为网络具有信息丰富、传播快捷的特点,突发事件往往在几小时之内就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上的舆情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到国际事件,小到生活中的事件,都能在网络上被人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的功能主要是渗透融合功能、反馈调适功能、传导教育功能、动力激发功能和预测决策辅导功能。
这都源于一件事在网络上被关注之后,引起众多人进行讨论,由于关注度较高,事件就能及时解决,能很好地阻止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2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三观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尽管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较大,但在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使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没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学校反复提到要求爱国、帮助别人、无私奉献这样的人生观教育。
但大学生通过网络看到的都是一些与此相悖的事件,像好心扶起跌倒的老人,结果被老人及其家属讹诈,使得大学生都不敢以实际行动尊老;面对街边行乞的流浪者,常常被披露是骗子。
一些平时在台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官,经常是又贪又腐。
这样的舆情多了,使学生觉得书上要求的一些看似美好高尚的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因而对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怀疑,有的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对未来也产生了恐惧,久而久之,易形成心理障碍。
造成这种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一些高校采用的还是老一套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教学中只是反复向学生灌输些三观理论,没有灵活地将这些内容与时事、国家法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
其次是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大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舆情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
有的是教师本人网络知识不够丰富,和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
在教学中还是采用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
第三个原因是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监管机制不完善,大学生三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团共同管理,但很多学校这几个监管系统并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只是在生活上对学生进行管理,没有从道德和心理健康上去关心学生。
还有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但这些网络并没有专门的德育网站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 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三观教育,应该要利用网络舆情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避免出现一些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
3.1将灌输和网络舆情渗透功能相结合
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首先要将理论灌输教学和网络舆情渗透功能相结合。
在三观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要义,再通过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产生的舆情让学生进行讨论,做出正确取舍。
在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上,教师要
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发表正确的意见,这需要教师要时时关注时事和舆论发展情况,利用舆论将正确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
3.2建立与政治思想教育相关的网站
针对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高校网络应该建立专门的网站,让学生自主地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讨论。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网站要及时发布真实而权威的信息,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
高校政治思想网站的建立应该要具备服务性、特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这几个特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获取正确的思想观念。
3.3发挥环境育人的特点
环境对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课本对人的影响,网络正是将社会与学校结合的纽带。
网络舆情可以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感人事迹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三观教育中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和分辨能力,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为毕业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避免以前那种大学是座象牙塔,学生走向社会一片迷茫的困惑。
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可以采取利用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让一些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教师和学生发表评论和跟帖的方式,引导一般的受众进行对问题的讨论,使舆情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
(下转第77页)
(上接第73页)
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
与此同时,高校应当要建立起完善的三观教育工程,利用网络将党、政、工、团等教育系统结合起来,从生活、学习和娱乐多方面来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微微,吴剑.浅谈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构建[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5)
[3]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张哲(1982年-),男,民族:汉族,籍贯:陕西省汉中市人,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男(1981年-),女,山东省商河县人,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
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教育与和管理。
黄伟(1963年-),男,学历:硕士学历,职称: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教育与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