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13-14学年高一下期中试题(政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政治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14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
我国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于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和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
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A.渐进性 B.广泛性 C.真实性D.绝对性2.网络反腐的成效被形象的称为“小鼠绊倒大贪官”。
近日,为鼓励广大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回应网民对反腐倡廉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同步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①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②推动了反腐与网络功能的良性互动③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④确保了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2013年我国许多省市再次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每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C.我国的民主具有真实性 D.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4.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这说明①公民可以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公民的人权有了法律保障③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④人权高于主权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十八大以来,中央高调反腐。
2014年以来,已经有十几位省部级高官落马。
回答5-6题。
5.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①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③表明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受法律的保护④表明我国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6.据报道,这些腐败高官不仅生活腐朽,而且还涉嫌贪污国家财产、收受巨额贿赂、以权谋私。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学段(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学段(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3分)A.翁牖绳枢萧瑟沧凉乖张放涎因利趁便B.阴谋鬼计沸反盈天轻拢慢稔鸡豚狗彘C.弩马十驾百无聊赖呕哑嘲哳度长挈大D.面面相觑自名得意穿流不息扪参厉井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我校三月份举行的“我为语文狂”大赛初赛中,某班的“语文狂人”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以绝对优势晋级决赛。
B.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C.很多时候回头看看自己,我们会悲哀地发现自己也正做着类似的事情,好点儿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取其辱罢了。
D.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口腔卫生提出了“8020”主张,即在80岁的时候还拥有20颗牙齿,随着人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视,这并非不经之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15年的创作历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尽管自己始终在语言文字方面精益求精,但我创作的活力之源却是与多年的生活积淀分不开的。
B.参加世界杯预选赛的选手们十分清楚,一场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祖国的荣誉,而且关系到个人的尊严。
C.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纪宝成指出:大学只有保持宁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
黑龙江省哈三中13-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第一学段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这种“天下为家”的时代开始于()A.新石器时代B.夏朝C.西周D.秦朝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的“封建”主要是指()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度3.西周贵族的等级制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士——诸侯——卿、大夫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4.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年长者在宗族内地位最尊C.大、小宗之间只是家族等级关系D.历代诸侯都是大宗5.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出这一现象的()A.牧野之战B.烽火戏诸侯C.杯酒释兵权D.三家分晋6.秦《峄山刻石》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其中的“皇帝”是指()A.夏禹B.周武王C.秦始皇D.汉高祖7.秦朝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能是()A.代表皇帝监察百官B.掌管律令、图籍C.协助皇帝管理军务D.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8.秦初并天下,……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由此可见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 A.开创三公九卿制B.反对封邦建国 C.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D.采取郡国并行9.“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军功爵制B.郡县制C.刺史监察D.皇位世袭制10.某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哈三中2013届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省哈三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徳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
”由此可见()A.财力限制了雅典人的权利B.雅典盛行军国主义C.雅典排斥外邦人和奴隶D.雅典的农业十分落后2•格拉底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
由此可见格拉底()A.主专家治国B.反对选举制度C.主男女平等D.认为知识即是美徳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文艺复兴时期所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
”这表明()A.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B.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术教育主现世主义和反应社会经济生活C.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的“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D.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4."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禁欲主义B.人文主义C.蒙昧主义D.实用主义5.“他们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文中的他们是指()A.改革家B.启蒙学者C.空想社会主义者D.马克思主义者6•这个人被教皇斥为“闯入葡萄园的野猪”的大力士,在教皇的领地上,横冲直撞,宸撼了传统天主教会的千年根基;这个人被认为四百年来,找不到另一个德国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第一学段历史考试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国际部和校本部共同作答]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是指唐代发明的3.《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
”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 D.坎儿井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哪一经营方式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
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考)试卷

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历史 (选考)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图1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图2为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
据此可知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2.古代两河流域先后留下了以下法律文书,如《乌尔那穆法典》(约公元前2100年)、《里皮特伊什塔尔法典》(约公元前1930年)、《汉谟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750年)、《中亚述法典》(约公元前1076年)、“中亚述王家敕令”(约公元前1076年)。
据此可知,当时的两河流域A.法律成为重要治理工具B.依法治国理念源远流长C.深受西方罗马法的影响D.封建法律体系日益完善3. 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
据此可知,当时波斯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 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4.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
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
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A.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B.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C.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D.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5.17世纪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发现论”,即因该国“发现”而被教皇赐予美洲土地的财产权或产权;17世纪以后,英国用格劳秀斯的殖民地财产化理论对“发现论”发起挑战,宣称只有“有效统治”即确立管辖和统治机制才符合万国法。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有答案

黑龙江省哈六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40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题2.5分,共计100分。
1.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
“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由此表明()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西周晚期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3.下列关于古代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A.贸易推动了新兴城镇的兴起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商业活动仍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D.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4.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A.犁壁的出现B.犁铧的出现C.耦犁的出现D.曲辕犁的出现5.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6.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强7.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实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8.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24.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
……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
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C.贵族政治利于抑制君主专制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25.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说明井田制破坏主要是由于A.土地分配不均B.工具的改进C.分封制的崩溃D.贵族的侵占26.李贽说:“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势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
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
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据此可知李贽 A.主张人人有自由运用理性的权利 B.强调顺应天性满足人的私欲C.肯定人人有追求生活富足的权利D.反对压抑人性不畏世俗权威27.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表1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28.晚清一幅题为“学生毕业之荣归”的连环画(图7)中写道:“苏州高等学堂毕业生及廷试留学生、两江优级师范毕业生,均获奖举人、中书部司务等出身,现方及第归来,多以此夸示乡里,门贴黄纸报条,刊送试卷,开筵受贺,送元敬者不绝于门。
其最无意识者,则于拜客时身坐蓝呢四人轿,前呼后拥,阔绰异常。
”这表明A.苏州人有重视教育的传统B.高等学堂毕业生都走上仕途C.新式教育与传统观念并存D.传统教育受到新式教育冲击图7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29.《马关条约》签订期间,美国国务卿葛礼山召见清朝驻美公使杨儒,指出:“日本之要求当与不当,本官虽难以说明,但请清国对今日之状况加以重新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哈尔滨市三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起源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封建迷信活动盛行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都与土地或种植业相关,故答案选择B项。
A项不全面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
C项为错误项,D项是无关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种植业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工具应为A.翻车B.木耒C.曲辕犁D. 筒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上的灌溉工具的相关内容。
A项是灌溉工具但不符合材料中要求的是不借助人力,所以排除A项。
BC两项不是灌溉工具。
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灌溉工具4.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表明了小农经济易受天灾的影响而破产,所以排除A项。
C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5.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的辉煌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原始社会手工业的主要部门是制陶业,秦汉时期是铁器,隋唐时期是瓷器,所以答案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的发展6.元朝时期,我国农业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蚕桑业生产趋于萎缩,主要原因是A.元朝限制对外贸易,丝绸外贸停滞B.蒙古贵族的皮毛衣服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C.元朝统治野蛮落后,社会生产破坏严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的发展7.我国瓷器珍品《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露面仅8分钟就被一神秘买家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走,成为目前已知的拍价最高的中国瓷器。
该瓷罐烧制时间可能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青花瓷出现在我国的元代,是中国古代制瓷业进入彩瓷时代的标志,故答案选择D项。
汉朝的代表瓷器是青瓷,不是青花,唐朝是白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制瓷业的发展8.以下符合明清时期商业特点的是A.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广泛流通纸币C.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D.形成了区域性商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工商食官再现在周代,所以排除A项,广泛流通纸币是在元朝,所以排除B项。
最早的职业商人出现在原始社会,所以排除C项。
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发展·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9.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家的最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B项是明末工商皆本思想,CD 两项也都表现出对工商的一重视问题,只有A项是认为农业是根本,而工商是末业,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它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A.商代B.汉代C.隋代D.宋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夜市与早市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宋代,所以ABC三项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1.下图分别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平面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反映出A.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对外开放的扩大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二唐朝的都城出现了交易场所,而图一没有,所以可以得出图二比图的经济功能增加,而国图三的都城不仅有交易场所,还有市坊界限被打破,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强,所以答案选择A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特点12.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含义是中国清朝前期的商人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而把从从事商业与手工业生产而获得的利润投入到买房与购买土地上,所以致使手工业的再生产缺少必要的资金,故答案选择A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机工”是A.资本家B.雇佣工人C.奴隶D.地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机工是出力者,所以他应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而出资的机户应该是早期的资本家。
故答案选择B项。
CD两项为无关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A.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所以答案选择C项。
A项为无关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BD两项为错误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发展15.在明朝中期以前代表中国制瓷技艺最高水平的是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明朝前期以前是官营手工业,明代中期以后是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在三种类型的手工业中水平最低,而D项的工场手工业是西方的生产方式,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的历程16.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材料从作者对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亚洲关系的看法,欧洲的中心地位开始确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答案选择A 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7.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内容与材料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欧洲是把美洲的大量黄金运回欧洲,不是输出黄金。
C项太绝对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原因18.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美洲 B.非洲C.亚洲 D.大洋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他到达美洲后,他认为他到达的是亚洲,所以把当地的土著人命名为印第安人。
材料中的印度就是亚洲国家,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A.建立了拉丁美洲联盟 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 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文章的题目《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意美洲在西方殖民者的掠夺下遭受的灭顶之灾,所以答案选择D项。
ABD都与材料内容不相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对美洲的影响20.“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B.郑和下西洋C.新航路的开辟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以获利为目的的对外贸易活动,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不是以获利为目的的贸易,所以答案选择B项。
21. 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掠夺了上亿的黑人到美洲,这就是骇人听闻的黑奴贸易。
欧洲殖民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A.非洲人口过剩,需要大量输出B.非洲黑人的体力超过美洲的印第安人C. 非洲黑人乐于远离故土D. 非洲黑人可以充当开发美洲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非洲人口大量流入美洲是因为西方殖民者掠卖到美洲去的,目的是为开发美洲的矿产资源,然后用于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以答案选择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