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018年

【真题回放】1.(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败坏。
D项符合题意。
A、B、C都与材料主体信息不符,可排除。
2.(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答案】C3.(2017·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答案】D4.(2016·江苏高考·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0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2.(2017· 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考试· 16)关于鸦片 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 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 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 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
2.经过 (1)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 船,挑起战端。8月初,清政府迎战。 (2)四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 役。
3.结果: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 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3.结果 (1)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2)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 白银。
[轻巧识记]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思维升华]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进步性: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 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扩大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的群众基础。容易形成上下一致对敌态势,有利于国内团结。 (2)局限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 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惕性。“灭洋”又表现出笼统的排外 主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点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必修1 (1)

马关条约 》。 (3)结果: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____________ 条约内容 台湾 及附属 割辽东半岛、________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苏州 、 开放沙市、重庆、________ 杭州为商埠 主要危害 主权 进一 中国的领土和________ 步遭受严重损失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资本输出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反
映,它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
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
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 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
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三单元 第6讲
考点二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
基 础 攻 关
2
考 点 探 究
4
真 题 体 验
3
归 纳 升 华
5
课 时 作 业
基 础 攻 关
[主干梳理]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
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 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 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 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
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3.“扶清灭洋”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义和团发动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问题思考 1: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日本取胜的原因 有哪些?
提示:中国方面:政府腐败,军事落后,官员避战自保等。 日本方面: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日本 大规模发展海军等近代军队,日本采取偷袭等军事手段。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 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问题思考 2:《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相比,在经济要 求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④惩办 义和团运动 中参加 反帝斗争 的官员,永远禁止中 国人成立或参加 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思维升华
《辛丑条约》>《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是 1901 年的《辛丑条约》,而不是 1895 年的中日《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 1.列举 1840~1900 年间西
关条约》。 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
丑条约》。 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
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 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项目
条约
程度
第一次鸦片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南京条约》
战争
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 《天津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战争 《北京条约》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甲午战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条约》
争
2018届高三历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

2018届高三历史专题练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而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2.(2017·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
”该学者强调()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3.(2017·长沙调研)《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4.(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与今天迥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平等观念。
他们对于被今天看作“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于被今天看作“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
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的“天朝”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5.(2017·淄博调研)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基础知识学案第06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06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纲·与课标同行主干梳理掌握知识从记住关键词开始一、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乾隆后期,清政府面临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
3、经过: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5、影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注意:全面认识列强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的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注意:南京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天津条约》,而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不是《天津条约》而是通过《北京条约》。
三、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⑴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主要原因:日本为摆脱1890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⑶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⑴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⑵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3、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影响:⑴主观:①范围: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高考历史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 a.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b.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直接原因⎩⎨⎧a.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b.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①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畔, 鸦片战争爆发。
②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③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843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③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 《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直接原因: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①1856年秋,英军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也加入侵略。
②1860年,攻占天津,接着侵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3)结果⎩⎪⎨⎪⎧ ①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②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③美俄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训练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训练一、选择题1.(2014·广东汕头质检)“1734年,只有一艘英国商船到达广州,一艘去厦门,但厦门的勒索比其他港口厉害,该船只得撤回。
”这说明( )A.英国走私鸦片 B.英国商品没有竞争力C.中国推行海禁政策D.政府的腐败2.(2014·开封模拟)《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3.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4·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主干梳理】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2)结果:战败后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
(3)影响:①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②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历史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2)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3)结果:战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4)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3、甲午战争(1894-1895):(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侵略步伐;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结果:签订《马关条约》: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领土主权;②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④允许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2)《辛丑条约》影响: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点睛】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①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②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③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④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①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趋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②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③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1.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 “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2017·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C.赔款2 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答案】A2.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答案】C【解析】“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3.(2017·乐山调研)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答案】B4.(2017·珠海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5.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显示“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正确。
6.(2017·宜宾适应性测试)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二、非选择题7.(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
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
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
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
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答案】(1)变动: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影响:罗马: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
中国: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
【测试练习】一、选择题1.(2017·淮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
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
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答案】A【解析】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需通过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得以实现,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A项正确。
2.(2017·重庆调研)近代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
该项规定对中国的实质影响( )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答案】B【解析】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全境对英开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