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

中西田园诗评价与分析中西诗人们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伸向静谧的山村,碧绿的田野,广阔的牧场,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明月、清泉、白云、幽石,一阵清风、一只云雀、满天星星、花开花落,无不寄托着诗人丰富的幻想,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首先,让我们欣赏英国诗人泰勒的《小星星》:一闪一闪小星星,你是什么我弄不清,大地之上高高挂,好似钻石缀天空。

这首小诗以生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夜晚的星光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充满童真童趣。

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山居秋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一个夜晚,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其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动一静,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秋日山间静美的画面。

西方的田园诗,以英国为例,源于16世纪的桂冠诗人斯宾塞,他的《牧人月历》,展现了英国十二个月田野花树的秀丽以及优美的风光。

西方诗人们更偏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欣赏,而不一定真正参与其中。

而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见长。

诗景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最早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陶渊明,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等又使田园诗得到了新的发展,使田园诗更加情景交融。

中西诗人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对山水田园的欣赏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由于所处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观念等差异,导致了中西田园诗的不同表达。

(1)西方田园诗多表现牧民生活,而中国则侧重农民生活。

我们都知道,西方,尤其是英国,是盛产羊及羊毛的国家。

因此,牧民的生产和生活自然会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如布莱克(1757-1827)就写过《羔羊》《牧童》这样清新自然的诗歌。

谁给你可喜的衣裳,柔软、毛茸茸又亮堂堂,谁给你这般温柔的声音,使满山谷欢欣?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表现了牧人与牛羊的亲密情感,和对这种田园牧歌生活的心满意足。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2019年文档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学诗坛先后出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一位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潜,另一位则是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热爱自然秀丽的风光,陶潜寄情于美丽的山水田园,他们清雅脱俗的诗风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点,逾越时空,相映生辉,细细品读,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陶潜(公元352-427年)素有“救济天下苍生”的凌云壮志,但是在腐朽黑暗社会的门阀制度下,他无法实现济世报国的愿望,在十余年动荡的官宦生活中,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

在老子庄子思想和隐居不仕、遁匿山林风尚习气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于是萌生了退隐山林的意愿,再加上陶潜以前就喜爱恋慕大自然,那绿柳垂荫,金菊生香,麦菽葱葱,苍翠欲滴的山水田园美景陶冶了他高尚的性情,使他更加超脱世俗,厌恶官场。

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公元1770-1850年)不只痴迷于湖畔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对那里保存完好的宗法制的农村风情习俗大为欣赏,因为那里不但远离工业革命的喧嚣繁杂,而且保留着一种近乎原始的宁静。

威廉?华兹华斯受到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公元1712-1778年)“回归自然”思想的陶染,对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发生的急速变化十分反感,而自然世界则是工业文明尚未污染的地方,因此,他希望通过描绘自然世界中的风光和事物,来唤起人类简单朴素、自然纯真、向往自由的感情,来拯救被工业革命所毒化的人性。

他是人性的最坚强的支持者、维护者和保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洒下人的爱和情谊。

威廉?华兹华斯的湖畔诗和陶潜的山水田园诗,都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格调恬静悠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且都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借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流露出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他们喜爱大自然,厌恶冷酷的金钱关系,将身心寄情于自然山水,在描写贫民事物、自然风光中寓有深意,寄予着人生探索和自我反思的哲学思维,他们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虽然不属于积极入世,但他们这种独特的反抗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

中西田园诗歌对比作者:李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3期摘; 要:诗歌富含着人类的文化,而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大自然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滋养,中西方诗歌对大自然的描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本位旨在探讨中西方田园诗歌的差别。

关键词:中西方;田园诗歌;差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和发展历史中,人类通过最初肉眼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逐渐地了解着人类自己,了解着大自然,了解着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努力让人类和自然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自然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自然便成为了作为人类重要文化活动承载形式之一的诗歌的描写对象。

无论是西方的诗人还是中国的诗人,他们都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学观念和哲学理念的影响,中西方的田园诗歌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不同的情感基调1.1中国田园诗歌的悲观中国文人历来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大多数的诗人认为自己肩负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职责,但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光耀门楣的诗人又能有多少?许多的诗人最终经历的是平生不得志、动荡不安的社会和颠沛流离的人生。

他们转而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寄予山水田园。

因此在中国诗人的眼里,自然就带有了萧瑟、苍凉、忧郁的气质。

例如,在杜甫的诗作《登高》中,是这样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曹丕的《燕歌行》中,他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在刘方平的《春怨》中,诗人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许多这样描写自然的诗歌给人一种悲伤、黯然神伤的感觉,具有一种悲凉之感。

1.2西方田园诗歌的乐观与中国田园诗歌的悲春伤秋不同,西方对大自然描写的诗歌更加的乐观。

中西田园诗

中西田园诗

代表诗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 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 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 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 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 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 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 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 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 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人物简介
西方田园诗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公元 前310?-245?)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 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 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 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 很大的影响。
代表诗人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 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约 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是中国 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 田园诗派第一人。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鲁昀201151010418
中国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 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歌咏 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 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 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 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 诗歌。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 用白描手法。
2、中西文艺理论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基 石。亚氏认 为文艺是作家对自然的摹仿,是一种再 现、一种仿造,艺术的 最高标准就是最大程度真实 地摹仿自然。受亚氏摹仿说影响, “写实”是西方 文学重要的创作手法,西方的山水田园诗人都 重 视再现山水之“形”,着眼于它们的外在形状、结 构、色彩 的逼真。华兹华斯的诗论明确说:“我的 目的是摹仿,并且在 可能的范围内,采用人们常用 的语言。” 而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境”。“意 境”美学传 统中的中国诗歌对山水的描绘不是质 实摹写而是虚实相生的。 “意境”理论的基本内涵 包括两个方面:“意与境会”与“境 生象外”。“意” 即作者之情志,“境”通常指物象、景色, “意与境 会”也即通常理解的“情景交融”。刘勰《文心雕龙》 中便指出“自近 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 之中。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秒,功在密附。”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中西山水田园诗主题比较相同点:中西山水田园诗在赞美自然、愉悦自然、表现个人际遇、思考人生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不同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山水田园诗在主题上往往侧重于政治和历史,而西方自然诗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1 中西山水田园诗的共同主题1.1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自然的优美和壮观、为自然唱赞歌。

白居易的《暮江吟》和霍华德(1517-1547)的《春》就分别写出了秋夜的迷人江景和春天的妩媚可爱。

在表现自然的壮观方面,中国有很多描写五岳、长江、黄河、落日、孤烟的诗歌。

美国诗人加兰1860-1940 也写过《山岳是沉没的勇士》每座山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像士兵一样勇敢而庄严/它们将森林环抱在脚下/并高高地撑起苍穹/把山的磅礴气势写出来了。

1.2.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人在自然中的愉悦之情乃至归隐思想。

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以及华兹华斯“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高高地漂浮在溪谷与山庄”《我像孤云一样独自飘荡》无不反映出作者的隐逸心态。

1.3.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个人的际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写思乡情怀.。

阿诺德【1828-1888】《多佛海滨》抒发了自己的忧郁之情。

1.4.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抱负。

杜甫登临泰山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尔德悲愤地离开祖国,在目睹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瑞士的文化和风景后,他不禁心情振奋,决心做自由的卫士了。

1.5.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

济慈【1795-1821 】《蝈蝈与蟋蟀》从鸟的叫声中发现大地的歌声永远不会消亡,进而阐述了“美是永恒”的观念。

2 中国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政治和历史。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作者:王梦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以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歌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的篇幅,尽管都是山水田园诗,中西山水田园诗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西山水田园诗歌进行比较:就其发展脉络而言,中国山水田园诗自形成后一直绵延不绝,而西方则是时断时续;在主题方面,中国山水诗往往带有政治色彩,而西方则偏重于宗教和爱情。

关键词:中西山水诗;比较;形成和发展;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2-02一、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热爱歌颂自然之美,正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描写山水风光的作品多不胜数。

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如《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一时期山水风光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是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1]晋宋时期,诗人们开始重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山水田园诗也由此走向了兴盛。

此时,以陶渊明和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描写和赞美大自然的诗作,这是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第一次创作高潮。

[2]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真正形成,主要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和李白。

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仍然发展着,出现过不少好的作品,但发展远不及盛唐时期。

回顾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白形成后它一直是不断发展着的,从未出现过断层。

反观西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则出现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断层。

古希腊诗人忒俄克利托斯是欧洲最先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之后,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传入英国。

[3]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描写和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逐渐出现。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

中国山水田园派与英国湖畔派诗歌比较研究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一、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代表之一。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王昌龄,崔颢等。

二、山水田园诗派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田园诗歌对比分析
作者:倪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2期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借《隐居的生活》和《归园田居·其一》对中西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诗中哲学思想的简要比较,以及对中西不同的艺术表达技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田园诗歌不同的审美特色,认识它们独具的艺术价值及民族特色。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莱昂;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蔑视权贵”和“归隐田园”是诗歌常见的主题,古往今来不乏有以“归隐”为题材的诗歌。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田园生活的篇章数不胜数。

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德·莱昂(Fray Luis de León)所创作的长诗三十余首,其中最出名的也莫过于这部具有贺拉斯式归隐思想的《隐居的生活》。

虽然这两位诗人所处时间和空间距离相差甚远,但他们对于田园诗歌的描写却有很大的相似度。

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分析。

一、中西方宗教哲学的异同
1. 《隐居的生活》中的哲学元素。

毕达哥拉斯提出“美的本质在于和谐”,他认为只有净化灵魂才可以摆脱轮回的折磨。

路易斯·德·莱昂继承了他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乌托邦”。

正如他在诗中(10-12节)描写自家果园的那样(笔者试译):“清澈的泉水啊,贪心如你,为了欣赏并增加自己的美丽,急切的从那空旷的山巅,奔流而下。

然后变得平静,在蜿蜒的丛林中徜徉,身后的土地,皆披着绿色的大衣,由五彩的花朵零星点缀。

果园内的空气格外清爽,并洋溢着万种幽香;树木在风中摇荡,发出轻柔的声音,使人忘却黄金与权杖。


此外,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曲音乐”2,诗人因深受其影响,本篇中,路易斯·德·莱昂将他林中果园视为充满和谐之声的世外桃源,如他最后16、17节所表达的(笔者试译):“当他们可悲地,张开臂膀,怀着无法满足的渴望,拥抱那危险的权力的时候,我却能躺在树荫下歌唱。

躺在树荫下面,头戴常春藤和月桂制编成的王冠,我全神贯注的倾听,灵巧的弹拨,奏出一曲甜蜜、和谐的琴声。


2. 《归园田居五首》中的哲学元素。

陶渊明在最初,他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有过匡时救世的宏图壮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便可知晓诗人也曾壮志凌云,入世“三十年”。

从“世俗韵”、“落尘网”和“无尘杂”中,我们可以寻到佛教和道教的痕迹。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这两句透露出老子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理想社会。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庄子的“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中追求的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如出一辙。

二、中西方田园诗的表达技巧的异同
1. 诗歌风格。

《隐居的生活》诗歌格调昂扬,在静谧的隐居生活与喧嚣的城市生活两种场景多次切换中,宣泄出对世俗的厌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狂热。

在诗首中,诗人用两个感叹号开头,表达出诗人对城市生活厌弃态度之决绝(笔者试译):“多么安逸的生活啊!遠离喧嚣的城市,沿着隐秘的小道,为数不多的智者也曾,这样徜徉走过;请不要去嫉妒,显贵们的生活,也请不要去崇拜,摩尔人用碧玉建造的,黄金屋顶!”诗人厌恶喧嚣的城市生活,将之比作成“惊涛骇浪”,在诗歌第14节又加以批判:追逐“黄金”和“权杖”的世人,殊不知这条海面并非是一帆风顺,当海上狂风四卷的时候,“战船吱吱作响”,“白昼瞬间变为黑幕”,到最后“金银财宝被海水吞噬”,海面上只剩下“鬼哭狼嚎的声音在回荡”。

相比之下,陶渊明的这篇情感较为中和,在安贫乐道中走向物我两空的空灵境界。

在诗中,陶渊明记录下的是炊烟渺渺、杨柳依依,而不是惊涛骇浪、暗礁险滩;记录下的是鸡鸣犬吠、深巷桑树,而不是狂风怒吼、山呼海啸。

几亩田、几间房、几株树、几种花,远处村落、鸡鸣犬吠,意象平平淡淡,但经过诗人精心构造,极为高雅。

全诗自然简约,韵味却很浓,令人心旷神怡。

2. 修辞手法。

隐喻和拟人是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意境,而且使诗歌拥有深层次的意蕴。

在《隐居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这种修辞手法,例如第3节,诗人赋予“名誉”、“言语”和“真理”生命,“不要在乎名誉是否在高声歌唱他的名字,也不要在乎是否那甜言蜜语将真理谴责的罪过赞颂。

”诗人将满腔的愤恨注入诗作,使作品拥有一种感染读者的力量。

第13节到14节,诗人描绘了一幅鬼哭狼嚎的“海上遇难图”。

其实,这场“海难”更是一种隐喻,隐喻着追求名利人群最终的下场。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也惯用隐喻的修辞手法推动诗歌发展。

前六句中,“俗韵”和“尘网”代指黑暗的官场生活;“丘山”、“旧林”和“故渊”则指大自然美好的去处;但“羁鸟”和“池鱼”又何尝不是自身形象的象征。

在后八句的田园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将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美,又生动喜人。

“方宅”、“草屋”、“后檐”、“堂前”、“远村”、“墟烟”、“深巷”、“树巅”,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隐喻着大自然。

结尾两句,“户庭”、“虚室”与“尘杂”、“樊笼”形成对比,也分别隐喻着田园生活与世俗生活。

参考文献:
[1]Pablo Garc ía castillo: La armon ía en Fray Luis de León, Universidad de Salamanca,2013.5.
[2]罗伯特·罗素著:《西方哲学史》,刘常州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