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普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普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附件二:

重庆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

建设标准

(试行)

二О一三年三月

编制说明

一、本建设标准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重庆市“数字校园”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科[2009]27号)文件精神进行编制。

本标准包括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系统、数字资源等

三部分。

二、编制原则

1.本标准按照学校班级数量进行分类:高中、初中、九年一贯制、中心校(完小)Ⅰ类为24个班以上,Ⅱ类为12-24个班级,Ⅲ类为12个班以下。村小(教学点)不单独分类。

2.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必须符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原则、设计和建设要求。

3.校园网络系统综合布线、功能室综合布线应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和公安部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网络技术要求》(GA/T 387-2002)的相关要求。

4.必配和选配相结合,必配部分是每类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要实施的,选配部分均注明“()”,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本标准执行情况由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负责指导和监督。- 2 -

目录

高中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 2 -

(二)建设要求 ...................................................... - 2 -

1.校园网络系统 .................................................. - 2 -

2.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 - 3 -

3.多功能教室 .................................................... - 4 -

4.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 - 5 -

5.校园电视(录播)、广播、安全监控系统 ........................... - 5 - 二、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系统建设要求 ........................................ - 6 - (一)设计规范 ...................................................... - 6 -

(二)建设要求 ...................................................... - 6 -

三、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 - 7 -

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 8 - (一)配备要求 ...................................................... - 8 -

(二)建设要求 ...................................................... - 8 -

1.校园网络系统 .................................................. - 8 -

2.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 - 9 -

3.多功能教室 ................................................... - 10 -

4.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 - 11 -

5.校园电视(录播)、广播、安全监控系统 .......................... - 11 - 二、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系统建设要求 ....................................... - 12 -

(二)建设要求 ..................................................... - 12 -

三、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 - 13 -

中心校(完小)“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 14 - (一)配备要求 ..................................................... - 14 -

(二)建设要求 ..................................................... - 14 -

1.校园网络系统 ................................................. - 14 -

2.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 ........................................... - 16 -

3.多功能教室 ................................................... - 16 -

4.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 - 17 -

5.校园电视(录播)、广播、安全监控系统 .......................... - 18 - 二、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系统建设要求 ....................................... - 18 - (一)设计规范 ..................................................... - 18 -

(二)建设要求 ..................................................... - 19 -

三、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 - 19 -

村小(教学点)“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配备要求 ........................................................... - 20 -

二、建设要求 ........................................................... - 20 -

1.校园网络系统 ................................................. - 20 -

2.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 - 20 - 3.电视收视、音频播放、安全监控系统 ............................. - 21 -

- 1 -

高中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一)配备要求

配备要单名ⅠⅡⅢ数数数

11011校园网络系统02 1 计算机网络教室2 ≥3 间1多功能教室03 ≥1 1≥间

04 1 1 1 /班套多媒体“班班通”设备

05 1 1 校园电视系统套1

06 (((1)间录播教室1)1)

07 1 1 套 1 校园广播系统08 1

校园安全监控系统1

套 1

(二)建设要求

1.校园网络系统

产品编配备数单备注称项目规格要求编号名号位Ⅲ类Ⅰ类Ⅱ类01001-1 主干(光楼宇和中心机房1000兆连(1套))11

(纤)用光纤连接连接接

01001-2 桌面布线符合(双绞线)连≥100兆套 1 商EIA/TIA.5681 1 接业建筑布线标准传输网持01001-3

支01001

络、无线网802.11套 (1) (1)(1)等络 802.16 协议网互联01001-4 接入城域网学10 10 10 带出口兆≥≥≥校,可共享带宽。宽- 2 -

路汇聚01002-1 学校根据网络1IPV6支模选择交换机vla支01002-2交换机数量满网络1

11划分支01002讯设使用要IPV6设01002-3

802.1根据需要配802.1络设协01003-1

通过城域网接行为墙互联网的学校访问理城域网已配备1

11全设络安全设备的网络支功能01003

不配IPV6

01003-2支持在111升马软接入城域网的01004-1

(网络共用数据中心(01004

服务(用设备01005-1

和要求备:消防根据学校需求设备1

1101005

要配置雷、防盗电源管理控等功能。说明:网络需覆盖学校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2

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教育政策

目录 1前言 (5) 2总体要求 (6) 2.1建设目标 (6) 2.2建设原则 (7) 2.3建设模式 (7) 2.4建设内容 (8) 2.5建设流程 (9) 3用户信息素养 (10) 3.1学生信息素养 (10) 3.1.1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 (10) 3.1.2学习方式与技能 (11) 3.2教师信息素养 (12) 3.2.1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 (12) 3.2.2教学方法与技能 (12) 3.3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13) 3.3.1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 (14) 3.3.2教育领导与管理能力 (14)

3.4技术人员信息素养 (15) 3.4.1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 (15) 3.4.2信息技术专业技能 (16) 4信息化应用 (16) 4.1主要类型 (16) 4.2总体要求 (17) 4.2.1建设要求 (17) 4.2.2应用要求 (18) 4.3教育教学 (18) 4.3.1网络备课 (18) 4.3.2网络教学 (19) 4.3.3网络教研 (19) 4.3.4课堂教学 (19) 4.3.5教学资源 (20) 4.4教育管理 (21) 4.4.1教务管理 (21) 4.4.2行政管理 (21) 4.4.3财务管理 (22) 4.4.4人事管理 (22)

4.4.5学生管理 (22) 4.4.6设备资产管理 (23) 4.5教育评价 (23) 4.5.1学生发展性评价 (23) 4.5.2教师发展性评价 (23) 4.5.3学校发展性评价 (24) 4.6生活服务 (24) 4.6.1家校互通 (24) 4.6.2文化生活 (24) 4.6.3社会开放 (25) 5基础设施 (25) 5.1主要类型 (25) 5.2总体要求 (26) 5.2.1建设要求 (26) 5.2.2应用要求 (27) 5.3网络环境 (27) 5.4数字终端 (28) 5.5数字化教学空间 (29) 5.6创新创造空间 (29)

城市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城市正在加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始普及高级中学阶段的教育。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校园、校舍的条件与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建设标准,使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这是制定本建设标准的基本目的。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新建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要视学校已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绿化等现状和具体情况,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三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是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制订的,在校舍各类用房的配置和面积指标上,首先要保证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基本需要,配备必要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场地。同时,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校园校舍的条件与环境的更高要求,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创造与完善。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必须先规划设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校园规划设计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城市规划的要求、周边环境情况和学校现状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园规划设计要便于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期实施。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认真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与相关建筑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六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中小学学制和班额人数的规定、生源、实行最佳规模办学的程度、办学的社会效益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方案 (讨论稿) 一、课题名称: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201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规划纲要》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问题非常重视,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个独立章节(第十九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源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独特的、难以估量的强大的数字技术优势。这种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在改变着信息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加工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无所不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使人们生活在数字地球的环境中了。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各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学方式变革、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和倍增机。 (二)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纷纷开展校园层面的信息化推进计划。 美国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发布数字校园报告;2007年进行数字校园趋势调查;2010年10月,美国教育部发布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助力下的学习”发展计划,将关注点放在了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及有效评估上。美国作为世界所公认的教育信息化发达国家,其1.强调泛在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2.重视数字化学习和在线学习;3.标准化政策与多元化的实施;4.加强家校间的连通性;5.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及配套政策措施。 英国于2009年6月推出《下一代学习宪章》,确定了下一代学习的目标,提供了学校的自我评估框架及评估工具。英国是欧洲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最突出的国家,其1.重视数字化管理与评价;2.强调在线课程的应用;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的紧密结合;4.注重对外开放式校园的建立。 新西兰是近些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得较快的国家之一,以学校为教育信息化主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数字化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信息资源和软硬件资源的有机集成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关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务处信息中心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应用为中心,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逐步达到为师生、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辅助决策的建设目标,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校范围内各部门所拥有或负责管理运行的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基础网络、信息化公共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数字监控网络及其相关网络接入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的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 第四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

最高管理与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经费预算;负责审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运维管理及校园网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资源分配以及考核机制;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进行决策。 第五条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论证,对数字化校园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中各子项目的建设与验收提供技术层面与应用层面的意见或建议;指导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第六条信息中心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具体实施的主体部门,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经费预算,制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运行与管理及保障校园网安全的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数字化校园各项建设工作;负责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相关项目和各部门申报的信息化新建和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和实施;负责学校信息编码规范和数据标准的制定;负责学校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支持、监督和评比;负责公共平台应用的推广与培训;负责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第七条各部门信息管理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负责本部门网站信息的更新、备份和维护;网络协管员

数字化校园建设

【网络中心】: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历史与含义 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历史背景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演讲,最先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全世界普遍接受数字化概念,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各种概念。 2.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实践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二、国内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硬件方面:90%以上的普通高校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在软件方面:一些有实力的高校通过自主开发,研发出了教务管理、办公、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等多种应用系统,网络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一些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在高校自主开发的同时,一些有远见和实力的软件公司也纷纷加入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行业,研发出了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软件系统,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 (1) 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项目建设目的 (2) 2.2 项目建设的意义 (4)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 我校省级示范中学,信息化基础较好 (5) 3.2 一支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师队伍 (6) 3.3 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 (6)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原则 4.1 建设目标 (6) 4.2 总体思路 (7) 4.3 主要原则 (7)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 5.1 系统总体结构 (9) 5.2 建设内容及实现的主要功能 (10) 第六章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17) 6.2 制度保障 (18) 6.3 资金保障 (18) 6.4 人才保障 (18) 第七章实施计划 7.1 “数字校园”项目实施计划表 (19)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8.1 投资估算 (20) 8.2 资金来源 (20) 第九章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 9.1 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1) 9.2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1) 9.3 有利于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21) 9.4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21) 9.5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9.6 有利于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 (22) 9.7 向周边辐射,带动兄弟学校的发展 (22)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 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1990年,率先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宿州市开设信息技术课最早的学校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建用并举”的16字方针,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化逐步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年我校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实现了办公室、教师宿舍的互通互联。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项目建设的目的 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任务,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实、求是、求精,创新、创造、创业”的校园精神,让全国了解**小学,让**小学走向世界,拟建设花园式、数字化**小学,实现“五个融合”: 2.1.1、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及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无纸化”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师

中小学建设标准.doc

一、总则 为促进本市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建设标准是本市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有关场所建设及配置设施、设备的具体要求,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分级管理的原则。本《标准》将标准化学校分为一、二、三级,即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简称一级,下同)、县级标准化学校(简称二级,下同)和乡镇级标准化学校(简称三级,下同);全市各普通中小学校对照《标准》和《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督导评估方案》,在符合相应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并逐步升级达标;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牵头组织《标准》的实施,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一级标准化学校的认定,各区、县(市)政府根据《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各区、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二级、三级标准化学校的认定;各级政府对升级达标的学校应给予奖励。 二、学校选址、规模、规划与设计标准 (一)学校选址 1、学校选址应当符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且适应城市建设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

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可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结合,进行调整。 2、新建学校应首先注重安全因素。选址不应设在近污染源处、山丘滑坡段、悬崖旁、泥石流地区及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高压线缆、易燃易爆设施、市政管线和市政道路等不应穿过校园。 3、学校的选址应当避开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气源调压站、高压变配电所、垃圾站及公安看守所等场所。 (二)学校规模 1、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一所学校的规模(班数规模、学生人数规模、用地及建设规模)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凡符合本《标准》规定规模的学校为“适宜规模学校”,新建或改建学校应以适宜规模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2、依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本市学校原则上小学每班学生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学校的适宜规模如下: (三)校园规划与设计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指南规范.doc

附件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精神,特制定《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设目标 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建设目标如下: 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

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实现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到教育活动的智能化。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着力打造网络学习空间,改变师生交流方式,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 创新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突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信息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教研与培训等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实施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和服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打造典型示范意义的特色。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发展目标,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资源共享、应用融合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研究性、示范性应用,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智慧校园,引领我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原则 坚持开放多元。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教育应用创新,形成新方法、新流程、新

普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附件二: 重庆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 建设标准 (试行)

二О一三年三月 编制说明 一、本建设标准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重庆市“数字校园”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科[2009]27号)文件精神进行编制。 本标准包括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系统、数字资源等

三部分。 二、编制原则 1.本标准按照学校班级数量进行分类:高中、初中、九年一贯制、中心校(完小)Ⅰ类为24个班以上,Ⅱ类为12-24个班级,Ⅲ类为12个班以下。村小(教学点)不单独分类。 2.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必须符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原则、设计和建设要求。 3.校园网络系统综合布线、功能室综合布线应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和公安部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网络技术要求》(GA/T 387-2002)的相关要求。 4.必配和选配相结合,必配部分是每类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要实施的,选配部分均注明“()”,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本标准执行情况由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负责指导和监督。- 2 - 目录 高中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一、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 - 2 -

初级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方案.doc

国寺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方案为了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根据《湟中县教育局“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出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一、现状和背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学校先后建成微机室1间,交换机房1小间,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网络监控系统。学校共有微机40多台,13个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各处室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电脑,学生的计算机配置已达到15 :1,任课教师的计算机配置已达到2:1。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后续维护资金短缺、微机室、多媒体等设备已部分老化、各处室微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师生有一定意见,对教学和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体系,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总体目标

从2016年4月-2017年底,拟用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提出并确定“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制定“数字校园”的信息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网络接口标准; 2、争取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促进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构建一个具有国寺营学校特色的数字化空间,拓展校园的时间、空间,扩宽校园网络功能。 四、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李清奇 副组长:李广新李宝奎 组员:李生财李国福及各班班主任 五、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应用优先、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我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目标。 (一)2016年4月-2016年6月底目标 1、首先完成1口微机室的新建工作,配齐教师专用电脑。全面对

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及技术要求

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及技术要求 砖瓦结构和砖混结构平房校舍建设标准。 一、基础 1、内外墙基础必须落到原土层。基础深度1.8m(室外),基础±0高出室外地面30cm。基础砌筑地槽宽度两侧各留有20cm工作面,采用MU10.0#以上的优质红砖。M5.0水泥砂浆砌筑(水泥与砂子重量比为1:6.97),基础内、外墙均设地梁构造柱(配筋按图纸)混凝土强度C20(水泥、中砂、2-4碎石重量比为1:1.81:3.68)。 2、校舍四周均设护坡。护坡采用宽70cm、厚8cm混凝土浇筑,下面铺设20cm厚砂垫层。每隔250cm开一道缝,用沥青砂浆灌缝。 3、隐蔽工程必须经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质检站联合验收合格后,三方签字,方可继续施工,并有资料存档。 二、门、窗 1、室外门使用标准防盗门。门框高300cm,门上有亮子,漆前框料厚1.2mm,扇料厚1.0mm,暗锁牢固耐用。室外门门口上均设雨蓬,混凝土强度等级C20,配筋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图集制定的标准。 2、室内采取套装门,高度210cm,宽度100cm。 3、窗口一律使用正规厂家制做的优质塑钢窗。内钢衬1.0mm以上厚,窗口尺寸按图纸,窗四周与墙交接处必须经发泡处理。 三、墙体 1、基础以上墙身必须使用MU10.0#以上的优质红砖、M5.0混合砂浆砌筑(水泥、白灰和砂子的重量比为1:0.49:6.79)。外墙厚37 cm,内墙厚24 cm(如用火墙取暖,内墙厚37 cm),外墙与内墙衔接处砌筑要按规范要求留槎,放拉结筋。每隔15-20米设一道防火墙,构造柱必须执行标准。 2、所有内、外墙体均设圈梁,圈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20。不允许使用砖模。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划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附加说明 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六条学校建设规模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 二、学校规模和班额人数 1、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45人。 2、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3、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50人。 4、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5、高级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中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中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 Xx中学信息化刚刚起步建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硬件支撑环境,各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关的应用系统,主要的应用系统包括财务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 这些应用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信息服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但深入,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学校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各部门的数据成为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很弱; 2.各应用系统的由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层使用很不方便,没有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信息访问的安全级别参差不齐,存在安全隐患; 3.各应用系统都是独立的访问入口,没有实现信息服务的集中展现和使用,师生使用很不方便; 4.还缺少一些全局跨部门的应用,如全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综合校情、迎新服务系统等。 经过以上的现状及分析,学校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全校的信息标准,同时对学校现有的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全局的

亮点应用,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领导提供实时有效的各类数据,让信息化真正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及意义 数字化校园建设,构造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应用长期持续发展的应用框架,通过这一稳定、可扩展的应用框架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该应用框架将充分支持于学校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发展,同时考虑到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必须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思路,辅以成熟的、主流的、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运用现代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规范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建设。 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硬件集群(虚拟化)、一站式服务”的规划建设理念,实现: 1、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 2、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 3、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4、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五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环境数字化: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

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关于批准发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 校舍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02]10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计委、教育厅,直辖市建委、计委、教委,计划单列市建委、计委、教育局(教委):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1989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 989]30号)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暂行办法》([90]建标字第519号)的要求,由教育部门会审通过,批准为全国统一标准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建设部、国家计委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教育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00二年四月十七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附加说明 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小学“数字校园建设” 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 (1) 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项目建设目的 (2) 2.2 项目建设的意义 (4)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 我校省级示范中学,信息化基础较好 (5) 3.2 一支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师队伍 (6) 3.3 校领导对“数字校园”建设高度重视 (6)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原则 4.1 建设目标 (6) 4.2 总体思路 (7) 4.3 主要原则 (7)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 5.1 系统总体结构 (9) 5.2 建设内容与实现的主要功能 (10) 第六章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17) 6.2 制度保障 (18) 6.3 资金保障 (18) 6.4 人才保障 (18)

第七章实施计划 7.1 “数字校园”项目实施计划表 (19)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8.1 投资估算 (20) 8.2 资金来源 (20) 第九章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 9.1 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1) 9.2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1) 9.3 有利于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21) 9.4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21) 9.5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9.6 有利于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 (22) 9.7 向周边辐射,带动兄弟学校的发展 (22)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所在学校基本概况 1.2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1990年,率先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宿州市开设信息技术课最早的学校之一,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建用并举”的16字方针,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化逐步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年我校完成了校园网一期工程,实现了办公室、教师宿舍的互通互联。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项目建设的目的 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任务,秉承传统,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求实、求是、求精,创新、创造、创业”的校园精神,让全国了解**小学,让**小学走向世界,拟建设花园式、数字化**小学,实现“五个融合”: 2.1.1、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备课、教学的方式与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无纸化”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和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方便地查询相关资料,在短时间内根据学生的需要优化各种信息,设计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改变了过去备课中由于时间、资料、信息等的制约,往往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3620-15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 (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完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四网合一” 的全数字校园网(即通过光纤与Internet连接的校园 局域网、VOD校园视频点播网、全数字多媒体互动教 学网、通过地面接受站与远程教育网连接的远程教育 资源网)。最终拥有多媒体互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 多功能演播厅、电子备课室、信息中心等多媒体信息 技术设备,并把校园网连接到所有校舍,将多个信息 点分布在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厅以及师生宿舍,实 现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全方位信息化。 校园网应具备的功能有: 1.电子邮件服务通过E-mail与同行交往。 2.文件传输FTP服务利用FTP服务实现校内各组

室、班级或个人主页的上传以及从网上下载资料。 3.WWW浏览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外部网页向社会宣传学校,提供各类咨询信息等;利用内部网页进行管理,例如发布通知、收集学生意见等。 4.资源共享建立电子图书馆形式的教育资源库,供师生检索、查询、利用。 5.网上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VOD视频点播实现实时或非实时方式的远程多媒体教学。 “一卡通”应用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2、图书管理系统 3、售餐系统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硬件建设” 校园网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采取购买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教务

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doc

山西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精神,在先期申报的基础上,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在72所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学校有序开展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标 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抓手,推动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技术人员信息化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为我省2022年数字校园实现全覆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全省构建数字校园新形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试点原则 (一)应用驱动,融合创新 从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主要环节的常态化应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 (二)重组整合,资源共享 利用前期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充分依托国家、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其他学校、部门、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立足实际,特色发展 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突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某些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绿色、安全的数字校园。 三、试点内容 各试点学校要依据《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及我省相关要求,结合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升校园环境数字化水平。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网络、终端、教室等基础设施,教材、图书、讲义等资源,到学习、教学、管理、生活等应用的数字化,构建一体化、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二)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建设网络应用环境,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全覆盖。实现校际资源互联和区校数据互联,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和共享。优化重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让每个班级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网络学校空间,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促进师师、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互动。 (三)变革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学与教的模式变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与创新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与学新需求,促进教学方式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2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一、数字校园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 、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在信息化的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也是必然的,但是目前众多教育软件是分散的,不易管理,缺乏一套专业的、综合的、易于管理的集成教学管理平台。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解决了数据冗余、不易管理等问题,实现了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校园项目建设。 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是集办公、教务、总务、人事、后勤、开放教学、学生系统等功能模块为一体,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与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相结合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教育信息服务,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育行业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二、数字校园集成核心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是学校统一组织建设的全局性信息系统,能够支撑学校的各项业务有序运转,是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具有六个核心要素,即:整合的基础设施、整合的数据、整合的用户、整合的应用、整合的权限和整合的流程。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应用集成阶段、信息集成阶段和业务集成阶段。 三、数字校园目标 3.1环境数字化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学校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管理数字化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根据《xx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x发〔2010〕22号)、《xx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年)》(xx发〔2013〕24号)和《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与项目管理办法》(xx发〔2012〕37号)等精神,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潮流,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常德财经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一、建设原则 1、晚起步,高起点; 2、技术架构先进、设计统一; 3、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 4、实现各部门业务协作; 、管理与服务充分融合,扩展对广大师生的信息服务范围; 6、学生综合服务、教师综合服务的并行建设;

7、用发展的眼光建设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数字校园。 二、建设目标 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校园,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校级统一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移动数字校园,实现学校各部门、各专业部室、各实训场所之间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信息一致,并提供移动化的信息服务,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全面满足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数字化环境 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环境;技术先进、标准的统一数据与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平台和统一门户与服务平台以及集成应用平台,打造高效、统一、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环境。 数字化教学 实现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提高教学资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和优化教师、教室等教学资

的利用率,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捷的通道。 数字化科研 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数字化产学研环境,促进知识的产生、传播与管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数字化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数据的交换、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学校的行政办公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生活 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和服务平台,通过数字校园丰富的应用系统,实现校内生活、消费、工作等,畅享数字化生活的快捷和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