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审美主体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蕴含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首先介绍了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和内涵,以及它在文学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随后分析了传统审美主体性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指出了其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最后讨论了当代艺术如何保留和传承传统审美主体性,强调了对传统审美主体性的理解与当代艺术创作的结合。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可以深化我们对传统审美主体性的理解,并启发当代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注重传统审美主体性的体现,从而丰富和拓展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当代艺术创作、历史演变、内涵、文学艺术、启示、保留、传承、重要性、理解、结合。

1. 引言1.1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关系的一种观念和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主体性强调个体的感知、意识和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主张审美主体应当是一个具有独立观点和独特感受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美的客体。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往往表现为艺术家对个人独特感受和审美观念的表达,强调艺术创作不应受限于传统审美标准和规范,而是应该体现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传统审美主体性的概念对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发挥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独立性的作品。

1.2 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中国传统审美主体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反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传统审美主体性常常体现在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传承和表达上。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新理解和诠释,将传统审美主体性融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内涵。

这种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反映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2. 正文2.1 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传统审美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包括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主体指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

西方古代美学家一般偏重于审美客体的研究。

柏拉图把“绝对理式”当作客体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纯形式”是美的根源。

黑格尔认为主体就是“绝对理念”,自然界是主体的异化,也就是说客体是由主体派生出来的。

十八世纪旧唯物主义美学家否定了“精神实体”,把人当作客体来研究,实际上把审美主体等同于审美客体。

近代资产阶级美学家又否认美作为客观性的存在,认为审美主体是美产生的本原所在,审美客体完全是审美主体心灵作用的产物。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地揭示审美主体的科学属性。

审美主体是审美客体的对应存在。

审美客体指与审美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审美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人类的审美实践不能单独离开客体,也不能单独离开主体,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

以自然美来说,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界的人化”。

这是“人的自然化”向“自然界的人化”历史过渡的产物,在审美实践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统一的中介是社会历史实践。

人类的早期原始形态是与自然界同一的。

经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才从自然界中逐渐分化出来。

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掌握了劳动这把钥匙,逐步认识和掌握了客观对象的规律性,也创造了人类自身,产生了与动物根本不同的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性。

在实践过程中,这种主体性不仅为直接在对象中实现自身的功利目的,而且要求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获得情感的愉悦,这时审美主体才真正形成。

审美主体具有二重性。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同外部对象发生联系,而且也与自身发生关系。

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的自然化”说明主体有客体性; “自然界的人化”说明客体有主体性。

没有无客体的主体,也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因为任何事物本身的属性,都是在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一、审美客体——本体与审美关系1.人类在审美活动中,除了需要知觉的感性对象外,还必须有自己的认识主体。

审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对象是两种形态的统一。

所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包含在作品中的具体形态。

审美主体不等于审美创造者;审美客体也不等于欣赏者。

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它不但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活动传达给我们某种外在世界,同时也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告诉我们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就像画一条流水,不仅仅表现山石林泉等自然景物,而且还表现出自然风景内在生命的生长。

因此,读者只有联系作品去深入探索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意蕴,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最富有灵性和个性色彩的。

2.审美主体即欣赏者或观众,他的主体性在于:一是他应该是审美文本中各种形象的主动积极的创造者;二是他应该是在某种特定心理状态下,能够进入审美文本的创造过程,并且以自身的审美趣味去对待它。

可见,欣赏者和审美对象在精神上是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正是这种由审美活动参与主体和对象的完全交融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

3.审美对象的属性是多样化的,是复杂的。

这里既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复杂内容,又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感特征,甚至也包括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

正是因为如此,作品的审美意义才是无限丰富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意义呢?审美意义实际上就是作品对人类产生了哪些价值或者说哪些效用,是指作品满足了欣赏者的哪些基本需要,具有多少意蕴,给人留下了什么启迪或者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不同的回答都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审美价值。

二、审美客体——主体与艺术作品在审美关系中,客体、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影响下,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价值。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摘要】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主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是与自然和人类固有的美感相联系的,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在古罗马时期,审美主体观念受到了宗教和政治的影响,审美被纳入到了道德和政治的范畴中。

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更多地受到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学的影响,审美被赋予了超自然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开始向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体的审美判断和表达。

而在启蒙时代,审美主体观念更加强调理性和普世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人类理性的能力和普世的审美理想。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体系。

【关键词】西方古代美学,审美主体观念,古希腊,美学思想,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演变与发展。

1. 引言1.1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是审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方面。

审美主体观念关注的是审美体验的主体,即美的感知和理解主体是谁,以及他们如何去感知和理解美。

在古代西方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观念有着丰富而复杂的表现。

古希腊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主要是以理性思维和智慧为核心的雅典人,在他们看来,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和智慧的体验。

古罗马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则更加注重实际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审美体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知。

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多为教会和信仰的代表,审美体验是一种对神圣的形容和崇敬。

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则更加强调个体和自我意识,审美主体观念逐渐向个体转变,审美体验被赋予更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西方古代美学的审美主体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演变和发展,丰富了审美学的理论体系,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理解。

2. 正文2.1 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审美主体观念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审美主体观念主要体现在希腊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和价值观念中。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
❖ 艺术美则是人的生命的本质存在方式。
❖ 宗教信仰活动是人对自己的异化本质的信仰和 崇拜。
❖ 伦理道德活动不同于审美,是依照人在社会实 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准则、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约束、完善,追求的是善。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1)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形象为外在 形式,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自我肯定 的活动。形象性和直觉性构成审美的第 一个特征。
❖ 中国古代美学:理趣
❖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 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逆性存, 无痕有味。”
❖ 如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4)由于自由审美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在艺 术境界中全面展开,因此,艺术常常被人们 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感性存在)。
❖ 首先,从艺术思维看,艺术家在头脑中总是把艺术 素材与主观创造融会起来。
❖ 另一方面,艺术素材作为客观材料,在艺术大脑中 已经是社会化了的客观材料,它又使得主观按照它 的特点、规律、秩序来与之交流。
❖ 艺术交流过程,包括 三种意义: 1、作为创造主体的
艺术家与艺术素材的交流 2、作为对象化了的 主体的作品与作家的交流 、作为作品的接受者 与作品的交流
第一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一、什么是审美活动? ❖ 美学必须把审美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动
态系统来考察,弄清审美活动的结构与本质。 ❖ 在审美活动中,第一个必要因素是审美
客体的存在。第二个必要因素是审美主体的 存在。只有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但 只有孤立的审美客体或主体还不是审美活动。
❖ 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形成一种对象性 关系——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 互作用,其结果在审美主体那里产生精神上的 特殊体验——审美体验,这样的活动才是审美 活动。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审美主客体

审美主客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分为联想(低级形式),(再 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高级形式)。
联想的三条规律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
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 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沈 园 城上斜阳画角衰, 沈园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
2、类似联想

审美理解力
理解: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对于审美对象的象征 意义,题材,技法, 技巧程式等的理解
理解
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 味的直观性的把握
审美理解力的特点
首先,审美理解力是一种感性理解能力
其次,审美理解力具有多义性
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
审美态度的形成 审美感受的获得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超越的实现



审美理想的特征

1.审美理想以感性形象的方式存在 2.审美理想具有二重性,是共性和个性的 统一。
审美理想的共性:审美理想是在一定时代、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必然会受到 其影响。 审美理想从宏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 美对象的范围


第三节 主体的审美标准

1.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一般是指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形成 的、用以评价对象的一种内在的“尺度”。
主体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主体所具备的能使审 美活动展开及展开到某种程度的能力。


——审美感觉力 审美能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理解力
审美感觉力


1.审美感观的产生 当人的感觉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时候, 人的审美感官才逐渐的产生与形成。 对审美感官的认识,西方学者认为视听感官 (即眼睛和耳朵)是审美感官;中国学者更倾 向于把所有的感官都看成是审美感官。 审美感觉力又可细分为审美感觉力与审美知觉 力

论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

论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

论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
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对称关系,即审美主体存在于审美客体当中,而审美客体也存在于审美主体当中。

这一同构关系,一般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思维、行为和观点上的对应、互动和共存。

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表现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存在的精神联系,也就是说,审美主体会将自己的审美和期望融入到审美客体当中,从而使审美客体获得期望的审美效果。

反之,审美客体也会反映出审美主体的审美和期望,使审美主体得到满足。

因此,审美主客体同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共同追求审美效果的结果。

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感知审美的本质和机制,从而发现和创造新的审美元素。

这种关系,让审美更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强调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实现审美效果,使审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认知活动。

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为美学和审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从审美主客体的互动角度来看,审美不再局限于主体独自决定审美效果,而是一种两者共同创造的审美效果。

这种共同追求,往往能带来惊喜的审美体验,超越现有的审美标准,使审美的集体创造得以实现。

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可极大地激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使他们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以及发现和创造新的审美元素,实现审美效果。

只有通过加强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才能获得更加完美的审美体验,实现审美的高境界和最佳的审美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早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便对审美主体进行了分析探讨,审 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哪些基本要求?
一 、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
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 审美感知力 审美想象力 审美理解力
杜夫海纳所说: 一般知觉一旦达到表象,就总想进行智力活动, 杜夫海纳所说:“一般知觉一旦达到表象,就总想进行智力活动,它 所寻求的是关于对象的某种真理,这就可能引起实践,它还围绕对象, 所寻求的是关于对象的某种真理,这就可能引起实践,它还围绕对象, 在把对象与其他对象联系起来的种种关系中去寻求真理。 在把对象与其他对象联系起来的种种关系中去寻求真理。而审美知觉 寻求的是属于对象的真理,在感性中被直接给予的真理。 寻求的是属于对象的真理,在感性中被直接给予的真理。”
二、审美主体的结构及其层次性
(一)审美主体的结构 审美主体的结构 (二)审美主体结构的层次性 生理层次 心理层次 社会文化层次
桑塔耶那所说: 人体是一部机器,凭借某些生活机能组合在一起, 桑塔耶那所说:“人体是一部机器,凭借某些生活机能组合在一起,机能 一中止,它便要解体。有些机能,像血液的循环,组织的新陈代谢, 一中止,它便要解体。有些机能,像血液的循环,组织的新陈代谢,乍看 起来是不觉得的。然而,这些基本过程有什么重要的紊乱, 起来是不觉得的。然而,这些基本过程有什么重要的紊乱,都会立刻在意 识上引起巨大的、痛苦的变化。 识上引起巨大的、痛苦的变化。”
1.同是一棵古松,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态度? 同是一棵古松,为什么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态度? 同是一棵古松 2.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发挥怎样的作用?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发挥怎样的作用 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 、审美主体的特点
第一,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第一,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审美主体是感性 观照的主体。 观照的主体。 第二,审美主体是情感丰富的人, 第二,审美主体是情感丰富的人,审美主体是情感活 动的主体。 动的主体。 第三,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第三,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审美主体是自由的 主体。 主体。 如何理解“情人眼里出西施” 如何理解“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标准和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 掌握审美主体的能力要求。 能力目标 能根据审美主体的审美标准和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自我审《荀子》: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庄 荀子》 瞽者无以与观乎文章,聋者无以与钟鼓之声。 子》:“瞽者无以与观乎文章,聋者无以与钟鼓之声。 ”
美学理论
第三单元 审美主体
第二单元 审美主体
第一节 第二节
什么是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的标准和能力
第一节
什么是审美主体
知识目标 掌握审美主体的特征。 掌握审美主体的层次性和结构。 能力目标 能根据审美主体的特征分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 作用。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 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 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 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 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材。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材。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 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 画家— 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 画家 —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 什么事都不管, 什么事都不管 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 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 ,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 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 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 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朱 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朱 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