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生“实践取向”培养方式探讨

是文 字案例 、 音像案 例或教 学实 景 ; 然后 评析 案例 ,
方 向性 、 研 究 的先进 性、 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和实 效 设计或模 拟实践课堂 中, 学生缺少 必要 的教学体
性” [ 1 ] , 广 西基 础 教育 学 校 教 学 改革 呈 现 出迅 猛 发
展 的 态势 。
验 。另一 方 面 , 教 育 见 习 和 实 习 的 时 间 集 中而 短
具体操 作流 程是 : 教 师指 定备 课 内容 和范 围— — 团 队课 余 时间备 课 , 进行 试 讲—— 推 出 代 表 , 全 班 呈
“ 践习” 制度 , 促使高校教师了解基础教育 现状 , 提 现— —进行 教学 反 思 和 多 种形 式 的评 课 。这 种 活
高教 学实 践指导 能力 。
[ 摘
要] 《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 的颁布和“ M S — E E P O有效教 育” 教育理念的实践 , 是我 区基础
教 育教 学改革 中的两件大事。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 下, 我们需要 构建培养实践能力为取向的教师教 育课
程体 系和教 学方 法 , 打 造培 养 实践能 力为 导 向的教 师教 育课 程 的教 学 团队和共 享 资源 网。
[ 关键词] 基础教 育改革 ; 师范生培养; 实践取 向 [ 中图分类号] G 5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3 ) 1 3 — 0 0 0 1 — 0 3
2 0 1 0年 1 0月 , 广西启动 “ 广 西 基 础 教 育 学 校 教 学 改革试 点 ” 项 目, 1 2个 项 目县 率 先 进 行 “ MS 一 E E P O有 效 教 育 ” 的 改 革 实 践 。项 目实 施 两 年 多 来, 各个 项 目县 的实验 学校 大 胆探 索 , 积极 实 践 , 取 得 了 阶段性 的成 果 。2 0 1 2年 1 1月 , 为 了进 一 步 推 进 该项 改革 , 推广改革成果 , 自治 区教 育 厅 又 新 增 加 了 7个实 验 区和 1 3所 高 中。 由于 它 “ 是 一 种 思 想、 理论 与操 作 相 融 合 的 体 系 , 体 现 了教 学 改 革 的
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

实践 取 向教 师教 育课 程 的建 构
于桂 霞 , 李 飞
( 通化 师范学院 教育科 学学院 , 吉林 通化 1 3 4 0 0 2 )
摘要: 以实践性为取 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要 义在 于将 实践性贯 穿于整个教 师教 育课程建设 过程 中, 实现 以下几
个基 本 方 面 的理 念 与行 动 诉 求 : 课 程 目标 以行 动 力 为指 向 ; 课 程 内容 的 生 成 与 建 构 以 “ 适 用” 为准则 ; 课 程 实 施 以 活 动 教 学 为 核 心理 念 ; 课 程 考 评 以“ 实 战 力” 为基准 ; 课 程 实 效性 保 障 以“ 共 同体 ” 和“ 再教 育” 为依 托 。
里, 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育课程 的建设 工作 。课 程是 教学
更具现实意义的师 范层 面的必 要抉择 。而这 一抉择 或是决
策绝不是凭空 产 生的 , 而是 基于社 会 对 未来教 师 特点 的要 求, 以及 日前教 师教育课 程问题现 实而产生 的。未来教 师在 认知方面呈现n { 了经过教师教育后而具 有的认知特 点 , 而笔 者认 为这种认知特点不能脱离开实践或 是应用层 面 , 而 单一 走入理论或是学术的界域 , 我 们要培养的是能够 走上讲 台的 教师 , 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的理论家 , 而事 实上 , 真正 的理论 也 绝不是凭空而来 , 恰恰 要建 立在真 正有效 的实 践基础 上 , 从
象 背后 的 , 亦 即教师 的教育实践智慧 、 教学行 动理性 的养成。
实践性教师教育课 程 在 目标 方面表 现 为以学 生的行 动 力养成为根本指 向。所谓行 动力 养成是 指学 生经 过教 师教 育课程学 习与培养后形成 了必要 的教 育教学能力 , 这种能 力 不仅指~般 的技术 、 技 能或技 巧 的操作 与演 习 , 还 包括对 于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实践——对“实践取向”教师教育模式的反思

力 的培养 应 定位 于实践 智 慧的培 育 , 它需要 创设 合 作 、 关爱 、 反思、 挑 战和 召唤 的 氛 围。把 实践 能 力的 培 养仅 仅 定位 于“ 实践技 能 的获得 ” , 那就 贬低 了教 育 实践 的品质 , 将 教 学 实践 狭 窄化 、 程 序化 、 表 面化
和 僵化 。
一
、
李双玲/ 杭』 J J ’ 【 J I 币 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9 币 , 教育学硕士 , 研 究方向 : 教师教育 、 中小学教 育
一
3一
Hale Waihona Puke 专 题 研 究 2 0 1 3 年第2 期 当代教 育I 科学
“ 去 理论 ” 的教 师 教 育模 式 一方 面 把 理论 学 习的 否 有利 于人 的培 养 ” 、 “ 我 怎样做最 好 ” 等 一 系列 问题 , 价值 被 定位 于能 不能 “ 直接 ” 解 决 现 实 中的各 种 问题 , 这 一过 程 不是某 种理论 能够 直接 “ 给 予 的” 。 而是 教 育 如 果学 了理论 就 能“ 直接” 解 决实 际 问题 , 这 种理论 才 实践主 体 自我 “ 建构” 的。 它 表明 了教 育实践 主体 对教 被视为是“ 有 用 的” , 是“ 值得 学 的” ; 另一 方 面把 教 师 育价值 的一 种判 断和取 舍 。 的实 践理 解 为运 用科 学 原理 的过 程 以及 从 外部 控 制 教 育实 践 的探 索 品 质意 味 着 教 育实 践 不 是 一个
人 时间 不 少于一 个学 期 ” 等 表述都 体现 出 一种 实践 取 向 问题 。 由于教 育被 视为 是 一种 实践 性 极强 的工作 , 的倾 向性 。但 在现 实 中 , 到 底该 如何 理解 教 育 实践 的 们 认 为 “ 学术型” 的教 师 教 育模 式 无法 培 养 出具 有实
立足专业成长 关注全程实践——基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在 教 师 专 业化 大潮 中, 提 高 教 师 质 量 成 为 当代 教 师 教 育 的 I 必然 追 求 。在 《 教 师 教 育课 程 标 准 ( 试行) 》“ 育人为 本、 实践 取
向、 终 身发 展 ” 理 念 的 引领 下 . 立足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的规 律 , 通过课 程 改革 , 提 升教 师专 业素养 ; 关 注 全 程 实践 。 使 未 来 教 师朝 向
过 程 的独特 规律 , 顺 应 教师专 业 化 的要 求 , 在 教 师 教
尽 管 学 校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力 度 在 不 断 加 大 , 课 程 内容 日益 丰 富 , 仍有几个问题很突 出: 一 是 专业 理 论课 程 过 多 。严 峻 的就 业 现 实 , 使 师 范 生 本 科 4年 的 完 整 课 程 学 习 时 间 被 迫 压 缩 到 3 年 半 甚 至 3年 , 课 程 内 容不 得 不 相应 紧缩 , 学科知识、 教 育 理 论 及 教师 技能 训 练 之 间 的矛 盾 不 断 显 露 , 难 以 取 得 恰 当的平衡 , 具 有 学 科 优 势 的 专 业 理 论 课 程 自 然 而 然 充 当 了 主 角 。 二 是 教 育 类 课 程 比 例 偏 低 。除 了 小 学教 育 、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所 开 设 的 教 育 类 课 程 相 对 比
随 着 高等 教育 大 众 化 的 理 念 不 断 深 入 人 心 , 高
检测) ; 在选 修课 程方 面源自, 不 做具 体 规 定 , 只 要 求 各 系 提 供不 少 于 1 2个 学 分 的 选 修 课 程 模 块 , 学 生 选 修 不
得 少 于 6个 学 分 。 二 是 各 系 在 开 足 学 校 所 规 定 的 必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法 称之为 “ 后现代 知识 型” … 在这 种 知识 型 的视 。 野 里 , 何 知识 都是 存 在 于一 定 的时 间 、 间 、 任 空 理 论 范式 、 值体 系 、 价 语言符 号等 因素之 中 。激进 的 建 构主义 在知识 观 立场 上 走 得更 远 , 名 的激 进 著 建 构主义 者 Gaes l 为书本 中的知识 只是 符 l red认 s f 号, 它只有 与个人 先前 的经验建 立联 系才有 意义 , 真 正的知 识 是 个 人 对 符 号 赋 予 的意 义 。 因 此 , 在他 们看来 教育 理论 应 该 是个 体 性 的 , 存在 于 人 脑 中有 意 义 的 知 识 体 系 , 不 是 外 在 于 人 脑 的 而 “ 公共 理论 ” 。恰 恰 是 因 为所 谓 真 理 性 的教 育 理 论 , 得教师 教育 变得单调 、 使 僵化 、 刻板 , 至违 背 甚 了人性 , 离 了教 育实践本 身丰 富的 内涵 , 抽 扼杀 了 教育过 程 中人 的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
等实践 教学 环节 , 别 要 加 强专 业 实 习和 毕 业 实 特 习等重 要 环 节 ”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 江 省 财 政 厅 浙
收 稿 日期 :0 1 40 2 1 - -2 0
作者 简 介 : 一 钢 ( 9 5一) 男 , 江 绍兴 人 , 江 师范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学 院 副教 授 , 林 17 , 浙 浙 教育 学 博 士 。 基 金 项 目 :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 青 年 项 目“ 师 个 体 理 论 与 教 育 实践 关 系 的 研 究 ” 0 J 8 0 3 ; 江 省 新 世 纪 高 等 教 育 教 教 (8 C 80 7) 浙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与 教 学 创 新 ” Z 00 7 教 (C90 )
关于教师职前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依据上 述 专业化 、 现 代化 、 国际化 的特点 和要 求, 教 师教 育课 程体 系 的建 构 无 疑 要 强 调理 论 与 实践 的结合 , 突 出 实践 性 课 程 在 课 程 体 系 中 的地 位 。为此 , 在教 师职 前教 育改 革 中 , 我们 从几 个方 面落 实课程 建设 的实 践性 特点 和 要求 。 第一 , 在课 程 门类上 , 加强 实 践性课 程 。基于 教 师所 必须 具备 的专 业 能 力 , 尤 其 是 教 育教 学 能
索, 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 实
施 了基 于活 动 的教 师 专 业 技 能 训 练 与 提 升计 划 ,
形成了讲授与交流相结合 、 模拟和实战相结合、 校
内和校外 相 结合 的 多样化 实践 教学 方式 。
一
师的培养提出多方面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 其中实 践性要求受到特别关注。例如, 《 教师教育课程标 准( 试行) 》 明确提出了“ 实践取 向” 的基本理念 , 强 调“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 要在研究 自 身经验和改 进教 育教 学行 为 的过 程 中实现 专业 发展 , , [ 引。《 中 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在基本理念 中也强调“ 能 力为重” , 要求“ 把学科知识、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有机结合 ,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 ; 研究 中学生 , 遵循 中学生成长规律, 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 坚 持实践 、 反思、 再 实践 、 再反 思 , 不 断提 高专 业能 力” [ 3 ] 。应该说 ,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
师 职前教 育 中的实 践 教学 问题 进行 了一 系列 的探
地位 , 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 人员 ” L 1 ] 1 。2 0 1 1 年和 2 0 1 2 年, 我 国又相 继颁 布 了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组织实施的探索——基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1实践取 向的教 师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育 课 程 在 形 成 教 师专 业 素养 方面 具 有 不 可 具 有 反 思性 实 践 的体 验 等专 业 素 养 的形 成 。 替代的作 用。 “ 教师 教育” 取代“ 师范教 育” 加 强 教 育 见习 , 提 供 更 多观 摩 名 师讲 课 的机 包 含 着 教 师 专 业 素 养 培 养的 职 前 职 后 一 体 会 。 深入农村幼儿 园, 引导 和 教 育 师 范 生树 化, 是 开 放的 。 …《 教 师教 育 课程 标 准 ( 试 行) 》 立强 烈 的社 会 责 任 感和使 命 感 。 在课 程 组织
育 的 发 展 正处 于 由数 量 扩 充 向质量 提 升 的 理解 自己、 理 解 自 己所从 事 的 教育 实践 , 在 中主要是大学英语 、 计 算机 、 体育的学 习 ,
关键 时 期 。 教 育 部 旨 在 解 决 现 行 教 师 教 育 制度 及 其 课 程 的 弊 端 , 颁布 的《 教 师 教 育 课 程标准( 试行) 》 是国家对 教师教育机构 设置 教 师教育课程 的基 本要求 , 推进教师教 育 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 带 动 了 师 范院 校 教 师 培养 模式的调 整和革新 。
发展对教 师的新要求 。
在 含 有 实 践 的 课 程 主 要 是 教 学 法 课 程 如 等主要是 活动设计技 能的训 练。 教 育 环 境
在 职 前 的 教 师 教 育课 程 中应 将 此 理 念 《 学 前 儿童 语 言 教 育 》 《 学 前 儿童 健 康 教 育 》 贯穿其 中 。 课 程 目标 上 注 重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一
,
“ 儿童为本 ” 。 保障 儿童的“ 学习权 ” , 而 在 实践 中建 构 知 识经 验 , 着 力提 高 师 范生 的 思 考 程 , 离不开“ 儿 学 习能 力 、 实 践 能 力 和 创新 能 力 。 在 课 程 评 2. 2 课程 内容偏 重 理 论知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教法课改革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的教法课改革实践【摘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
依据该理念,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从教学内容体例、课内实训环节、课程考核办法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成效显著。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法课改革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75-02教育部于2011年10月正式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三大理念。
关于实践取向,《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课程标准》还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不断“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开展教育实践研究”,充分体现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教法课直接指向幼儿园教育实践,是实现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也是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满足工作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重要课程和关键课程。
五大领域教法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课程标准》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要求。
“幼儿社会教育”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幼儿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之一,我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下面就以该课程教学为例,具体说明我校教法课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例,突出实践内容在原有的课程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是教师依照某种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选择余地,教材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内容。
这样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便于教师的讲授,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No. 4 , 2011 General No. 175 Vol. 36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林一钢
(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 浙江 金华 321004 ) 摘
*
要: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 浙江师范大学依据教育政策
导向, 在对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习得过程再概念化的基础上 , 积极推进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 提出针对不同的教育类课程 , 以回归生活世界、 还原实践情境、 基于技能标准三个维度来建构课程 教学改革, 内容; 通过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实施方式 , 以及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来推进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 改革。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 实践取向; 教育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5035 ( 2011 ) 04011504 文章编号:1001-
《关于开展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通知 》 ( 浙教 〔 2008 〕 181 号 ) 也提出要“改革中小学教师培 师 , 养模式” 实现“强化实践教学, 完善‘见习、 研习 , “确保 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和实习一体化’ 。 上述的 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 ” 政策文本强烈地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 教师教育 必须要变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方式, 提高教 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 通过对教师教育基本 , 要素的变革 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使 之相互支持、 相得益彰, 从而弥合教育理论与实践 脱节的现象。 2. 改革的理论依据 ( 1 ) 教育理论的再概念化 由于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以来被实证主义研究 范式把持, 教育研究以获得客观、 普世、 价值无涉 的知识、 规律为目的。在谋求教师专业地位, 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的进程中, 仍然秉承了 , 此种传统 分门别类地建构普世性的专业知识体 系。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后现代主义兴起, 提出 了一种对知识性质的全新看法。石中英将这一看
116
少到目前为止, 很少有相对成熟的教材, 既有的一 些教材, 由于出版篇幅要求, 以及一些编著者普遍 使得这些教材理论有余, 技 存在的理论追求偏好, 且缺乏配套的数 能操作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不足, 字媒体资源提供示范。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组织 专家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技能标准, 基于标准来编 写设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培养措施 。在课时与学 分设置上, 把此类课程设计为 8 周 1 学分。 在教 主要依靠 师给学生必要的讲解与示范的基础上, 、 学生在课外自主练习 反复操练以精熟相关技能。 2. 采取理论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实施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基本上遵循先理论学习, 再 , , 教育实践的路线 认为学生只要学习了理论 就能 够自觉地、 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这种教学 模式与假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当学生在教育实践 过程中, 通过实践反思, 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 足时, 其在师范大学的学习已经进入到了最后一 个学期, 在大学期间基本上没有了进一步学习与 改进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机会。 基于这种情况, 我 们主要采取了两个改革措施。 ( 1 ) 四年一贯全程设计教育实践体系 学校在第一、 二、 三学年中各设立一个为期 2 周的短学期, 各师范专业根据教育实践能力养成 渐进式地规划设计短学期实习实训工作。 规律, 第一个短学期主要以练习与考核三笔字、 普通话 为主; 第二个短学期以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能力 的练习与考核为主; 第三个短学期主要以说课、 模 拟教学与微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同时, 在 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学初, 设置一个月的教育见 习。在这期间的第一个星期, 由教师带队赴中小 学见习, 同时确定中小学见习指导教师。 后三周 由见习小组与见习指导教师联系, 自主赴学校见 习。见习的主要目的在于体认中小学的教育实践 工作。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 以“师范生教学技 能节” 为载体, 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以及教 学基本技能的达标考核工作。在大学四年级上学 期, 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集中教育实习工作, 前 10 周主要在实习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工作, 后4 周 , 返校 实习生通过观看自己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 录像等方式, 研习自己的课堂教学, 同时撰写相关 的教学调研论文, 开展教育研习工作。 ( 2 ) 滚动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 根据理论与实践互动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理 念, 充分利用学校学分制的优势, 通过对选课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in识。专业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行中知 ( knowingaction) ” 的过程。 二、 改革设想与措施 1. 建构实践取向的课程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 课程内容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 因此, 实践取向的教 师教育改革, 首先必须解决“教学内容太过于理 这 个 问 题。 针 对 不 同 类 型 的 教 师 教 育 课 论化” , 程 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 ( 1) 基础理论性课程内容建构: 回归生活世界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并不否认理论教育的重 、 《教育哲学》 、 《教育社会 要性。诸如《教育学》 》 、 《教师伦理学 》 学 等教育类基础理论性课程的 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程主要解决师范生教 师信念系统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素养问题 。由于 理论在本质上是抽象的, 再加之, 这些课程单向 式、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使得师范生对这些课程内 容的学习存在非常大的抵触情绪 , 上课记笔记、 考 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 对 这些课程内容重构时, 在考虑理论体系内在逻辑 与相对完整的基础上, 必须与学生的经验世界联 系起来, 用学生熟悉的、 鲜活的案例来分析说明相 使他们既有的教师信念系统与科 关的理论知识, 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一致起来, 完善他们既有的教 师信念系统, 内化生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 2 ) 应用理论课程内容建构: 还原实践情境 应用理论类的教师教育课程, 主要指《教育 、 《学科教学论》 、 《教育研究方法》 、 《现 心理学》 代教育技术》 等这些侧重于理论应用于实践情境 类的课程。当前这些课程内容体例的主要问题是 有把自己装扮成纯粹理论体系的倾向, 缺乏必要 的应用性例子的示范与说明, 导致学生在学习这 些课程中原则性的意见、 程序性的知识之后, 仍然 是知其然而不知如何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场景 。因 此, 在编排这些课程的内容时, 应该在阐述相关理 论的基础上, 把这些理论放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 场景中, 把抽象的、 概念化的原则、 原理还原为具 , 体的实践操作规则 加强这些理论在实践场景中 具体应用操作范例的编写。 ( 3 ) 实践操作课程内容建构: 基于技能标准 这些课程主要是指纯粹的师范生技能性课 《三笔字 》 、 《教师语言技能》 、 《课件制作 》 、 程, 如 《微格教学》 等课程。 这些师范类技能性课程, 至
115
[1 ] “后现代知识型 ” 。 法称之为 在这种知识型的视 野里, 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 空间、 理 价值体系、 语言符号等因素之中。激进的 论范式、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立场上走得更远, 著名的激进 建构主义者 Glasersfeld 认为书本中的知识只是符 号, 它只有与个人先前的经验建立联系才有意义 , [2 ] 真正的知识是个人对符号赋予的意义 。 因此, 在他们看来教育理论应该是个体性的, 存在于人 而不是外在于人脑的 脑中 有 意 义 的 知 识 体 系, “公共理论 ” 。 恰恰是因为所谓真理性的教育理 论, 使得教师教育变得单调、 僵化、 刻板, 甚至违背 了人性, 抽离了教育实践本身丰富的内涵 , 扼杀了 。 教育过程中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2 ) 教育实践的再概念化 传统的观点把教育实践视为一种简单的技术 性工作。 实际上, 教学实践情境是非常复杂的。 Schn 指出专业实践可分为“高硬之地 ” 和“低湿 之地” 两种类型。 前者情境与目标都是清晰的, 实践者能够套用既有科学理论和技术解决问题 ; 后者充满复杂性、 模糊性、 不确定性、 独特性和价 值冲突, 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智慧, 创造性地去 [3 ] 建构问题, 明晰目标, 寻求解决方法。 正如舒尔 曼所言, 教育实践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的知识应 用于实践, 而是需要“教师的判断 ” 这个中介, 即 教师必须学会变化、 适应、 融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4 ] 会贯通、 批判、 发明。 因此教师教育者若以独白 式、 理论掌握式的方式培养教师, 势必难以应对 “低湿之地” “教育场” 。 的 ( 3 ) 教育理论习得过程的再概念化 学生进入师范大学之前 ( 时 ) , 已经通过长期 “学徒观察” , 的 建立起了一套教育教学的信念系 统, 其中存在与先进的教育理论相矛盾 、 冲突的信 念。因此, 要让学生有效学习, 必须要使他们建立 起与科学的教育理论相一致的教师信念系统 。而 要转变他们既得的信念系统, 最主要的手段与途 径就是实践, 通过教师的实践示范, 或学生亲身的 实践,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从实践的良好结果中, 转变既有信念。Schn 则从专业实践的视角提出 了专业知识获得的机制, 在他看来, 专业实践, 尤 “低湿之地 ” 其是当专业人员面对 的专业实践时, 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惊奇、 不安、 甚至痛苦的经验, 。 促发专业人员反思 专业人员正是在这种专业实 inaction ) 和 践中, 通过行动中的反思 ( reflectiononaction ) 获 得 专 业 知 对行 动 的 反 思 ( reflection-
*
0402 收稿日期:2011作者简介:林一钢( 1975 - ) , 男, 浙江绍兴人,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教师个体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研究 ” ( 08JC880037 ) ;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 ZC09007 ) 教学改革项目
的改造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实现所有教师教 育类课程滚动开设。 学生可以结合在短学期、 教 集中教育实习、 研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 育见习、 以嵌入式的方式, 在每个学期都可以自主而有 难, 针对性地修习课程, 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增强学 习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借助这种管理体制和课程 实施方式, 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 3. 运用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单向灌输式 的教学, 在新一轮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 教学改革中, 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 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1 ) 案例促学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主要以具体的教育案例做例子, 以 凸显与案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原则或教学技 。 巧 无论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还是应用理论性课 程, 在教学过程中, 都必须用具体的案例为基础, 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或作为练习 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既有的理论针对具体教育事 件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通过此种教学方法, 使 师范生能够把抽象的教学理论、 原则与具体的教 育情境结合起来, 使他们在掌握与巩固理论知识 的同时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 “做中学” 的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性理论课程中程序性知识的教授, “做 ” , 必须要让学生通过 才能够真正掌握此类知 《教育研究方法》 、 《课件制作 》 识。比如 等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程, 让学生以小组 或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研究、 制作一个 课件,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熟悉掌握这种程序性 知识。课程考核方式就主要以课题研究、 课件完 成的质量来进行考核评价。 ( 3 ) 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 征, 就是它与生俱有的不确定性。 许多研究文章 也指出, 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将遭遇到许多 现实的问题与麻烦。因此, 在对师范生的教育中, 必须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使他们在运用 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真正内化外在的公 共理论; 另一方面使他们重新认识教育是一项复 杂的、 充满心智劳动的专业工作, 而不是简单的技 。 术操作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置问题 情境等方式, 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与技 术, 来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