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等六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

合集下载

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

贴好条形码。

答题卡不要折叠。

2. 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

第I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以“指”为信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

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

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

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

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发信使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

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

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公园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在捺印。

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辽宁省2022—2023(下)六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远古的人类学会刻下文字与图案时,阅读便开始了。

知识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被记录在岩壁、简帛与纸页上,智山慧海传薪火,无数的读书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明的谱系得以________和更新。

()。

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小小一方电子屏,让阅读世界更加辽阔,阅读形式更加多元。

我们期待,电子书再进一步,让阅读体验可以更随心、更便利。

________的读物难躲,有人感叹,________地点开一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合心意的好书难搜,特意想了解新事物,却难找到相关的、从各个维度讨论的读物;读完之后易忘,过了几年只觉得回忆模糊,再看到也只觉“似曾相识”。

电子书平台应该是一个好的________,选择经过市场检验的版本、建立更加严格的书籍筛选机制、依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书库,来提供更多高含金量的读物,要让读者随意一读,也觉有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的大海里,期待数字阅读成为一艘更稳更大更舒适的船,让我们时时开卷、乐此不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流传浑水摸鱼兴趣盎然过滤者B . 流传滥竽充数兴致勃勃筛选者C . 留传滥竽充数兴趣盎然筛选者D . 留传浑水摸鱼兴致勃勃过滤者(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而科技的向前又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B . 科技的向前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而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革新C . 数字化阅读帮我们建立一个更丰富的专属知识资产库D . 数字化阅读和实体阅读都在创新(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带答案解析)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带答案解析)

辽宁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带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

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

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

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

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抉“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的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

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

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

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

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

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

最终,几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可小说的结尾又说兰桂齐芳,贾兰考中了举人,贾宝玉有一个遗腹子,那么,曹家是不是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小说含而未露。

小说中求长生的死了,望情爱的断了,想长久的败了。

从《易经》的观点来看,就是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静极而动。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 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高一年级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张颐武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

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

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

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

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

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

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

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

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

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

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得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

辽宁实验中学等六校12-13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

辽宁实验中学等六校12-13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

辽宁实验中学等六校12-1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第1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庸”辨义“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t‘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

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

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

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聚焦谍战小说的文化“密码”乔焕江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风生水起,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麦家①屡获文学大奖,更象征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

实际上,谍战小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类型文学的框架,而进入到社会意识再造的层面。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时代。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曾经的崇高信仰时常缺失,谍战小说与这一社会文化精神征候之间的呼应,是我们把握其意义的文化“密码”,是我们对其进行反思的关键所在。

其次,转型期的日常生活纷繁复杂,如何才能理清千头万绪而不是深陷其中?谍战小说中那些智慧超常的英雄显然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解答。

几乎每一部谍战小说,都会营造出一个复杂异常而瞬息多变的迷宫:沉着耐心,细致谨慎,大胆应变,取舍之间的果断选择……主人公穿越迷宫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身处纷杂生活而被诸多困惑滋扰的普通人来说,无一不是他们所渴望的。

对于某些读者来说,他们甚至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直面复杂多变的生活的勇气;而对于另一些人,他们更可能因为对这个想象世界的沉迷而暂时脱离了现实的生活。

再次,在资本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功利主义一度消解了崇高的价值形象,带来了信仰的大面积缺失和生命价值的迷失,谍战小说是对这一价值困境的回应:它以从日常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和信仰的回味乃至反躬自省。

值得注意的是,谍战小说中那些为民族命运和革命信念甘于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革命题材图书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趣味嗜好乃至人格缺陷等多样特征。

然而,为了自己的信念,这一切又都是可以无条件地牺牲和克服的。

也许我们可以说,谍战英雄们为之付出一切的信仰曾经是坚固的,如今却似乎有些消退,然而,与其说谍战小说张扬的是信仰本身,不如说它张扬的是人物在信仰之路上的艰苦卓绝、超人的意志力和挑战极限的勇气。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抚顺六校协作体”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命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沉浸在与传统戏曲并排站在20世纪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喜悦中,话剧吸吮着来自西方的审美追求,试图保持自己“舶来品”的独立性,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向身边的传统戏曲摇动手中的橄榄枝。

正如田汉所说:“每一个在中国土壤上生了根的剧种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悠久的历史根源,分享优秀民族传统所给予的巨大财富。

”新文化运动使在中国新兴的话剧终于告别了粗糙和模仿痕迹明显的萌芽期。

《新村正》问世,中国现代话剧诞生了。

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继承民族的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话剧“改造”成具有中国风的民族戏剧。

而古老的民族元素,也从中得到了升华。

王瑶认为:“继承民族传统,一定要使古老的东西现代化,如果不现代化,就无异于国粹主义。

”这时候曹禺的《雷雨》《日出》,老舍的《龙须沟》等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神韵,他们创作的故事、舞台的意象与意境设计和演员塑造的性格和人物形象都具有诗一般的美学特征,中华传统血脉在此汩汩地流动了起来。

观当下中国的话剧,抑或其它形式的人文艺术,经典而经久不衰甚而走出国门的,往往是那些融入了民族传统元素的。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艺术进入中国,是先服下“本土化”汤剂,才踏上“全球化”列车的。

就连特殊时期下讲出“把中国古籍丢到茅厕”之类偏激话语的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可以说,话剧作为一种“舶来品”,是文化“本土化”较为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苏晓《话剧:舶来品“本土化”的产品》)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戏剧界呼吁“文学性”的声音渐涨。

这种弥漫的文学性焦虑,源自剧场中文学性匮乏的现象愈发严重。

剧场中的“文学性”乱象,由多重原因导致。

从历史上看,话剧作为“舶来品”在我国从开始就面临着“先天不足”的问题——优秀本土原创剧本短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