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习题绪论名词解释题: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填空题: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农业生产______与______气象条件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相互作用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3农业气象学是____农业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气象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单项选择题: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D )。
A、大气物理学B、地球物理学C、物理气象学D、大气科学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B )。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多项选择题: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肥力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
A、温度B、空气湿度C、能见度D、降水量问答题:1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分)2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容有哪些?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甄文超-1第一讲-绪论

描述一地气候状况的气象要素的统计量,如平均值、 极端值、变率等。
气候学
研究气候的形成、变化和规律的科学。
联系天:天气气与是气在候大气的候联的系背与景下区形别成的,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 气候是多年天气的综合
区别: 时间 天气 瞬时或短时 气候 长期
特点 瞬息万变 相对稳定
二 气象与农业
1 农业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2 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影响 3 气候资源与农业生产 4 农业气象灾害
2. 大气的垂直结构
.下垫面:指位于大气层底部,在地-气系统热量和 水分交换过程中能与大气层发生相互影响的地球 表面(陆面、水面、冰面、森林冠面和草面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底部明显,上界模糊。以 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作大气上界的标准, 大气层顶约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处。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运动状 况及电离状态等物理特征,将大气分为五个层: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它能强烈吸收红外 线的能量,具有增温效应,因此又叫温室气体。
水汽: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又是生物所必须的物质 之一;水汽能强烈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对地球和大气有 增温和保温作用;水是在大气成分中唯一能在大气的常 温常压下进行相态变化的物质,云、雨、霜、雪、雷电 等都是水相态变化的结果。因此又叫天气变化的主角。
主要内容 四 地球大气
一 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
大气-地球表面的空气层
1 气象和气象要素
气象:就是由地球大气复杂运动所形成的各 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理过程,如风、云、雨、 雪、雾、霜和雷电、增温和降温过程、降水过 程等。
气象学: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各种物 理过程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规律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在各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做___4___。
①大气物理学②地球物理学③物理气象学④大气科学2、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___2___。
①宇宙天体来的能量②太阳、地面和大气放射的能量③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④海洋潮汐产生的能量(二)多项选择(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及以上正确答案)3、主要农业气象条件是__236___(选填3个)。
①气压②气温③湿度和降水④风⑤云⑥光照⑦能见度4、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_3567____(选填4个)。
①归纳法②演绎法③实验法④气候分析法⑤人工气候实验法⑥地理播种法⑦分期播种法5、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___134__。
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气象条件② 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天气现象③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④栽培植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产品数量⑤饲料动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三)名词解释6、气候:传统的气候定义为一地多年某一时间段内的大气统计状态7、天气学.:研究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历史天气规律、诊断现在天气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从而服务于国民生产和人们生活得一门科学。
8、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9、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地球大气(一) 单项选择14、干洁大气主要由__2___。
①O2、O3、CO2和固体微粒组成②N2、02 、Ar组成③O2、CO2、Ar组成④N2、CO2、O3组成15、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_2______。
①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②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③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④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16、大气中的二氧化碳_3____。
农业气象学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5.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种成分中,溶剂热容量最大的是液体,导热率最大的是固体, 导温率最大的是固体
6.气团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得下垫面二有适合的环流条件。
7.两种性质不同得气团之间形成的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层称为锋
8.雨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碰并增长和凝华增长
9.雾的形成可分为三种:平流雾、辐射雾,平流辐射雾
10.温度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1,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的天气特点是温暖,有云雨:
12.寒潮来临时,可用烟熏的办法防寒,原因是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27.自然条件下,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大气过饱和,凝结核
28,积温在农业上的应用:用作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作物特性品种重要指标;发育期,收获期,病虫害发生七预报的依据
29,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利,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3力平衡时的风
30.水汽压、绝对湿度、露点温度、比湿湿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相对湿度、饱和差、露温差则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的
5.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且气压不变时,通过降温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6.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高度每增加100 m气温变化的数值称为气温直减率,单位摄氏度每100 m
7.气旋:既是低压。在北半球,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流呈现逆时针旋转的大气涡旋.
8.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他随纬度季节和时间变化。
9.太阳总辐射:地面上的太阳总辐射辐照度与直接辐射辐照度和散射辐射辐照度之和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气:天气是指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况。
气候:气候是指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物理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天气状况。
辐射: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都能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合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其光谱为0.38~0.71um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h=0~90°。
活动积温(Y ):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活动温度总和。
有效积温(A):生物某生育期或全生育期有效温度的累积。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部分产生的压力,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E):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单位为hPa。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律增大。
相对湿度(r):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r=100%*e/E露点温度(τ或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下降到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单位为℃。
露点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就是实际水汽压,即 E(td)=e(t) 。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的,以一年为周期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通常指冬季风和夏季风。
陆风:由于海陆受热不同所造成的以一天为周期,风向随昼夜交替而改变的风,称为海陆风。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气团:指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且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的大块空气。
锋面:冷气团与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称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称为锋线,锋线简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
寒潮:入秋以后,自北方向南爆发的强冷空气势如潮涌似的南下,称为寒潮。
霜冻:是一种低温灾害,是植物在0℃以下低温时体内冻结而产生的伤寒。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称干燥指数,又称干燥度。
农业气象学

大气分为: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 N2,O2,O3,CO2CO2影响;一定范围内浓度升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于农业产量提高;是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表的热量平衡有影响。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辐射:自然界中一切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在不需要任何介质的情况下,以电磁波或光量子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发射能量的方式就叫做热辐射。
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成为辐射能,简称辐射。
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霍夫定律:物体对波长的收缩率等于公司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2、普朗克定律:温度高的物体较低的辐射通量密度大;温度高的物体发射辐射波长范围宽;温度高面积大,总辐射量多;发射辐射的波长峰值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3、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反射的总辐射与该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韦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物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微米),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的占99%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前者占50%,后者占43%,紫外区占7%长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和地面物体吸收太阳辐射后,安其本身温度不断向外发射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
地球辐射:地面辐射RLU和大气辐射RLD的总称。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大气天窗:8~12微米吸收率很小几乎全部透过,这一波段称。
地面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之差。
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光饱和点: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着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单场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变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了,称光饱和现象,光照强度临界点称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对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78%氧气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 3、对流层分层(0~16km )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摩擦层(贴地层2m 和近地层0—50~100) (2)中层:2~6km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有中云和积雨云出现,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
(3)上层:6km~对流层顶水汽含量少,各种云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 的强风带,即高空急流。
(4)对流层顶:对流层与平流层1~2km 的过度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甚至等温或者逆温由低层上身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能见度恶化。
ZT ∆∆-=γ4、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km高度平流层下层(30~35以下)温度随高度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称同温层。
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增加升高较快。
其特点:①在平流层下部,随高度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在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到50km高度上接近0℃。
②在平流层中空气的垂直运动明显减弱,主要是水平运动。
③在平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
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稳定,适于飞机飞行。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的气层空气稀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顶部可降至-83℃以下。
有强烈对流运动,称“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500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增高空气处于游离状态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呈电离,产生电离现象。
对无线电通讯,卫星、火箭的法身有重要作用散逸层500km高度上到大气上界的大气层大气物质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征。
5、大气中的光学现象散射:1.蔚蓝的天空、霞光、曙暮光等是怎样形成的?2.阴雨天气时,天空为什么呈现乳白色或灰白色?折射:3.蒙气差、海市蜃楼、彩虹、晕等现象的形成机理衍射:4.大气中华、宝光环是怎么形成的?第二章辐射1、辐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叫辐射。
2、可见光波长:400~76 光和有效辐射:380~710紫外线:10-1~400 红外线:760~3×1063、辐射的基本定律: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的比值。
它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他性质无关。
eλT——————= EλTaλTeλT表示物体对该波长的放射能力;aλT表示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EλT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两点结论:(1)对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吸收能力也较强。
(2)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
4、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其放射能力越强。
5、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越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越短。
因此,凡是高温物体,其放射能力最大值的波长多为短波,如太阳辐射。
凡是低温物体,其放射能力最大值的波长多为长波,如人、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6、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位于平均(为1.496×108km)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以s0表示,其值约为1360w/m2或1382w/m2(我国采用)变化范围1325—1457w/m27、太阳高度角: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δ8、水汽对太阳辐射吸收范围广,主要吸收波长0.7-3μm的红外线。
结论:①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可见光谱区的红光和红外线部分减弱最多,同时由于大气上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因而保护了地面上的生物。
②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O3和H2O,吸收位于太阳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只占14%,可以认为地球表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9、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分散向四面八方,这种作用称为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散射。
10、大气质量(m):一个大气质量:如果太阳正好在天顶,则光线讲过的最短的射程穿过大气。
通常用太阳通过大气路径的长短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来表示,所以它是没有单位的一个数值。
m=1/sinh=csch11、当天空有云,但云量少且比较薄,太阳未被云所遮蔽时,总辐射强度比碧空时(太阳高度角相同)大:当天空有低云布满天空时,总辐射最小。
12、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只有14%,但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大气逆辐射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这样就使得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所损耗的热量得到了一定补偿,即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的逆辐射更强)。
这种保温与温室玻璃房顶的作用类似,常被称为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温室效应越显著,地面温度越不易降低。
13、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①大气温度:大气温度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则有效辐射减小。
②空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多,湿度大,则大气逆辐射增大,有效辐射减弱;相反,空气干燥时,有效辐射增大。
③云:云量多且云层厚时,大气逆辐射增大,有效辐射变小,在浓密的低云天气下,有效辐射几乎等于零。
④海拔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水汽含量减少,有效辐射加强。
高原地区气温日变幅比低海拔同纬度地区大。
14、地面辐射差额B=(S ’+D+δEa )-[r(S ’+D)+Ee] =(S ’+D)(1-r)-(Ee-δEa) =(S ’+D)(1-r)-E 0S ’太阳直接辐射 D 太阳散射辐射δEa 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r(S ’+D) 地面反射辐射 r 反射率Ee 地面长波辐射 E 0 地面有效辐射15、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PAR =0.43S'十0.57D PAR ≈0.5Q 总Q:生理辐射,S:直接辐射(37%) D:散射辐射(易吸收:50~60%) 16、可见光辐射的生物学意义:真正对有机物质合成和植物产量形成有实际意义的波谱段是400~760nm 的可见光谱区。
红橙光和蓝紫光对生物最有效:红橙光是叶绿素吸收最强的光谱带;蓝紫光是一个强的叶绿素吸收带和黄色素吸收带。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青蓝光。
光能利用率计算()%100P D S hm ⨯=∑+'17、怎样提高光能利用率:1. 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2. 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扩大田间绿叶面积,并维持较长的功能期3. 选择高光效品种4. 科学施肥,改善田间CO2供应5. 改造自然,使光、热、水资源配合最佳6. 及时预测和防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7. 是提高叶绿素的光合效能第三章温度1、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J/℃决定于物质的性质和温度2、土壤地面热量平衡物理意义R:辐射差额。
R变化的幅度决定地表温度日变化程度。
LE:水相变化时地表得、失热量。
P:土壤和空气的热交换量。
有风时,土壤表层温度日变化幅度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3、地面热量交换4、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辐射型日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土壤湿度(热容量、热量收支)土壤颜色(反射率、吸收率)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6、土温农业意义覆盖土壤温度的调节垄作灌溉营造防护林7、土温与水温的比较反射率差异透明程度差异热量传递能力(物质流动性岩石、土壤与水的热容量蒸发等现象发生的强度土温变化比水温剧烈,从而产生天气和气候的差异8、大气热量交换方式:9、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是表示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对气块能否产生对流的一种潜在能力的度量。
10、合理利用大气中的逆温:(1)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2) 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清晨最佳(3)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4)果树栽培中,利用逆温现象,嫁接部位避开地温层。
(5)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11、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点温度(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植物生理活动过程最旺盛,最适宜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最低温度: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即植物生理活动过程起始的下限温度最高温度: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上限温度,即植物生理活动过程能忍受的最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0-5,20-25,40-50 呼:-10,36-40,50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某一特定温度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此时的水汽压为饱和水汽压2、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子:温度and蒸发面(1)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数率增大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降的改变量,在高温时升降程度比低温升降时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