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业设计

合集下载

《证明地球在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证明地球在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证明地球在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地理经纬度的存在等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自转的存在,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

二、设计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证明地球在自转。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实验材料准备:- 手电筒- 地球仪- 时钟- 笔记本和笔2.实验步骤:(1)在一个较为阴郁的房间里,将手电筒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并打开。

(2)在手电筒的光线下,将地球仪放置在距离手电筒一定距离的位置,并使地球仪的北极朝向手电筒的光线。

(3)观察地球仪的旋转,记录下旋转的时间和方向。

(4)重复以上步骤屡次,记录下每次的旋转时间和方向。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旋转时间和方向的变化来证明地球在自转。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地球在自转,并可以进一步讨论地球自转对地球上其他现象的影响。

四、作业要求:1.学生需要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报告,包括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

3.学生可以借助教室讲解、教科书和互联网资源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五、评判标准:1.报告内容完备,实验步骤清晰明了。

2.数据记录准确,数据分析合理。

3.结论正确,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讨地球自转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对天气、季节和地球引力等的影响。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17》

《我们的地球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3. 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原因及规律;4.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适用对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课程。

三、设计方案:1. 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呈近似球体,分为大洲、海洋和岛屿。

(2)地球的结构: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3)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

(4)地球的四季变化:轨道倾斜度引起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5)地球的保护:环保意识培养。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具,生动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实验法:利用灯光模拟太阳照射地球表面,让学生体验四季变化原理。

(3)互动法: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模型,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作业要求:(1)观察周围的事物,找出与地球形状和结构相关的例子,并做简单记录。

(2)家庭实践: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小型地球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3)写一篇关于地球保护的小短文,表达对地球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4.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作业质量:对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3)口头表达: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对于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资源:1. 化石、地理图、地球仪等实物教具。

2. 各种儿童科普读物和动画片资源。

3. 微型太阳系模型和地球模型等DIY教具。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第二节课:讲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四季变化原因。

3. 第三节课:制作地球模型并展示。

4. 第四节课: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并布置相关作业。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地球模型作业,学生将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对地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珍爱地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观点及原理。

2. 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3.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干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

2. 观点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观点及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旋转实验器等工具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5.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地球自转对生物、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活动,观察太阳的运动并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四、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通过教室讨论、实验表现等方式评判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评判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判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播放地球自转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实验器械:准备旋转实验器等实验工具,让学生亲自参与地球自转的模拟实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爱我们的地球。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商务星球七上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地球的自转》相关内容,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地球自转的科普视频,了解地球自转的具体运动轨迹和规律。

3. 阅读资料:阅读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科普资料,了解其对太阳时、日夜更替、天气气候的影响等。

4. 练习题目:完成相关的选择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 绘制图表:绘制简单的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赤道、经线、时区等关键要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形成小组报告。

三、作业要求针对上述作业内容,提出以下具体要求:1. 预习任务: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并记录下疑问。

2. 视频学习:观看视频时需保持专注,理解视频中讲述的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

3. 阅读资料:阅读资料时需积极思考,将知识内化并做好笔记,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

4. 练习题目:完成题目时需独立思考,理解题目背后的知识点,并确保答案准确。

5. 绘制图表:绘制图表时要注重比例和标注的准确性,尽可能还原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

6.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充分交流观点和想法,形成条理清晰的报告。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和视频学习的完成度及理解程度;2. 阅读资料的笔记和疑问标注情况;3. 练习题目的正确率和解题思路;4. 图表的准确性和美观度;5. 小组讨论报告的条理性和观点的深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和纠正。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盘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诠释地球自转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地球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地球的自转观点、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周期等。

2. 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实验验证。

三、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观点和特点。

2. 地球自转的影响:白昼和黑夜的变化、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等。

3. 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四、教学方法:1. 演讲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

2. 实验观察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加深理解。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想法,增进学生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

2. 讲解:教师介绍地球自转的观点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

3. 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想法,互相交流进修。

5. 总结:教师对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1. 作业一: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文章,包括地球自转的观点、影响和周期等内容。

2. 作业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作业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地球自转的意义和珍爱地球环境展开讨论,并撰写小结报告。

七、评判方式:1. 作业一:评分标准包括文章内容的完备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2. 作业二: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地球的自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地球的自转概念解释;2. 地球自转的影响;3. 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影响;4. 思考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三、作业步骤:1.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视频观看等方式了解地球的自转概念,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地球的自转过程;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3.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如摆放一个小球模拟地球在自转;4.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思考为什么地球的自转如此重要;5.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实验结果和思考,互相交流学习。

四、作业评价:1. 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是否能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2. 分析能力:学生能否深刻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的作用;3. 提问能力:学生是否能够针对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问题,并进行思考;4. 团队合作:学生是否能够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小组展示。

五、作业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在家中观察地球的自转影响,如通过窗户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2. 学生可以用其他材料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来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如使用光线和地球模型。

六、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影响,还能够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第二课时一、课程背景: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的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之一。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可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认识到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2. 理解地球的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以及地球自然规律的变化;3. 掌握地球自转的速度和影响因素;4.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对天文现象、气候和生物的影响;5.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地球--我们的家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地球--我们的家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地球--我们的家园》作业设计方案《地球--我们的故里》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故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依靠于地球。

因此,了解地球的特点、珍爱地球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本次作业设计将以《地球--我们的故里》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奥秘,进修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二、设计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气候、生态等方面;2.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4. 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明白珍爱地球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三、设计内容:1. 地球知识问答:设计一份地球知识问答,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查找信息,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2. 制作地球模型: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地球模型,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等。

3. 环保行动计划: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一份针对学校或社区的环保行动计划,包括垃圾分类、勤俭能源等方面。

4. 地球日记:要求学生每天记录自己对地球的感受和身边环境的变化,并在教室上分享。

5. 地球守护者演讲:让学生扮演地球守护者的角色,发表演讲,呼吁大家一起珍爱地球。

四、设计流程:1. 第一周:进行地球知识问答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2. 第二周:组织学生制作地球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3. 第三周:展示地球模型,让学生互相进修,交流经验;4. 第四周:开展环保行动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环保的重要性;5. 第五周:进行地球日记记录和分享,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6. 第六周:举行地球守护者演讲比赛,评选出优秀演讲者。

五、评判方式:1. 地球知识问答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包括正确率和深度;2. 地球模型制作:评选出最具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3. 环保行动计划:评估学生的计划是否切实可行,能否起到实际效果;4. 地球日记记录:评判学生对环境变化的观察和思考;5. 地球守护者演讲:评选出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演讲者。

1.1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1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及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以学习“地球的自转”为核心理念,安排了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课本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章节,包括自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

2. 视频资料观看:学生需观看一段关于地球自转的科普视频,加深对自转过程的了解。

3. 观察与实验:利用简易的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地球自转过程中光照的变化。

学生需记录下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4. 思考与讨论: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验观察,思考地球自转对气候、昼夜变化以及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影响,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案例分析:收集不同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季节变化等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地理原理。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内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

2. 理论学习部分需在课本上做相关笔记,记录重点知识。

3. 实验部分需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可配以简单图示。

4. 思考与讨论部分需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分的论据支持,小组交流后需有小组总结。

5. 案例分析部分需收集真实案例,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实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3. 小组交流和讨论的活跃度以及小组总结的完整性也将纳入评价范围。

4.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对作业进行修正和完善。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4.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自转速度、周期和方向等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作业设计
课题:《只有一个地球》作业设计
教材来源:学段+学科+教科书(出版社+版次)
内容来源:学段+年级+学科(上或下)+单元
适合对象:年级+班级+学生
设计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
设计时间:
内容: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晶莹蔼资矿赐竭滥胁睹);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抓住文中相关语句,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二、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地球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整理成资料卡。

2、说明方法总结。

读课文内外的说明方法进行总结,完成表格。

说明方法课文中的例子课外书中的例子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下定义
3、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地球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三、评价标准:
1、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整理完善。

2、能准确地总结出相关的例子。

3、小练笔的内容要紧扣课文主题,语言通顺流畅,学着运用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

四、评价与反馈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第一题:新课标指出:要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此题就起到了这样的目的。

第二题:学生在五年级就接触了说明文,在学习《鲸》这一课时认识了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为完成这道题打下了基础。

第三题:学生通过练笔,加深了情感体验,增强了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同时锻炼和发展了书面表达能力。

五、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
1、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网络搜索及时地摘录下来,但从内
容来看,大多数是雷同的。

2、说明方法总结。

对于课文中的例子没有做错的,但课外的例子太少,课外积累内容太少。

3、小练笔。

完成情况良好。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写作。

六、补救或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读书、分析和研究问题。

2、加大课外阅读量。

长期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书籍的世界,并在阅读中健康成
长。

备注:1、标题宋体4号字加粗,正文5号字,如有表格,表格内位宋体5号字。

2、纸质材料一式三份,A4纸打印,页边距位2.5CM为宜。

不加封面,作业设计与设计说明装订在一起。

同时上交电子稿。

设计说明:
第一题: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课本为点,扩大阅读面,大量积累语言。

同时,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业以课文内容为“引子”、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使学习成为自主构建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地学习。

第二题:小学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新课标对此也指定出了量化标准。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能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

通过第二题的积累过程,加深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印象。

第三题: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此项作业是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练笔,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