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名师导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5单元(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导学案第4课

第4课戊戌政变[目标导航]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重点)2.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

2.交锋举措(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

①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稣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3.态势: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细微点拨[思维点拨]1.新旧势力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双方的交锋点是人事安排和军事力量的控制,交锋中新势力处在弱势。

2.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2)谭嗣同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过程(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2)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3)政变后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历史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

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导学案 第1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导学案  第1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目标导航] 1.掌握地理环境对雅典城邦兴起的作用、雅典贵族政治和平民的矛盾。

(重点) 2.了解公元前8世纪后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各自的政治主张。

(重点) 3.认识梭伦当选执政官的因素和改革的必要性。

(难点)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自然环境(1)环境优越:雅典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上,有小块的平原。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富藏优质陶土和大理石。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

2.城邦国家(1)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

(2)机构:设立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3)成员:由贵族和平民两部分构成,平民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

3.社会矛盾表现政治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了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者债经济务奴隶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平民武装暴动结果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概念阐释]城邦又称“城市国家”。

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

[思维点拨]雅典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贵族把持国家政权,压迫、剥削平民。

(2)平民无法参与政权,还受贵族剥削。

(3)工商业奴隶主出现、壮大,要求在政治上获取地位。

二、工商业发展1.前提: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2.表现(1)手工业和造船业取得进步,木器加工、纺织和制革等行业均有所发展。

(2)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3.影响(1)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各派别改革呼声高涨派别阶层主张“平原派”贵族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下层平民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工商业者实行温和的改革[归纳总结]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起源于原始自然经济,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南康二中高二历史选修一体化导学案(1)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南康二中高二历史选修一体化导学案(1)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南康二中高二历史选修一体化导学案(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刘年平【课前诊断】1、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B、从各等级民众抽签产生C、由各等级国民轮流担任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2、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陪审法庭D、建立四百人会议3、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4、雅典贵族制政治时代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是()A.公民大会 B.四百人议事会C.战神山议事会 D.公民法庭5、梭伦改革后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A.四百人议事会 B.五百人议事会C.公民大会 D.公民法庭6、他说:“轻罪理当处死,至于更大的罪还找不到比死刑更重的刑罚。

”他是指()A、古希腊政治家德拉古B、埃及统治者阿里C、中国古代改革家卫鞅D、北魏皇帝孝文帝7、梭伦改革发生在()A、公元前6世纪晚期B、公元前6世纪初期C、公元前5世纪晚期D、公元前5世纪初期8、公元7世纪左右雅典社会更为尖锐的矛盾是()A、平民与贵族B、农民与地主C、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D、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9、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10、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的阐述,不正确的()A、残酷的剥削和政治上的无权导致平民与贵族的阶级矛盾激化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西部邻邦麦加拉乘机征服距雅典海岸仅一英里的萨拉斯岛D、梭伦走上政治舞台,当选首席执政官3、关于梭伦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A、根本目的是稳定雅典社会秩序,壮大雅典城邦实力B、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C、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D、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社会矛盾4.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5、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A、奴隶主和奴隶B、贵族和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D、农民和手工业者6、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A、废除债务奴隶制B、设民众法庭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7、下列关于梭伦政治改革说法正确的是()A、把雅典公民分为四级,第一等级称为双牛级,可以担任执政官B、在新的社会分层的基础上,梭伦创立了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也有当选资格C、为了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梭伦组建了民众法庭,并实行陪审员制度D、在梭伦政治改革后,雅典官员都能根据职务高低领取报酬8、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利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9、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①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消灭了债务奴隶制③下层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10、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使普通平民能参与政治11、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知识疏理】一、归纳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梭伦改革的措施三、对梭伦改革的评价1、积极意义2、局限性1-10 BABCCABACD11、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选修一专题二第二节学案.docx

人民版高中选修一专题二第二节学案.docx

历史选修一专题二第一节《“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案2014-12-10★预习填空一、大变革时代1.经济上(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來,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原先役使奴隶在土地上_____ 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2)新开垦的土地不受国家的管理和控制,逐步得到认可。

2.政治上(1)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不断要求___________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2)魏、楚的变法: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楚国起用魏国旧臣进行变法。

3.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1.立志变法(1)商鞅:原名公孙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

(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

(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下“求贤令”,商鞅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了秦国。

(4)商鞅到秦国后:商鞅以 __________ 之术游说秦孝公,商鞅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2.取信于民“ ___________ ”在秦国引起轰动。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_____________ ,正式实行变法。

三、强国之术1.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措施发展 ___________ 和厉行“法治”。

3.变法内容(1)第一次(公元前356年):①实行_____ 、连坐制度,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②奖励耕织,重农_______ 。

③奖励_______ ,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公元前350年):①废_____________ ,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1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第1课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重点精讲]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1)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备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2)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历史认识]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概念阐释]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归纳总结]庆历新政的特点(1)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涉及官员选拔与任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导学案 第3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导学案 第3课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目标导航] 1.了解梭伦改革后,雅典民主政治继续发展的概况。

(重点) 2.理解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奠基作用。

(重点) 3.分析梭伦改革的局限性。

(难点) 4.探究梭伦改革的特点、原因与评价。

(难点)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1.梭伦出走(1)原因①客观原因:a.梭伦改革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根本矛盾,梭伦成为矛盾的焦点。

b.下层平民因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广泛参政议政的愿望未能充分实现,也有许多抱怨。

②主观原因:梭伦拒绝在雅典建立僭主政治。

(2)概况:梭伦离开雅典,到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漫游。

2.僭主政治的建立(1)背景:梭伦出走后,雅典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①“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山地派”不满足梭伦的改革措施,要求进一步推行改革。

③“海岸派”继续拥护梭伦的新政策,但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消除纷争。

(2)建立: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建立了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

(3)措施: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

[概念阐释]僭主政治:用武力夺取政权而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

其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

[易错提醒]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旧秩序的复辟。

他事实上保护了梭伦改革的成果,以独裁的形式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1.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1)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城邦。

(2)政治上: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①“解负令”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③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1)形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2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2课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目标导航] 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重点) 2.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3.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难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思维点拨]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线,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萌发: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思维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学案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学案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目标定位·明考向明确考向把握主线 考纲要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次重要改革。

从类型上看: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转型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

三次改革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整合·理思路 一、梭伦改革 1.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矛盾的尖锐。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2.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3.主要措施及影响(1)颁布“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3)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4.评价(1)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不彻底。

(3)意义: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 从政权建立、社会矛盾激化、民族融合、统治者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认识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得出“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

2.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调整生产关系的表现,体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 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通过对史料的解释和描述,运用史论结合和比较的学习方法,从整体上概括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及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作用,认同先进文化的“征服”力量。

4. 从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措施全面性、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信心及民族融合等因素,理解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认识到改革成功与否,与人民支持、统治者改革决心是有关联的。

高效课堂史料研析史料阅读: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行,下孟翻)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问题设置:(1)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种土地制度?其实质与影响如何?(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分析参考:近年来,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对史料阅读与史料运用的能力,即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信息处理并运用材料的能力。

本段材料选自《资治通鉴》,考生可以泛读材料,再对照问题进行二次阅读,达到理解文献提供的材料和问题思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第(1)问比较简单,回答土地制度的名称、实质、影响。

第(2)问的难度大些,要求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鼓励农耕的措施。

答案:(1)北魏均田制。

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并从事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2)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达标训练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材料三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元禧传》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姓氏。

这些措施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2)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答案:(1)商鞅变法: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潮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影响: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3)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解析:本题第(1)问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社会风俗变革入手,考查对社会经济、民族融合和政治统治的影响,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第(2)问“措施”要紧扣材料来回答,注意材料中的“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和改穿汉服。

第(3)问谈谈风俗变革的重要性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

第(1)(2)问从孝文帝改革是以不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前提,实质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来作答。

第(3)问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三点措施。

第(4)问是对均田令的评价,可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归纳。

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材料四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颍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颍阳郑懿女。

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引自新课标教材选修1《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中体现的共同的文化特征。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普遍推行均田制,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易汉服、说汉语,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特征:汉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主观动机: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客观效果:恢复和发展北方农耕经济,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共同的文化特征指这些措施文化取向的共同点,即向汉族学习先进的文化。

第(2)问“主观动机”即改革的根本目的,“客观效果”即改革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材料二《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江统《徙戎论》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实施均田令的前提条件?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3)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答案:(1)前提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积极影响: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