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氮 磷 砷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氮、磷、砷一、是非题1在N2分子轨道能级顺序中,σ2p的能量

第十六章氮、磷、砷一、是非题1在N2分子轨道能级顺序中,σ2p的能量

第十六章氮、磷、砷一、是非题1. 在N2分子轨道能级顺序中,σ2p的能量比π2p高,因此,N2参加反应时,应首先打开σ键,而不是π键。

2. 白磷分子式为P4,几何构型为四面体,每个磷原子的3s、3p轨道都发生了sp3杂化。

3. NO2-和O3互为等电子体;NO3-和CO32-互为等电子体;HSb(OH)6、Te(OH)6、IO(OH)5互为等电子体。

4. 用棕色环反应鉴定NO2-和NO3-时,所需要的酸性介质是一样的。

5. 固体的五氯化磷,实际上是离子化合物[PCl4]+[PCl6]-。

二、选择题1. 用煤气灯火焰加热硝酸盐时,可分解为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的是A.硝酸钠B.硝酸锂C.硝酸银D.硝酸铯2. 有关H3PO4、H3PO3、H3PO2不正确的论述是A.氧化态分别是+5,+3,+1B. P原子是四面体几何构型的中心C.三种酸在水中的离解度相近D. 都是三元酸3.将NO2气体通入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应该是:A NaNO3、NaNO2、H2OB NaNO3、NaNO2C NaNO3、H2OD NaNO2、H2O4. P4O6称为三氧化二磷,它可以:A.溶解于冷水中,生成H3PO3B.溶解于冷水中,生成H3PO4C.溶解于热水中,生成H3PO3D.以上都不对5.以下含氧酸中,二元酸是:A 焦磷酸B 次磷酸C 亚磷酸D 正磷酸6.HNO2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水溶液中:A 不分解为HNO3和NOB 不能全部电离C 不作为氧化剂D 不作为还原剂7.磷的单质中,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是:A.红磷B.白磷C.黑磷D.黄磷8.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存在π34的是:A. SO2B. NO2-C. HNO3D. NO3-9.关于五氯化磷(PCl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由氯与PCl3反应制得B.它容易水解生成磷酸(H3PO4)C.它在气态时很稳定D.它的固体状态是结构式为[PCl+][PCl6-]的晶体410.下列含氧酸中属于三元酸的是A.H3BO3B.H3PO2C.H3PO3D.H3AsO411. 既能溶于Na2S又能溶于Na2S2的硫化物是A. ZnSB.As2S3C. HgSD. CuS12. 在NaH2P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后主要产物是A. Ag2OB. AgH2PO4C. Ag3PO4D. Ag2HPO413. 对于H2O2和N2H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二元弱酸B.都是二元弱碱C.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 都可与氧气作用14、硝酸盐热分解可以得到单质的是A、AgNO3B、Pb(NO3) 2C、Zn(NO3) 2D、NaNO315、关于五氧化二磷的化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的分子式是P4O10B、它容易溶于水,最终生成磷酸C、它可用作高效脱水剂及干燥剂D、它在常压下不能升华16、关于PCl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B、在潮湿的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C、遇干燥氧气,生成氯氧化磷(POCl3)D、遇干燥的氯气,生成PCl517、欲使含氧酸变成对应的酸酐,除了利用加热分解外,一般采用适当的脱水剂,要将高氯酸变成其酸酐(Cl2O7)一般采用的脱水剂是( )A、发烟硝酸B、发烟硫酸C、五氧化二磷D、碱石灰18、对于白磷来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以单键结合成P 4四面体B. 键角为75度C. 键的张力很大D. 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19、下列物质易爆的是()(A) Pb(NO3)2(B) Pb(N3)2(C) PbCO3 (D) KMnO420、将NCl3通入碱性溶液,其水解产物是()(A) NH3和ClO-(B) NH3和Cl-(C)NO-和Cl-(D)NH4+和Cl-221、PCl3和水反应的产物是()(A) POCl3和HCl (B) H3PO3和HCl(C) H3PO4和HCl (D) PH3和HClO22、二氧化氮溶解在NaOH溶液中可得到()(A) NaNO2和H2O (B) NaNO2,O2和H2O(C) NaNO3,N2O5和H2O (D) NaNO3,NaNO2和H2O23、有关H3PO4、H3PO3、H3PO2不正确的论述是()(A) 氧化态分别是+5,+3,+1 (B) P原子是四面体几何构型的中心(C) 三种酸在水中的离解度相近(D) 都是三元酸24、实验室中白磷是浸泡在()中;金属钠是浸泡()中。

氮磷砷实验报告

氮磷砷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砷三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2. 探究氮、磷、砷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及对生物的影响。

3. 学习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化学实验素养。

二、实验原理氮、磷、砷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元素,但过量或缺乏都会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本实验通过模拟环境条件,观察氮、磷、砷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滴定管、锥形瓶、容量瓶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铵、磷酸二氢钠、三氧化二砷、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3. 实验材料:藻类、土壤、水样等。

四、实验方法1. 氮、磷、砷的化学性质实验(1)取一定量的氯化铵,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有氨气产生。

(2)取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钠,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3)取一定量的三氧化二砷,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有砷化氢气体产生。

2. 氮、磷、砷对生物的影响实验(1)藻类实验:将藻类放入含有不同浓度氮、磷、砷的溶液中,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

(2)土壤实验:将土壤样品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氮、磷、砷溶液,观察土壤的性质变化。

(3)水样实验:取一定量的水样,测定其中氮、磷、砷的含量,分析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磷、砷的化学性质实验结果(1)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氨气。

(2)磷酸二氢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沉淀。

(3)三氧化二砷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砷化氢气体。

2. 氮、磷、砷对生物的影响实验结果(1)藻类实验:低浓度的氮、磷、砷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而高浓度则会抑制藻类的生长。

(2)土壤实验:低浓度的氮、磷、砷有利于土壤肥力,而高浓度则会破坏土壤结构。

(3)水样实验:水样中氮、磷、砷含量越高,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越大,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六、实验结论1. 氮、磷、砷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元素,但过量或缺乏都会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2. 氮、磷、砷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复杂,对生物的影响较大。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铋)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铋)

第15章氮族元素(氮磷砷锑铋) 氮 1. 铵根与亚硝酸根:NH4++NO-△N2↑+2H2O2. 亚硝酸钠与浓硝酸:NaNO2(g)+2HNO3(浓)=2NO2↑+NaNO3+H2O3. 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2NO2+2NaOH=NaNO2+NaNO3+H2O4. 亚硝酸钠受热分解:2NaNO2△Na2O+NO2↑+NO↑5. 氨气与氧化铜:2NH3+3CuO△N2+3Cu+3H2O6. 2NH2OH+2AgBr=N2+2Ag+2HBr+2H2O7. 叠氮化铅受热分解:Pb(N3)2△Pb+3N28. 金与王水:Au+HNO3+4HCl=HAuCl4+NO+2H2O9. 铂与王水: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10. 硝酸与磷:3P4+20HNO3+8H2O=12H3PO4+20NO11. H3PO2+4AgNO3+2H2O=4Ag↓+H3PO4+4HNO312. 2AsH3+12AgNO3+3H2O=As2O3+12HNO3+12Ag↓13. 浓硝酸与三氧化二锑:Sb2O3+4HNO3(浓)+H2O=2H3SbO4+4NO2↑14. 二氧化氮与水:3NO2+H2O=2HNO3+NO15. 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2NO2+2NaOH=NaNO3+NaNO2+H2O16. 亚硝酸根与高锰酸根:2MnO4-+5NO2-+6H+=2Mn2++5NO3-+3H2O17. 亚硝酸与碘离子:2HNO2+2I-+2H+=I2+2NO↑+2H2O18. 亚硝酸根与碘酸根:2IO3-+5NO2-+2H+=I2+5NO3-+H2O19. 硝酸与一氧化氮:2HNO3+NO=3NO2+H2O20. 一氧化氮与硫酸亚铁:NO+FeSO4=Fe(NO)SO421. 硝酸钠分解:2NaNO3△2NaNO2+O2↑22. 硝酸钾分解:2KNO3=2KNO2+O2↑23. 硝酸锂分解:4LiNO3=2Li2O+4NO2↑+O2↑24. 硝酸铅分解:2Pb(NO3)2=2PbO+4NO2↑+O2↑25. 硝酸铋分解:4Bi(NO3)3=2Bi2O3+12NO2↑+3O2↑26. 硝酸银分解:2AgNO3=2Ag+2NO2↑+O2↑27. 硝酸亚铁分解:4Fe(NO3)2=2Fe2O3+8NO2↑+O2↑28. 氮气与氢气: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29. 氮气与氧气:N2+O放电2NO30. 氮气与锂:N2+6Li△2Li3N31. 氮气与镁:N2+3Mg△Mg3N232. 铬酸铵受热分解:(NH4)2Cr2O7△N2↑+Cr2O3+4H2O33. 氨气与溴:8NH3+3Br2(aq)=N2↑+6NH4Br34.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2NH4Cl+Ca(OH)2△CaCl2+2NH3↑+2H2O35. 氮化镁与水:Mg3N2+6H2O=3Mg(OH)2+2NH3↑36. 液氨与钠:2NH3(l)+2Na=2NaNH2+H2↑37. 氨气与硫酸:2NH3+H2SO4=(NH4)2SO438. 氨气与镁:2NH3+3Mg△Mg3N2+3H239. 氨气与光气:4NH3+COCl2=CO(NH2)2+2NH4Cl40. 氨气与亚硫酰氯:4NH3(aq)+SOCl2=SO(NH2)2+2NH4Cl41. 氨水与氯化汞:2NH3(aq)+HgCl2=Hg(NH2)Cl+NH4Cl42. 氨气与氧气:4NH3+3O点燃6H2O+2N243. 4NH3+5O2Pt 燃烧4NO+6H2O44. 亚硝酸铵分解:NH4NO2△N2↑+2H2O45. 硝酸铵受热分解:NH4NO3△N2O↑+2H2O46. 硝酸铵高温分解:2NH4NO高温2N2↑+O2↑+4H2O47. 碳酸氢铵分解:NH4HCO3△NH3↑+CO2↑+H2O48. 氯化铵分解:NH4Cl△NH3↑+HCl↑49. 硫酸铵分解:(NH4)2SO4△2NH3↑+H2SO450. 磷酸铵分解:(NH4)3PO4△3NH3↑+H3PO451. 氨气与次氯酸跟:2NH3+ClO-=N2H4+Cl-+H2O52. 尿素与次氯酸钠:CO(NH2)2+NaClO+2NaOH=N2H4+NaCl+Na2CO3+H2O53. 联氨分解:N2H催化剂N2↑+2H2↑54. 联氨分解:3N2H4催化剂N2↑+4NH3↑55. 联氨与溴化银:4AgBr+N2H4(aq)=4Ag+N2↑+4HBr56. 联氨与二氧化氮:2N2H4(aq)+2NO2=3N2+4H2O57. 联氨与过氧化氢:N2H4(aq)+2H2O2=N2↑+4H2O58. 2NH2OH(aq)+2AgBr=2Ag+N2↑+2HBr+2H2O59. 2NH2OH(aq)+4AgBr=4Ag+N2O↑+4HBr+H2O60. 联氨与亚硝酸:N2H4(aq)+HNO2=HN3+2H2O61. 硝酸钠与氨基钠:NaNO3+3NaNH2175℃NaN3+3NaOH+NH3↑62. 氧化氮与氨基钠:N2O+2NaNH2190℃NaN3+NaOH+NH3↑63. 硝酸铵受热分解:NH4NO3△N2O↑+2H2O64. 稀硝酸与铜:8HNO3+3Cu=3Cu(NO3)2+2NO↑+4H2O65. 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NO+NO2低温N2O366. 三氧化二氮分解:N2O3=NO+NO267. 硝酸与五氧化二磷:6HNO3+P2O5=3N2O5+2H3PO468. 二氧化氮与臭氧:2NO2+O3=N2O5+O269. 二氧化氮与一氧化氮与水:NO2+NO+H2O冰水2HNO270. 二氧化氮与一氧化氮:NO2+NO+2OH-冰水2NO2-+H2O71. 硝酸钠与铅粉:NaNO3+Pb(粉)高温PbO+NaNO272. 亚硝酸根与氢离子:HNO2+H+=NO++H2O73. 2INO=2NO↑+I274. 亚硝酸分解:2HNO2=N2O3↑+H2O75. 亚硝酸分解:3HNO2=HNO3+2NO↑+H2O76. 硝酸银分解:AgNO2>140℃Ag+NO2↑77. 一氧化氮与氧气:2NO+O2=2NO278. 二氧化氮与水:3NO2+H2O=2HNO3+NO79. 硝酸分解:4HNO3△2H2O+4NO2↑+O2↑80.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81. 4HNO3(浓)+Hg=Hg(NO3)2+2NO2↑+2H2O82. 8HNO3(稀)+6Hg=3Hg2(NO3)2+2NO↑+4H2O83. 10HNO3(较稀)+4Zn=4Zn(NO3)2+N2O↑+5H2O84. 10HNO3(极稀)+4Zn=4Zn(NO3)2+NH4NO3+3H2O85. 4HNO3(浓)+3Sn=3SnO2↓+4NO↑+2H2O86. 5HNO3+3Sb+8H2O△3H[Sb(OH)6]+5NO↑87. 浓硝酸与硫:2HNO3(浓)+S=H2SO4+2NO↑88. 浓硝酸与磷:5HNO3(浓)+3P+2H2O△3H3PO4+5NO↑89. 硝酸汞分解:Hg2(NO3)2100℃2HgO+2NO2↑90. 硝酸锰分解:Mn(NO3)2△MnO2+2NO2↑91. 硝酸铵分解:NH4NO3>200℃N2O↑+2H2O92. 2NH4NO3>300℃2N2↑+O2↑+4H2O93. 六水硝酸镁分解:Mg(NO3)2·6H2O△Mg(OH)NO3+HNO3+5H2O94. 二水硝酸铜分解:Cu(NO3)2·2H2O△Cu(OH)NO3+HNO3+H2O95. 碱式硝酸铜分解:Cu(OH)NO3△CuO+HNO396. 氯化铵与氯气:NH4Cl(aq)+3Cl2=NCl3+4HCl97. 三氯化氮与水: NCl3+3H2O=NH3+3HClO98. 氨气与氟气:4NH3+3F2CuNF3+3NH4F99. 三氟化氮与水:2NF3+3H2O(g)火花NO+NO2+6HF磷 1. 磷与溴:2P+3Br2+6H2O=6HBr+2H3PO32. 磷与硝酸:3P4+20HNO3+8H2O=12H3PO4+20NO3. 次磷酸与硝酸银:H3PO2+4AgNO3+2H2O=4Ag↓+H3PO4+4HNO34. 三氯化磷与氧气:2PCl3+O2=2POCl35. 次磷酸与氢氧化钠:H3PO2+NaOH=NaH2PO2+H2O6. 亚磷酸与氢氧化钠:H3PO3+2NaOH=Na2HPO3+2H2O7. 磷与氧气:P4+3O2=P4O68. 磷与水:P4+6H2OHI2H3PO3+2PH39. 磷与氯气:P4+6Cl2=4PCl310. 磷化氢与氯气:PH3+3Cl2=PCl3+3HCl11. 三氧化二磷与氧气:P4O6+2O2=P4O1012. 三氧化二磷与水:P4O6+6H2O(冷)=4H3PO313. 三氯化磷与水:PCl3+3H2O=H3PO3+3HCl↑14. 三氯化磷与氯气:PCl3+Cl2=PCl515. 亚磷酸与过氧化氢:H3PO3+H2O2=H3PO4+H2O16. 五氧化二磷与水:P4O10+6H2O=4H3PO417. 五氯化磷与水:PCl5+4H2O=H3PO4+5HCl18. 磷酸根与银离子:3Ag++PO43-=Ag3PO4↓(黄色)19. 2Ca3(PO4)2+6SiO2+10C1100~1450℃6CaSiO3+P4+10CO↑20. 磷与氢氧化钠:4P+3NaOH+3H2O△3NaH2PO2+PH3↑21. 磷与浓硝酸:3P+5HNO3(浓)+2H2O△3H3PO4+5NO↑22. 磷与硝酸铜:2P+5CuSO4+8H2O=5Cu+2H3PO4+5H2SO423.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24. 磷化钙与水:Ca3P2+6H2O=3Ca(OH)2+2PH3↑25. PH4I+NaOH(aq)=NaI+H2O+PH3↑26. 磷与氯气2P+3Cl点燃2PCl327. 磷化氢与硫酸铜:8CuSO4+PH3+4H2O=H3PO4+4H2SO4+4Cu2SO428. 磷化氢与硫酸亚铜:4Cu2SO4+PH3+4H2O=H3PO4+4H2SO4+8Cu↓29. 磷化氢与硫酸亚铜:3Cu2SO4+2PH3=3H2SO4+2Cu3P↓30. 磷化氢与氧气:PH3+2O250℃H3PO431. 五氧化二磷与水:P4O10+6H2O加热HNO34H3PO432. 磷酸钙与硫酸:Ca3(PO4)2+3H2SO4=3CaSO4+2H3PO433. 2H3PO强热H2O+H4P2O7 (焦磷酸)34. 3H3PO强热2H2O+H5P3O10 (三磷酸)35.nH3PO强热nH2O+(HPO3)n (偏磷酸)36. nH3PO4=(n-1)H2O+H n+2P n O3n+1 (链状多磷酸)37. nH3PO4=nH2O+(HPO3)n (环状多磷酸)38. 焦磷酸与水:H4P2O7+H2O=2H3PO439. 磷酸二氢钠分解:2NaH2PO4170℃H2O+Na2H2P2O740. nNa2H2P2O7625℃nH2O+Na2n(PO3)2n41. 磷酸氢二钠分解:2Na2HPO4△H2O+Na4P2O742. NaH2PO4+2Na2HPO4△2H2O+Na5P3O1043. 磷与氢氧化钠:P4+3NaOH(热浓)+3H2O=3NaH2PO2+PH3↑44. H2PO2-+2Ni2++6OH-=PO43-+2Ni↓+4H2O45. 亚磷酸分解:4H3PO3△3H3PO4+PH3↑46. 亚磷酸与热水:P4O6+6H2O(热)=PH3↑+3H3PO447. 三氯化磷与乙醇:PCl3+3C2H5OH=P(C2H5O)3+3HCl↑48. 五氯化磷与水:PCl5+H2O=POCl3+2HCl↑49. 次磷酸与氢氧化钠:H3PO2+NaOH=NaH2PO2+H2O砷 1. 砷化氢与硝酸银:2AsH3+12AgNO3+3H2O=As2O3+12HNO3+12Ag↓2. 三硫化二砷与氢氧化钠:As2S3+6NaOH=Na3AsO3+Na3AsS3+3H2O3. 三硫化二砷与硫化钠:As2S3+3Na2S=2Na3AsS34. 2Na3AsS4+6HCl=As2S5↓+3H2S+6NaCl5. 砷化氢受热分解:2AsH3△2As+3H26. 砷化钠与水:Na3As+3H2O=AsH3↑+3NaOH7. 三氧化二砷与锌:As2O3+6Zn+12HCl(aq)=2AsH3↑+6ZnCl2+3H2O8. 砷与次氯酸钠:2As+5NaClO+3H2O=2H3AsO4+5NaCl9. 砷化氢与氧气:2AsH3+3O自燃As2O3+3H2O10. NaH2AsO3+4NaOH(aq)+I2=Na2AsO4+2NaI+3H2O11. H3AsO4+2HI(aq)=H3AsO3+I2+H2O12. 三硫化二砷与硫化钠:As2S3+3Na2S(aq)=2Na3AsS313. 五硫化二砷与硫化钠:As2S5+3Na2S(aq)=2Na3AsS414. 三硫化二砷与氢氧化钠: As2S3+6NaOH(aq)=Na3AsO3+Na3AsS3+3H2O15. As2S3+2Na2S2(aq)=As2S5+2Na2S16. 2Na3AsS3+6HCl(aq)=As2S3↓+3H2S↑+6NaCl17. 砷与浓硝酸:As+5HNO3(浓)=H3AsO4+5NO2↑+H2O锑 1. 五硫化二锑与氢氧化钠:4Sb2S5+24NaOH=3Na3SbO4+5Na3SbS4+12H2O2. 三氧化二锑与浓硝酸:Sb2O3+4HNO3(浓)+H2O=2H3SbO4+4NO2↑3. 三硫化二锑与氧气:2Sb2S3+9O2△2Sb2O3+6SO24. 三硫化二锑与碳:Sb2O3+3C△2Sb(g)+3CO(g)5. 锑离子与氢氧根离子:Sb3++6OH-=SbO33-+3H2O6. 三氯化锑与水:SbCl3+H2O=SbOCl↓+2HCl7. 三硫化二锑与铁:Sb2S3+3Fe高温2Sb+3FeS8. SbO33-+3Zn+9H+=SbH3+3Zn2++3H2O9. 锑化氢分解:2SbH3=2Sb+3H210. 三硫化二锑与硫化钠:Sb2S3+3Na2S(aq)=2Na3SbS311. 五硫化二锑与硫化钠:Sb2S5+3Na2S(aq)=2Na3SbS412. 三硫化二锑与氢氧化钠:Sb2S3+6NaOH(aq)=Na3SbO3+Na3SbS3+3H2O13. 三硫化二锑与盐酸:Sb2S3+12HCl(aq)=2H3SbCl6+3H2S↑14. 2(NH4)3SbS4+6HCl(aq)=Sb2S5↓+3H2S↑+6NH4Cl15. 三硫化二锑与浓硝酸:Sb2O3+4HNO3(浓)+H2O=2H3SbO4+4NO2↑铋 1. 三氯化铋与水:BiCl3+H2O=BiOCl↓+2HCl2. 氢氧化铋与氯气:Bi(OH)3+Cl2+3NaOH(aq)=NaBiO3+2NaCl+3H2O3. 铋酸钠与锰离子:5NaBiO3+2Mn2++14H+=5Bi3++2MnO4-+5Na++7H2O4. 三硫化二铋与氧气:2Bi2S3+9O2△2Bi2O3+6SO25. 三氯化铋与氯气:BiCl3+Cl2+6NaOH(aq)=NaBiO3↓+5NaCl+3H2O6. 铋离子与氢氧根离子:Bi3++3OH-=Bi(OH)3↓7. 铋离子与锡离子:3Sn2++2Bi3++18OH-=2Bi↓+3[Sn(OH)6]2-8. 硝酸铋分解:4Bi(NO3)3=2Bi2O3+12NO2↑+3O2↑9. 硝酸铋与水:Bi(NO3)3+H2O=BiONO3↓+2HNO310. 铋与浓硝酸:Bi+6HNO3(浓)=Bi(NO3)3+3NO2↑+3H2O11. 氢氧化铋与氯气:Bi(OH)3+Cl2+3NaOH(aq)=NaBiO3+2NaCl+3H2O12. 三硫化二铋与盐酸:Bi2S3+6HCl(aq)=2BiCl3+3H2S↑。

无机化学唐慧安第十六章氮磷砷

无机化学唐慧安第十六章氮磷砷
2MnO4-+10N2H5++6H+===10NH4++5N2↑+2Mn2++8H2O N2H5++HNO2===HN3+H++2H2O(特殊反应)
氮的氢化物
四、羟氨(NH2OH) 羟氨可看成是氨分子内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 行生物,N的氧化态是-I,纯羟氨是无色固体,熔点 305K,不稳定,在288K以上便分解为NH3、N2和H2O 3NH2OH===NH3↑+N2↑+3H2O 4NH2OH==2NH3+N2O+3H2O(部分按此式分解) 羟氨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比较稳定,显弱碱性(比联氨 还弱)。 NH2OH+H2O===NH3OH++OH- Kb=6.610-9(298K) 它与酸形成盐,如:[NH3OH]Cl和(NH3OH)2SO4。 羟氨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但它主要用作还原剂。 羟氨与联氨作为还原剂的优点,一方面是它们具有强 的还原性,另一方面是它们的氧化产物主要是气体(N2, N2O,NO),可以脱离反应体系,不会给反应体系带来 杂质。
16-3-1 单质磷 16-3-2 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16-3-3 磷的含氧化合物
16-4 砷
16-4-1 单质 16-4-2 砷的化合物
元素的基本性质
在非金属化学中,氮族元性质的变化基本上是规律
的,是由典型非金属氮到典型金属铋的一个完整过渡,
因此往往被选为系统研究的对象。周期系第VA族元素, 包括了氮(Nitrogen)、磷(Phosphorus)、砷(Arsenic)、
元素的基本性质
从N到Bi,+V氧化态的稳定性递减,而+Ⅲ氧化态的稳 定性递增。 +V氧化态的氮是较强的氧化剂。除氮外从磷到铋+V

氮(N) 磷(P) 砷(As) 锑(Sb) 铋(Bi) 非↓(氧,得) 金↑(还,失).

氮(N) 磷(P) 砷(As) 锑(Sb) 铋(Bi) 非↓(氧,得) 金↑(还,失).
10.38.4g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待铜完全反应完 后,共收集到22.4L气体,求反应中消耗的硝酸的物 质的量 11.CuS与HNO3反应生成物中有Cu2+、H2SO4,若反应 中CuS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4,还原产物是
12.下列离子组能够共存的是 A.H+、K+、Fe2+、NO3- B.H+、I-、K+、NO3C.H+、Cl-、Na+、NO3- D.Ba2+、SO32-、H+、NO3-
氮 族 元 素(VA)
氮(N) 磷(P) 砷(As) 锑(Sb) 铋(Bi)
非↓(氧,得)
RH3:稳定性↓ R2O5
金↑(还,失)
H2O
HRO3、H3RO4 :酸性↓


O2


Cu+稀HNO3
O2 H2O(+O2) △ H2 O2 NH3· H2O H O NH3 N2 NO H O NO2 △or光 HNO3 2 2 HCl Ca(OH)2 Cu、C+浓HNO3 +H2O+O2
2.4Zn+ 10HNO3= 4Zn(NO3)2+
NH4Nபைடு நூலகம்3+ 3H2O
KIO3+ 3H2SO4= 3 K2SO4+ 3 I2+ 3 H2O
4.2MnO4-+ 5H2S+ 6 H+= 2Mn2++ 5S+ 8 H2O 5.NH4Cl溶液与饱和NaNO2溶液共热制备N2: NH4Cl+NaNO2=N2+NaCl+2H2O 6.NO、NO2会污染环境,现有氨催化还原法将它们转 化为无毒的气体 6NO2+8NH3=7N2+12H2O 6NO+4NH3=5N2+6H2O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
O

O N O 气态 N O

O
2. 亚硝酸及其盐 nitrous acid and nitrite
• HNO2极不稳定,只能以稀溶液存在于冷水中。
HNO2— N2O3 + H2O — H2O + NO + NO2
• HNO2的酸性比醋酸稍强: Ka = 7.1×10–4 • 亚硝酸盐比亚硝酸稳定得多,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的亚硝酸盐为稍带黄色的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但重金属的亚硝酸盐不太稳定。如AgNO2不到 100℃就分解了。 • 亚硝酸盐有毒,为致癌物质。
2. 亚硝酸及其盐
• 亚硝酸及其盐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但 以氧化性为主。
AӨ(HNO2/NO) = 0.98V AӨ(NO3–/HNO2) = 0.94V
例 2NO2– + 2I– +4H+= 2NO + I2 +2H2O 2MnO4– + 5NO2– +6H+ = Mn2+ + 5NO3– +3H2O
硝酸及硝酸盐
⑵硝酸的性质
绝大多数金属可以同硝酸反应,有三种 情况:
① 发生钝化: Fe Cr Al 在冷的浓硝酸中钝化。 ② 被氧化成水合氧化物或含氧酸: Sn Sb W Mo可被浓硝酸氧化为水合 氧化物或含氧酸。 ③生成硝酸盐 其余情况下均生成硝酸盐
硝酸及硝酸盐
⑵硝酸的性质
• 硝酸的还原产物也比较复杂
• NH4+离子半径与K+、 Rb+相近,所以铵盐在晶 形、溶解性、形成复盐等方面与钾盐铷盐类似。
• NH4+的鉴定
①气室法 用pH试纸检验加热碱性溶液所产生的气体 ② 用奈斯勒(Nessler)试剂 奈斯勒试剂为KI与 HgI2的 混合溶液加KOH的强碱性溶液,其中存在有[HgI4]2– 离子。

16氮磷砷

16氮磷砷

由此反应可 知NO2是一 种混合酸酐
质 总反应是:
3NO2+H2O=2HNO3+NO
这就是工业制备硝酸的重要反应。
NO2是一种强氧化剂。碳、硫、磷等在NO2中容易 起火燃烧,它和许多有机物的蒸气混合可形成爆
炸性气体。
三、亚硝酸及其盐
结构:
N:sp2杂化后
π

制备:NaNO2 H2SO 4 冷 NaHSO 4 HNO2
N2: [KK(2s)2 (*2s)2 ( 2P)4 ( 2P)2]
结构式:N N
由于N2分子中存在叁键N≡N,所以N2分子具有很大 的稳定性,将它分解为原子需要吸收946 kJ•mol-1的 能量。N2分子是已知的双原子分子中最稳定的。
主要反应
加热加压催化剂
N2+3H2===========2NH3
NO NO2 H2O 冷冻2HNO2
性质:(1)不稳定
2HNO 2 = H2O N2O3 = H2O NO NO 2
(2)弱酸
(蓝色)
HNO2 = H NO2 _
Ka 7.210_ 4
NO+NO2
亚硝酸 (HNO2)
亚硝酸盐 的性质
亚硝酸盐除 黄色的AgNO2不溶于水外,一般 都易溶于水,亚硝酸盐有毒,是致癌物质。
N原子采取sp 杂化,形成一个σ键,一个 π键和一个三电子π键。N的氧化数为+2。 NO共有11个价电子,全部成对是不可能 的,因此NO是一个奇电子分子,是顺磁 性的。
NO是中性氧化物,无色气体,微溶于水,空气中极易与氧
气反应生成棕色的NO2,溶液中容易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 物低温下NO容易形成梯形结构的二聚体N2O2 ,如:
(NH4 )2 Cr2O7 N 2 (g) Cr2O3 (s) 4H2O

第16章氮磷砷

第16章氮磷砷

第16章氮磷砷[教学要求]1.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2.了解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1.氮、磷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氮和磷的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3.As(III) 的氧化还原性4.惰性电子对效应。

[教学难点]磷的不同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惰性电子对效应.[教学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16-1元素的基本性质周期系VA族包括氮、磷、砷、锑、铋五种元素称为氮族元素。

其小半径较小的N和P是非金属元素,而随着原于半径的增大,Sb、Bi过渡为金属元素,处于中间的As为准金属元素。

因此本族元素在性质的递变上也表现出从典型的非金属到金属的一个完整过渡。

价电子构型:ns2np3,与VIIA、VIA两族元素比较,本族元素要获得3个电子形成氧化数为-3的离子是较困难的。

仅仅电负性较大的N和P可以形成极少数为-3的离子型固态化合物Li3N、Mg3N2、Na3P、Ca3P2等。

不过出于N3-、P3-离子有较大的半径容易变形,遇水强烈水解生成NH3和PH3,因此这种离子型化合物只能存在于固态。

本族元素与电负性较小的元素化合时,可以形成氧化数为-3的共价化合物最常见的是氢化物,除N外共它元素的氢化物都不稳定。

主要氧化态:本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相应的VIIA相VIA族元素来得显著,电负性较大的元素化合时主要形成氧化数为+3、+5的化合物。

形成共价化合物是本族的特征。

铋有较明显的金属性,它的氧化数为+3的化合物比+5的稳定。

氮族元素的主要氧化数有-III、+III、+V。

讨论:1、N、P主要为+5。

若空间许可,N、P都形成+5氧化态的化合物。

2、Bi主要为+3。

Bi价电子构型:6s24f145d106p3。

在成键时,6p电子易于成键,6s电子不易成键。

惰性电子对效应。

见书693页表21-15。

3、 As、Sb主要为+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特殊生理作用
问 题 16-2.10:请用分子轨道理论比较 NO+,NO,NO-的键长.(B级掌握)
解:由分子轨道理论可知:它们的分子轨道排 布式为: NO+:(σ1S)2(σ*1S)2(σ2S)2(σ*2S)2(σ2Px)2 (π2Py)2(π2Pz)2 NO:(σ1S)2(σ*1S)2(σ2S)2(σ*2S)2(σ2Px)2 (π2Py)2(π2Pz)2(π*2py)1 NO-:(σ1S)2(σ*1S)2(σ2S)2(σ*2S)2(σ2Px)2 (π2Py)2(π2Pz)2(π*2py)1(π*2pz)1 NO+的键级=(6-0)÷2=3; NO的键级=(6-1)÷2=2.5; NO-的键级=(6-2)÷2=2; 因键级越大,则键越强,即键长越短,所以从 NO+,NO到NO-的键长逐渐增大.
2。性质(C级掌握)
(1)不稳定性:只要受到撞击立即爆炸而分解 2HN3==3N2+H2 △rHθ=-593.6kJ· -1 mol (2)弱酸性:为一元弱酸(K=1.9×10-5),与 碱或活泼金属作用生成叠氮化物。 HN3 + NaOH == NaN3 + H2O 2HN3 + Zn == Zn(N3)2 + H2 (3)氧化还原性:它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 HN3的水溶液会发生歧化分解。 HN3 + H20 == NH2OH + N2 结论:氨及其衍生物性质比较(C级掌握) (1)碱性:NH3>N2H4>NH2OH>HN3 (2)还原性:NH3<N2H4<NH2OH
解:
4NH3 + 3O2 == 6H2O + 2N2
2NH3(g) + 2Na == 2NaNH2 + H2(623K)
2NH3 + 3CuO == 3Cu + N2 + 3H2O(加热)
2NH3(g) + Mg == Mg(NH2)2 + H2(加热)
因有如下反应:
3Cl2 + 2NH3 == N2 + 6HCl
第一电离势 (kJ/mol) 第一电子亲合势 (kJ/mol)
1402 -7
1011.8 74
944 77
831.6 101
703.3 100
电 负 性
3.04
2.19
2.18
2.05
2.02
问 题 16-1.1:总结氮族元素在价电子构型,常 见氧化态,电离势,电负性等性质方面的 变化规律(C级掌握) 答案 16-1.2:总结氮族与同周期的卤素和氧 族元素性质的不同(C级掌握) 答案
而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菌实现在常温常压 下进行固氮的方法称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 其基本思路是:从固氮微生物中找出固氨 酶;分离、提纯固氨酶得到它的纯净晶体. 研究其化学结构和它实现固氮的催化作用 机理,人工合成固氨酶或具有催化活性的类 似物,实现一般条件下固氮.
16-2-2 氮的氢化物 一:氨及其盐 1。氨的性质 A。物理性质(略) 问 题 16-2.2:一般市售的浓氨水中氨的质量分数
3.氮上的孤电子对,还容易进入过渡 金属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从 而得到许多类型不同的配合物。
4。N—N单键键能反常地比P—P键的还 小(Why) 5。N也能形成氢键,但H—N…H键的强 度比H—O…H键的要弱。
16-2-1 氮气
一:氮的结构和性质(略)
问 题 16-2.1:什么是固氮?如何使游离态氮 转化成化合态氮?什么是化学模拟生 物固氮?(A级了解)
解:把氮气转变为无机(或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称为氮的固定,简称固氮.固氮的原理就是使N2活 化,削弱N≡N原子间的牢固三重键,使它容易发生 化学反应.削弱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把N2成键轨道 中的电子取走,即减少两个N原子间的电子密度,使 它们的结合减弱;另一办法是向N2的反键轨道中充 填电子,抵销成键效应以削弱N原子间的结合.由于 N2的最高被占轨道(σ2p和π2p)的能量分别为1504kJ· -1和-1614kJ· -1,电子不易被激发,即 mol mol N2难被氧化;同时N2的最低空轨道(π2p*)能量 (788kJ/mol)较高,所以不容易接受电子而被还原. 因此化学法固氮成本均很高.
问 题 16-2.3:写出氨气与氧气混合,或与
Na,CuO,Mg等加热下的反应.并说明工业上为 什么可用氨气来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C 级掌握)
答案 16-2.4:以NH3和H2O作用时质子传递的情况, 讨论NH3,H2O和质子之间键能的强弱;为什 么醋酸在水中是一弱酸,而在液氨中却是强 酸?(A级掌握) 答案
第十六章 氮族元素
§16-1 元素基本性质
§16-2 氮和氮的化合物
§16-3 磷及其化合物
§16-4 砷,锑,铋及其化合物 §16-5 惰性电子对效应
16-1 元素的基本性质 一:氮族元素通性的变化规律
性 质 价电子构型 主要氧化态 共价半径(pm) 氮(N) 2s22p3
±3,±2,± 1,0,+4,+5
解:氮族元素价电子构型为ns2np3, 主要氧化态有-Ⅲ、+Ⅲ和+Ⅴ.电 离势和电负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解:由于氮族元素的电负性均小于同周期相 应的ⅦA,ⅥA族元素,它与卤素或氧,硫反应 主要形成氧化态为+Ⅲ,+Ⅴ的共价化合物; 与氢反应形成氧化态从-Ⅲ到+Ⅲ的共价型氢 化物;因此形成共价化合物是本族元素的特 征。
三:羟氨(NH2OH)
1。结构(B级掌握) 羟氨分子中 的氮原子采用 sp3杂化,氧原 子也采用sp3杂 化,最终形成4 个σ键。其分 子结构见右图
先杂化,再分电子,同时也应注意到电子是包括从其 他原子得到的电子,还有杂化和电子的分配是分开 的。
2。性质(C级掌握)
(1)不稳定性:纯羟氨是无色固体,在 288K以上便分解为NH3、N2和H2O
磷(P) 3s23p3
砷(As) 4s24p3
锑(Sb) 5s25p3
铋(Bi) 6s26p3
70
171 16 13
-3,0, +3,+5 110
212 44 35
-3,0, +3,+5 121
222 58 47
0,+3,+5 0,+3,+5 141
245 76 62
152
96 74
离子半径(pm)M3M3+ M5+
产生的HCl气遇氨气进一步产生白烟NH4Cl, 所以如果有白烟产生,就证明管道漏氯气.
解:酸碱反应: NH3 + H2O == NH4+ + OH因反应是NH3夺取了H2O的H+,说明NH3 与质子之间的键能强于H2O的.因液 氨的碱性强于H2O,则在其作用下醋 酸将由弱酸(在水中)变为强酸.
键能大,所以能夺取
四:叠氮酸(HN3)及其化合物 A。叠氮酸
1。结构(B级掌握)
HN3
N3-
问 题 16-2.8:为什么在N3-中两个N—N键有相 等的键长,而在HN3中两个N—N键的键 长却不相等?(B级掌握) 解:因在N3-中形成了两个π34大π键,因 此两个N—N键有相等的键长.而在HN3中 形成1个π34和1个p-pπ,所以两个N—N 键键长不相等.
(2)弱碱性:它的水溶液比较稳定,显弱 碱性(比联氨还弱).
NH2OH+H2O==NH3OH++OH- K=6.6×10-9 (3)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但主要作强 的还原剂。其优点是其氧化产物主要是气 体(N2,N2O,NO),不会给反应体系带来杂 质。
问 题 16-2.7:为什么在分析化学中经常选 用羟氨做还原剂而不是别的试剂如 Na2S2O3等?(C级掌握) 解:因羟氨是强还原剂,其氧化产物 主要是气体(N2,N2O,NO),不会给 反应体系带来杂质,所以分析化学 中常用做还原剂.
从NH3到AsH3,随着中心原子半径 增大,电负性减小,A-H键极性越弱, 稳定性越差,与H+形成AH4+的能力 减弱,所以碱性减弱.
Hale Waihona Puke 16-2-3 氮的含氧化物
一:一氧化氮(C级掌握)
1。作配体:因NO内存在孤电子对,可同金 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例如与FeSO4溶液形成 棕色可溶性的硫酸亚硝酰合铁(Ⅱ). FeSO4 + NO == [Fe(NO)]SO4
NH4+ + OH- == NH3 + H2O
B。化学性质
(1)都有一定程度的水解。
(2)对热不稳定:固态铵盐加热时极 易分解,一般分解为氨和相应的酸。
16-2.6:从下列的反应总结铵盐分解的规律 性(A级掌握) NH4HCO3 == NH3 + CO2 + H2O (NH4)2SO4 == NH3 + NH4HSO4 NH4NO3 == N2O + 2H2O
约是多少?其摩尔浓度为多少?(C级掌握) 解:一般市售浓氨水的密度为0.88g/cm3, 含氨质量百分比约28%,摩尔浓度约为 15mol/L.
B。化学性质(C级掌握)
(1)还原性:氨能还原多种氧化剂 (Cl2,H2O2,KMnO4等).
(2)取代反应:
HgCl2+2NH3==Hg(NH2)Cl↓(白色)+NH4Cl (3)易形成配合物:如与Ag+,Cu2+,Cd2+, Zn2+,Co2+,Co3+,Ni2+等离子形成稳定的氨 配合物。 (4)弱碱性:为质子碱,也是路易斯碱。
问 题 16-2.5:NH3和NF3都是路易斯碱,哪一 个碱性强?为什么?(A级了解) 解:,因N的电负性大于H,则在NH3中N 原子相对带负电,容易给出孤对电子, 则碱性强.而F的电负性大,NF3中N原 子 相对带正电,难给出电子,所以碱 性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