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晚报叶斑病菌的荧光标记(GFP和DsRed)课件
荧光光谱分析法课件

系间跨越:激发态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非辐射跃迁。 禁阻跃迁,但当能层有较大重叠时S1T1 就可发生系间跨越,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10-6s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的位置? 磷光光谱的位置?
*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 Stokes位移 荧光光谱总是位于物质激发光谱的长波一侧,即荧光波长大于激发光波长的现象。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 振动弛豫、外转换等无辐射跃迁损失了部分能量。
内转移
外转移
系间跨越
振动弛豫
荧光:10-7~10-9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 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
辐射和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中,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层至低相邻振动能层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12s
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电子能级间的等能级的无辐射跃迁。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发生内转换的时间10-13s。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范围一般是多少?
如果一个分子将吸收的光子全部释放,则其量子产率为100%。
*
2.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摘要: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病原物的侵害,其中叶点霉叶斑病是致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本研究对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为防治叶点霉叶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引言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但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叶点霉叶斑病是玉米病害中的一种,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集了不同地区发生叶点霉叶斑病的玉米植株,并从病斑中分离得到病原菌。
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研究。
三、结果经过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确定了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玉米叶点霉属(Setosphaeria)真菌。
该真菌具有典型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
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发现,玉米叶点霉菌的温度适应范围较广,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摄氏度。
pH值对其生长也有一定影响,pH为5~7时生长最佳。
阳光照射对其生长并不利,喜欢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
四、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叶点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叶点霉属真菌,这对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玉米叶点霉菌在温度、pH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上有一定的适应性,这为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 在防治玉米叶点霉叶斑病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种植抗病品种等。
五、结论本研究对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进一步研究该病原菌的基因组和致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六、致谢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实验室成员和相关支持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玉米叶点霉属真菌是导致叶点霉叶斑病的主要病原菌。
该真菌在温度、pH和光照等环境因素上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PPT课件

2、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
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
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
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
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
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
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
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
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
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
13
丝黑穗病 Head smut
发生部位:果穗和雄穗 病斑特征:果穗短粗,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
.
12
▪ 八、玉米丝黑穗病
▪ 1、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 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 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 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 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1
一、玉米大斑病
▪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 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 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 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 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 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 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 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
10
▪ 防治办法。 l.加强检疫 应特别注意不从 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 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2.药剂防治 可 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 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
11
玉米褐斑病
▪ 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 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 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 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 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 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 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 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 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 束残存如丝状。
玉米晚报叶斑病菌的荧光标记(GFP和DsRed)课件

中性
碱性
转化子R4、G2与野生菌株在PDA培养基的菌落直径测量
学习交流PPT
20
❖转化子的产孢量、细胞壁降解酶
产孢量
纤维素降解酶
果胶酶
学习交流PPT
21
❖转化子的粗毒素、致病力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转化子发酵液体培养基的滤液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CK
离体叶片针刺粗毒素后的病斑症状
学习交流PPT
22
转化子粗毒素产生的离体叶片病斑面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转化子接种5 d后寄主的病情指数
菌株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CK
编号
病情 59.6 52.3 30.5 10.7 59.4 53.4 58.2 33.5 56.7 0
指数
学习交流PPT
2.1
G4
1125
157
86%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1980 hypothetical XM_00159491
protein (SS1G_04048) partial mRNA
.1
学习交流PPT
24
五.新月弯孢对玉米侵染过程
❖新月弯孢在感病材料中的侵染
A
B
D
E
G
HJ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8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对该病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品种与病菌变异 和致病机理等方面,但对该病菌在玉米叶片上的侵染及 发育过程仍不十分清楚。
运用荧光蛋白(绿色和红色)标记新月弯孢,通过 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筛选得到与野生菌相近的转化子,利 用转化子观察新月弯孢在玉米叶部的侵染过程,分析新 月弯孢在抗感玉米中侵染过程的差异。
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标准

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标准1. 背景介绍玉米褐条霜霉病(Cercospora zeae-maydis)是一种常见的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着耗时长、准确性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高效、灵敏度高的检测标准。
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特定基因片段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而荧光PCR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2. PCR技术在玉米褐条霜霉病菌检测中的应用通过PCR技术可以选择合适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靶基因,例如C. zeae-maydis的ITS、SSU或LSU等基因,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
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PCR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
3. 荧光PCR技术的优势荧光PCR技术是在传统PCR技术的基础上引入荧光探针,通过检测核酸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来实现对靶基因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比于传统的Gel电泳检测方法,荧光PCR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因此在玉米褐条霜霉病菌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标准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现存的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和灵敏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立一套标准的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检测方法对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未来研究的方向未来需要加强对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标准的研究,包括优化引物设计、建立标准的反应条件和体系,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最终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玉米褐条霜霉病防控工作中,为玉米生产的健康与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6. 结语玉米褐条霜霉病菌荧光PCR标准的建立对于提高玉米褐条霜霉病的监测速度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病害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们期待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的进展,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玉米常见病害ppt课件

玉米矮花叶病
传播方式:
机械传播 蚜虫刺吸病株传播
23
玉米矮花叶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春玉米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 3、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及时拔除病 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 4、在小麦乳熟期蚜虫迁飞高峰,及时喷药2-3次。药剂 参照麦蚜防治。
24
玉米粗缩病
俗称万年青玉米、“吃饱蹲~~只长粗不长高”。
49
玉米茎腐(青枯)
危害部位:全株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
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 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 刀菌高。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 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
34
玉米瘤黑粉病
危害部位:植株的茎秆、果穗、雄 穗、叶片等幼嫩部位。
35
玉米瘤黑粉病
茎杆症状: 病苗茎叶扭曲畸形, 矮缩不长。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 小病瘤,苗高约30~40厘米时,症 状更明显,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 枯死。
36
玉米瘤黑粉病
叶片症状:拔节前后, 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 病瘤。叶片上的病瘤 较小,多如黄豆或花 生米大小,常成串密 生,很少形成长囊状 或角状的病瘤。
病斑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大斑, 引起叶片早枯。
4
玉米大斑病
发生特点 1、主要分布: 北方春玉米区 南方冷凉山区玉米产区 2、发生时期: 抽雄后发病
5
玉米大斑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适当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 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与水稻、 蔬菜、豆类等轮作。 4、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800— 1000倍液,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或用75%百菌 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玉米病害》课件

新技术运用
运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数据 分析等对病害的防治进行科学、 精准的控制。
基础研究
加强对该领域基础学科的研究, 尤其是病害发生的生理和分子 机制研究。
结论和总结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有效控制玉米病害对于保障粮食的生产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当放 在防治措施的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深入中,以期取得更加显著和实质性的成果。
《玉米病害》PPT课件
欢迎来到《玉米病害》PPT课件,本课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玉米病害的定义、 种类、症状、管理和防治措施。
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玉米病害是指影响玉米健康和生长的各种疾病。
分类
玉米病害可以分为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其他病害。
常见的玉米病害种类
1
叶斑病
2
也为真菌病,病害部位为叶片,表现为
预防玉米病害的措施
1 选择合适品种
选择品种抗病性强,能适 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玉米品 种。
2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肥料管理、保持适当 湿度以及及时除草等可以 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注意病害情况
定期观察玉米生长情况, 发现病害应及时处理。
玉米病害的研究和创新方法
气象预报
通过气象预报提前获知天气变 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变 化。
叶片上呈现光滑、凸起的褐色或红色斑
3
块。
疫霉病
4
为真菌病,病害部位为茎秆,表现为茎 秆内表现出现一层白色霉斑。
灰斑病
为真菌病,病害部位为叶片,表现为叶 片出现不规则的浅灰色斑点。
玉米花叶病毒病
为病毒性病害,病害部位为叶片,表现 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斑块。
玉米病害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叶片
病害部位为叶片,通常呈现出不 同颜色的斑为茎秆内 出现一层白色霉斑。
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轮枝镰孢研究病原菌对玉米根系的系统侵染和定殖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5): 793−802/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1.00793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轮枝镰孢研究病原菌对玉米根系的系统侵染和定殖吴磊1,2王晓鸣2,*徐荣旗3李洪杰2,*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河北昌黎0666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北京100081; 3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北京100081摘要: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轮枝镰孢Fv-1菌株,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轮枝镰孢在玉米自交系B73根部定殖和生长的规律。
土壤中的轮枝镰孢首先侵染玉米的须根等组织, 并在其中大量增殖, 随后沿主根向上侵染, 以菌丝的形式扩展到地上组织。
有些孢子附着在根表面的纹理中, 萌发形成菌丝而扩展; 有的则向内侵染附着的细胞, 然后再继续向周边侵染。
由根内部向上侵染的菌丝多沿着细胞间隙上行, 有些也会穿行在不同细胞之间。
分析接种不同时间轮枝镰孢在玉米根和茎基部组织形成的单菌落数量(CFU)发现, 轮枝镰孢在根部的CFU值随时间逐渐减小, 而茎基部的CFU值则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这说明土壤中的轮枝镰孢能够通过根系侵染途径危害地上部组织。
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明轮枝镰孢和玉米之间的互作关系, 以及其他土传真菌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玉米; 轮枝镰孢; DsRed; 互作; 系统定殖; 单菌落数量(CFU)Root Infection and Systematic Colonization of DsRed-labelled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in MaizeWU Lei1,2, WANG Xiao-Ming2,*, XU Rong-Qi3, and LI Hong-Jie2,*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li 066600, China;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Beijing 100081, China;3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Sacc.) Nirenberg [syn. F. moniliforme J. Sheld., teleomorph: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a) Itoin Ito & K. Kimura] is an important causal agent of diseases in maize (Zea mays L.) worldwide, which invades maize plants at all growth stages. This filamentous fungus not only incites obvious symptoms on maize ear, stem, root, and seedling, but also is ableto infect plants without any visible symptom (endophytic infection). This makes difficult to detect interaction between this fungus and its hosts.Fluorescent reporter gene-labelled filamentous fungus permits in vitro and in planta monitor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ngus. In this study, gene DsRed encoding red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delivered into F. verticillioides strain Fv-1 via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Using the DsRed-tagged F. verticillioides, systemic colonization of the fungus in roots and stems of the susceptible maize inbred line B73 was investiga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 verticillioides and maize. The fungus invaded and multiplied inside the lateral root tissues. Some conidia tended to colonize on the veins of the maize root surface and grew along the veins after their germination. Others penetrated the plant cells where they attached and formed hyphae for attacking other cells nearby. Usually, the mycelia migrated from root to stem through intercellular parts of tissues, while some mycelia run across different host cells. Analysis of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from diseased plants demonstrated that following inoculation the CFU values from roots tended to decrease, but those from stems inclined to increase. This indicates that F. verticillioides is able to attack the aboveground parts of plant via systemic colo-nization on roots. The result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are useful in disclo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 verticillioides and maize, and can be extended to study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other soil-borne fungi and plants.本研究由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2A16-3)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12
当弯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12h后,在25℃与农杆菌黑暗 条件共培养48h,共培养介质以微孔滤膜时转化效果最佳,
转化效率可达到100-110个转化子/106个孢子。
筛选用CM培养基所得到的转化子全为阳性,而以PDA 为筛选培养基得到部分为假阳性;共培养时光照无影响。
转化子筛选菌落
单孢分离
学习交流PPT
9
❖技术路线
学习交流PPT
10
二.农杆菌介导的新月弯孢转化
• 筛选抗生素的确定
0
50
100
150
200
头孢噻肟钠对农杆菌抑菌浓度的测定
0
30
50
75
100
150
潮霉素B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浓度的测定
学习交流PPT
11
❖农杆菌介导转化因素的优化
共培养介质
受体材料
孢子萌发时间
共培养温度和时间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荧光标记 及其在玉米侵染过程研究
报 告 人 :陈茂功
指导老师:周印富 教 授
王晓鸣 研究员
林小虎 教授
学习交流PPT
1
汇报内容
1
研究背景
2 农杆菌介导的新月弯孢转化
3
转化子插入突变分析
4 新月弯孢对玉米侵染过程
5 玉米弯孢叶斑病抗病资源筛选
6
全文结论
7
致谢
学习交流PPT
2
一.研究背景
离体叶片针刺粗毒素后的病斑症状
学习交流PPT
22
转化子粗毒素产生的离体叶片病斑面积
转化子接种5 d后寄主的病情指数
菌株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CK
编号
病情 59.6 52.3 30.5 10.7 59.4 53.4 58.2 33.5 56.7 0
指数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13
❖转化子荧光观察
gfp标记的新月弯孢
DsRed标记的新月弯孢
学习交流PPT
14
❖转化子分子检测
M G1 G2 G3 G4 GFP R1 R2 R3 R4 DsRed Cl hyg
gfp
DsRed
荧光标记的新月弯孢菌株中hyg基因、gfp基因 和DsRed基因的PCR检测
学习交流PPT
叶片
叶鞘
茎
学习交流PPT
苞叶
4
弯孢叶斑病是突发性病害,发生蔓延迅速,严重时叶 部病斑密集成片,病株率及病叶率高达100%。一般玉米减 产2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 甚至绝收。
学习交流PPT 北京昌平严重弯孢菌叶斑病品种
5
❖农杆菌介导的遗 传转化
目前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已经成功用于多种真菌的遗传 转化,其中包括子囊菌纲(48个种)、担子菌纲(8个种)、 接合菌纲(4个种)和卵菌纲(3个种)。尤其那些传统方法 很难转化的,如长蠕孢霉、双孢蘑菇、玉米大斑病菌、玉米 弯孢叶斑病菌等。
学习交流PPT
16
❖转化子稳定性分析
转代四次后
学习交流PPT
17
三.转化子插入突变分析
❖转化子的生长特性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Cl
转化子在CM培养基的菌落形态
学习交流PPT
18
A pH4.0
B pH5.5
C pH7.0
D pH8.5
E
pH10.0
学习交流PPT
F pH11.5
19
酸性
学习交流PPT
8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对该病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品种与病菌变异 和致病机理等方面,但对该病菌在玉米叶片上的侵染及 发育过程仍不十分清楚。
运用荧光蛋白(绿色和红色)标记新月弯孢,通过 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筛选得到与野生菌相近的转化子,利 用转化子观察新月弯孢在玉米叶部的侵染过程,分析新 月弯孢在抗感玉米中侵染过程的差异。
中性
碱性
转化子R4、G2与野生菌株在PDA培养基的菌落直径测量
学习交流PPT
20
❖转化子的产孢量、细胞壁降解酶
产孢量
纤维素降解酶
果胶酶
学习交流PPT
21
❖转化子的粗毒素、致病力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转化子发酵液体培养基的滤液
Cl
R1
R2 R3 R4 G1 G2 G3 G4 CK
待玉米四叶期时,以接种液(Tween20:0.02%;无菌水)调节 分生孢子浓度至1.0×106个/mL,用高压喷雾的方法接种于叶片。
病级评价标准:
1级—叶片上无病斑或病斑面积≧5%; 3级—少量病斑(6~10%); 5级—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 7级—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 9级—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 玉米弯孢叶斑病发生与危害
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eaf spot),又称黑霉 病、拟眼斑病,在我国主要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引起,是继玉米大斑病、小斑 病后又一主要叶部病害。
学习交流PPT
3
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起偶有发生。至80年代,随着 气候变化和栽培制度变更,该病害逐步开始流行,相继蔓 延到我国辽宁、北京、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吉林和 天津等十余个省市。
23
❖转化子插入位点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侧翼序列基因的比对转化子 长度 Max Max (bp) score ident
基因注释
登录序列号
R1
627
102
70%
Pyrenophora teres f. teres 0-1 hypothetical XM_00329594
protein, mRNA
8.1
R2
790
482 77%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Pt-BFP ATP XM_00193327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4.1
G1
522
231 81%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Pb01 ATP XM_00278895
15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 大 多 数 转 化 子 为 T-DNA
Cl G1 G2 G3 G4 R1 R2 R3 R4 kb
单拷贝插入,且Southern 23.0—
杂交条带所处的位置各 9.4 —
不相同,这说明T-DNA 4.6—
在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点 2.3—
不同,没有明显的位点
插入偏好。
学习交流PPT
农杆菌T-DNA转化真菌机制示意图
6
❖荧光蛋白在植病中 的应用
用于病原菌在植株中侵染 途径的研究
用于植物病原菌及生防菌在 植物根部的定殖研究
作为报告基因用于抗病转基 因植株的筛选
用于病原菌致病基因表达活 力的研究
普通显微镜观察
学习交流PPT
荧光显微镜观察
7
❖玉米弯孢叶斑病抗性研究
抗性资源筛选方法:孢子悬浮液高压喷雾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