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合集下载

功夫茶中的四件宝

功夫茶中的四件宝

功夫茶中的四件宝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

《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

”功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功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功夫茶具虽多,但茶人们却认为“四宝”是必具:孟臣冲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畏(烧水陶壶)、潮汕烘炉。

闽、粤、台茶人对茶壶冲罐排名次有句茶谚:“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

”不知何为,“孟臣”排名第四却备受茶人宠爱。

史传,孟臣是明代制壶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壶于明代天启年间,最初壶底刻有“大明天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

《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

”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的优点。

茶人选购它的标准是“三山齐”,即把壶去盖覆置平桌,滴嘴、壶口,把柄三点平成一线就是真品了。

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Kung Fu越厚,可节省茶叶,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壶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

若深瓯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书有“若深珍藏”如今业已罕见。

功夫茶另“两宝”之一的玉书畏以潮州百年老号《陶圣居》做的尤佳,有极好的耐冷热骤变性能。

隆冬,拿出炉外许久保温。

功夫茶讲究水不能过热,玉书畏便于观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

而潮汕烘炉则是选取粤东优质高龄土精工烧制的红泥小火炉,这种炉具早在唐宋年间即出名,特点是长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观。

炉心深又小,能使火热均匀省炭,炉有盖有门,通风性能好,值得称道的是水溢炉中“火犹燃,炉不裂”,有的艺匠还喜欢在炉门两侧配一对茶联。

潮州工夫茶——茶具介绍(1)

潮州工夫茶——茶具介绍(1)

盖碗
● 盖碗亦称盖杯,是含盖、碗、 托三件一式的茶器。清代北 方流行花茶,茶汤容量较多, 具保温功能的盖碗便发展起 来。盖碗的口大,揭开碗盖, 茶汤、叶形都能观赏得很清 楚。
玉书煨
● 玉书煨是煮水工具,工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闽南及粤东一带饮用工夫茶的煮水器。通常是 陶质薄胎的,赤红色,形状微扁,容量在 200ml左右。
红泥炉
(红泥炉潮汕本地也叫 风炉 仔) 是煮水用的,这种以红泥制 作的小炭炉,外形精致小巧, 一般高不盈尺,圆形或方形, 炉心深、小,普遍具有耐高 温、均火力、省燃料而通风 性能好的特色
若琛杯
一般小如胡桃,外壁用青花描绘文人泛游、寒 江独钧,或绘莲池清荷图案,极为雅致。真品 “若琛珍藏”则为景德镇所制。 年代最早的"若深瓯”可考始于康熙、雍正年间, 闽南地区墓葬中时有出土。 若琛瓯多为白瓷翻口小杯,杯子小而浅,水容 量约为10-20毫升。如今常用的品茶杯有三种, 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内壁上带有白瓷的紫 砂杯;还有一种是纯紫砂的,这种茶杯不利于 辨别茶的色泽,因此很少使用。
● 闽南、粤东和台湾人称陶瓷质水壶为“煨”, 产于广东潮安者最著名,能耐冷热急变,保温, 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过程。
● “玉书”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水壶设计制造者 的名字;二是壶出水时若玉液输出,故称“玉 输”,但因觉得输字不吉利,取谐音书。
● 使用时,将玉书煨置于潮汕红炉上急火烧,水 开时锅盖一开一阖,“噗噗”有声。
茶 具 展 示
生活琐碎, 诚如清茶, 余味苦涩, 终有,即孟臣罐、若琛杯、玉书碨、潮汕炉,此外 还有茶筒、茶船、茶匙、茶斗、赏茶盘、茶巾、茶巾盘等
茶壶(孟臣壶)
●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 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 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 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 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 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 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 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 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 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 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 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 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 夫”了。

潮汕工夫茶四宝

潮汕工夫茶四宝

潮汕工夫茶四宝潮汕工夫茶,可以说基本继承了古代茶艺美学理念以及冲泡手法,经常被人称为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其中最出名的潮汕工夫茶“四宝”。

正是有了潮汕工夫茶“四宝”的存在,潮汕工夫茶精髓:“茶具精致小巧”、“烹制手法考究”、“备茶待客以厚情”、“自饮而得神”这几样,才得以实现。

那到底潮汕工夫茶“四宝”是什么?不急,且待小编一一道来。

孟臣壶惠孟臣以制作小壶蜚声中外,他所制作的壶胎壁薄、工艺细腻、体态轻巧、造型古朴、口盖严密且浑然一体,壶底有“惠孟臣制”楷书题款,很适合工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清·袁枚《随园食单》想必大家都知道孟臣壶的名头,“孟臣冲罐”、“苏罐”等等,都是孟臣壶的美誉,闽、粤、台等地资深老茶客自己有都知道,茶壶里:一无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

其中排名第四的孟臣,一直受到工夫茶爱好者的偏爱。

因为孟臣壶满足了工夫茶的所有要求:小、浅、平、老。

小是容量宜少,非常考究工夫、浅是壶浅聚香不外溢、平是泡在茶碗里可以保持水平,也有说法是齐,因为孟臣壶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壶嘴,壶口,壶把在同一水平线上、老则是就泡茶的壶会积上一层“茶垢”,如果年头足够,那么即使主人只往里注热水,出来的“茶汤”却依然茶香四溢,沁人心扉。

若深杯若深杯,是一种小得出奇的细瓷小杯,口沿外撇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即使杯中盛有非常滚烫的茶水,口沿处都不烫手。

精小杯浅沿薄色白,我觉得这就是若深杯的精髓。

若深杯的专属壶就是孟臣壶,孟臣与若深同时出现茶桌,是每一个茶友的追求,也是每一个茶客作坊他人是受到的最高礼遇。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茗谈》壶必孟臣,杯必若深,无愧于文学家的名头,这个总结可以说是极其完善的。

玉书煨玉书煨是工夫茶里烧水的壶。

侧把式和提梁式(偏爱侧把式,因为提梁式可能会被蒸汽所烫到)。

多是砂泥所制,朴素的外形,一壶水可以冲泡两三轮。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潮汕工夫茶之论工夫

潮汕工夫茶之论工夫

潮汕工夫茶——论工夫摘要“潮汕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本文即从潮汕工夫茶所用的茶叶、茶具、冲沏过程及方法对工夫一次进行诠释,并说明工夫茶之工夫对潮汕人的影响。

前言广东东隅,史称潮汕。

桑浦韩江,莲花榕江,肥沃的潮汕平原大地,孕育着潮汕儿女,生生不息。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华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汇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千百年来,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

与其他地方文化一样,潮汕文化支目众多,缤纷多彩,各具特色,涉及方言、俗语、民谣、潮剧、风俗、音乐舞蹈、饮食、建筑等等。

其中,在饮食文化中,有着极具岭南潮汕特色的文化习俗――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名闻遐迩,成了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也是潮汕民风民俗极为显目的特征。

潮汕地区全民嗜茶,潮汕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工夫茶。

她以用器精细,冲饮程序讲究等特点,独具魅力,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独秀。

关键词工夫茶具流程方法一、“工夫茶”与“功夫茶”1. “工夫”与“功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也有人说,所谓工夫,就是指时间,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时间来慢慢细品深尝的茶。

这个时间并不是指1小时、2小时的时间,而是指放下心来,抛开俗世的牵挂,忘记了时间,静静地享受茶,所以茶艺馆里是不挂时钟的,若是一面品茶,一面看时间,一面惦记着,还有5分钟就要赶车了,还有3分钟就要上班了,这样的心情是不能喝茶的,就是喝茶也不会是清福。

至于功夫,是指技艺、造诣。

功夫茶是指使用小巧精致的茶具,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礼仪来沏茶、品茶的一种饮茶方式,所以泡壶好茶是需要有本领、有技术的。

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

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

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本人是正宗潮汕人,对于中国茶文化认识最深的莫过于家乡那无处不在,老少咸宜的功夫茶了。

但如果说潮州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最佳代表,那也着实不为过。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就肯定说:”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这样动感情地描述过潮汕工夫茶: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唐朝僧人皎然亦有诗云:一次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浥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之所以称为“功夫茶”,就是因为我们冲茶细致、花功夫。

冲茶的茶壶一般用的是朱砂茶壶,茶杯则是三至四个口径不逾寸的小瓷杯。

茶杯的摆设亦有诸多讲究。

传统的泡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正所谓”茶三酒四”。

每杯里的茶只能是八成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

而茶的冲泡过程亦颇多讲究。

首先是茶炉和茶水等的选择。

茶炉的最佳选择是用用小红泥炉,好的茶炉设计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

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

炉门有半个门闩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既高效又节能。

而煮茶的炭则一般用晒干的黑橄榄核为佳。

好茶当然还得要有好水。

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我们家乡比较讲究的人家便会每天不远路途到山上天然山泉取泉水泡茶,味道自然更加沁人心脾。

其次是冲茶。

冲茶的水要离开壶七步,水只能煮到“蟹眼水”(将沸而未全沸)的程度,以免一冲全透。

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所谓“烫杯热罐”是为了讲究卫生和使茶具保持适当温度。

烫杯时,三个小杯先注满沸水,然后拿起一个杯来,平放在另一个杯中,用手轻轻地打起轮转,只听得一阵清脆的声音响起过后,小茶杯已是内外烫洗洁净。

这烫杯的工夫全在于动作敏捷,动作慢了,手则易被烫红,杯子也烫洗不净;“高冲低筛”是把煮水的茶壶拿高,使开水成带状冲入壶内,一般必须沿壶口圆圆地筛入。

茶室四宝

茶室四宝

茶室四宝作者:回声来源:《中华手工》2016年第11期初冬,架起潮汕炉,起炭,放上玉书煨煮水,隐约闻松涛,掀盖看,正是蟹眼细涌,再煮,松涛声近,再看涌泉连珠。

取来孟臣罐,填茶,倒水,静置润茶。

举壶,冲淋若琛瓯,而后注入茶水,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口慢品,不失人间一乐。

玉书煨:噗噗唤人来泡茶“玉书煨”,又名“砂铫”,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玉书煨这个名字极雅,听起来像一片玉做的茶具,不为实用,只为风雅。

其实正好相反,玉书煨相当实用,它就是烧开水的壶。

当然,不是所有烧水壶都能叫玉书煨。

它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量不过250ml。

闽南、粤东称瓷质水壶为“煨”,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不易生水垢,且便于观察煮水过程。

相传,此壶是古时有一位叫“玉书”的枫溪老艺人所做,所以后人尊为玉书煨。

另一种说法更雅致,据说这种壶出水的时候宛如玉液输出,故名“玉输”。

但“输”字不好听,取其谐音得名“玉书”。

烧水时,置于炉上急火烧之。

水沸时,煨盖开阖,“噗噗”作响,好似唤人来泡茶。

煮好的水,清洌、甜软,特别适合泡茶。

过去,玉书煨以潮州百年老字号“陶圣居”做得最好。

即便隆冬十分,拿出炉外许久,煨中开水依然保温。

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玉书煨了。

一般的茶艺馆,都是用不锈钢电水壶煮水。

讲究一些的,也是南瓜形壶或东坡提梁壶,少了一分精致。

潮汕炉:红泥小炉铺白炭“潮汕炉”,又名“潮汕风炉”,是功夫茶煮水的燃具。

潮汕炉样式十分好看,外形如鼎,通红古朴。

即便不喝茶,放家里也是温暖的角落。

在唐宋时已经很有名,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何等风雅。

这种炉多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精工烧制而成,高约一尺(约合33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如此使得火势均匀,通风性好,还省炭。

奇妙的是,每只炉只有一个合适的炉门,换个炉门就盖不严实了。

因为制作潮汕炉是先捏成一个整体,再用刀将炉门切下来。

所以,炉门只此一个。

不用时,炉门一关,节约又方便。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

欣赏与品茶:谈潮汕工夫茶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一、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利用野生植株培育成的一种农作物。

中国人的饮茶历史可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后历史了),兴于汉唐,盛于宋代。

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茶的培植、制作、品饮、茶艺、茶俗和相应的文化艺术创造构建成中国独特的茶文化,中国茶道自古就有清淳独到的艺术造诣。

“工夫茶”就是自古流传的中国茶道之一。

《神州三宝歌》把潮汕功夫茶列为广东三宝之首。

工夫茶,据清代的《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

陆羽是唐时人,看来喝工夫茶定是唐代以后的事了。

《本草纲目》论茶,以为其味“苦而寒”,因而并不适于口舌之娱(是娱,非填饱肚子哦)。

然而它却长期以来倍受青睐,潮汕人更是嗜茶成风。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翁辉东语)。

可见人们饮茶,多有另图。

在古人看来最属高格的,便是清灵、淡泊的雅趣及对之通灵般的体味,因此饮茶便与文人士大夫们对超凡脱俗生活及闲散优雅情致的一般所求颇相吻合。

渐渐地饮茶便成为汉文化圈一种高雅风尚。

时至今日,中国茶艺已从怡情养性的雏形,推广为大众化的品饮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潮汕人之谓“食茶”,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为解渴提神的喝,另一种便是品尝。

工夫茶既是茶道,首重品尝,当然解渴提神亦无不可。

工夫茶之“工夫”,其内涵主要为劳力、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及冲泡的空闲时间。

工夫茶与其他茶艺一样,是一种带有明显动态结构的闲情艺术,为创造出最佳的效果,煎饮者就需精研一套运演程序,运演过程愈精细深入,至善至雅,就愈兴浓味厚。

“自行操演煎饮的整个过程,如汲水、举火、洗涤、烧炙......酌茶和品饮等,看似繁琐,然而正是通过延长活动的过程,而造成“渐次鉴赏”的审美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摘要:“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独具特色的名片,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漳潮”之地已有茶事盛行。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出水被发现的事实,充分佐证了潮汕茶艺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文中重点针对“工夫茶四宝”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历代名器的工艺特点;功用上如何与茶艺相得益彰等方面,通过文献与实物做了考证与论述。

提出:“潮汕工夫茶”之所以能经久享此盛名,拥有配备精巧的“工夫茶四宝”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成因。

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风,存禅意,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

施艺会友,尊礼不拘小仪,敬上致力和谐,充盈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精神。

其用器可用“精、雅、洁、文”来概括,寄托并承载了中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称为中华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中华茶道;工夫茶四宝一、茶道器之源中华民族用茶历史久远,至少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早发现茶、最懂得用茶、最精于品茶的民族。

中华茶艺成熟则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名篇,为茶道旷世经典。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一套完整的皇家鎏金银器茶具,配备精良,造型及纹饰极为华美,见证了盛唐茶道诸法已具备。

﹝图1﹞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也是不争事实,在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至此茶艺始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

日本极为推崇来自中国的茶艺器皿,将其称之为“唐器”。

图1.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道银鎏金器具。

引自《隋唐文化》204页, 学林出版社1990.11唐宋时期民间茶事则多用陶器,将烹茗陶壶称之为“急须”,可视为中国烹茶器最早明确的名称,有出土文物与文献可考,日本茶道至今仍有引用此称谓。

(关于“急须”名谓举证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

)①.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诗句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

其下自注曰:“急须,东南之茶器”。

又其《谢人惠茶器并茶》也有句“遽命长鬚烹且煎,一簇蝇声急须吐”。

“急须”即是形容短流之侧设有横长直柄的陶壶。

在唐代长沙窑制品中较常见。

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者,也似铫子,“上加踞龙为攀”之意。

﹝图2﹞图2.唐代.长沙窑壶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

引自《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杨之水著。

紫禁城出版社2010.10 长柄有隔热功效,苏轼“龙头拒火柄尤寒”诗句,赞的是长柄不会烫手之功用。

根据笔者多年在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考察及采集到的潮汕古陶瓷,发现唐代的梅县水车窑与潮州北关窑,均出土或“出水”有相类似造型的青釉长柄壶,在梅县采集到的青釉长柄汤壶,壶把由大至小如长角状,流畅的孤线,个性张扬,握手感甚佳,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角状长柄为其它窑口所罕见,堪称为唐代典型的“东南之茶器”。

﹝图3﹞图3.唐代.梅县水车窑青釉长柄壶,失盖。

郑鹏建藏。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条目论述中,对唐代各瓷窑烧制的“茶瓯”进行了评判,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冰”而益茶。

这种审美价值趋向几乎影响了唐代所有的制瓷业。

由此,全国南方大多数窑场烧制的瓷器大都以釉色“千峰翠色”为追求的最高景界。

唐代梅县水车窑与潮州窑所制青瓷“茶瓯”亦追随越窑秘色,不重纹饰。

此类青瓷“茶瓯”造型为斗笠型,玉璧底、葵口四出棱,大小不一,釉面开细纹片,玻璃质感极强,温润似玉。

近二十年来因建筑用沙所需,采沙船在韩江“搭沙”时捞出甚多,大小不一,口径大多在十四公分左右。

﹝图4﹞图4.唐代,韩江“出水”的水车窑青釉茶碗。

陈志民藏韩江“出水”的器物中,还经常发现有唐代越窑的斗笠型玉璧底茶盏,有时甚至成叠捞起,笔者在民间采集有多件,为唐代最典型的“越州茶瓯”。

﹝图5﹞同时还采集有唐代越窑瓜棱壶一把,造型饱满秀美,内外满釉,平底支钉烧,釉为秘色,惜残,但是长柄很完整,在“搭沙”时没有被嗑伤,柄为长方型中空,钻有对孔,应为镶木柄所预留。

﹝图6﹞查阅出版权威资料,此壶造型在存世越窑文物收录图版中,还尚未发现比它更为完整的镶柄汤壶,它为我们提供了唐代镶柄壶式的另一型制,因而极为难得。

另外还采集有五代越窑的莲花盏托,仿金银器造型,五花口,莲花托雕刻及针刻忍冬花纹饰都极为精美,堪称古代茶器中的极品。

﹝图7﹞唐代越窑茶艺器皿之所以在韩江“出水”时多有发现,可见,被誉为“东南茶器”之首的越窑器,它不但曾经对唐代潮人的饮茶风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它在粤东的陶瓷生产技术发展与陶瓷海外贸易渊源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图5. 唐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6. 唐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瓜棱壶。

陈志民藏至宋代,皇室斗茶之戏风摩社会,因为斗茶竞技所需,也改变了烹茶的方式,唐代盛行的短流长柄汤壶渐渐演变为长流曲柄瓜棱壶式,它在造型上吸收了波斯金银器特点,显得更加轻盈舒展,抛物线的长流设计,更适宜于掌控注水力度,对斗茶时激发茶沫“浮花泛乳”更具功效。

北宋时期,不但景德镇窑、吉州窑有生产影青釉、黑釉此类长流曲柄壶。

我国东南沿海各窑口与潮州笔架山窑,也都曾大量生产此类长流曲柄壶。

﹝图8、图9、图10﹞而福建建阳窑生产的窑变兔毫釉茶盏,﹝图11﹞胎骨如铁,釉色深沉,纤毫银光闪烁,在注入滚汤并施于奇技击花后,保持“浮花泛乳”状态的持续力更加长久,烘托形成的图案效果更为美妙,倍受皇室所珍,时至今日仍有刻“供御”底款的兔毫釉茶盏传世。

图7.五代,韩江“出水”的越窑青釉莲花盏托。

陈志民藏中华宋代斗茶风气也波及东瀛,在今天的日本,建窑兔毫釉茶盏仍被奉为国宝。

另有宋代闽南同安窑生产的青黄釉刻篦纹大茶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日本,在公元15世纪,因被誉为日本“茶汤之祖”名叫珠光的高僧发现并施用于茶艺而倍受推崇,被命名为“珠光青瓷”即是明证。

实际上,福建、广东沿海各窑均生产相类似的茶盏,潮州笔架山窑址考古发掘以及韩江搭沙船“出水”的古瓷器中,均发现有数量众多的“长流曲柄壶”、“珠光青瓷”茶碗﹝图12﹞及潮州笔架山窑仿建窑黑釉盏“出水”。

﹝图13﹞另外在韩江搭沙时还“出水”有不少潮州笔架山窑斗笠型的青白釉茶盏与盏托,﹝图14﹞配套后显得小巧玲珑,极为精致,与笔架山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物完全一致,此种盏托配套的茶具为宋时饮茗的典型器物,在流传有得的宋代绘画就常见到此种搭配方式。

图:潮州宋代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长流曲柄壶。

陈志民藏图。

宋代建窑生产的兔毫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仿建窑黑釉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白釉成套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白釉刻花茶盏。

陈志民藏图.潮州笔架山窑,韩江“出水”的青黄釉刻篦纹“珠光青瓷”大茶碗。

陈志民藏以上所列举事实,清晰地反映了潮人饮茶用器的流变与饮茶风尚,充分佐证了前人论及“潮汕工夫茶道”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被发现,可见“漳潮”之地,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茶事盛行,茶艺源远流长。

二、工夫茶四宝缘起潮汕人称饮茶为“吃茶”,实存古雅之风。

皆因唐宋时期的茶道,确实是流行将茶叶碾粉过筛,沸水烹煮或经点茶后连汤带末吃下的。

有意思的是:潮汕人至今仍将茶称之为“茶米”,佐证了古文献“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记述。

南方酷暑湿热,瘟疫多发,茶有消暑去病之功,所以潮人在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

大约到晚明万历朝之后,现在流行的茶艺才逐渐定型,始改唐宋时期碾茶为末烹煮、沸水点茶为条束茶叶冲泡,大碗茶也渐渐演变为小杯。

至清代,“漳潮”之地工夫茶艺更加讲究,“工夫茶四宝”因此应运而生,即是:玉书碾(烧水砂陶壶)、潮汕烘炉(红泥风炉仔)、盂臣罐(宜兴紫砂小壶)、若深瓯(青花白瓷杯)。

工夫茶称谓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清代乾隆人俞蛟(1751-?)的《梦庵杂著·潮嘉风月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若以俞蛟生活时代及他所见闻推断,工夫茶道成熟距今大约不超过300年。

为何将“工夫茶四宝”伊始断为清初之后,另一重要原因是:“盂臣罐”、“若琛瓯”其生产并流行年代,均是在清代康熙朝之后才有制品面世。

至于“工夫茶四宝”提法,尚未见有早于清末古文献的确切记载。

清末台湾人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

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

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

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文中仅记述了其中二宝。

而民国潮人翁辉东(1885-1963)《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论用器品类中则四宝齐备,“工夫茶四宝”提法并流行应肇始于此。

工夫茶艺并非仅盛行于潮汕,清末徐珂也在《清稗类钞》中云“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也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烹茶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

闽南“漳泉”有葬俗,士族及殷实人家墓葬,常伴有“盂臣罐”、“若琛瓯”出土,潮汕反而罕见,如著名的“鼎足盖时大彬紫砂圆壶”即出土于漳浦。

笔者也曾在漳浦购得出土的紫砂“盂臣罐”。

台湾人热衷于收藏出土宜兴老紫砂壶,藏品也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从闽南漳浦一带购得。

可见工夫茶艺缘起于“漳泉”,延伸至潮汕之后,诸艺发展得更为精雅。

但茶道的形成与精致化,更离不开历代文士的参与和在道德精神层面的参悟提升。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云:“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评价十分中肯。

也相互印证了徐珂“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的评判。

(一)、玉书碾“器乃茶之父,水为茶之母”。

配备精良的“工夫茶四宝”用器中,“玉书碾”排名为先,潮汕人俗称为'茶锅仔',也称“砂铫”,砂从石,即为宋人诗文中所载之“石铫”,实为形状为扁圆形煮水用的砂陶壶。

宋人有关咏颂茶事的大量诗词中,推崇煮水用器多涉及“石铫”、“石鼎”字眼,如宋人李光《饮茶歌》云“山中石铫海上来,活火新泉候鱼目”。

再如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中所绘煮水器也是“石铫”。

宋代大文豪苏轼极推崇“石铫”,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云:“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确实很有见地。

明人高濂在《雅尚斋遵生八笺》也道:“茶铫、茶瓶紫砂为上,铜、锡次之”。

近期社会上茶艺爱好者流行收藏日本老铁壶,但铁壶较难保养,若不常用,极易生锈,煮水容易产生锈涩味,氧化铁的腥味儿可不妙。

如同广东人讲究用沙锅煲粥,而不用铁锅煲粥同一道理。

历史上文人咏颂茶事的诗词文章,唯独不见赞颂铁壶,日本今日茶道煮水“砂铫”,均采用朱泥陶壶,器形与潮汕“玉书碾”陶壶极为相似。

﹝图15﹞由此可见,铁壶并非茶道煮水佳器,优劣自判!图15.日本今日茶道煮水朱泥砂铫,与潮汕“玉书碾”极为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