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精致的生活艺术

合集下载

潮汕文化遗产作文

潮汕文化遗产作文

潮汕文化遗产作文说起潮汕,咱们心里头那股子亲切劲儿,就像老家门口那碗热腾腾的牛肉粿条,暖胃又暖心。

这地界儿,文化底蕴深似海,文化遗产多得跟天上的星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今儿,咱们就手挽手,心连心,一块儿聊聊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潮汕宝贝。

首先得提的,是潮汕的工夫茶。

哎,你瞧那茶具,小巧精致得跟艺术品似的,茶壶、茶杯、茶盘,一样样摆开来,那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烧水、烫杯、泡茶、倒茶,那动作行云流水,讲究的是个“和敬精乐”的茶道精神。

喝上一口,嘿,那滋味,醇厚回甘,直教人心里头那个舒坦。

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潮汕人热情好客、以茶会友的生活哲学。

再来说说潮汕的潮汕话,那叫一个“胶己人”的味道。

走在大街小巷,耳边全是那熟悉的乡音,虽然外地人听起来可能跟听天书似的,但咱们潮汕人自个儿听起来,那就是家的声音,温暖又亲切。

潮汕话里藏着太多的故事和记忆,每一句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还有那潮汕的民居建筑,也是一绝。

你看那潮汕的“四点金”、“下山虎”,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这些老房子,就像是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宁静与安详。

说到潮汕的文化遗产,怎么能不提潮汕的民间艺术呢?潮州音乐、潮剧、剪纸、泥塑……这些可都是咱们潮汕人的骄傲。

就拿潮剧来说吧,那唱腔婉转悠扬,身段婀娜多姿,讲的都是忠孝节义、善恶报应的故事,寓教于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每当夜幕降临,村头巷尾就会响起那熟悉的锣鼓声,那是咱们潮汕人独有的文化盛宴。

还有潮汕的美食啊,那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牛肉丸、粿条、蚝烙、卤鹅……每一样都是色香味俱全,让人一吃难忘。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潮汕人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见证。

每当有远方的朋友来访,咱们总爱带着他们去尝尝这些地道的潮汕味,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份来自味蕾的感动。

总而言之啊,潮汕的文化遗产就像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和传奇。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岭南文化之潮汕功夫茶作文

岭南文化之潮汕功夫茶作文

岭南文化之潮汕功夫茶作文
好嘞,让我们开始这篇文章的创作之旅吧!
岭南文化之潮汕茶做作文
嘿,大佬们好呀!今天老弟就来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岭南文化里的潮汕功夫茶的那些事儿。

老弟从小就在潮汕长大,对于这个地方的茶文化可是了解的清清楚楚。

你们别看潮汕是个小地方,可是它的茶文化可是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尤其是那潮汕功夫茶,更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汕人泡茶的时候,可不是简单的把茶叶泡开就喝哦。

他们有一整套精湛的泡茶工夫,堪称"茶道"。

从挑选优质的乌龙茶,到点火烧水,再到注水啖茶,每一个步骤都严谨有序,讲究极了。

尤其是"抡茶"这一步,就需要熟练的功夫在,一抡一收间便见真功夫了。

喝潮汕功夫茶不单单是解渴,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茶馆里老哥们边品茶边闲聊,不啰嗦也不粗鲁,彬彬有礼有淡淡书卷气。

看着他们或沉默或低语,你就能感受到潮汕人的淡定沉稳和内敛质朴。

这不就是岭南文化的精髓所在吗?
潮汕功夫茶作为岭南文化的一朵璀璨明珠,兼具了地方特色和人文内涵。

它不单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有机会的话,大伙儿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这门精湛的泡茶艺术哦!。

潮汕工夫茶冲泡方法

潮汕工夫茶冲泡方法

潮汕工夫茶冲泡方法潮汕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茶,冲泡时需要注意以下步骤:1. 准备茶具:一只茶壶、一只茶杯、一只茶漏、茶叶等。

2. 温水预热:将茶壶、茶杯、茶漏用热水先进行清洗,然后倒入热水对茶具进行预热,以提高冲泡温度。

3. 加入茶叶:根据个人口味,将适量的潮汕工夫茶叶放入茶壶中。

通常使用2克茶叶泡100毫升水。

4. 进行冲泡:取开水,将水温控制在90-95摄氏度之间,冲泡时水量要刚好能完全覆盖茶叶并不过多。

倒入茶壶中,让茶叶充分展开,并稍微摇晃茶壶让茶叶与水充分接触。

5. 第一泡:初次冲泡时,只需倒入茶壶中静置30秒钟左右,待茶叶充分展开。

6. 淋水:将第一泡的茶汤倒入茶杯中,同时进行淋水,即用稳定的速度和角度将热水从茶杯的一侧缓缓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这样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

7.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出,同时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8. 第二泡:第二泡的冲泡时间一般在40秒左右,同样将茶汤倒入茶杯中。

9. 淋水:进行第二次淋水,将热水以相同的方式倒入茶杯中,使茶汤与热水充分混合。

10. 倒出茶汤:将茶杯中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11. 重复步骤:持续进行冲泡,每次茶汤倒入茶杯后都要淋水,直至茶叶的味道逐渐变淡。

12. 最后一泡:最后一泡茶通常较淡,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决定是否再次进行淋水。

13. 倒出茶汤:将最后一泡的茶汤倒入待用的茶壶中。

注意事项:- 茶叶的选择要新鲜,最好储存在避光、低温、干燥的环境中。

- 冲泡时的水温要注意,如果水温过高会烫伤茶叶,若水温过低会导致茶叶无法充分展开。

- 淋水时要注意稳定的速度和角度,以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

- 潮汕工夫茶适合多次冲泡,每次冲泡时间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 冲泡完成后,茶壶、茶杯、茶漏等茶具要及时清洗干净,以免影响下次的冲泡质量。

以上是潮汕工夫茶的基本冲泡方法,具体根据个人喜好和茶叶品种可以有所调整。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
潮汕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活化石。

潮州工夫茶艺,别称潮汕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潮州工夫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

潮州工夫茶历史悠久。

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

在潮州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茶道:功夫茶

中国茶道:功夫茶
此外,泡制功夫茶,水须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 自来水是万万不入流的。用火也有讲究,最好是用橄榄 核烧火,次则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窝煤乃大忌。
功夫茶礼仪

传统的潮汕功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 人都只用三个杯子。喝茶时,要按宾客的角度,把三个 茶杯摆成“品”字形。
主人待客之礼
1. 新客换茶,以礼待客 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 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人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为了表现 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2. 沸水冲茶,二冲饮茶 主人冲茶时,一般选择用沸水冲茶,方可浸出茶的醇 香。头冲冲后会倒掉,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 3.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热茶倒得过满会使客人的手容易被烫到,所以倒茶不 要倒满。 4. 奉茶有序,彰显礼节 尊老敬幼,谦恭礼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敬第 一杯茶最为重要,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 论其身份尊卑、年龄大小、性别。
C识礼观止 ultural territory
中国茶道:功夫茶
■ 文 覃光林
功夫茶,又称“工夫茶”,它并非指一种茶的名称,而是 一种泡茶技法。“功夫”在潮汕方言中是精细的意思,因此“功 夫茶”是指冲茶技艺讲究、精细,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其过程自有严格工整的一套方法步骤,此步骤也体现出了一 些礼仪规范。
茶夹的功能与茶则类似,可用其将茶渣从壶中 夹出,也可用它挟着茶杯洗杯。
12. 茶针 用茶针将茶饼分成可以冲泡的茶 叶,也可用于疏通茶壶的内网。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65
C识礼观止 ultural territory
功夫茶沏茶法
客主坐定,通常以三四人为宜。 1. 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 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 2. 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 壶”,温壶的水倒进茶船(茶盘):一种紫砂浅盆。 3. 装茶。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 以免手气、杂味混入,通常将茶叶装至茶壶的三分之二, 甚至满溢,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4. 润茶。沸水冲入壶中至满,用竹筷刮去壶面茶沫, 当即倾于茶海或茶盘。 5. 冲泡。往壶中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 是第一泡茶。 6. 浇壶。盖上茶盖后浇之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7. 温杯。利用计时,等待茶水泡好后,用刚才温 壶及润茶的茶水,在茶船中清洗茶杯。 8. 运壶。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沿茶船边沿运 行数周,俗称“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 杯串味。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

潮汕茶文化1潮汕茶文化沿海一带人们历来喜欢饮茶,潮汕地区更是把饮茶发展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功夫茶,形成鲜明的地方茶文化。

在潮汕当地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很多潮汕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

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功夫茶的影子。

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时期已有文人和官宦喜茶、论茶。

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

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

”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

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

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汕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明代后期,潮汕饮茶渐次成风,逐渐遍及社会各阶层,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有文字记载。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汕民间的茶事。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汕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

”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

)潮谚云:“过门是客。

”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

清代中期以后,潮汕饮茶进入盛期,工夫茶流行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最重要也是四字诀: 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 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 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 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用来置冲罐,有各种式样,讲究“夏浅冬 深”。冬深是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 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 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不用布 毡,是为了不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 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 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 原因是茶里的单宁酸溶解了。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 小些。用以贮存 大量的泉水,密 盖,下托以木几, 放在书斋一角, 古色古香。龙缸 也多是素瓷青花。
八、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 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 省炭 。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 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 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 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第八、 第八、洒茶 洒茶也有四字诀: 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是高冲低斟” 洒茶切不可高, “低”是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 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 热度。 热度。 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 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 流洒匀,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 后出,色浓。 字是很重要的。 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很重要的。 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洒完以后, “尽”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洒完以后, 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 还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之水份 完全滴出,这样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完全滴出,这样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第七、 第七、烫杯 这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 这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工夫茶的特 点就是一个“ 点就是一个“热”字。 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 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 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 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 复置炉上,回身“洗杯” 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 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怀, 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怀, 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而不会洗杯 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 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 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 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back
茶叶
工夫茶用的是闽茶,即铁观音,这 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 当然,潮汕地区也产茶。其中潮州 凤凰山所产的凤凰茶以其气味清香、耐 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 于世。 相传宋帝南下潮州时,从凤凰山经 过,因为口渴,在林中采摘树叶冲水喝, 喝后顿觉甘醇爽口。以后当地老百姓就 专工栽培这种树,因而成为有名的“凤 凰茶”。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 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 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 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
当然,这里介绍给大家的茶具都是最细 致最传统的,茶馆或者一些喜好传统的老人 家也许还保留着,不过大多数中青年人,已 经没有那么考究了,茶具已经简化了很多。
一、历史 二、茶叶茶具 三、冲泡和饮茶习俗
四、潮汕工夫茶生活哲学
工 夫 茶 历 史
清代之前,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很少,然 而奇怪的是,到清代以后,潮汕人之好茶,潮汕 “工夫茶”之有名,潮汕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 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 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 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 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 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凤 凰 山 和 凤 凰 茶 树
凤 凰 茶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 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 为最佳品。 它的制作特别讲究,一定要在春 季晴朗而凉爽的日子里于午后1━4时 这段时间采摘,且采摘后一定要分株 堆放在阴凉处,然后才初制加工。如 果在雨天、晨雾或午荫的天气采摘, 就制作不出单丛茶的香韵来。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家乡文化,我会用 “精”来形容独特的潮汕文化。 潮人的食不厌精,随着潮菜馆的遍地开花, 现在已广为人知。而潮汕饮食民俗中最具特色 的潮汕工夫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致更是让无 数人叹服。 PS:现在市面上网络上经常看到“潮汕功夫茶”, 其实这种写法是错误的,因为“功夫”和“工 夫”在潮语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工夫是指称一 种做人或做事的细致、认真、每个细节都不放 过的人生态度。所以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潮汕 工夫茶”。
九、砂铫
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 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 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 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 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 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 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 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 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 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别有风趣。钢筷则不 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 清洁。
back
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大约 有八个过程: 有八个过程: 第一、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 淋杯等六个动作 是一个预备阶段。 等六个动作, 水、淋杯等六个动作,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 四件事不必多说, 候水” 淋杯” 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 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 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排中就有 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 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 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 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 将砂铫置炉上。 将砂铫置炉上。
第三、 第三、债汤 茶说》 汤者茶之司命,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 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 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 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 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 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 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 正好之候也。 声若松涛, 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 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 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 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这是关系到壶的 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
“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 寡。
冲工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 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 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工夫茶,那就 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 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杯至十二杯。但毕 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 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 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工夫茶的。
在凤凰单丛中,尤以凤凰山乌 岽顶单丛茶的品质最优,向来有形 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之 称。 冲泡时在几步之外便能闻其香 味,饮之回味无穷,但可惜产量不 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 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贵的。
凤凰茶和铁观音都是属于“乌龙” 乌龙” 类的茶种。爱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可分 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三大类。茶树 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同,不同者只在于 制茶的方法: 绿茶是没经过发酵的,保存了较多 的维生素C,像龙井、毛尖、碧螺春; 红茶是经过发酵的,维生素C已被破坏 无存,但茶素却容易挥发,像祁门红茶, 云南普洱等;乌龙茶则是半发酵的,兼 有红绿茶的妙处,制作技术也较复杂, 全国至今还只是福建和潮汕两地能制。
茶具
工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 “工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最少也需要 十来种:
一、茶壶
潮汕土语叫做“冲罐”,它出自江苏宜 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茶壶标准 有四字诀:“小、浅、齐、老”。壶的式样 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一般多用 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壶的色泽也有很多 种,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 “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 “工夫”了。 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 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
第二、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出粗 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 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 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之所以要这样做, 层,又再将茶叶放在上面。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 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 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 住满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 住满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 逐渐发挥。 逐渐发挥。 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 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 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浓, 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菜太浓,味 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 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 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 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进水也冲不 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六、水瓶与水钵
都是用以贮水烹茶。水钵大小相等于一个 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 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 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少见的珍品。一般 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 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 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 而使人信服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