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民经济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于2011年开始制定,至2015年结束。
这个五年规划的主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文将围绕着十二五发展规划展开讨论,从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来阐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挑战。
一、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是规划中的重头戏。
在全球经济领域中,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意味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首先,在贸易和商业领域,中国的市场消费和国际贸易正在不断上升。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对世界各国的贸易和市场越来越有影响力。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出口。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增加贸易和政治合作。
其次,在国内省份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距,这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政策来协调发展。
有些省份的发展速度比其他省份更快,可以引领其他省份的发展,但也有些省份对本地区的经济、贸易、决策等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需要注意。
因此,实现省际之间的合作和联动发展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随着十二五计划的推出,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得到了转变。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大规模的投资和出口贸易,同时,中国仍然依赖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自身经济增长。
然而,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人口红利的效应逐渐减弱,传统模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因此,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经济的增长模式是从传统模式向在技术创新上更加注重发展的创新型经济转变。
三、科技创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加强科技创新。
在科技发展方面,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国际标准一样,需要不断加快技术领域的创新,以保持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们需要注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来促进基础科学、高技术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的开发。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
该规划于2011年由中国政府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其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其中,着重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措施,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
前言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重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村综合经济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将得到完善。
农村振兴
农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加强乡村治理和基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农业农村生态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全面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个五年计划导言自1953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这些计划被称为“五年计划”,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背景、目标和措施。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背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覆盖了2011年至2015年的时期。
在该计划实施期间,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目标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目标包括:1.经济增长:在五年内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
2.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农村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
5.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6.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7.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十二五

什么是十二五中国的“十二五”是指2011年至2015年期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这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面对了国内外各种挑战和机遇,通过坚定的改革举措和科学的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济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在这个五年期间,致力于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
根据规划目标,中国GDP年均增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7.6%左右。
“十二五”规划还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五年期间,中国不仅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还推动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和保障社会安全,中国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还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通过加强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中国努力减少区域差距,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十二五”规划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中国在这个时期依然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同时,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十二五”规划中也包含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总体而言,“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而制定的重要指导纲要。
通过规划中的各项措施和政策,中国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在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十二五规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浅谈“十二五”规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3月16日新华社正式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一是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二个五年计划

十二个五年计划引言十二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53年起,中国政府每隔五年制定一次国家发展规划,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十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取得的成就。
第一阶段(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第一个经济建设规划。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着重发展工业,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重点包括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中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尝试。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重要措施,旨在促进农业生产的集体化,以加快农业发展。
然而,由于一系列因素的不利影响,这个阶段的成绩并不理想。
第三阶段(1966-1970)第三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的,因此计划的执行受到了严重干扰。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主要关注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而经济发展的重点则被削弱。
第四阶段(1971-1975)第四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之后制定的首个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秩序和发展经济的巨大任务。
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并促进农业现代化。
第五阶段(1976-1980)第五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后推出的继续发展经济的计划。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化的力度,着重发展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
计划目标还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建设等。
第六阶段(1981-1985)第六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计划还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第七阶段(1986-1990)第七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阶段制定的计划。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开放合作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学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后,对其内容和精神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总的来说,纲要从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等几个大的方面阐释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在此我将就“推进农业现代化”做一下具体的阐述,论述如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产业。
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出发,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支撑。
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始终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准则。
据相关统计,近10年来,我国粮食消费增加了约1000亿斤,蛋类消费增加4成,肉类增加5成,水产品增加6成,奶类翻了两番。
今后一个时期,正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产品需求持续快速扩大,保障农产品供给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人民群众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也越来越敏感,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更为在意。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如果农业发展跟不上,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出了问题,人民日常生活受影响,通货膨胀风险加大,整个社会就难以安定,现代化建设全局就会受到影响。
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努力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建设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虽然我国农业对GDP和财政税收的贡献确实在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关系农民生计的最大产业。
目前全国还有近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农民纯收入中 49% 左右来自农业。
必须看到,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靠农业增收仍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我国不仅有近18.3亿亩耕地,还有60亿亩草原、 42.7亿亩林地、42亿亩大陆架渔场、2.6亿亩内陆水域,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科学技术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要效益,仍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空间。
建设现代农业,是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引发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应对之道一方面是引导农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另一方面是发展覆盖全程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在农户经营基础上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合算的环节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去干,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解决农户经营中的困难。
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只有把现代农业搞好了,才能防止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的状况。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深刻的转型和变革,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