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

苏轼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心态成因分析作者:张海娇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苏轼,北宋一代文豪,怀有一颗积极入市的报国之心,踏入官场,几经沉浮,领悟人生,成就了贬谪生涯中的乐观旷达。
关键词:苏轼环境影响屡遭贬谪乐观旷达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苏轼出生于一个极具文学氛围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苏洵,字明允,因屡试落地,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后又努力攻读,成为著名的古文家;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
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苏轼,幼年时不仅受到深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思想的教育。
二.党派之争下的困顿失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轼怀着报国之志离蜀赴京,找寻出路。
可当苏轼真正走进朝堂时,正是北宋危机四伏时期。
苏轼在途中见到了王安石的新法对百姓的迫害,善良的他同情百姓,两次上书反对新法。
但王安石是当权者,当权派捏造借口,将他陷于纠纷之中。
苏轼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到杭州上任。
年轻气盛的苏轼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理会,连修表自辩也不愿意,直接到杭州上任。
在赴任杭州途中,苏轼写下了《游金山寺》,通过写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除了有对家乡的怀恋,还有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和辞官归隐的决心,它是诗人抑郁不得志的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
继杭州之后,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虽然官卑职小,但他深得民心。
这样的生活大致持续了十年,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真可谓是死里逃生。
经过此劫,他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此时的苏轼已经心灰意冷,不再对朝廷抱有过多的期望。
任职黄州,曾在闲暇时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赏析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赏析二】众所周知,《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
但它究竟豪放在哪里,似还须详加探讨。
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豪放,这是豪放词的灵魂。
而感情的豪放必定以充实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否则就只剩下一堆空洞的豪放语,那是伪豪放。
感情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有没有自我真情的抒发。
东坡的这首豪放词正得力于此。
上阕至下阕的前半部分以赤壁为背景,抒发了对祖国悠久历史与壮美江山的崇敬之心,并由衷赞美了它们所哺育的、以周瑜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感情激昂饱满,酣畅淋漓。
接下来突然转到对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而这正是东坡被贬黄州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种巨大的感情落差,不但没有减弱豪放词的色彩,反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力度。
须知大豪放之人,往往经历过大悲伤的磨难,一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人是很难陶冶出真正的豪放情怀。
论苏轼贬谪时期的超然境界与诗意人生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文 学 研 究
・
论 苏轼贬谪 时期 的超然境 界与诗 意人 生
马 琳
河 北 大学 河 北 保定
0 7 1 0 0 0
摘
要 :苏轼 一生数 次遭贬 ,贬谪 生涯非但 没有使 他 一蹶 不振 ,反 而成就 了这 位 旷世英 才。逆境 中的 苏轼更加 的 乐天
一
的痛哭声中与家 人 诀别 , 凄凉地踏上了前往儋州 的 征途 。 海南 岛对 于长 居大 陆 的苏 轼而 言 ,已没有 了那 种 “ 仿
佛 曾游”的神秘感觉 。视 野所 及 ,只是一片浩渺 的海水 。且 相 比黄州和惠州 ,海南 的生活才是真正 的艰难 。不仅气候 恶 而是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苏轼带领全家勤勤恳恳的过 劣 , “ 食物人烟 ,萧条之甚 ” ( 苏轼 《 与张逢书 》 )。加上 起 了农 家的 日子 ,并获得 了大 丰收 。趁着农 闲,苏轼在 自己 与当地人语言不通 ,习俗 迥异 ,似乎什么活动都无法 开展。 的 园 中建 成 了一座 农舍 ,在 正厅 的 四壁 画满 雪景 ,命 名 为 生 活 困顿 ,物质 匮乏 ,苏轼 依 然不改 其超 然风 度 ,饱经忧 “ 雪堂 ”。雪堂落成后 ,苏轼大半 时间都 留在东坡 ,白天耕 患 ,他早 已是精神世界 的富翁 :既与世俗难以相容 ,如今 回 耘劳作 ,晚上读 书著述 。累了就饮 上几 口小酒 ,酣睡一觉 , 到这 天的尽 头 ,当恢复 自然本性 ,任运而行 ,他用心体 味着 尽情享受着官居 时不 能拥有 的 自在 与闲逸。 流 淌在 纯朴 乡间 的深厚情 味 ,变成 了一个植根于大地 ,植根 离 开黄 州后 ,苏轼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 内连续破格升级 , 于人 民的人 ,在 《 被酒独行 ,遍至 子云 、威 、徽 、先觉 四黎 但很快又深 陷党 争漩 涡 。一场新 的政治 风暴 再次把苏轼推到 之舍 ,三首 》其 二里 ,他发 出了这样 的感慨 : “ 莫作天涯万 风 口浪尖 。元柘 九年 ,哲宗改年号为 “ 绍圣 ” ,意为继承神 里意 ,溪边 自有 舞雩风” 。苏轼 同黎 民们 常来常往 ,大人小 宗朝的施政方针 ,变法派大 臣重 回朝堂 ,开 始了对元韦 占 党人 孩都和他 亲密无 间 ,这让苏轼倍感轻松 欢愉 ,再没有 了浪迹 的疯狂打击 ,苏轼兄弟首 当其冲 。朝廷对苏轼一 贬再 贬 ,经 天涯 ,万里 为客 的孤苦之感 ,淳朴 的民风浸 润了他的心 田, 过近万里的长途跋涉 ,苏轼抵达惠州 ( 今广东惠 阳 ) 贬所 。 即使在这荒 蛮的海岛 ,也 同样可 以像 曾点在舞 雩台那 般惬意 惠州 在 当时属 蛮荒 瘴疠 之地 ,是个 令人谈 虎色 变 的地 地乘风纳凉 ,抛却 了功名利禄 的牵绊和一 己私愁 ,天涯万里 方,却令苏轼有 “ 仿佛曾游”之感 ,苏轼四处悠游 ,在山水 也无法限制心境的容量 ,那吹在脸上咸涩的海风 ,磨砺 出了更 当中释放心怀 ,且看他的 《四月十一 E l 初食荔枝 》: 为坚韧的曳杖之声 ,激励着他在人生的风雨中勇敢地前行。 南 村诸杨北村卢 ,自华青 叶东不枯 。 从黄州到儋州 ,这一路走来 ,苏轼 尝尽世 态炎凉 ,他收 垂 黄缀紫烟雨里 ,特与荔子为先驱 。 起 锋芒 ,成为一个不怨天尤人 的齐安 民;放弃 了对仕途功 名 海 山仙 人绛罗襦 ,红纱 中单 白玉肤 。 的追求 ,处境 的变化早 已不再 能够激起他心灵 的波澜 。他 用 不须更 待妃 子笑 ,风骨 自是倾城姝 。 他坎坷 丰富的经历诠释 了生活 的强者在逆境 当中砥砺不懈 的 不知 天公有 意无 ,遣此尤物生南隅 。 超然风度 :人 ,要在大地 之上 诗意地栖居。 云 山得伴松桧 老 ,霜雪 白困擅梨粗 。 先生洗盏酌桂醑 ,冰盘荐 此赦虬珠 。 参 考 文献 : 似开江鳐斫玉柱 ,更 洗河 豚烹腹腴 。 [ 1 】 朱靖华 . 苏轼论 [ M】 . 北京 : 京华 出版社, 1 9 9 7 . 我生涉世本为 口 ,一 官久 矣轻 莼鲈。 【 2 】 王水照 , 朱 刚. 苏轼评传 [ M】 . 南京: 南京大学 出版社 , 2 0 1 1 . 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 良图。 f 3 】 王水照, 崔铭 . 苏轼传 一 一 智者在苦难 中的超越p 哪. 天 津: 天津人民出版
旷达入诗,质朴自然——苏轼《初到黄州》赏析

旷达入诗,质朴自然——苏轼《初到黄州》赏析旷达入诗,质朴自然——苏轼《初到黄州》赏析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唐初只有760员定额编制,后来又有所增加,称“员外置”,且对一些贬谪之人授此虚衔。
苏轼此次就是“责受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这次苏轼亦是此官职。
③压酒囊:唐代官俸一部分给钱,一部分给实物,压酒囊即官府酿酒用剩的酒袋。
苏轼的一生坎坷,始终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在党争中曾三次被贬。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黄后,写下了此诗。
全诗以“质而实绮”的语言,从自己的遭际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
首联,自嘲目前的处境,用语平易而入韵。
“为口忙”可以说是全诗之眼,一语双关,一指“祸从口出”,自己因出语讽刺遭遇“乌台诗案”,而造成奔忙劳累的现状,句意直贯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二是为口腹而忙,句意直贯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真可说是纲举目张。
“转荒唐”:诗人面对自己43岁而前途一片渺茫,百感交集,摇头感叹“荒唐啊,荒唐!”他来偏僻的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一个“无事小闲差”,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来说,当然会“自笑”“荒唐”了。
颔联,写黄州美食之福,对仗工整,联想、想象丰富。
哀叹不是诗人的人生态度,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
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
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
苏东坡:豁达的三重境界

苏东坡:豁达的三重境界历史上有过苏轼这个人,中国人才知道什么叫豁达的境界。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千古感慨,如潮水一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
每当我们彷徨、失意、压抑、落寞,重温东坡的生平,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
第一重:诗酒以入世苏轼的豁达,来自于他的自信。
苏轼二十出头京城赴考,初试啼音就一炮而红,被欧阳修等前辈激赞。
欧阳修曾问他某个典故的来历,他哈哈一笑道:“想当然耳(编出来的而已)。
”就凭着“想当然”的豪气,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锋。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宋词史上第一首豪放词。
他还得意地说:“最近没事写写小词,一不小心写得比柳永还好,呵呵!”苏轼工作时努力称职,平日里嬉笑怒骂,耽于玩乐,最喜欢创作小调调侃众生。
在杭州,他淘气地把妓女带入禅堂,气煞了老朋友大通禅师。
他赔礼笑道,如果老禅师能将敲木鱼的木槌借给妓女一用,他立马写一首诗谢罪。
结果他就写了一首小调给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做戏莫相疑。
人生如戏,何妨诗酒趁年华,活他个东坡式的潇洒!第二重:随顺以处世苏轼诗词双绝,然而也因诗词而获罪。
乌台诗案,就是针对他的一场文字狱。
得知自己以诗获罪,他首先也是害怕的。
被押解回京的途中,经过扬州和太湖时他曾两度跳水自杀。
虽然苏轼怕,但并没有郁闷。
该过的狱中生活还是照过。
有一晚,一个年轻人拿着包袱走进苏轼的大牢,一言不发就坐下了。
苏轼心里奇怪,但也懒得问,倒头就睡了。
天亮以后,年轻人推醒还在打鼾的苏轼,笑着对他说“恭喜苏学士”,转身就走了。
原来那个人是皇帝派来的小太监,专门查看苏轼的精神状况。
小太监报道说苏学士整夜酣眠,看得出心中没鬼。
而这件事,也促成了皇帝对苏轼的释怀和赦免。
面对挫折,苏轼真的没辙,唯有安时处顺而已。
所以后来苏轼写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凄风苦雨中彷徨,我们懂得忍受艰难。
然而苏轼比我们更高一着:风雨是短暂的,晴天何尝旷日持久?苦难是短暂的,欢娱何尝不是短暂?人生终归平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贬官时写的豁达诗句

苏轼在贬官时写了一些豁达的诗句,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Hale Waihona Puke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还有《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也体现了他的豁达心态。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赏析

苏轼被贬时写的诗赏析苏轼被贬时写的诗赏析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被贬时写的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
苏轼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苏轼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
苏轼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
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
可苏轼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
于是苏轼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
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
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水调歌头》-苏轼在山东密州,写下了《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赤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前后《赤壁赋》;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
虽然其中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苏轼也才被列入了诗词的“豪放”一派。
不仅如此,苏轼每到一处,都不凑合地过日子,“食不可无鱼,居不可无竹”,尽量把自己安排得舒适一些,为自己盖自己设计的房子。
也“入乡随俗”地享用当地的特产。
如在惠州,当地出产荔枝,苏轼就“日啖荔枝三百颗”,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须开,酒醒何处?
楚江空自流,滟滪悠哉悠,千里愁绪,何时灯火再发?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若为谁天地情,满腹谣言心不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日故人情。
《蓦山溪·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风起兮白云飞,照我归家路;
萧关逢人凤歌高,吹箫声美。
潇湘如画兮暮钟残,寒砧催人归;
将帘拂尽兮漏犹斜,半灯照书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旷达 ” 言东 坡 词 风 已 成定 论 , “ 达 ” 然 旷 一 词 的含义 究竟 为 何 ? 司空 图《 十 四诗 品 》 二 中第 一 次以“ 旷达 ” 为 文 学 风 格 的 一 种 类 型 , 之 描 述 作 将 为 :生者百 岁 , 去几 何 。 乐苦 短 , “ 相 欢 忧愁 实 多 。 何 如 尊酒 , 日往 烟 萝 。花 覆茅 檐 , 雨 相 过 。倒酒 既 疏 尽, 杖藜 行 歌 。 不 有古 , 山峨峨 。[ 旷 达 ” 是 孰 南 ”1 1 “ 乃 建 立 在对 生 命 短 促 和欢 少 愁 多 之认 识 的基 础 上 ,
1
的一剂 良药 , 因为 它舍 弃 _ 身外名 利 的追 逐 , r对 以 豁 达 的态度 去看 待人 生 , 寻求 生命 中真正 的 自我 。 东 坡词 中“ 生如 梦 ” 人 的思 想并 不始 于 黄州 之
念远 , 已并非 如《卜 子》 般 幽 冷得 “ 食人 间烟 算 那 不 火” 。到元丰 四年重九 时 所作 的 《 乡子 》 , 南 词 凄怆
第2 6卷 第 3 期
2 1 年 3月 01
乐 山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e h n T a h r ol g o r a f s a e c esC l e L e
Vo . , 1 26 No. 3
Ma. r201 l
“ 梦 与 “ 心 ” 处 的 旷 达 如 ’ ’ 归 深
名” 之语(行香子》 ; 《 )元丰元年守徐州时登燕子楼 作《 永遇乐》 中有“ , 古今一梦 , 何曾梦觉 , 但有旧欢 新怨” 这样 的感慨 ; 元丰二年赴湖州任 , 途经扬州 平 山 堂作 《 江 月 》 又 叹及 “ 言 万 事 转 头 空 , 西 , 休 未 转 头时 皆梦 。 这些 “ ” 如梦 ” 之语 固然也 反映 出离 开 朝廷 出守外郡的苏轼心 中的失意之情 ,语言也不 可谓不警策 , 陈廷焯便评其 “ 休言万事转头空 , 未
之情 固未完 全 消退 ,但苏 轼 豁达 的一 面 已然 明显
贬 。熙 宁年 问苏轼 因与王 安石 政见 不合 而 自请 外 放任 杭 州通 判 之 时 , 已经 有 “ 臣一 梦 , 古 空 便 君 今
流露 出来 , 首 “ 降水 痕 收 , 碧 鳞 鳞 露远 州 ” 起 霜 浅 , 景 色描 写清 远疏淡 , 词人 心 境也 已平 和 自然 。 结尾
上。 因此 , 东坡 词 中那 些 作 于贬 谪之后 的作 品更 能
体现 出其词风“ 旷达” 特点 。 另一方面 ,旷达” “ 虽有 天性 的成分 , 如吴梅先生 曾说 :公天性豁达 , “ 襟抱 开朗, 虽境 遇 迪 遭 , 处之 坦 然 。” 而却并 非 “ 而 然 即 去 国离 乡 , 初无 羁 客迁 人 之感 。 f ”1 ,羁 客 迁人 2 相反 “ 之感” 在东 坡 贬 谪词 中处 处 可见 , 如 苏轼 自己所 正
诗文 , 重 复者 , 人 生如 寄 耳 , 少 惟 十数 处 用 , 和 陶 虽 诗亦 及 之 。 [ ”1 是 诗文 当 中 , 坡词 尤 其是 贬谪 3 不仅 东 词 中亦 出现 了很 多 “ 生 如 梦 ” “ 生 如 寄 ” “ 人 、人 、人 生 如 逆旅 ” 类 的句 子 。 “ 这 博及 群 书 , 不 用之 事 , 无 波 澜 浩 渺 , 变万 化 , 千 复语 绝 少 ”】 坡 将 “ 生 【 4 的东 人
更确 切 的说 ,是 建立 在 对 人 生种 种苦 难 的体 味之
程 。本 文将从 其 贬谪 词 中对 “ 生如 梦 ” 人 的体 悟和
其从“ 归乡情结” 处处为乡” 向“ 的转变这两个方面
切人 , 探讨 东坡 贬 谪词 的 特点 。
一
、
“ 生如梦 ”寓豁 达于颓靡 当 人 :
中
宋人周必大在《 二老堂诗话》 中说 :苏文忠公 “
精 神 上 种 种 困 境 , 到 了 “ 安 处 即吾 乡 ” 达 心 的境 界 。 这 两 点 是 其 贬 谪 词 中 旷 达 风格 的 明显 表现 。
关键词 : 苏东坡 ; 贬谪词 ; 旷达 ; 如梦 ; 归乡
中图分类号 : 0 .3 I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 )3 0 0 — 5 10 — 66 2 1 0 — 0 1 0 1
说 :处 患难 不 戚 戚 , 是 愚人 无 心肝 尔 , 鹿 豕木 “ 只 与
如梦” 如此不厌其烦 的重 复 , 因其一生坎坷的仕 正 途经历使然。黄苏《 蓼园词选》 载沈际飞云 :东坡 “ 升沉去住 , 一生莫定 , 故开 口说梦 。”1 有何特 [ 梦” 5 “ 点?它来而无端 , 去而无理 , 变幻莫测 , 捉摸不定 , 不可真实的拥有 , 亦不堪努力追求 , 醒来时一切成 空, 诸象 皆无 。 如梦” “ 的人生观 , 看似颓靡 , 但在苏 东坡 被 贬 的处境 中 , 又 成为 战胜 苦难 , 却 自我 镇定
石何异 !”《 ( 与赵晦之》 只不过 , ) 他最终能够超越 这种常人的愁苦之情 ,而进入另一种随缘 自适 的
境界 。 因此 , 东坡 的贬谪词并非每一首都体现着旷 达 的情 怀 ,亦 有着 在 人 生 的磨 炼 中逐 渐 发展 的过
收稿 日期 :0 0 1- 9 2 1— 1 2
作者 简介 : 张英 (9 1 )女 , 18 一 , 吉林省柳河县人 , 常熟理 工学院讲 师 , 学博士 , 究方向 : 宋词研 究。 文 研 唐
— —
谈 苏东 坡 贬谪 词
张 英
( 熟理 工 学院 人 文 学院 , 苏 常 熟 25 0 ) 常 江 15 0
摘
要 : 旷达” 以“ 言东坡词 几成定论。东坡词“ 旷达 ” 风格 的形成虽然有天性 的成分 , 但更重要 的的结果 , 因此东坡贬谪词更能体现其旷达 的词风 。 人生如梦” “ 在东坡 词中多次出现 , 经过贬谪之后 , 东坡在看 似颓靡 的“ 如梦” 的人生观 中融入 了豁达 的心态 ; 东坡有着 很强 的“ 归乡情结 ”在 欲归而不得 的贬谪生涯 中 , , 他超 越物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