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 (3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精品教案

《狼》教案一、研读教材《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远。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翻译课文;2、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本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2、认识狼贪婪凶残和阴险狡诈的本性,屠夫对待狼没有盲目厮杀,而是利用天时地利,巧妙杀狼。
从这个方面,引导学生懂得用“智慧”同他们面对的任何“敌人”作斗争。
(2)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熟练翻译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突破方法:为解决重、难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和小组辩论,感受故事情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理解中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学情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且课后研讨练习中的第三大题,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三、教法学法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做好充分预习和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加以点拨,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 《狼》——蒲松龄 教案

18狼【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懂得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好心救它,却险些被它吃掉,幸亏得到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二、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听录音范读,注意重音及句子的节奏、停顿。
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文本翻译(1)小组合作,翻译文本。
一人朗读,两人翻译,一人记录。
(2)学生向老师提问疑难字词。
(3)找几位同学进行翻译。
五、理清故事情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鲁迅。
传奇法:曲折的情节,细腻的描写,传奇的内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杀狼。
2.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 )”里填上一个恰当的总结性动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这是故事的开头部分。
如果老师用"遇狼"来归纳第一段的话,你可以用各用什么词来归纳第二第三自然段呢?明确: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六、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2.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狼的“黠”?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除了“黠”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4.文中是如何描写屠户是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教案一. 教材分析《狼》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的一篇文章,本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文章通过讲述一个屠户与一只狼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狼的狡猾和人的智慧。
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悬念,引人深思。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同时,也能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式的把握,以及文章的寓意等方面尚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寓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辨别是非,增强自己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分析文章的寓意和写作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3.讲授法:教师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
3.文言文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随后,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狼》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它是古代文学中讽刺手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理解古文和人性具有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狼的行为和结局,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表达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一文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理解: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及作者蒲松龄。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狡黠”、“吝啬”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篇章结构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狼的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6.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贪婪、狡猾、吝啬等不良品质的危害。
7.写作技巧: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手法,并尝试仿写。
8.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句子分析: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掌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传达的寓意。
-写作技巧: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写作手法。
举例解释:
-在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黠”字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狼的狡猾和最终失败的命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精品教案

课题《狼》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2、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狼的生物特性2、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态度。
难点及关键点1、通过对资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对狼的情感态度及变化及其原因。
2、思考与探究: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自主学习学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法。
教具或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我的自白:今天我们课上有幸请到了一位神秘嘉宾,它是谁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它的自白。
二了解狼。
我的档案:狼这个动物我们说熟悉也很熟悉,那么对它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三辩证地看待狼。
我的烦恼:虽说生物界的狼英勇无比,可是绝大数人还是会“谈狼色变”,对狼充满恐惧与厌恶。
请联系我们的生活以及课本的相关内容谈谈狼到底得到了人们哪些不公正的对待了呢?你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呢?比一比: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也有这样的主题迥异的两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篇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篇文学作品中还分别写出了狼的哪些其他特点?那么为何同样是写同一种动物,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给大家作了下面的总结: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因此用词的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决定的。
因此,我们在分析某一种现象,看待某一个事物时,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要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狼形象在人们眼中的转变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然而今天人们却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的新形象。
第18课狼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紧凑的情节安排,展现狼的形象及人与狼的斗争。
5.了解蒲松龄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勇敢、机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如“聊斋”、“志异”等词汇的内涵,以及倒装句的用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需要通过详细的解释和丰富的例句,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文章寓意的深入理解:文章通过狼的形象隐喻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难以把握。教师应设计相关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逐步揭示文章的深层寓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仍然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引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我发现,这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并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屠户的形象,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熟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揣摩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学习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屠户的形象,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简单导入。
从古到今,关于狼的成语、小说、故事、传说很多,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狼的故事。
二、赏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每位同学认真地选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欣赏其妙。
老师先举个例子,如“一屠晚归”中“晚”说明当时路上已无人,“晚”渲染出当时的时间及恐怖的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一个小小的“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品味语言,方法是用你的笔,圈出一个地方,然后写上一两个关键词,体现你的理解和点评。
学生独立进行语言赏析,全班交流。
重点落实文章第3、4段内容,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运用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狼的狡诈。
“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运用了动作、心理等描写。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
2、合作探究。
3、品味赏析。
4、交流展示。
三、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文章在最后一段议论嘲讽的仅仅是狼吗?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多方面谈感受。
师提示:狼代表了坏人,代表了恶势力,代表了困难。
明确: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狼的阴险狡诈和屠户的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及课文阐明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1.朗读 2.品读 3.讨论点拔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2.同社会中假、丑、恶等阴暗面作斗争。
教学难点:1、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叙述了解狼的本性与人类的智慧2.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于狼一样的害人虫必须识破它的假象,坚决斗争,去争取胜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
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我们不能因为出于“夯
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的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
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
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狼心狗肺、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狈为奸)
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
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
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
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
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
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
“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
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读后学生点评。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大家想和老师来个比赛吗?先别急,成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读文言文最高的要求就是读出感情,为什么刚才我们同学读的时候感情读得不到位呢,就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面我们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待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当堂将课文翻译一下。
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要点补充: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
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5、“恐前后受其敌”中“敌”字名词作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顾”,转头。
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6、“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7 、“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8、“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
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一狼洞其中”的“洞”字名词作动词,意为打洞。
12、“隧入”,从隧道入。
13、“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注意重点句的翻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恐前后受其敌”、“其一犬坐于前”
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放开喉咙大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在课文中注好音,同时注意语句的停顿。
出示自读要求:在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的情况下要读出轻重、读出快慢、读出抑扬。
生自由读。
个别生读,其他生点评。
注意停顿的句子:(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创新阅读,评读故事
这篇课文用181个字写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与狼生死搏斗的故事,我们试着从屠夫的角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屠户:(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在这个过程中屠户的心理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
表明屠户心理的词语:惧狼——“俱”、“投以骨”、“复投之”——表明屠户害怕及侥幸的心理;
御狼——“窘”、“恐”——表明处境危急;
——“顾”、“奔倚”、“驰”“持”——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明了他的机智;
毙狼——“暴起”、“劈”、“转视”、“断”等表明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
神。
屠户从遇狼到毙狼这个过程虽然最终时有惊无险,但也让我们着实为屠户捏了一把汗,那我们也来充当一下屠户,让那惊险的一幕再次生动地呈现出来,下面给我们各个大组的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文中自选一段,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屠户当时的心理。
五、合作思考:
1、这篇文章中的人和狼都怎样的特点呢?
人——机智、勇敢、果断
狼——狡黠
2、文中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它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一定能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六、读出情境,整体欣赏
请生再次有感情地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