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翻译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摘要: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语言空缺现象。

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去分析并掌握一些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并对翻译实践作出指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空缺翻译方法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是普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难免会遇到空缺现象,因为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汉译俄译中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

二、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是普遍。

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贾玉新,1997:17)而翻译实践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等都有翻译活动参与其中,但是翻译的概念又该如何理解呢?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安顺市转学报,2001:2)从上述几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翻译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交际的桥梁;第二,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第三,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信息传递,交流思想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patterns”(偶然的缺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空缺”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的理解(пониманиеи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текста)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空缺法(методлакун)。

翻译中词义空缺的应对策略

翻译中词义空缺的应对策略

欧佩 克



结语
随 着 时代 的 发 展变 革
,
,
如泰 晤 士
文化 视 野
翻 译 中词 义 空 缺 的 应 对 策 略
刘英丽
摘要
关 键词
唐 山 学院 外语 系

文 化 差 异 导 致 的 词 义 空 缺 是跨 语 言 翻 译 的 一 大 难 点 翻译
词义空缺
词 义 空 缺 是 指 英 汉 语 中缺 乏 对 应 的 词 语

,
如 何在 翻 译 中处 理 词 义 空 缺
。 。

阳 虚则 寒

, ,
阴虚 则 内
,
认 为 凡 事都 可 以 随 心 所 欲
给你作 导 游



如 果你 到 厦 门来 玩
'
我 可 以 毛 遂 自荐
都 很难 找 到 恰 当 的 译 法
如文 化 词 汇
,
同样 英 语 中有 一 等
,




,

〕可 见
,
,
为 了 保证 原语 意 义 的 对 应转 换和 译语 优 势不 受损 害 的
语 言 中文 化 负 荷 较重 的词 汇
维 方 式和 价值 观念
, ,

不 同文 化世 界 的 人们 有 着 不 同 的思
因 而也 就
” 。

公 共 汽 车 很让 人费 解 距离 客
, ,
美 国飞 机 场很 大
,
主 楼和 候机 楼之 间有 很 远

有 着不 同的 对 现实 世界 的观察方式
、 、 、 、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6年2月上旬刊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朱海静李秀娟鞠海娜(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由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既是翻译中的难点,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词汇空缺的现象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就会给汉语学习者造成困难。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总结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创造新词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空缺翻译策略【基金项目】黑河学院2013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俄汉语教学中中俄文化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RWY201316)【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56-02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俄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势必会形成一种文化空缺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翻译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分类在俄罗斯,空缺(лакуна)这一概念最早在В.Л.Муравьев(1975)的《词汇空缺———以法语和俄语词汇材料为例》一书中提及到。

俄罗斯后来的学者С.Г.Терминосова,И.А.Стернин,З.ДПопова,Г.В.Быкова等对空缺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在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没有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和翻译中。

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指出:“同一事物、现象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较完整,有的不够完整。

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相比,语言思维的分歧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其形式的富余或不足。

”[1]Ю.С.Степанов在对比分析法语和俄语时指出,所有的无等值词均可视为空缺。

空缺现象不仅表现在词义上,还表现在词的使用范围、词的分布和使用频率上。

[2]词汇空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缺现象加以描述。

俄汉语义空缺的翻译研究

俄汉语义空缺的翻译研究

丹牡·77·翻译是两种异质文化遇合际会、冲突协商的过程。

空缺现象是翻译过程中的绊脚石。

空缺包含语义空缺等多个方面。

本文简要论述空缺现象的研究状况,并将空缺理论引入翻译领域,重点分析语义空缺的可译性,并提出弥补文化空缺的有效翻译策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什维采尔在《翻译理论》一书中说:“翻译不仅仅是代码的简单代换,而是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阐释原文,以便读者能够领悟。

”这说明读者在阅读译者翻译的译文时,可能遇到费解、陌生,甚至是感觉错误的地方,这说明文本中存在表现民族文化的特殊成分,但译者并未处理得当。

读者在阅读这些异文化文本时,自然会用母语思维理解、评价这些民族差异成分,这些空缺的存在就造成跨文化交际时存在障碍。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空缺现象自然就成为翻译的绊脚石,即翻译的难点。

著名翻译学家葛传规先生曾有“翻译必生误解”这一观点,如果从文化空缺的角度考虑,这句话有其存在的道理。

因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研究翻译中如何处理语义空缺的问题,不仅能进一步深化翻译标准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而且可以通过对比研究不同语言中的空缺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的异同,促进两者互相交融,彼此丰富,因此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空缺概念的不同表达空缺源于法语词“lacune”,有空白、缺损之意。

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语言学家C.F.Hockett。

他用“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这一概念对比了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

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ударов)采用了无等值词(безэквивалентная лексика)这一术语。

Р.А.Будагов认为在理解异国文化篇章的过程中有本民族使用者难以理解的暗点(тёмные мечта)出现。

谈到阻碍两种文化交际的民族特有成分时,Г.Д.Гачев把这些特有成分命名为毛刺(заусеницы),它们便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物。

《酒国》俄译本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

《酒国》俄译本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

《酒国》俄译本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界的较大关注。

《酒国》在莫言的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构成了翻译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因此,译者通过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处理这些文化空缺以及处理的效果如何就成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酒国》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分为语言类空缺现象和文化类空缺现象,译者在处理小说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时,采用了音译法、直译法、替换法、解释法、删除法这五种翻译方法,其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酒国》俄译本中存在部分对文化空缺现象的误译,其中包括语言类误译和文化类误译。

为避免误译的产生,译者应当遵循三条原则:坚持语篇连贯性;拿捏好翻译单位;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文本语用意义的传达。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作了介绍,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文化空缺现象的定义以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并结合《酒国》分析了文化空缺现象的类型;第三部分结合具体译例分析了译者叶戈罗夫在《酒国》俄译本中针对文化空缺现象采用的翻译方法,并根据翻译方法总结出译者的翻译策略;第四部分首先明确了误译的范畴,然后根据造成误译的原因对《酒国》俄译本中文化空缺现象的误译进行分类,并指出误译的影响及应对方式;第五部分是结语。

以《论语》俄译本为例谈文化空缺及其翻译补偿

以《论语》俄译本为例谈文化空缺及其翻译补偿



引 言
本 。可见 , 贝列 洛莫 夫教 授 的译 本是 研 究 两 国文 化 传 播 的好范 本 。 因此 , 本 文选 取 贝列洛 莫夫 《 论语》 俄 译本 作 为
研 究 文本 , 通过 分析其 中的文 化空缺现 象 , 尝 试提 出
语 言 与文 化 密不 可 分 , 无 时无 刻不 在 互 相影 响 着, 不 同的语 言 中包 含 着各 种 文 化 差 异 。翻译 作 为
二、 文化 空缺
空缺 现象 为美 国语 言 学 家 C . F . H o c k e t t 最 先 明
如何 最大 限度地 消 除空缺 并在信 息 等值 的情 况 下尽 可 能地为 读者展 现 原语 言文 化 , 就成为翻译中的-
个难 题 。
确提 出 , 他在对 比两种语 言的语法模 式时发 现 了空 缺 的存 在 , 将其称 为“ r a n d o m h o l e s i n P a t t e r n s ” ( C . F . H o c k e t t , 1 9 5 4 ) 。此后 , 许 多学者都对空缺现 象产生 了 强烈 的兴趣 , 并 从 不 同角 度对 此 现象 进 行 了深 入 研
2 0 1 5年 第 o 2期
吉 林省 教 育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ROVI NCE
No . 0 2, 2 01 5 V0 I . 3l
T0 t a lN o . 3 8 6
第3 1卷
( 总3 8 6期 )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c n k i . 1 6 7 1—1 5 8 0 . 2 0 1 5 . 0 2 . 0 5 7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文化探索127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英语文化、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缩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误差,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做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空缺;翻译对策引言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

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

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

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

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

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朱海静李秀娟鞠海娜来源:《教学考试》2017年第03期摘要:由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而形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既是翻译中的难点,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

如果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词汇空缺的现象处理不当,就会给汉语学习者造成困难。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总结出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创造新词等翻译文化空缺词汇的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20-02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俄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势必会形成一种文化空缺现象,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翻译较难解决的问题。

一、词汇空缺现象及其分类在俄罗斯,空缺(лакуна)这一概念最早在В.Л.Муравьев(1975)的《词汇空缺—以法语和俄语词汇材料为例》一书中提及到。

俄罗斯后来的学者С.Г.Терминосова,И.А.Стернин,З.ДПопова,Г.В.Быкова等对空缺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在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没有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和翻译中。

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指出:“同一事物、现象和概念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有的较完整,有的不够完整。

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相比,语言思维的分歧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其形式的富余或不足。

”[1]Ю.С.Степанов在对比分析法语和俄语时指出,所有的无等值词均可视为空缺。

空缺现象不仅表现在词义上,还表现在词的使用范围、词的分布和使用频率上。

[2]词汇空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缺现象加以描述。

我们可以理解为,空缺是一种语言现象,即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存在的语言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表现在表达同一概念时 , 其形式 的富余或不足。 ” I C TnnB( 96 7 ) 出 , O. .C eao 19 :8 指 与俄 语 比较 , 法
语 中存 在文 化 空缺词 汇 , 说 :比较 地 描 写 两种 语 言 他 “ 的规则 揭示 出存 在 于每种 语 言 中 的词 汇空 白 , 示 出 揭
提要 :翻译中的文化现象研究是一个热 点问题 。本文 试 图从 词汇层 面对 文化空 缺现象 的传译 进行 探讨 。文 章 以 汉译俄 的语料为基础 , 从文化空缺词汇 的定义 、 分类和 翻译策 略等方 面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 归纳总结 出解 决这一 问题
的若干对策 。
关键词 : 文化 空缺词汇 、 可译性 、 翻译策略
2 1 年 O 月 0i 2
中 国俄 语 教 学
PYCC L  ̄3 K KHT KPU I bI B AE
 ̄ e p ab 2 I B a 01l  ̄ r
3 № O 1
第3卷 O
第 1 期
汉 俄 翻 译 中文 化 空缺 词 汇 的翻 译 策 略
武汉大学 胡谷 明 沈 曼
同语 言 中具 有 不 同 的语 言 表 达 形 式 , 的 完 整 , 的 有 有
不 够完 整 。与外 语学 习者 的母 语 相 比 , 言 思 维 的分 语
存在着 很 多差 异 , 中 , 化 空 缺 就 是 其 中 的一 个 方 其 文
面 。它是 我 们 在 翻 译 实 践 中最 难 解 决 的 问题 之 一 。
在语 言 的语 义地 图上 的 ‘ 白点 ’6J i I T a , 些 空 (e b g H ) 这 IeI 空 白点一 个 只 掌 握 一 种 语 言 的人 从 内部 是 发 现 不 了
词 汇作 为语 言 中最基本 的组 成 部分 , 自然 受 到 民族 的
物质文 化和精 神 文化 的影 响 和制 约 , 因此 透 过词 汇 可 以了解 一个 民族 的文 化 。而无 等值 词 汇 是 语 言 词 汇 系统 中直接 客 观 反 映 该 语 言 国家 的独 特 文 化 的一 类 词 汇 。它是文 化 空缺现 象 在词 汇 层 面 的集 中反 映 , 即
文语 言 中表 示 民族 文 化 现 象 或 事 物 的词 语 在 译 文语
言 中找不 到 与 之 对 应 的 表 示 该 类 文 化 现 象 或 事 物 的
例》 一书 中 。后来 A. Apco a等 学 者对 这 一 问 题 A. ewB
词 语 , 文语 言 的这一 词语 相 对 于译 入 语 来 说 就 是文 原 化空 缺词 汇 。
西。
C H.T T Oa 2 0 : ) . H K B ( 0 6 5 在给 空 缺下 定 义 时说 , 空 单词 a K H 源 自法语 词 lc n , ay a au e 近年来 作 为术语 广 泛运 用于语 言 研究 。但 至 今 没有 一 个 统 一 的定 义 , 因为语 言和文 化 的分歧 表 现 在不 同 的层 面上 , 而且 不 缺 是语 言文 化共 性 经验 不 足或 过 剩 的 结果 , 因为 如 正 此 , 可能 总是 用一 种语 言 文 化共 性 的经 验 去补 偿 另 不
[ 中图分类号]H3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 0 —50 2 1 ) 10 1—5 0 25 1 (0 1 0—0 70
语 言 是文化 的载体 和人 们 交 流 的 工具 , 同 的语 不
言反 映 出不 同的文化 色 彩 。我 们发 现 , 中俄 两 国在 交 流过程 中在 宗 教 文 化 、 史 背景 、 识 形 态 等 方 面 都 历 意
做 了进一 步研 究 , 们 分 别 从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 言 学 他 语
和文 化语 言学 的角度 进行 了研 究 , 没 有将 这 一 概 念 但
引入 翻译学 。
关于空缺的分类 , 在俄罗斯 的语 言学界存在几种 不 同的分类 方 式 。其 中 r A. T I B( 9 9 6 等 . AH t1 1 8 :8 ) lO 人在 自己的研究“ 作为文化现象 的篇章” 中将社会文 化 空 缺 ( O O y by H m a K n I 分 为 主 观 空 缺 C ̄4K a T p b ay b)

语 言 文化 的经 验 。 基 于 以上观 点 , 们 认 为 , 化 空 缺 词 汇是 指 原 我 文
同的作 者使 用 不 同 的术 语 对 它 们 进 行 描述 。在 俄 罗 斯 ,空 缺” 词及 其概 念 最早 出现 在 B_J.M yab “ 一 I pB—
e ( 9 5 的《 汇 空缺 一 以法语 和俄 语 词 汇 材 料 为 B 17 ) 词 ~
“ 汇空缺 ” O K H eK .a K H ) 词 ( e Cq ca a y a 。 I q 1 .关 于空缺 的定 义及 其分 类
的 。 认 为 , 有无 等值 词 汇 的场合 都 可 以看 作是 空 ”他 所
缺。
A eTB ( 0 3 4 ) 为 , 缺 是 文 本 的某 一 片 pCO a 2 0 : 4 认 空 断 , 这一 片 断 中有 某 种不 明 白 的 , 怪 的 、 误 的东 在 奇 错
] 7
从 事跨 文 化 交 际 问题 研 究 的 C FeM CB . .Tp mm Oa
( 0 0 4 在 研究 中指 出 : 同一 概 念 , 2 0 :5 ) “ 同一 现 实 在 不
2 n 年 o
中国俄 语教 学
第 1期
( y " K i ieJ K n I、 际活动 空缺 ( C 6 eTm-i I y b) 交  ̄ 4 b a Ⅱ朗TJ H c e bo 1 T OK M y t aH H I a K H I、 章空缺 ( eCO B H -O M Ht T B b a y b 篇 K e ) T K TBI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