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合集下载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基因。

其外交政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清朝在其辉煌的两百多年历史中,对外交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

本文将就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展开分析。

一、清朝的外交政策1. “闭关锁国”时期自1793年乾隆帝发布《关商海禁令》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就进入了“闭关锁国”的时期。

在此期间,清朝政府实行了高度管制的外交体制,拒绝与外国进行贸易和交流。

这一政策有效地保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却也“孤岛”了中国,错失了很多机遇。

2. “不求同语,但求同好”时期“不求同语,但求同好”是一个在清朝外交史中出现的重要阶段。

这一外交思想最早由清朝官员明珂提出,认为同样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外交关系的建立应该以双方的利益为出发点。

清朝政府在此期间,开始接受外交使团,强化与外国的交往渠道,也为后来的政策和结果奠定了基础。

3. “帝国主义强国”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清朝面对的外部压力非常大,西方列强不断地向中国施压,对中国的领土和财产进行了大量的侵犯。

此时,清朝开始战略性的向外寻找助力,加强与外国的妥协和合作。

二、清朝的国际地位清朝在其历史上曾是亚洲的主宰者,控制了比现代中国更广的国土,并成为了亚洲的王国。

清朝通过其对整个亚洲的领导地位,不断地扩大其领土和权力,并建立了稳定的外交体系。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近代科技的进步,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近代国际社会的发展。

同时,随着清朝所处的时代转换,该王朝也遭遇了日益严重的内部危机和政治动荡,使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清朝的外交政策也逐渐被列强所奉行的霸权主义所取代,靠西方列强的支持,日益形成了一个依附关系,此时的中国陷入种种的不利境地。

三、结语无论是封闭、开展交往,还是欲求各国助力,清朝的外交政策都是出于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考虑。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使得地方外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晚清地方外交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背景、政策与实践以及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中央集权逐渐衰微,地方势力逐渐崛起;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外交逐渐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重要议题。

晚清地方外交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从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外交策略、与外国的交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存在差异。

以江南地区为例,由于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成为了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

因此,江南地方外交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地方利益。

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多地涉及到与沙俄等国的交涉,以解决领土争端等问题。

其次,外交策略方面,晚清地方官员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达到外交目的。

他们不仅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交涉,还积极利用国际法等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他们还注重加强与外国的,建立友好关系,以寻求国际支持。

最后,与外国的交涉是晚清地方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外交谈判,就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进行磋商,努力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方外交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其次,地方外交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地方外交也为中国提供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机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方外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和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本文将从清朝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清朝的外交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为核心目标。

清朝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与许多邻国接壤,因此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就是平衡和维护与邻国的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以和平相处和谈判解决争端为基调,主张以礼仪和文化传统为基础,通过朝贡贸易来维系外交关系。

在清朝外交政策中,朝贡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通过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巩固了对邻国的影响力,并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控制和管辖了这些国家。

同时,清朝还与俄罗斯、英国等欧洲列强进行贸易交流,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清朝的国际关系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与外国列强的接触和影响,内部因素则涉及国内政治和社会动态的变化。

1. 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清朝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比较复杂。

17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开始涌入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和军事行动。

受到西方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威胁,清朝不得不与这些列强进行外交交涉。

中国清朝与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与俄罗斯的《盐务大臣汉白露条约》等条约签订,使得中国不得不割让领土和增加对外开放程度。

2.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清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安全和稳定。

清朝与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保持着朝贡贸易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而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关系则较为紧张,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展开边界争端。

这些纷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对周边地区的掌控和影响力。

三、中国清朝时期的国际影响力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方面,中国在与外国列强的贸易和军事往来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割让,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对内政不力,社会动荡频繁,这也导致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下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清朝的历史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从而揭示清朝外交的发展与影响。

一、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清朝正式建立于1644年,由满洲族建立并统治。

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如下:1. 封建皇权凌驾于外交事务之上: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皇帝为中心,外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外交使团由皇帝派遣,接受皇帝的指导和决策。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围绕着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皇权展开。

2. 和平共处与邻国互助:清朝主张和平共处,尊重邻国的主权,并通过礼仪之邦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清朝鼓励对邻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条约,以保持稳定的边境关系。

3. 朝贡体系的维护:清朝借鉴明朝的朝贡制度,与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清朝巩固了自身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对外贸易,获得了世界各地的珍贵物品。

朝贡使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崇尚五服与婚姻外交:清朝秉持着五服之礼,即在外交场合下,区分五种不同级别的服饰来显示对方的地位。

此外,清朝还重视通过婚姻来维系国际关系,派遣皇子、公主与外国贵族联姻。

这种婚姻外交不仅有助于巩固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也扩大了清朝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二、清朝与邻国的关系1. 清朝与俄罗斯: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复杂而充满争议。

在早期,两个国家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恒辽条约》等协议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领土争端日益加剧,导致后来的《恒辽条约》无法解决问题。

造成了中俄战争的爆发。

2. 清朝与朝鲜:清朝与朝鲜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对朝鲜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朝鲜的外交权。

尽管有时存在一些争议和矛盾,但总的来说,朝鲜一直是清朝一个重要的邻国。

3. 清朝与日本:清朝与日本的关系较为复杂,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贸易冲突。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

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

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

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

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

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

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

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

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清朝的外交政策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清朝的外交政策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清朝的外交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一共存在了268年之久。

清朝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内外政治状况、领土扩张需求和西方列强崭露头角等。

本文将对清朝八年级上册历史中的清朝外交政策进行复习,以便加深对该时期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一、清朝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清朝建立初期,国力较弱,外交政策主要以稳定边疆、建立友好关系为主。

在与俄罗斯、葡萄牙等国进行谈判时,清朝采取了宽容政策,以保持地方稳定和国家安全。

此外,清朝还扩大对外贸易,开放门户,努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二、清朝对西方列强的外交政策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侵略和割地,清朝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列强的压力,尤其是英国的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清朝采取了抵抗和妥协并存的外交策略。

清朝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和赔偿巨额赔款,以尽可能维系国家的稳定和独立。

三、清朝对世界的外交政策在清朝后期,世界各国开始纷纷开展殖民扩张活动,清朝面临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等多重挑战。

在这一时期,清朝外交政策主要以抵抗帝国主义势力和保持国家独立为主线。

例如,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朝与八国联军对抗,展示了顽强抵抗的精神。

四、清朝外交政策的启示清朝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变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作为一个封建国家,必须要有合理的外交政策以保持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其次,外交政策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应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最后,外交政策需要灵活机动,既保持原则性,又能与他国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国家的最大利益。

结语清朝的外交政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它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和复习清朝外交政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提供帮助和启发。

同时,清朝外交政策的启示也对我们现代外交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清代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清代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清代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外交政策在几个世纪间一直受到内部政治体制和外部环境的限制。

本文将讨论清代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一、清代封建王朝的外交政策在清朝初期,皇帝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通过赋予不同的朝贡等级来维持封建等级制度,并通过把不同等级的使者带回来的贡品送回去来维持国家经济。

这种政策叫做“朝贡体系”。

但是,由于这样的体系必须使得其他国家承认清朝的优越地位才能维持,这意味着清朝对于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非常低。

十九世纪初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十分庸懒、逊于外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甚至导致了失去台湾和香港等领土。

此时的外交政策还是根据封建王朝的思维模式,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其在内部的等级,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二、外交政策的改变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

美国、英国、日本等强大国家通过武力和条约而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状态。

这些挑战迫使清政府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和平利用西方科学和技术的开始,这是清朝向现代化的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清政府还开始了一系列名为“自强运动”的政治、经济改革,其中就包括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此期间,清政府与外国签署了一系列“平等条约”,取消了“朝贡体系”,宣布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并重建了从开城到汉口的通商口岸以稳定国家经济。

总的来说,这些变化对于清朝走向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清朝的外交政策的这些重大变化有助于中国现代化。

外交政策的调整令外国逐渐正视中国,并以更平等的方式与中国进行交往。

中国利用西方技术和科学得到了快速的现代化,并逐渐走出自闭独裁的包围。

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为日后中华民族的殷红复兴奠定了基础。

结论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外交政策是受其内部政治体系的限制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限制逐渐被摆脱,外交政策也开始调整。

最终,平等条约、通商口岸的建设、西方技术的引进等措施使得中国得到现代化,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状态,成为现代独立的国家。

简评晚清外交制度

简评晚清外交制度

简评晚清外交制度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外交制度的改革成为维系国家利益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晚清时期的外交制度进行简评,旨在探讨其优点、缺点以及影响。

一、晚清外交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晚清时期的外交制度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权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推动。

洋务运动使得西方文明和技术进入中国,也为晚清外交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此外,晚清政府还引进了外国专家,系统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外交制度和经验,推动了外交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

二、晚清外交制度的优点1. 提高国际地位:晚清外交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条约,中国得以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利益。

2. 开拓国际市场:晚清政府通过改革外交制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促进了中外贸易,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 培养外交人才:晚清外交制度改革注重培养外交人才,建立了翻译学堂和留学生项目等制度。

这为培养合格的外交官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晚清外交制度的缺点1. 条约不平等:晚清政府在改革外交制度的同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2. 腐败问题:晚清政府在外交制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腐败问题,对外交官的选拔和管理存在不足,导致了一些外交事件的失败和损失。

3. 缺乏自主权:晚清外交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干预。

中国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权。

四、晚清外交制度的影响晚清外交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突破封闭:晚清外交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中国多年来的封闭状态,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和技术,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启蒙思想:晚清外交制度改革为中国启蒙思想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与外国接触,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想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1年 3月 第3 0卷第 3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 学报
Junl f e og agC l g f d ct n ora o H i nj n o eeo ua o l i l E i
Ma . 011 r2
V0 . 0 No 3 13 .
di1 .9 9 ji n 10 7 3 .0 10 .0 o:0 3 6/. s.0 1— 86 2 1. 30 4 s
例来改变 自己 , 但在封建 旧体 制 内部 进行 的改革 , 具有与生
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 成为 1 9世 纪的 中国始终不 能融人 国际
社会的重要 因素 。刘 伟则考 察 了晚清对外交涉 体制的演 J
变过程 , 他认为 , 由于受 到旧的观念和体制的拖 累 , 清政府外
交体制 的变革表现为 一个在 旧有制 度基础 上不断调 整和逐 渐 “ 皮” 蜕 的渐进 过程 , 一个 侧面 反映 了近代 制度变 迁的 从
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18 年版 ) 91 对总理衙 门、 外务部等外交机
要 内容 。晚清外 交制 度 的研究 起 步于 民 国时期 ,O世纪 七 2
八十年代后 , 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并取得 了相 当成 果 , 但总
构 的组织结构 、 职掌等有 比较详 细的介 绍和考 证 , 是研究 晚 清外交制度的必备参考书 。高伟浓 的《 向近世 的中国与朝 走 贡国关系》 广东 高等教育 出版 社 19 ( 9 3年版 ) 一书也有较 大 篇幅涉及 晚清外交 制度的演变 。另外 , 有不少关 于近代 中外
特 征 。
突时期 、 试图沟通两种不 同文化 的洋 务外 交体 制时期 、 积极 适应现实的外交制度 的改革 时期均 涉及 晚清时 期的外 交制 度 。香港学者梁伯华的专著 则从 近代 中 国外 交制 度演变
二 、 于 晚 清 外 交 制 度 的专 题 和 个 案 研 究 关
( 关 于两次鸦 片战争期间外交体制研究 一)
迈出了第一步 J 。何新华 、 王小红的论文探讨 了两次鸦片战 争之间清政府的 “ E通商大 臣体制 ” 五 l 。他们 认为 , 口通 五 商大臣体制的形成是鸦 片战争后 清政府对 西方 冲击 的首 次
制 度性 反应 。虽 然 在 形 式 上 有所 创 新 , 其 性 质 从 总 体 而 言 但
新 政 : 清改 革 史 研 究 》 北 京大 学 出版 社 19 版 ) 晚 , 98年 对外 务
仍然是传统朝 贡体制 的变种 , 以应付鸦片战争之后新 的国 难
际 形势 。在 另 ~ 文 中他 们 又 系 统 探 讨 了 五 口通 商 大 臣体 制 的制 度 缺 陷 及 其 被 总 理 衙 门 和 南 北 洋 大 臣 所 取 代 的 原 因 ” , 上述 研 究 进 行 了补 充 和 深 化 。 对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 1年第 3期 ) 叶翔风的《 ( 19 , 中国 晚清外交 机构 近代 化 的起 步—— 对 “ 理衙 门” 总 的历 史考
论文《 清末 的天津道与津海关道 》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 集刊》 2 , 第 5期 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 所 19 版) 该 96年 ,
关 于 晚清 外 交 制度 研 究 的 回顾 与前 瞻
锗 勇 华
(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 院 , 北京 10 o ) o 12

要 : 国时期关 于晚 清外 交制度 的研 究便 已起步 。2 民 O世 纪七八 十年代后 , 随着近代 中外 关 系史和外交 史
研 究的进展 , 晚清外交制度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 的阶段 , 并取得 了相 当的成果 。但 总体 而言, 目前 关于晚清外 交 制度 的研 究仍相 当薄弱 , 尚有较 多研究盲 点和 空白。 因此 ,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 转变研 究取向 , 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关系史或外交史的专著亦对晚清外交制度有所论及 , 但一般
泛 泛 而论 , 能 深 入 , 不 一 一 列 举 。 未 兹
体上尚嫌薄 弱。学术研究 的推 陈出新 须以已有研究 为基础 ,
因此 , 对学界现有研究成果进 行 回顾并分析其存在 的不足和 今后应 努力 的方 向, 对进 一步推进晚清外交制度 的研究 当不
年 版 ) 文 中对 南 北 洋 大 臣 的建 制 与 其 职权 进 行 了考 察 。吴 一
衙 门研究》( 新疆大学出版 社 19 9 5年版 ) 目前 为止对总理 是 衙 门最为全面系统的研 究成果 , 对总理衙 门的设 立 、 能、 职 机 构、 运作 、 分工 、 总理衙 门的发展演 变轨迹 、 总理 衙 门与洋 务 运动的关系及其在中 国近代化 过程 中的双重作 用等 问题 都 有较为系统 的考察 和探 讨。外文 专著 方 面, 思 明 ( . 孟 S M. Meg 的《 n ) 总理 衙 门的组织 与功 能》( h sn i a n I T eT u  ̄ me : s Y t
专著方面 , 民国时期刘彦 的《 中国近时外 交史》 上海 商 ( 务 印书馆 1 1 94年版 ) 陈钟 浩的《 交行政 制度研究》( 庆 、 外 重 独立出版社 14 92年版 ) 周 子 亚 的《 、 外交 监督 与外 交机 关》
( 上海正 中书局 14 94年版 ) 以及陈体强 的《 , 中国外交行 政》 ( 商务印书馆 14 9 5年版 ) 对晚清时期 的总理衙 门、 外务部 、 南 北洋大 臣等外交机构及 其沿革 、 外使 领 制度 、 驻 外交人 事制 度以及外交行政制度等均有所论及 , 且至今仍有较 大参考价
版 ) 督 抚在 晚清 外 交 体 制 中的 地 位 和作 用 亦 有 所论 及 。 对
syPes 16 . 一书亦系统考察 了总理衙 门的组织 和运 作 i r ,9 2 ) t s
程 序 、 理 衙 门 的权 限及 其 地 位 、 理 衙 门盛 衰 的 原 因 以 及 总 总 总 理衙 门与 中 国近 代 化 的关 系 等 问 题 。 日本 学 者 坂 野 正 高
玺则对总理衙 门改为外务部之经过进行 了考察 , 提出了新的
观点 。他 认 为 , 务 部 的 设 立 , 有 列 强 要求 的 因素 , 外 既 也是 外
交体制近代化 的内在要 求 ,家的成例 , 并不 能简单地 将其视为清政 府 媚外卖 国的罪证 。高 超群 的《 务 部的设 立及清 末外交 外 制度的改革》 收入 王晓秋 、 ( 尚小 明主编 , 戊戌 维新与清末 《
值。 王立诚的《 中国近代外交 制度史 》 目前仅 有的关 于中 是 国近代外交制度的通史 专著 , 书将中国近代外交制度 分为 该
四个 时 期 加 以 论述 , 中 前 三 个 时 期 , 中西 外 交 制 度 的 冲 其 即
的特点 , 并得 出结论 : 晚清 政府 已开始努 力按 照国际关系 惯
Ora iain a d F n t n , mb d e Ma s : r ad Un v r g n z t n u ci s Ca r g , s . Ha cr i e— o o i
福环则考察 了总理衙 门与南北洋大臣的关系 , 出总理衙 门 指
与 南 、 洋 大 臣和各 省 将 军 督 抚 之 间基 本 上 是 平 行 的 , 无 北 并
的角度来勾画和 阐述近代 中国外交 巨变的轨迹和过程 , 中 其
有相 当篇幅论及 中国传统外交制度在 晚清的变革 。
张富强的论文探讨 了两次鸦 片 战争 期 间广 州钦差大 臣
体制形成 的过 程及 其终 结的原 因。他认 为这一 制度具有许 多局 限性 , 以适应 中外关 系 日益尖锐复杂 的新局 面。但这 难
隶属关系 , 总理衙 门的地位要为高 , 但 并且总理衙 门与南、 北 洋大臣有较 为密切 的人事关系 。张振鸥探讨 了直 隶总督 得 以参 与全 国性外交的演变过程 , 认为直隶总督得 以参与全 国性外交 , 是晚清 外交 体制演 变与 直隶 总督职 权扩大 的接 合 。刘伟 的专著 《 晚清督抚政治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20 ( 03
的《 8 8 8 1 的中 国和西 方 : l5 —16 年 总理衙 门的起 源》 C ia (h n
a d teW et 1 5 - 1 6 , e Or is o h s n] Ya n n h s, 8 8 8 1 T i n fte T u gi me , h g
鸦片战争后 , 海关道成 为办 理对外交 涉的重要官员 , 并 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 目前有关研究不多 , 主要有梁元生的
部 的设立及其地位、 清末外交制 度的改革等进行 了比较深入
的探 讨 。 ( ) 于地 方 对 外 交 涉 体 制 的研 究 四 关
( ) 二 关于总理衙门的研究 目前关于总理衙 门的研究 成果 比较 多 , 著方面 , 专 谢俊
美 的《 政治制 度与近代 中国》 上海 人 民出版社 19 ( 9 5年 版)
H r r nvri rs,94) av dU i syPes 16 一书 也对 总理衙 门 的设立 过 a e t
程、 制度特 点、 权力起落有较深刻的剖析。 论文方面 , 台湾 学者 刘 光华 的《 有 清代 总 理衙 门的 职 掌》 和陈文进 的《 清代之总理衙 门及其经费》 见 中华 文化 复 ( 兴运动推进委员会 主编 : 中 国近代 现代史 论文集 》 《 第七 编 自强运动 ( ) 二 外交 , 湾商务 印书馆 18 台 9 5年版 ) 大 陆方 ; 面, 有刘沂的《 总理 衙 门的建立及 其历 史地位 》 《 论 ( 苏州大
无 裨益 。


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的整体研究
论文 方面 , 冯君的论文 《 清代外交 机构的演变及 其对 论 社会 的影 响》 《 ( 嘉应大学学 报》 94年第 3期 ) 19 和张步先的
论文《 总理衙 门到外务 部——兼论 晚清外交近代化》 《 从 (山 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9 8年第 7期 ) ( 19 均考察了晚清外 交机构的演变过程 。陈 潮的论 文系统 探讨 了晚清外交体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