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银凤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篇一:课时篇一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具体步骤:篇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难点: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巩固:读字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脉络。

二、学习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情景,并总结学法。

1、合作学习: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让学生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玛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读出劝慰、恳求的语气,体会志愿军和大娘的深情厚谊。

)(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抓住连动词和“雪中送炭”来理解,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4)第三件事: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养伤的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唯一”是仅有一个的意思,说明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亲。

)3、练习朗读,并展示朗读。

4、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1)找事例,体会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是“亲人”。

(2)抓重点词句,做批注,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法迁移,学习志愿军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

1、合作学习:按照学法提示,先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做批注,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14、再见了亲人教案

14、再见了亲人教案

课题:14、再见了,亲人撰写人:宋蓟平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是自己感动的词句。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雪中送炭大娘失去“唯一”再见了,亲人小金花刚强不屈中朝友谊(胜似亲人?)鲜血凝成大嫂深情厚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1)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妮”(nī)、“耗”(hào)暂时:zàn友谊:yì血泊:pō注意“噩”、“嫂”的写法。

(3).解释不懂的词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这篇课文是着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

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è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

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

(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赐予。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3、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1、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的深情厚谊。

2、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了许多令中朝人民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重温那些感人的场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标出自然段。

2、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交流反馈1、指名读课后生字正音。

2、跟读两遍。

3、课文主要内容:(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干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里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

四、朗读感悟1、什么样的人,我们叫亲人?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跟中国人民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他们为什么管朝鲜人民叫亲人呢?请同学们找出事实依据边画边想。

2、朗读感悟:第一段(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送打糕。

)⑴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炭呢?雪中送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⑵ 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⑶ 同志们为什么感动得落泪?⑷ 抗美援朝,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侵略战争,对于朝鲜人民来说是保家卫国的一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是伸张正义的战争。

感动的何止是志愿军,大娘也有话要说。

⑸ 引读: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⑹ 所以,在离别的时刻,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3、朗读感悟:第一段(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⑴ 更让我们不能忘怀的是: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修养,敌机来了⑵ 唯一的亲人是什么意思?⑶ 难道大娘不疼小孙孙吗?⑷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爱比山高,情深似海我们能忘怀吗?所以在离别的车站里,中国志愿军对大娘说:引读第一段前半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的关键。

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感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
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

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地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四、教学方法
情感是言语的生命。

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命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转化角色朗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五、技术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亲人
1、板书:亲人说说自己的亲人。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亲人的独特感受(一个词,一句话)
3、歌声,吟诗……表达对亲人之爱。

4、读课题,质疑。

①这里的亲人指谁?②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③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为什么她们也称“亲人”呢?
(二)忆亲人
播放课件,让大家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50多年前的那次抗美援朝战争,回顾这次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一个镜头。

(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奠定情感基础)
(三)讲亲人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一个朝鲜人民,一个是中国人民,却说他们是亲人?
1、细读课文,文章写了哪些具体事例,用这些事例说说他们互称亲人的原因。

(做到有理有据,教师适时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指导“雪中送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

2、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讲:
为了志愿军,
3、难道朝鲜只有这几位亲人?为什么写的都是女性?
换成一句话概括讲: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朝鲜人民这样感谢我们志愿军战士,补充资料
请再加半句话再概括讲: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同学们由衷地讲,我们感受到这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四)诵亲人
引语:再回忆中朝两国人民相处八年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一别真不知什么时候再相见。

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

出示“诵亲人”。

理解“诵”(把从课文中体会到的情感送到朗读中,用心去诵他们)感情读文,转换角色:你们想和谁告别就和谁告别。

1、哪位是妈妈用生命救回的老王,请你来和小金花告别吧!
2、哪位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请你和大嫂告别。

3、出示课件:这是志愿军战士和大娘挥泪告别的情景,他们母子情深,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分别呢?
a、请求大娘停去送别的脚步:__________
b、恳求____________
c、命令____________
4、小结: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意比山高,似海深,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
过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这样难分难舍,互相倾诉;_______;登上了火车,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_________;火车远去了,那声音在天空中回荡:____________。

(五)别亲人
1、齐读最后三节。

2、听了志愿军的话,朝鲜人民会怎样告别?(改变称呼)
3、播放课件
分角色一句接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

4、总结:①再谈“亲人”
②拓展:推荐《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一起祝愿: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万古青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刚上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颇有感受。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
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
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
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