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体育探析
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衰退成因探骊

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衰退成因探骊作者:***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民國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的出现,对推广群众体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分析认为,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功能是发展群众体育、增进成年民众健康、发挥教育功能、改善社会风气,但实际上,这些功能并非实现,且逐渐走向了衰退。
其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时期,体育健身项目并非成年民众普遍崇尚的娱乐形式;公共体育场举办的活动多为非体育性活动;同时还受到了经费有限、群众体育提倡力度不足、体育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中国;民国时期;公共体育场;衰退成因;群众体育中图分类号:G 80-054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stadium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mass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public stadium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s to develop mass sports, improve public health, play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social morality, but in fact its original function was not realized, and gradually declined. The cause of its decline lies in the fact that physical fitness activities were notpopular entertainment for adul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ports activities held in the public stadiums were mostly non-sports fitness activities; and it was also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limited funds, insufficient promotion efforts and lack of sports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Keywords:china;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ublic stadium; cause of decay; mass sports中国的公共体育场是在民国时期伴随中国近代体育发展而出现的特殊产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高峰到低谷的兴衰发展过程。
民国时期体育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

民国时期体育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体育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本文将从体育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体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一、体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也为体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引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育也成为了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一面窗口。
西方体育教育的引入是体育思潮形成的基础。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美国和德国的教育经验成为了中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这些引进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传统的体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带来了冲击,推动了体育思潮的形成。
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化是体育思潮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培养身心健康和社会品质的重要手段。
这种对体育意义的重新认识,推动了体育思潮的深化和发展。
社会舆论对体育的关注和支持也是体育思潮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关于体育的报道和论述,体育成为了人们关注和关心的焦点。
中国体育报纸此起彼伏,体育专著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体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
体育思潮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体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得到了改变。
在民国时期,传统的体育观念被西方体育教育的理念所冲击,传统的“死记硬背”和“重题轻道”的体育教育方法开始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先行”的体育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团队精神。
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得到了改善。
在民国时期,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得以改善和提升,体育场馆、健身房等设施建设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改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体育锻炼和竞技条件,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兴趣。
对民国国民体格状况的探讨

表 4 9 3年中国大学生病象表[ 1 3
病 类
眼病
统计
1 7 60
病 类
齿 病
统计
i7 4i
病类
喉病
统计
75 7
皮肤病
肺 病
54 4
21 4
背弯 曲
耳 病
36 9
21 3
以发现很多的问题。
痔疮 传染病
12 4 2 8
也。 日而为宗教家 , 他 焉能投迹育荒 , 守死善道也。 日 他 而为实业家 , 焉 能思宵 百艺 , 排万难 , 冒万险 , 乘风破浪 , 制胜万里外也 。纨垮 子弟 , 遍 于国中朴茂青年 , 等诸麟凤 , 以此角胜世界文 明之猛兽 , 欲 岂有济乎茫 茫禹域 , 日 来 大难 。” 可见当时国民体格 十分赢弱 , 令人担忧。
绩, 群众体育也得 到了进 一步的提高。但是在 1 9世纪末 , 由于 甲午 战 争丧师辱 国, 国人震恐 , 整个 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 以致到 民国国民 党统 治时期 , 民不聊 生 , 国民体质 严重下 降 , 国人竟 耻笑 中国人为 外 “ 东亚病夫” 成为我们中华民族 的耻辱历史 。当时有无数有志之士 , , 提
表 2 各 国 国 民 寿命 调 查 表 …
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方 面,包括 了人体生 长发育 的水平 , 身
体的整体指数与 比例 以及身体 的姿态 。… 限于条件 , 民国时期 的体格
国 别
澳国l 美国l 国I 国 英 法 德国 本 国 日 中
平 每 均 命岁 52 92 8 52 42 37 0O 均 人 寿 ( ) . l. l. I _ 48 49 3O 50 3 5 47 . . . 4 43
民国时期女子体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女子体育的发展作者:闫亚茹李爱国来源:《求知导刊》2017年第04期一、民国初期女子体育发展状况(1912—1927年)19世纪末期,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努力寻求救国的真理,他们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为救国指导思想,其中包括被人忽视已久的体育。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急剧发生社会转型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效应为女子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
20 世纪初,革命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女子解放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以科学和健康为指导的学校体育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启发,一步一步影响着女子体育观念。
五四运动推动国人向西方新文化、新观念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观念,促进了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与进步。
二、民国政府稳定状态下的女子体育(1927—1937年)在体育强国的影响下,当时的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发展,修建体育场馆,颁布相应法律,兴办体育院校。
先进的知识分子也鼓励民众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挽救国家危亡的目的。
国民体育也随之发展起来。
国民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女子的社会地位,她们不再是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而是可以走进运动场、走出国门参与竞赛的运动员,甚至成为拯救国家存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女子地位得到提高,促进了女子体育的发展。
三、曲折艰难的发展(1938—1949年)第一,抗日战争对女子体育的影响。
全面抗战的爆发给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日本企图摧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而达到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的目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并且当时的国民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长期忙于排斥异己,无暇顾及体育上的种种不合理状况,加之国民党人的私心利欲使得体育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这给尚未成形的女子体育当头一棒。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不仅针对高校教育,它的一步步紧逼还打断了民国全运会向前发展的势头,最终导致其走向衰落,这也预示着国民政府的一步步沦陷。
试析民国都市女子体育娱乐活动

磨时光。随着西风东渐 , 西方娱乐习俗传人中国, 给 中国传 统 娱乐 文 化 注入 了新 的因素 ,也 为都 市 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 间。民国时期 , 陛 西式 “ 高尚的娱乐” 活动如溜冰、 台球 、 网球 、 高尔夫球 等休 闲娱乐方式逐渐为都市女子接纳 ,女性开始
弱, 是人造 的, 不是天然的” i 然是“ 。l l 既 人造的”就 , 有改变的可能 ,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参加体育娱 乐活动。2 年代 , 0 时人 C 将 “ L 不注意体育” 视为 团
女子的恶习之一。民国时期 , 有人开始认识到体育
娱乐的重要性 ,我 明知体育的重要而无力从事 , “ 不必说野外运动了,就是简易 的室内运动如棒球 之类 , 但是一个人如何可以没有娱乐呢, 没有娱乐
20 年第 3 08 期 总第 7 期 7
徐 特 立 研 究 纱印韬喜科学筱学 报
— —
N3 0 o 0 .2 8
S r l No7 e i .7 a
试析民国都市女子体育娱乐活动
康 民 强
(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 与旅游学 院, 广西 桂林 5 10 ) 4 0 1
当时的骑 车者有如下描述 :臀高肩耸 目无斜 , “ 大 似鞠躬敬有加 。噶叭一声人急避 ,后面来 了 自 行 车。这是北京最早的关于 自 ” 行车的记载 。90 , 10 年 宋查理为女儿霭龄买 了一辆脚踏车 , 作为她 1 岁 O
体育是绝对应该的 , 尤其女子体育是刻不容缓的。
“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普及女子体育 ,使被压迫
真 正体 味世 俗社 会 鲜活 的休 闲生 活 ,并 日渐关 注
倍受关 注。 民国时期 , 倡导女子参与体育娱乐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衰退成因探骊

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衰退成因探骊民国时期,中国的公共体育场曾经兴盛一时,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比赛交流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体育场逐渐衰退,成为了废弃之地。
这其中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公共体育场的衰退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政治动荡带来的影响民国时期,一场政治动荡肇始,国家陷入了战争夹缝之中。
战争的爆发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和社会动荡,导致了民众生活困苦和国家资金的极度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关注重点往往更多地放在了军事建设和国家安全上,而对于公共体育场的建设和维护,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加之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急促,大部分人更多时间用于工作生产和疏散,对于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也逐渐下降,这使得公共体育场的使用率和对其的投入逐渐减少。
这种政治动荡给公共体育场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使得其功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进而导致了其衰退。
二、社会风气的变化民国时期,社会风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被新式的思想观念所冲击,而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习惯的改变。
在封建社会中,体育锻炼并不被重视,人们往往更多地以读书学习或追求功名利禄来填补自己的人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了西方的体育文化,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和运动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而在这个时候,公共体育场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它的设施和环境无法满足新思想观念下人们对体育的要求,使得公共体育场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三、经济条件的恶化民国时期,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发展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于公共事业的投入往往比较有限,而公共体育场正好属于这种负资产项目。
公共体育场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这些都是政府很难承担的负担。
即使有人愿意投入,但是由于受到战乱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资金和人力投入都变得十分困难,进而导致了公共体育场的设施破旧、环境恶劣、管理混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的出现。
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兴起

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兴起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体育运动的兴起。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体育运动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一、政治环境与体育发展民国时期,中国面临了巨大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
新兴政权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强大而团结的国家形象,于是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动了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二、体育运动的兴起在上世纪初期,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如拳击、摔跤、射箭等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
此外,中国传统的武术、太极等武术项目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爱。
同时,西方体育项目也逐渐传入中国。
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在教育机构和工厂企业中得到推广,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许多学校开始设置体育课程,并组织校际赛事,推动了体育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三、体育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兴起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体育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体育运动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运动场上可以平等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团队项目如足球和篮球中,人们通过合作与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互助精神。
此外,体育运动也培养了人们的毅力和坚持精神。
例如,长跑与马拉松比赛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坚持,参与者不仅需要身体的力量,还需要心理的坚韧。
这样的精神在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体育运动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民国时期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设施和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的体育运动发展差距较大。
其次,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还面临传统观念的束缚,如对女性参与运动的限制等。
另外,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也对体育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体育与运动发展

增强国际影响力:民国时期的体育与运动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促进了体育文化 的传播和普及
推动了体育教育 的改革和发展
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和形式
增强了民族自信 心和凝聚力
添加标题
体育与运动的科技化: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体育与运动领域,提高运动成绩和体验。
体育与运动的国际化:民国时期的体育与运动将更加国际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多的交流和 合作。
汇 报 人 :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参与国化 交流与融合
对世界体育发 展产生一定影 响
01
0 2
03
04
民国时期体育与运动发展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 资金缺乏导致体育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民众对体育运动的渴求。 资金缺乏也影响了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推广,限制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资金缺乏还导致了体育人才流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练和运动员。
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
提高中国体育 的国际影响力
体育器材的科技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民国时期 的体育器材越来越先进,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运动训练的科技化:科技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越 来越广泛,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等,为 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持。
体育赛事的科技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民 国时期的体育赛事也越来越科技化,如电 子计时、电子评分等,提高了赛事的公正 性和准确性。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 章 编 号 :0 2 3 9 (0 10 ~ 0 3 0 10 — 2 1 2 1 )2 0 7 — 5
民国 时期 的体 育 从 参 与 主体 看 , 军 队 体育 、 分
是病 夫 也 。”21 9 [38 7年 , 梁启 超撰 文 说 ,今 日之 中 “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 ; 从内容形式看 , 分传统体育 和 近代 体育 。传 统 体育 主要 指 我 国武 术 、民俗 体 育, 又称 “ 体 育 ” 近代 体 育 主要 指 西 方 的体 操 、 土 ;
第3 9卷
第 2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unlo i nn n esy P i sp y a d Sc lS i cs o ra La i U i ri ( hl oh n o i ce e) f o g v t o a n
Vo . 9 No 2 I3 . Ma .2 r 0l1
有 识 之 士 反 省 “ 亚 病 夫 ” 非 虚 语 , 民体 东 并 国
“ 亚病夫 ” 东 ,中 国有 识 之 士 也 曾痛 苦 地 反 省 过 。 19 85年 , 复 在 《 强 》 文 中称 ,今 之 中 国非 犹 严 原 一 “
收 稿 日期 :0 0 1 — 6 2 1— 0 2
7 4
辽宁大 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2 1 年 01
格普 遍 衰弱 也是 不 争 的事 实 。新 文化 运 动旗 手 陈
国 , 病 夫 也 。 ”310 则 []9 3年 , 天华 在 其 血 泪 之作 陈 《 世钟 》 警 中说 ,外 洋 人 不 骂 为东 方 病 夫 , 骂 为 “ 就
野蛮 贱 种 。 []东亚病 夫 ” ”4‘ ‘ 的称 呼 固然是 我们 的奇
耻大辱 , 但平心静气地想一想 , 国人也 的确有咎 由 自取 之处 。正 如梁 启超 所 言 ,重 文轻 武之 习既 成 , “ 于是 武 事 废 坠 , 民气 柔 靡 , …奄 奄 如 病 夫 , 冉 … 冉 如弱 女 。”510 []9 6年 , 京师 大学 堂第 二 次运 动会 的
作者简 介: 杨才林 , 甘肃省 民乐县人 , 男, 历史学博 士, 北京理工大学人 文与社会 科学 学院讲 师。研 究方向 : 中国近 现代
社 会教 育 、 会 文化 研 究 。 社
基 金 项 目 : 京 理 工 大 学 2 1 基 础研 究 基 金课 题 “ 国社 会 教 育 研 究” 北 0 0年 民 阶段 性 成 果 。
2 1 年 3月 01
■
t
^ ”
●
●一 ^
舯
^ l
I .、 ”
^ ●
,
; 现 代 中 国 政 治 与 社 会 近
● ● ■ ● t 1 ● 1 ●1 ●1 、 ● P ■ ● r ‘ “ i ’
民国时期 的社会体 育探析
总结 尤 为深 刻 , 东 西各 国骂 吾 为病 夫 ,我 因此 而 “ 反 观 之 , 四万 万 同胞 中 , 足 者 二 分 之 一 , 鸦 我 缠 吸
国体育 史 以及社 会 教 育 史 的研 究 成果 中均 无专 门 研究 , 此 , 藉 本文 对该 问题做 一初 步 探析 。
一
、
民国社会 体 育 兴起 的原 因
四万 万人 中有 三万 万 七 千 五百 万 为病 夫 矣 。… … 怒其 言无 理 , 吾先 强 后 弱 , 老 大 , 病夫 , 围 痛 既 又 感
人被 仇视 而 不愤 。 [] ”6这样 的总结 勾 画 出了“ 夫 ” 病 群像 ,感 国人被 仇 视 而不 愤 ” 的觉悟 与 后来 鲁 迅 “ 所 说 “ 其不 幸 , 哀 怒其 不争 ” 为 同理 。 竞
病夫 ” 号 的刺激 。清 末 , 国多怯 弱之 民 , 称 我 少争 雄 之士 , 因循 守 旧 , 以致 异族 侵 凌 , 国势 阽危 。甲午 战 败 ,西方 人 给 中 国人 戴 了一 顶 帽子 — — “ 亚 病 东
夫 ”1, 深地 刺痛 了 国人 。外 国人 耻 笑 中 国人 是 … 深
杨 才林
( 京理 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北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 国 时期 社 会 体 育 的 兴起 , 因有 两 方 面 , 方 面是 受 “ 亚病 夫 ” 呼 的 刺 激 ; 一 方 面 是 鉴 于 国 民 原 一 东 称 另
民体 格 普 遍 衰 弱 。 为 了“ 强 中 华 民 族体 质 , 刷 东亚 病 夫 耻 辱 ” 民 国 历届 政 府 和 体 育界 人 士将 社 会 体 育 从 西 增 洗 , 洋 体 育 和 传 统 体 育 两 方 面 加 以 推 广 。但 由 于缺 乏 协 调 发 展 的 社 会 大环 境 , 效 并 不 显 著 。但 是 , 以平 民化 的 运 成 “
动去 实施全 民体 育化 ” “ 、 以我 国固有的 国粹体 育 , 衡取 合我 国情 的外 国运动 ” 思想对 于今 天社会体 育的推 广 的
具 有借 鉴 价值 。
关键 词: 民国时期 ; 社会体 育 ; 西洋体 育; 国术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K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片而 骨 瘦 如 柴 者 则 去 二 分 之一 中 的 三 分 之 一 , 花
天 酒 地 至 死 而 不 悟 者 则 去 二 分 之 一 中 的 三 分 之
一
民 国社 会 体 育 的兴 起 , 于清末 国人 受 “ 亚 源 东
,Leabharlann 好 谈 清 静无 为 而 一 事 不 知 者有 之 , 此计 之 , 以
田径 、 球类 运 动 , 又称 “ 洋体 育 ” 。民国时期 , 武术 又 称 国术 , 社会 体 育 又 称公 共 体 育 、 民众体 育 。 民 国 社 会体 育 属 于 社会 教 育 事业 ,事 关 洗雪 “ 亚病 东
夫” 的耻辱 和实 现 “ 强种 救 国 ” 目标 。在 已有 的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