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测二地表形态变化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11讲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学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的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D为美洲板块、E为、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个大陆板块互相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②图中b、c是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岸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岩层向上,B为向斜,岩层向下。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两翼岩层,B中心岩层,两翼岩层。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B常形成;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B则成为。
(地形倒置)【指点迷津】地形倒置注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为地形倒置,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形成断层。
其中,A部分叫,常形成,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B 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地带,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特别提醒】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火山喷发的类型:式喷发和式喷发。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如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等。
31【走向高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地表形态的变化课后强化作业-新人教版31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2-3 地表形态的变化(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013·江苏)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回答1~2题。
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考查了湖泊的成因。
据图分析可知,月牙泉是古河道经过的地方。
其成因为古河道残遗而成。
故答案为B。
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据材料可知,月牙泉的补给为地下水。
千百年来,其蒸发量与补给量一直处于平衡状态。
近些年来其补给量不断减少,因而使得泉水日趋干涸。
雁荡山位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的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
左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右下图为雁荡山峡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左上图中可以表示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4.形成右上图示峡谷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3.B 4.D【解析】第3题,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流纹岩古火山,故雁荡山山体岩石类型应为岩浆岩。
题目左上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岩浆。
第4题,雁荡山峡谷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题目左上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第四纪时欧洲分布着大面积冰川。
读图回答5~6题。
5.欧洲大陆冰川南侧边界走向如上图所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6.上图中A半岛多峡湾海岸,形成峡湾海岸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海浪侵蚀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堆积【答案】 5.A 6.B【解析】第5题,图中大陆冰川南侧边界大致呈东西走向。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专题综合地表形态试题含解析

地表形态一、单选题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
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 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C.沉积物质来源复杂 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2.高阶地与中阶地相对高差和表面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A.高度 B.速率 C.规模 D.年代3.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A.风积沙丘 B.风蚀沟谷 C.冲(洪)积扇 D.三角洲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层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A.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谷5.图示河段沉积物多的主要季节和沉积地貌最显著的分别是A.夏季、甲 B.夏季、乙 C.秋季、丙 D.秋季、丁6.对比甲、乙、丙三河段村庄的分布位置,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 B.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C.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 D.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读某区域地貌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G地的地貌是( )A.冰斗 B.冲积扇C.三角洲 D.沙丘8.G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2010年8月,浙江江郎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福建泰宁等6个丹霞地貌,被捆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砂砾岩,经内外力作用后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二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返回导航
一、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 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 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 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A.甲——背斜谷
B.乙——向斜谷
C.丙——背斜山
D.丁——向斜山
5.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东部区域以内力作用为主
B.中部地区属于同一水系的流域范围
C.西部区域古今地形倒置显著
D.区域至少存在两对水平方向挤压力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返回导航
【解析】 第4题,甲处有河流流经,可知是河谷,沉积地层地质 年代从中心向两侧岩层变老,属于向斜,综合来看是向斜谷。乙处等高 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沉积地层地质年代由老向新,属于背 斜,此处为背斜谷。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可知为山谷,从地层 新老关系看是背斜,因此为背斜谷。丁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 脊,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看是向斜,故此处为向斜山。第5题,背斜的初 始形态为山地,背斜谷的存在说明东部区域以外力作用为主。根据等高 线分布来看,甲与丙之间有一山岭,图中两条河流可能是同一水系也可 能是不同的水系。西部地区的地形为向斜谷,保持着原始的向斜谷地 形,因此古今地形是保持一致的。图中西部地区向斜为东北—西南方 向,受东南—西北方向的挤压力,东部地区向斜为西北—东南方向,受 东北—西南方向的挤压力,表明该区域至少会存在两对水平方向上的挤 压力。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高考二轮总复习 • 地理
完整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讲含解析课件

地表形态的塑造考向一地质作用【一讲高考】1. 考纲领求创办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 命题规律联合重要地质灾祸( 如火山迸发、四川芦山地震等) 察看内、外力作用。
【例 1】(2015?新课标 I 卷)图 4 表示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一样样年份水深 2 米的地点与监测初步点的距离。
初步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以下小题。
10、 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损害、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连续淤积B、先损害、后淤积C、连续损害D、先淤积、后损害11、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添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 10、 D 11 、 B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添,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添,故C、D错。
考点:流水作用。
【名师点睛】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察看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要点察看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修业生经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解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要素。
【例 2】( 2015?北京卷)以以下图为华北某地具备表示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4.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祸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沉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5.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损害作用显然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经过蒸发环节参加水循环【答案】考点:外力作用、水循环。
【名师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假如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损害、搬运、齐集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质是流水损害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齐集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状况下,坡度越小,积聚层越厚。
【例 3】( 2014·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天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地点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球表面形态强化练

专题二地球表面形态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2.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 1.C 2.D解析甲是冰川侵蚀地貌,乙是风力沉积地貌,丙是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丁是火山地貌,属内力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A.澳大利亚大陆B.阿拉伯半岛C.斯里兰卡岛D.中南半岛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海岭和海沟B.岛弧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都在印度洋板块上,中南半岛在欧亚板块上。
第4题,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的交界带形成岛弧、海沟;海岭是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裂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不是碰撞挤压地带。
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片中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6.该地貌景观发育的基础岩石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答案 5.A 6.C解析桂林山水景观是石灰岩经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2016·9月浙江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7~8题。
7.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A.MB.OC.PD.Q8.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答案7.B 8.D解析第7题,结合两图可知,O处是向斜构造且地貌类型为山地。
第8题,花岗岩是火山喷发冷凝形成的火成岩,该地没有火山地貌,A项错;由图可知该地地壳水平运动强烈,B 项错;该地发生强烈褶皱,大部分地层以水平运动为主,C项错;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D项对。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测试卷(有解析)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测试卷(有解析)复习基础、认真做题是关心考生提高成绩最好的方法,下面是地表形状的变化测试题,附带答案,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2021安徽)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阻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宽敞;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邻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势。
读图,完成1~2题。
1.受大气环流和地势分布(图a)的阻碍,图b所示地区()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答案】A【解析】考查大气环流和地势对气候的阻碍。
冬半年,该地区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阻碍,盛行偏北风,再加上山地势成的峡谷效应,冬季风速较大;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阻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由于该时期副热带高压较长时刻位于该地区的北部,因此该地区盛行偏北风时刻较长,风速相对较小。
选项A正确。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势形成的要紧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腐蚀B.流水堆积、风力腐蚀C.风力堆积、风力腐蚀D.流水堆积、流水腐蚀【答案】C【解析】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依照图中信息分析,沙山仅分布于局部小区域范畴之内,因此其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要紧是风力堆积所致;沙山形成后,要紧受风力腐蚀作用,在风力腐蚀作用下沙山腐蚀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势,选项C正确。
(2021浙江)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样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读图,完成第3~4题。
3.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腐蚀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答案】C【解析】考查了地质构造成因和外力作用。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部分专题二基础练(2024·北京模拟)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该地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最新的是( D )A.甲B.乙C.丙D.丁2.图中( B )A.①地易发觉油气资源B.②地受侵蚀作用明显C.③地隆起由向斜形成D.褶皱与断层同时发生【解析】第1题,沉积岩越靠下形成越早,可推断出图中岩层形成由早到晚为丙、甲、乙、丁,地层最新的为丁,D正确,故选D。
第2题,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不是背斜,不易发觉油气资源,A错;②地位于背斜顶部,侵蚀作用最明显,B正确;只考虑内力作用,向斜形成谷地,③地不是向斜,其隆起是因岩层不易被侵蚀形成,C错;图中褶皱处发生了断层,应先发生褶皱后发生断层,D错。
故选B。
(2024·福建模拟)左图为福建海坛岛局部图,东北部分布着一座长有稀疏植被的巨大沙丘,上面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右图为该岛的风向频率图。
完成3~4题。
3.海坛岛的盛行风向以及当地沙丘增长最快的季节( C )A.东北风春夏B.西南风春夏C.东北风冬春D.西南风冬春4.海坛岛上巨大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A )A.海浪搬运—海浪沉积—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B.风力搬运—风力沉积—流水搬运—流水沉积C.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海浪搬运—海浪沉积D.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东北方向上风频高,可推断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冬春季节,温差大,气压差大,东北风强劲,携带岛屿东北部海滨沙滩的沙尘吹向西南方向,在西南方向上山体的阻挡下,风力减弱,沙尘沉积下来形成沙丘,C正确,故选C。
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首先海岛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浪搬运沙体,在海岸积累形成的,再受盛行东北风的影响,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沙尘,遇到山体的阻挡,风力减弱,沙尘积累,不断积累形成巨大沙丘,A正确,故选A。
(2024·重庆市二模)下图示意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 750米处沉积剖面位置和土壤平均粒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检测(二)地表形态变化
[知能强化练]
(2018·苏锡常镇二模)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一片水上雅丹地貌群,其主体是7 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奇异地貌,图1为水上雅丹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组成图1景观的岩石,对应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 D.丁
2.图1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沉积
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解析:1.A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的岩石为沉积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
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是水上雅丹地貌,首先经过外力作用而形成沉积岩,接着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而成的。
(2018·通徐扬泰淮宿六市二模)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图。
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地形为主,且山高谷深
B.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而成
D.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超过3 km
4.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3.B 4.C 第3题,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分析可知,该地以丘陵为主,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不超过3 km。
第4题,从地形上看,甲乙沿线、丙丁沿线为山地;从地质构造上看,甲乙沿线,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老,为向斜,丙丁沿线基本上为同一岩层,呈水平状态。
(2018·盐城中学模拟)沙坡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
如图示意某常见的沙坡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
水流速度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坡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5~6题。
5.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 B.背水坡,流速快
C.迎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6.该沙坡的移动方向是( )
A.维持原地 B.往复摆动
C.向上游移动 D.向下游移动
解析:5.A 6.C 第5题,根据材料及图中的水流方向,可以判断①坡为迎水坡,且该坡为上坡,水流速度较慢,故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6题,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
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坡缓慢向上游移动。
故选C。
(2018·盐城三模)某地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对家乡河流进行考察,下列图表为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
读图表完成7~8题。
7.有关河曲叙述正确的是( )
A.仅发育于河流的上游地区
B.岩性差异是河曲发育的主要原因
C.凹岸河水较深,利于建设港口
D.凸岸河水较浅,侵蚀作用明显
8.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该河流砾石平均粒径与距河口距离关系的是( )
解析:7.C 8.A 第7题,据左图中水深数值分析可知,河曲凹岸河水较深,侵蚀作用明显,利于建设港口。
第8题,据右表数值分析可知,离河口距离越近,河流砾石平均粒径越小,反之越大,A图符合这一要求。
(2018·南京三模)图1为南京周边某火山口浮石图,浮石内有孔隙,入水不沉。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
据此完成9~10题。
(双选)
9.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其中找到动植物化石
B.属于图中甲类岩石
C.孔隙形成源于外力侵蚀
D.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
10.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BD 10.AB 第9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浮石是某火山口附近的,且内有孔隙,为喷出型岩浆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2中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丁为侵入型岩浆岩;浮石内有孔隙,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
第10题,大理岩为变质岩,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为①固结成岩作用和②变质作用。
(2018·南师大附中模拟)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
如图为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据此完成11~ 12题。
(双选)
11.从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陆地方向移动
B.粗泥沙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C.高度降低
D.海水堆积作用增强
12.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阻挡污水,减少海洋污染
B.加剧海水倒灌,侵蚀海岸
C.使水道淤浅,不利于航运
D.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解析:11.AD 12.CD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甲时期的外海泥沙为细泥沙,表明径流堆积作用较强,乙时期的外海泥沙为粗泥沙,表明海水堆积作用增强。
从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由径流堆积作用为主转变为海水堆积作用为主,拦门沙向陆地方向移动,海水堆积作用增强。
第1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水堆积作用增强,使水道淤浅,不利于航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热点迁移练]
(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2018年4月5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喷出烟尘高达5 000 m。
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13~14题。
13.①~④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圈层中,属火山熔岩流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由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 )
A.常有气孔、流纹构造
B.矿物结晶颗粒大
C.主要成分为碳酸盐
D.存留有生物遗迹
解析:13.C 14.A 第1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火山熔岩流源地即岩浆的发源地——③软流层。
第14题,由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常有气孔、流纹构造。
页岩油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油页岩经低温干馏获得的,被称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
如图示意油气资源在地层中的分布。
据此完成15~16题。
15.油页岩属于( )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16.传统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15.D 16.A 第15题,油气资源是古生物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油页岩属于沉积岩。
第16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密度较小,应分布在水的上部。
据图分析a 处最有可能是传统石油的分布位置。
(2018·南通一模)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如图为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某地质景观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构成图示地质构造的( )
A.岩石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B.岩石直接来自岩石圈底部
C.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
D.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18.塑造该地貌的地质作用依次有( )
A.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地壳上升
B.地壳上升、水平挤压、侵蚀作用
C.侵蚀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
D.水平挤压、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解析:17.C 18.D 第17题,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为沉积岩,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
岩浆岩可能有气孔或流纹构造,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第18题,该地貌首先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接着受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最后受到侵蚀作用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