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幽门螺杆菌高耐药流行现状及应对
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的中西医思考

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的中西医思考幽门螺杆菌(Hp)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Hp耐药现象日渐严重,已成为导致Hp相关性疾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寻找干预Hp耐药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西医在耐药Hp的治疗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中西医关于Hp耐药的研究现状、干预作用的梳理,为Hp相关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路径。
Abstract:Helicobacter pylori (Hp)is a kind of Gram negative pathogen which serious threats human health.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ntibiotics,the drug resistance of Hp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which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failure in the treatment of Hp related diseases. Therefore,effective ways to find the intervention of drug resistance of Hp have become a practical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clinic.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rug resistant of Hp play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drug resistance of Hp,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a new path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p related diseases.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drug resistance;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review幽門螺杆菌(Hp)是消化系统主要致病菌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黏膜相关的淋巴瘤等疾病有必然的联系,被认为是胃黏膜癌变的高危因素[1]。
浅谈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与耐药及对策

浅谈幽 门螺杆菌的治疗与耐药及对策
张 艳
( 中信机 电制造公司总医院 , 山西 运城 0 3 0 ) 4 8 1
幽 门螺杆菌 ( ecbc r y v, p 是一种 专性 微需 氧革 hl oaf . l iH ) i ep o
兰 阴 性 菌 , 植 于 宿 主 胃 内 胃 黏 液 层 下 胃小 凹 表 面 以及 肠 道 黏 定
【 黄 国伍 . 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中几 种抗生素 的疗效 比较[. 5 ] 幽 J 中国医 】 药导报 ,0 0 7 4 : 5 2 1 , ( )1 . 5 【 叶新强 , 6 ] 张召宋 , 明. 宋 三联疗法 对消化性溃 疡 的疗效 观察[ . J 中国 ]
临床 医药研究杂 志 ,0 3 1 7 1 )1 7 — 13 20 ,0 ( 1 :1 2 17 .
用或 者正使用 非 甾体 类抗炎 药 ( S I 、 胃癌家族 史 ; N A D)有 ③不
支持治疗 : 防胃癌为 目的 、 预 无危险 因素 的个人希望 治疗 者 ; ④
不 明确 : 功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胃肠 道 外 疾 病 l 引 。 1 治 疗 方 案
莫西林 ) 调查 , 结果 显示 , 国 H 对不 同抗生素 的耐药率 分别 我 p
仪系 统测出 比血浆葡 萄糖 更高 的结果上 升( % 5 , 5 1%)在高红
细胞 比容情况下 , 结果则 相反。外科患者 由于存在红细胞 比容
波动大 , 可能存在血糖测量错误的风险较高l l _ 。 23 p . H值 Kla ik 发现 p < .5和 > . i te 等 pr H 69 78 , 5时 结果
PI P 的协同下提高 胃内的 p H值 , 强清热解毒药的杀菌 能力 , 增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耐药现况及其处理

1
Hp
感
2
染
的
诊 断
3
9
胃粘膜组织RUT、组织切片染色或细菌培养三项中任一项阳性
13C/14C-UBT阳性
HpSA检测(经临床验证的单克隆抗体法)阳性
符合上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 血清Hp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未经治疗者可 视为现症感染
BUILDING PRODUCTS
Part Two Hp感染的检测
Bid×10/14天
优点: Maastrieht IV共识推 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根除率高。 缺点:部分患者对铋剂存在禁
忌症。
25
Part Four 防治策略
青霉素过敏者推荐以下组合
① 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② 克拉霉素+呋喃唑酮 ③ 克拉霉素+甲硝唑 ④ 四环素+甲硝唑/呋喃唑酮
Bid×10/14天 Bid×10/14天 Bid×10/14天 Bid×10/14天
核糖体23S rRNA 的A2142G和
A2143G单个位点 突变
PBPs序列中氨基 酸突变以及细胞 膜通透性改变
Part Three Hp耐药现况
左氧氟 沙星
喹诺酮类
四环 素
呋喃 唑酮
16
四环素类 硝基呋喃类
我国耐药率为3038%
gyrA基因突变导 致DNA促旋酶结构
改变
我国耐药率为15%
我国耐药率为15%
19
Part Four 防治策略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20
Part Four 防治策略
标准三联疗法:PPI+两种抗菌药物
1
①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
探究幽门螺杆菌高耐药流行现状及应对

中国卫生产业(下转第190页)益生菌作为一种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其种类和繁殖数量上可以在正常肠道菌群的数量不足时进行弥补,从而对肠道生态平衡起到维持和调节的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采用益生菌制剂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同时,结合制定药物合理运用细则控制药品比例,有效降低患者费用。
通过结合中外相关文献和实际临床依据,对现有的益生菌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探究益生菌的高耐药流行现状性以及相应的针对策略。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感染的螺旋状细菌,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
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胃溃疡等。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是指其对常用的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疗效降低。
获得性抗生素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在接触该抗生素前是敏感的,接触该抗生素后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的增殖很快,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几率取决于细菌自然突变频率以及这种突变是否导致耐药表型的增加。
如果耐药突变率为千万分之一,胃内Hp 总数为5×106,则耐药菌为500个,以致胃粘膜活检标本培养和敏感试验找不到耐药Hp。
抗菌治疗失败则是由于Hp 获得了抗生素耐药性;但如果这些耐药菌被联合疗法中的其它抗生素杀死,那么治疗也会成功。
药理学耐药性是指在敏感菌生长繁殖部位抗生素浓度不足或疗程不够导致的治疗失败。
但抗生素治疗失败主要归结于获得性抗生素耐药性。
据不完全统计[1]全世界大部分人口均存在着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现象。
我国的科研组织还成立了专门的幽门螺旋杆菌协作组对我国19个自治区、省、市人群进行普查[2]发现,幽门螺旋杆菌的地区总感染率大约是55%,半数感染者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消化系统溃疡占10%左右,还有极小一部分人(0.1%左右)出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并发淋巴肿瘤,对上述疾病进行有效防治的有效方法就是彻底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除。
幽门螺杆菌耐药及解决途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广泛使用单一抗生素治疗 Hp感染,虽疗效不错但也因此迅速产生耐药菌株
不能完成全程用药:多数Hp感染者在采理用药与Hp耐药的关系
——根除Hp目的以外的抗生素的使用
——我国Hp耐药率增高过快
1991~1995年,对甲硝唑耐药率22.0%上升至73.2% 1995~2001年,上海地区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由0上
升至14.93% Hp根除治疗失败者几乎100%对甲硝唑耐药 Hp对抗生素多重耐药也很常见
不合理用药与Hp耐药的关系
——未能合理联合和全程用药是一个重要原因
方案内容:对某一人群中定期100~200株分离菌株的常 用抗生素敏感谱分析,指导建立或调整当地联合用药方案
特点: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总结
一线药物耐药菌株 出现
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率的迅速增加
多耐药菌株增加
调整策略 建立方法 出台政策
Hp耐药问题成为Hp 防治中的重要问题
摆脱耐药性问题给Hp 防治带来的被动局面
多种临床感染疾病的抗菌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与
Hp根除治疗相比较,剂量小、疗程短
动物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
细菌耐药造成Hp根除成本急剧增加
Hp根除方案
单一抗生素→二联治疗
Hp根除成本增加
→三联或四联治疗
一线抗Hp药物不断更 新
我国Hp耐药问题
Hp感染率高:平均59%;现症感染率42%~64%,平均 55%
发生原因:Hp根除治疗根除率下降→第1次根除治疗结束 后耐药菌株感染者增多→人群中迅速出现耐药菌积累 →Hp原发耐药比例增加
解决方法:启动耐药性监测下的根除失败病例再根除, 通过采用根据感染菌的药物敏感谱选择的再次根除方案提 高对可能已经对某种一线根除药物产生抗药性的菌株的根 除率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李梦迪㊀郑松柏∗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200040)DOI:10.3969/j.issn.1008 ̄7125.2019.01.011∗本文通信作者ꎬEmail:songbai1009@163.com㊀㊀摘要㊀幽门螺杆菌(H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加是Hp根除率逐年降低的关键因素ꎮ因此ꎬ在动态掌握本地区常用Hp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经验性Hp根除方案ꎬ将会有效提高Hp根除率ꎮ总体而言ꎬH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在不同地区㊁人群㊁时间方面有一定的差异ꎮ本文就目前常用于Hp治疗的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作一综述ꎮ关键词㊀幽门螺杆菌ꎻ㊀抗菌药物ꎻ㊀耐药率ꎻ㊀流行病学ꎻ㊀治疗CurrentResearchonEpidemiologyofHelicobacterpyloriAntimicrobialResistance㊀LIMengdiꎬZHENGSongbai.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ꎬHuadongHospitalꎬFudanUniversityꎬShanghai(200040)Correspondenceto:ZHENGSongbaiꎬEmail:songbai1009@163.com㊀㊀Abstract㊀TheresistancerateofHelicobacterpylori(Hp)toantimicrobialdrugsincreasesyearbyyearꎬwhichisthekeyfactorforthedecreasedHperadicationrate.FormulatinganempiricalregimenforHperadicationbasedonanunderstandingofthedynamicepidemiology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HpintheregionwillimprovetheeradicationrateofHpefficiently.TheresistanceratesofHptoantimicrobialdrugsarediversifiedindifferentgeographicregionsꎬpopulationandtime.ThisarticlereviewedtheresistanceratesofHptosevencurrentlymostfrequentlyusedantimicrobialdrugs.Keywords㊀Helicobacterpyloriꎻ㊀AntimicrobialDrugsꎻ㊀ResistanceRatesꎻ㊀Epidemiologyꎻ㊀Therapy㊀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ꎬ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㊁慢性胃炎㊁胃癌㊁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ꎬ根除Hp是防治这些疾病的关键措施ꎮ随着Hp耐药率的增加ꎬ其根除率逐渐降低ꎮ较为理想的Hp根除方案应基于Hp培养和药敏结果ꎬ但由于需侵入性取材㊁培养时间长㊁阳性率低等因素ꎬ临床上难以推广ꎮ因此ꎬ了解本地区Hp耐药的流行病学情况对指导该地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来根除Hp具有重要意义ꎮ有研究指出ꎬ根据当地Hp耐药情况制订的Hp根除方案的首次根除率可高达90%[1 ̄2]ꎮ本文就临床上Hp根除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流行病学现状作一综述ꎮ一㊁甲硝唑甲硝唑属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ꎬ各地区Hp的甲硝唑耐药率差异较大ꎬ欧洲耐药率较低ꎬ非洲㊁拉丁美洲㊁亚洲较高ꎮZhang等[3]发现ꎬ2013~2014年北京市成人Hp甲硝唑耐药率为63.4%ꎬSu等[4]发现ꎬ我国东南沿海成人Hp甲硝唑耐药率为93.5%~96.5%ꎮ由此可见我国南方地区甲硝唑耐药率明显高于北方ꎮ韩一凡等[5]的meta分析发现ꎬ1994年国人对Hp甲硝唑的耐药率为26.3%ꎬ2014年升至77.1%ꎮ有研究[6]发现女性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男性ꎮ一项波兰的研究[7]发现儿童对甲硝唑的耐药率(40%~44.8%)明显低于成人(42%~66.7%)ꎮLi等[8]发现ꎬ中国0~6岁儿童的Hp甲硝唑耐药率为65.59%ꎬ7~12岁为66.84%ꎬ13~18岁为78.54%ꎬ而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ꎮ由此可见ꎬ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逐渐升高ꎻ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ꎻ女性高于男性ꎻ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ꎮ我国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总体较高ꎬ可能与硝基咪唑类(甲硝唑㊁替硝唑等的交叉耐药性)长期㊁广泛应用于牙科疾病(牙周炎等)㊁普外科疾病(胆管感染㊁急性阑尾炎㊁肠梗阻等)和妇科疾病(阴道炎等)的抗感染治疗导致其伴随感染的Hp产生耐药有关ꎬ也与不规范根除Hp有关ꎮ长期应用甲硝唑的患者不宜重复应用ꎮ对根除失败的患者应详细了解其用药史ꎮ目前Hp对甲硝唑的耐药机制尚未完全阐明ꎬ多数学者认为细菌DNA上rdxA和frxA基因在进行复制时发生密码子的突变㊁插入㊁缺失等进而导致了Hp对甲硝唑耐药[9]ꎬ其他耐药学说还包括:细菌胞膜对抗菌药物的摄取减少或外排增加ꎻ硝基还原酶㊁S ̄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和铁氧化还原样蛋白的活性下降ꎻ氧自由基清除系统活性提高ꎻDNA修复酶活性增强等[10]ꎮ二㊁克拉霉素克拉霉素属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ꎬDore等[11]发现Hp一旦对克拉霉素耐药ꎬ其根除率可降低55%ꎮHp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ꎬ从未使用过克拉霉素的患者可能因既往服用过红霉素㊁罗红霉素㊁阿奇霉素等而产生对克拉霉素的耐药ꎮ上世纪90年代ꎬHp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8%ꎬ部分国家的耐药率已达80%以上ꎮMaastrichtV共识建议:当某地区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ȡ15%时ꎬ以PPI为基础的含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不应作为Hp的经验性根除方案ꎬ推荐行克拉霉素耐药试验[12]ꎮHp克拉霉素耐药率的地区差异较大ꎬ亚洲㊁南美洲的耐药率较高ꎬ而欧洲㊁非洲较低ꎮ我国北方地区Hp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6.0%ꎬ南方为20.9%[5]ꎬ且耐药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ꎮ而一项波兰的研究[13]显示ꎬ2006~2008年克拉霉素耐药率为34%ꎬ2011~2013年为22%ꎻ日本自将Hp根除治疗纳入国家健康保险系统以来ꎬ耐药率有所下降ꎬ根除率相应提高[14]ꎮ我国则呈明显上升趋势[5]ꎮ女性Hp克拉霉素耐药率高于男性(13.4%对5.3%)[15]ꎮ儿童高于成人(33.3%对23.3%)[7]ꎮ中青年Hp克拉霉素耐药率高于老年人ꎬ非消化性溃疡患者明显高于消化性溃疡患者ꎮ由此可见ꎬHp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似乎并无特殊规律ꎬ故做好本地区Hp克拉霉素耐药的基线调查尤为重要[1 ̄2]ꎮHp对克拉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㊁原发耐药性和继发耐药性ꎬ而某些国家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ꎬ可能与其强化合理应用有关ꎮ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尚未明了ꎬ可能与细菌中组成核糖体23SrRNA上V区域的A2143G㊁A2142G㊁A2142C等位点突变有关[10]ꎮ三㊁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半合成青霉素类广谱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ꎬ上世纪90年代ꎬHp对阿莫西林的总体耐药率为1%~3%ꎬ2006~2009年为9.6%~12.7%[16]ꎮHp对阿莫西林耐药的地区差异较大ꎬ美洲㊁大洋洲的耐药率几乎为0ꎬ欧洲㊁拉丁美洲亦较低ꎬ亚洲㊁非洲相对较高[16 ̄17]ꎬ印度高达72.5%[18]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0.1%[4]ꎻZhang等[3]的研究显示北京2009~2010年阿莫西林耐药率为6.7%ꎬ2013~2014年为4.4%ꎻSong等[19]发现ꎬ2014~2015年的耐药率为2.0%ꎮHp对阿莫西林无继发耐药性ꎬ虽然我国将阿莫西林用于抗Hp治疗已20余年ꎬ但其耐药率未见明显增长ꎮ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中pbp1㊁pbp2㊁pbp3基因位点发生改变ꎬ使细菌胞膜外排泵活跃表达导致药物过多外泄有关[9]ꎮ四㊁左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ꎬ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地区差异较大ꎮ我国左氧氟沙星的总体耐药率为33.5%ꎬ北方高于南方[3 ̄4]ꎮ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ꎬ韩国2004~2005年为21.5%ꎬ2006~2008年为27.4%ꎬ2009~2012年升至34.6%[20]ꎮ我国北京地区2009~2010年Hp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4.5%ꎬ2013~2014年为54.8%[3]ꎻ上海地区2000~2009年的耐药率由10.3%升至32.6%[21]ꎮ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存在年龄差异ꎬ成人耐药率高于儿童ꎮ我国儿童Hp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7%[8]ꎮLiu等[22]认为儿童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可能是由父母将耐药菌株传染给子女所致ꎮ目前认为负责编码HpDNA螺旋酶的gyrA基因突变(以其中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上的87㊁88和91三个位点突变为主)与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关系密切[9]ꎮ五㊁四环素四环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ꎮ欧洲㊁亚洲㊁拉丁美洲的耐药率较低ꎬ而非洲高达43.9%ꎬ澳大利亚㊁马来西亚㊁法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耐药率为0ꎮ北京2009~2010年四环素耐药率为4.9%ꎬ2013~2014年为7.3%[3]ꎬ上海地区为0[23]ꎮ一项保加利亚的研究[24]显示ꎬ2000~2004年四环素耐药率为5.3%ꎬ2007~2012年降至2.6%ꎬ且成人与儿童耐药率无明显差异ꎮ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ꎬ目前尚未完全阐明ꎮ多数认为细菌中16SrRNA上的3个基因位点(926~928)发生突变ꎬ影响了四环素与Hp内核糖体的结合ꎬ导致四环素耐药ꎬ新近发现的A939C等突变位点也可能与四环素耐药有关[9]ꎮ六㊁呋喃唑酮呋喃唑酮是一种硝基呋喃类广谱抗菌药ꎬ口服吸收率仅约5%ꎬ在胃肠道中可保持较高的浓度ꎬ对细菌性痢疾有良好的疗效ꎮ我国将呋喃唑酮广泛用于根除Hp已有20余年ꎬ且效果良好ꎬ但在欧美国家的应用较少[25 ̄26]ꎮHp的呋喃唑酮耐药率整体很低ꎬ多<2%ꎮ我国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为1.7%[27]ꎬ其中河北1.9%[28]ꎬ上海0.8%[29]ꎬ南北方无明显差异ꎮ一项多中心研究[30]显示ꎬ含呋喃唑酮的10d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可达90%以上ꎮHp对呋喃唑酮耐药可能与HpDNA中porD基因(参与氧化还原酶受体表达)和oorD基因(参与丙酮酸氧化还原酶表达)发生点突变有关[26]ꎮ其中porD基因发生突变的位点包括G353A㊁A356G等ꎬoorD基因包括A041G㊁A122G等ꎮ七㊁利福布汀利福布汀为一个含有螺哌嗪基的利福霉素衍生物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ꎬ临床上多用于难治性分枝杆菌感染(多重耐药结核病)的治疗ꎮ利福布汀有较强的抗Hp活性ꎬ对Hp的抑菌浓度极低ꎬ仅0.004~0.03mg/mLꎬ远低于阿莫西林㊁克拉霉素和甲硝唑[31]ꎮ利福布汀在欧美主要用于Hp感染的三线㊁四线治疗ꎬ根除率较高ꎬ但国内有关研究罕见[32]ꎮHp对利福布汀的原发耐药率很低ꎬ但易产生继发耐药ꎮ利福布汀与利福平存在交叉耐药ꎬ研究发现导致利福平耐药的突变位点(Hp中编码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rpoB基因的524~545密码子)亦存在于利福布汀耐药菌株中[9]ꎮ八㊁Hp的多重耐药1.双重耐药:我国北京2013~2014年Hp的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药率为7.8%ꎬ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1.7%[33]ꎻ泰国2016年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4.5%[34]ꎻ以色列2007~2014年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药率为39.9%[35]ꎻ拉丁美洲1988~2011年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药率为0~18%[36]ꎮ2.三重及以上耐药:我国北京2013~2014年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7.1%ꎬ克拉霉素+甲硝唑+利福平耐药率为2.1%ꎬ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利福平耐药率为1.7%[33]ꎻ以色列2007~2014年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8%[35]ꎮ据调查ꎬ我国2009~2010年Hp四重㊁五重㊁六重耐药率分别为6.2%㊁0.3%㊁0.3%ꎬ2013~2014年分别为7.3%㊁2.3%㊁0.1%[3]ꎮ由此可见ꎬHp的耐药形势异常严峻ꎬ其特点是:①Hp对甲硝唑㊁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随着应用年数的增加而持续增高ꎬ且存在多重耐药ꎬ提示这些药物存在继发耐药性ꎬ不宜在同一患者重复应用ꎻ②Hp对阿莫西林㊁四环素㊁呋喃唑酮等的耐药率总体较低ꎬ且耐药率并不随着应用年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加ꎬ提示这些药物可能无继发耐药性ꎬ在同一患者可重复应用ꎮ因此ꎬ动态掌握本地区常用抗Hp药物的耐药情况和特点ꎬ对制订经验性Hp根除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ꎮ同时ꎬ在临床上制订Hp根除方案时ꎬ应遵循国内有关共识[37]ꎬ首选含铋剂的四联方案(铋剂+PPI+2种抗菌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ꎬ这是由于铋剂本身有一定的抗Hp作用ꎬ还可部分克服甲硝唑㊁克拉霉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ꎬ可额外增加耐药菌株30%~40%的根除率[38]ꎮ同时应了解患者的用药史ꎬ尽量不重复使用有继发耐药性的甲硝唑㊁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ꎬ当进行补救治疗或多次治疗失败时ꎬ则优先选用无继发耐药性的阿莫西林㊁四环素㊁呋喃唑酮等药物ꎮ总之ꎬ基于Hp药敏试验结果制订的Hp根除方案仍是最合理的Hp根除方案ꎬ因此期待简便㊁快速㊁可靠的Hp药敏试验方法早日问世ꎮ已有研究探讨应用PCR法对Hp感染者粪便Hp抗原进行检测并行克拉霉素耐药试验[39]ꎬ结果令人鼓舞ꎬ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ꎮ参考文献1㊀GrahamDYꎬRimbaraE.Understandingandappreciatingsequentialtherapyfor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J].JClinGastroenterolꎬ2011ꎬ45(4):309 ̄313.2㊀RimbaraEꎬFischbachLAꎬGrahamDY.Optimaltherapyfor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s[J].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11ꎬ8(2):79 ̄88.3㊀ZhangYXꎬZhouLYꎬSongZQꎬetal.Primary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strainsisolatedfrompatientswithdyspepticsymptomsinBeijing:aprospectiveserialstudy[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5ꎬ21(9):2786 ̄2792.4㊀SuPꎬLiYꎬLiHꎬetal.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isolatedintheSoutheastCoastalRegionofChina[J].Helicobacterꎬ2013ꎬ18(4):274 ̄279.5㊀韩一凡ꎬ于新娟ꎬ王莉莉ꎬ等.中国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ꎬ2017ꎬ26(6):664 ̄669.6㊀O connorAꎬTaneikeIꎬNamiAꎬetal.HelicobacterpyloriresistancetometronidazoleandclarithromycininIreland[J].EurJ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10ꎬ22(9):1123 ̄1127.7㊀Gos'ciniakGꎬBiernatMꎬGrabińskaJꎬetal.The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ofHelicobacterpyloristrainsisolatedfromchildrenandadultswithprimaryinfectionintheLowerSilesiaRegionꎬPoland[J].PolJMicrobiolꎬ2014ꎬ63(1):57 ̄61.8㊀LiLꎬKeYꎬYuCꎬetal.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inChinesechildren:Amulticenterretrospectivestudyover7years[J].Helicobacterꎬ2017ꎬ22(3).9㊀HuYꎬZhangMꎬLuBꎬetal.HelicobacterpyloriandAntibioticResistanceꎬAContinuingandIntractableProblem[J].Helicobacterꎬ2016ꎬ21(5):349 ̄363.10㊀AlbaCꎬBlancoAꎬAlarcónT.AntibioticresistanceinHelicobacterpylori[J].CurrOpinInfectDisꎬ2017ꎬ30(5):489 ̄497.11㊀DoreMPꎬLeandroGꎬRealdiGꎬetal.EffectofpretreatmentantibioticresistancetometronidazoleandclarithromycinonoutcomeofHelicobacterpyloritherapy:ameta ̄analyticalapproach[J].DigDisSciꎬ2000ꎬ45(1):68 ̄76.12㊀MalfertheinerPꎬMegraudFꎬO MorainCAꎬetalꎻEuropeanHelicobacterandMicrobiotaStudyGroupandConsensuspanel.Management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 ̄theMaastrichtⅤ/FlorenceConsensusReport[J].Gutꎬ2017ꎬ66(1):6 ̄30.13㊀KarczewskaEꎬKlesiewiczKꎬSkibaIꎬetal.VariabilityinPrevalenceofHelicobacterpyloriStrainsResistanttoClarithromycinandLevofloxacininSouthernPoland[J].GastroenterolResPractꎬ2012ꎬ2012:418010.14㊀LeeSY.CurrentprogresstowarderadicatingHelicobacterpyloriinEastAsiancountries:differencesinthe2013revisedguidelinesbetweenChinaꎬJapanꎬandSouthKorea[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4ꎬ20(6):1493 ̄1502.15㊀DeFrancescoVꎬGiorgioFꎬIerardiEꎬetal.PrimaryclarithromycinresistanceinHelicobacterpylori:theMulticentricItalianClarithromycinResistanceObservational(MICRO)study[J].JGastrointestinLiverDisꎬ2011ꎬ20(3):235 ̄239.16㊀DeFrancescoVꎬGiorgioFꎬHassanCꎬetal.WorldwideH.pyloriantibioticresistance:asystematicreview[J].JGastrointestinLiverDisꎬ2010ꎬ19(4):409 ̄414.17㊀IerardiEꎬGiorgioFꎬLosurdoGꎬetal.HowantibioticresistancescouldchangeHelicobacterpyloritreatment:Amatterofgeography?[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3ꎬ19(45):8168 ̄8180.18㊀PandyaHBꎬAgravatHHꎬPatelJSꎬetal.EmergingantimicrobialresistancepatternofHelicobacterpyloriincentralGujarat[J].IndianJMedMicrobiolꎬ2014ꎬ32(4):408 ̄413.19㊀SongZꎬZhouLꎬZhangJꎬetal.HybridTherapyasFirst ̄LineRegimenfor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inPopulationswithHighAntibioticResistanceRates[J].Helicobacterꎬ2016ꎬ21(5):382 ̄388.20㊀LeeJWꎬKimNꎬKimJMꎬetal.Prevalenceofprimaryandsecondary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inKoreafrom2003through2012[J].Helicobacterꎬ2013ꎬ18(3):206 ̄214.21㊀SunQJꎬLiangXꎬZhengQꎬetal.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toantibioticsfrom2000to2009inShanghai[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0ꎬ16(40):5118 ̄5121.22㊀LiuGꎬXuXꎬHeLꎬetal.Primary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isolatedfromBeijingchildren[J].Helicobacterꎬ2011ꎬ16(5):356 ̄362.23㊀胡玢婕ꎬ赵付菊ꎬ柴子岚ꎬ等.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ꎬ2016ꎬ16(3):346 ̄352.24㊀BoyanovaLꎬNikolovRꎬLazarovaEꎬetal.AntibacterialresistanceinHelicobacterpyloristrainsisolatedfromBulgarianchildrenandadultpatientsover9years[J].JMedMicrobiolꎬ2006ꎬ55(Pt1):65 ̄68.25㊀MohammadiMꎬAttaranBꎬMalekzadehRꎬetal.FurazolidoneꎬanUnderutilizedDrugforH.pyloriEradication:LessonsfromIran[J].DigDisSciꎬ2017ꎬ62(8):1890 ̄1896.26㊀ZamaniMꎬRahbarAꎬShokri ̄ShirvaniJ.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tofurazolidoneandlevofloxacin:Aviewpoint[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7ꎬ23(37):6920 ̄6922.27㊀HuYꎬZhuYꎬLuNH.Primary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inChina[J].DigDisSciꎬ2017ꎬ62(5):1146 ̄1154.28㊀孟霞ꎬ刘改芳ꎬ吴婧ꎬ等.河北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6ꎬ96(4):270 ̄272.29㊀谭鹤龙ꎬ刘兵ꎬ刘铁梅ꎬ等.上海市青浦区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情况的研究[J].胃肠病学ꎬ2011ꎬ16(1):32 ̄35.30㊀XieYꎬZhuYꎬZhouHꎬetal.Furazolidone ̄basedtripleandquadrupleeradicationtherapyfor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J].WorldJGastroenterolꎬ2014ꎬ20(32):11415 ̄11421.31㊀PerriFꎬFestaVꎬClementeRꎬetal.Randomizedstudyoftwo"rescue"therapiesforHelicobacterpylori ̄infectedpatientsafterfailureofstandardtripletherapies[J].AmJGastroenterolꎬ2001ꎬ96(1):58 ̄62.32㊀王梓楠ꎬ郑松柏.含利福布汀的三联或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ꎬ2016ꎬ35(8):534 ̄537.33㊀张越溪ꎬ周丽雅ꎬ宋志强ꎬ等.胃镜下黏膜活检行幽门螺杆菌培养的耐药性与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ꎬ2015ꎬ15(7):577 ̄582.34㊀VilaichoneRKꎬRatanachu ̄EkTꎬGamnaraiPꎬetal.ExtremelyHighPrevalenceofMetronidazole ̄ResistantHelicobacterpyloriStrainsinMountainPeople(KarenandHmong)inThailand[J].AmJTropMedHygꎬ2016ꎬ94(4):717 ̄720.35㊀BoltinDꎬBen ̄ZviHꎬPeretsTTꎬetal.TrendsinsecondaryantibioticresistanceofHelicobacterpylorifrom2007to2014:hasthetideturned?[J].JClinMicrobiolꎬ2015ꎬ53(2):522 ̄527.36㊀CamargoMCꎬGarcíaAꎬRiquelmeAꎬetal.TheproblemofHelicobacterpyloriresistancetoantibiotics:asystematicreviewinLatinAmerica[J].AmJGastroenterolꎬ2014ꎬ109(4):485 ̄495.37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ꎬ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ꎻ刘文忠ꎬ谢勇ꎬ陆红ꎬ等.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ꎬ2017ꎬ22(6):346 ̄360.38㊀DoreMPꎬLuHꎬGrahamDY.Roleofbismuthinimproving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withtripletherapy[J].Gutꎬ2016ꎬ65(5):870 ̄878.39㊀VécseiAꎬInnerhoferAꎬBinderCꎬetal.StoolpolymerasechainreactionforHelicobacterpyloridetectionandclarithromycinsusceptibilitytestinginchildren[J].Clin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10ꎬ8(3):309 ̄312.(2018 ̄07 ̄05收稿ꎻ2018 ̄09 ̄10修回)。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一、本文概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长期寄居在人体胃部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
自其被发现以来,H. pylori与多种胃肠疾病的关系逐渐得到揭示,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胃癌等。
因此,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文章首先将对H. pylori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讨论提供背景知识。
随后,文章将重点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联合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以及新兴的非抗生素治疗方法等。
文章还将探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以及治疗后的复发预防策略。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未来治疗策略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基础知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具有螺旋形或弯曲杆状的形态,能够在人类胃黏膜上生存。
自1983年首次成功分离出这种细菌以来,H. pylori 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确认。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
H. pylori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感染率因地区、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等因素而异。
H. pylori感染通常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的。
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都可能含有这种细菌。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和人口密度高,H. pylori感染率通常较高。
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公共健康教育的普及,H. pylori感染率逐渐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 工NA E A L TH 工N口U B T口 Y
探究幽门螺杆菌高耐药流行现状及应对
王 婕 鹏
汾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山西汾 阳 0 3 2 2 0 0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 要】 本文通过结合中外相关文献和实际临床依据 , 对现有的益生菌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 关键词】 消化 系统疾病 ; 益生茵; 幽 门螺旋杆菌 ; 耐药流行现状
医院制订了抗茵药物临床 用药 原则及各科用药 比例 、 加强新 消化 系统溃 疡 占 1 0 %左 右 , 还有 极小一 部分 人 ( 0 . 1 %左 右 ) 出现 药准入 、 动态监控药品应用 、 规范 出院带药等系列配套管理制 度 , 胃黏膜相关淋 巴组织并发淋 巴肿瘤 , 对上述疾病进行有效 防治 的 控制 药品比例 。 有效方法就是彻底对幽 门螺旋杆菌进行根 除。 四 现在 , 如何彻底 的 3 . 2制 定 抗 茵 药物 临床 应 用指 导原 则 对幽 门螺旋杆 菌进行一次性根除 已经成 了业界重点 的讨 论话题 , 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对 部分单病种实行 限价措施 , 规 但 随着 幽门螺旋杆 菌耐产生药菌株 , 抗生素类相关不 良反应症 致 定各 科室的药品占科室 总收人 的比例上 限。 制定药 品使用控 制考 使病人依从性 大大 降低 , 从而 降低 了幽门螺旋杆菌 根除效果 , 为 核方 案 , 科室用药高出 比例的 , 对相应科室进行处罚 , 由人力 资源 临床治疗带来一定性 的困难 。
等人 的研究结果表明 1 2 d三联疗法加用 布拉 酵母 菌较单用 1 2 d
三联疗 法 的幽 门螺旋杆 菌根 除率 略提 高f 7 1 %相对对 6 0 % ) , 但差
异不 明显 , 没有统计学 意义 。
菌 的现象 。 我 国的科研组织还成立 了专 门的幽门螺旋杆菌协作组 对我 国 l 9个 自治区 、 省、 市人群进行普查嘲 发现 。 幽门螺旋杆菌 的 地区总感染率大约是 5 5 %。半数感 染者没有 出现明显不 良反应 ,
【 中图分类号】 R 4 5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O 1 4 ) O 5 ( a ) 一 0 1 8 8 — 0 2
益生菌作为一种对人体肠道有益 的微生物 , 其种类和繁殖数 西哥 、 意大利 、 波 兰和捷克 的 8项研究 中总计 1 2 4 2例幽 门螺旋杆 量上 可以在正常肠 道菌 群的数量不足 时进 行弥补 , 从而对肠道 生 菌感染 病人 显示在 临床对 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除治疗 时 , 传统三
通过对 国内外 诸多临床应 用益生菌联 合抵抗 幽门螺旋 杆菌 治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率 的分析 , 我们发现虽然有些结果 存在一些 差异 , 但可能是与实验者选取 的益生 菌种类不 同所 致。对幽 门螺 旋杆菌根 除率是否有提高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 3针对策昭 3 . 1高度 重视 。 严格 管理 制度
变率为千万分之一 , 胃内 H p 总数为 5 x l 0 6 , 则耐药菌为 5 0 0 个,
以致 胃粘膜活检标本培养和敏感试验找不 到耐药 H p 。抗菌治疗 失败则是 由于 H p获得 了抗生素耐药 性 ; 但如果这些耐药 菌被联 合疗法 中的其它抗生素杀死 , 那 么治疗也会 成功。药 理学耐药性 是指在 敏感菌生长 繁殖部位抗 生素浓度 不足或疗程不够 导致 的 治疗失败 。但抗生素治疗失败主要归结于获得性抗生素耐药性 。 据不完全统计【 。 l 全世界大部 分人 口均 存在着感染 幽门螺旋杆
腹胀等一些列不 良反应症状 。 具对另一关键词文献报道显示 , 控制药品 比例 , 有效降低患者费用 。通过结合 中外相关文 献和实 泻 、 5项研究总计 1 6 2 7名 幽门螺旋 杆菌病人 中, 使 用抗 际临床依据 。 对现有 的益生菌 防治消化系统疾病 的方法进 行总结 此次纳入的 1
8 9 %) 明显高 和分析 , 进一步探究益生菌 的高耐药流行现状性 以及相应 的针对 生素联合 益生菌制剂 根除 幽门螺旋杆 菌 的有 效率 ( 于单纯使用抗生素 ( 8 3 %) , 不 良反应 发生率也得到 了一定 的改善 策略 。 5 %相对 2 4 %, t 9 < 0 . 0 5 ) 。S o n g等人通过对 9 0 0多例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 菌是 胃部感染 的螺旋状 细菌 , 幽门螺旋 杆菌能引起 ( 感染病人进行分组实验研 究 , 且对 3组实验 目标分别进行 三联疗 慢性 胃炎 。症状表现为 : 食欲减退, 上腹 部不适和隐痛, 嗳气, 泛酸 , 三联疗法联合 胃黏膜保护剂和单纯使用 三联 恶心, 呕吐 、 胃溃疡等。 病程缓慢 , 反复发作而难愈。细菌耐药性又 法联合布拉酵母菌 、 疗法进行治疗 , 结果表 明三组 目标在 同周期下 的幽 门螺旋杆 菌根 称抗药性 , 是指 细菌对于抗 菌药物作用 的耐受性 , 耐药性 一旦产 0 %、 8 2 %和 7 2 %, 差异明显 ,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固. 0 5 ) , 生, 药 物的化疗作用就 明显下 降。幽门螺旋杆菌 耐药性是 指其对 除率分别为 8 并且前 两组的不 良反应 症并发率相 比最后一组有 明显降低趋 势 常用的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的疗 效降低 。 获得性抗生素耐药性是 ( P < 0 . 0 5 ) 。赵保 民等 人对 3 2 0例 幽 门螺旋 杆菌感 染病人 采用 以 指微生物在接触该抗生素前是敏感的 , 接触该抗生素后产 生了耐 P P I 为基础 的幽 门螺旋杆菌根 除手段联合 嗜酸乳杆菌进 行治疗 , 药性 。细菌 的增殖很快 , 对抗生素产生耐药 的几率取 决于细菌 自 结果 表明联合益生菌治 疗可对临床 幽门螺旋杆 菌根除率有效 提 然突变频率 以及这种突变是否导致耐药表型的增加 。 如果耐药突 高, 大大缩 减治疗周期 , 还可减少抗 生素用 药种类 。而 C i n d o r u k
态平 衡起 到维持和调节 的作用 。 幽门螺 旋杆菌感 染采 用益 生菌 制 联疗法联合乳 酸杆菌相 比单 纯使用传 统三联疗法 的根 除率可显 8 2 %相对 7 7 %, P < O . 0 5 ) , 还可 以有 效减少味觉异 常 、 腹 剂治疗 的研究成果进行探 究 , 同时 。 结合制定 药物合理运 用细则 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