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至四课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全)七年级历史(下)1—24课复习提纲

(全)七年级历史(下)1—24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东汉末年到隋统前近四百年,是大统一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

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火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围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1、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隋朝3、在位皇帝:隋炀帝4、中心: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币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1)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酷虐残暴,引发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唐朝建立:(1)建立者:李渊父子,李渊就是唐高祖。

(2)建立时间:618年(3)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继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2、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选贤用能,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等。

3、重用魏征:魏征前后进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贞观新政:(1)采用新政的原因: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2)新政主要内容: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行政制度方面,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复习提纲》隋唐时代大事年代单元知识结构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统一:589年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隋朝的繁荣隋文帝的统治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大,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三、开通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科举制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建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五、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其暴政引起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治国措施:①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国号“周”)治国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开凿的用时六年。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开国皇帝)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1.简述中国历史的四大时期及其特点(夏商周、春秋战国、统一的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2.了解几个重要的古代朝代,如夏朝、商朝、周朝等,以及它们的开国君主和重大事件。

3.描述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

二、古代中国的殷商文明与周文明1.了解殷商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商代的特点和遗产。

2.了解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西周和东周的特点和遗产。

3.了解殷、周两个朝代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三、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1.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了解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农耕技术,如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3.了解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点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如陶器、铜器和丝织品等。

四、古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1.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如贵族、平民、奴隶等。

2.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重要的礼仪习俗,如宗庙崇拜和祭祀活动。

3.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书法、音乐和古代文学等。

五、中国古代历史的启示和价值1.讨论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2.探讨古代中国历史在塑造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的作用。

3.总结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并给出个人的观点。

以上是七年级下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主要涵盖古代中国的历史、殷商文明与周文明、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复习这些内容,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体会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理解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意义所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复习提纲(附自测)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1—4课复习提纲(附自测)

一、隋朝的统一和灭亡: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①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任贤纳谏、整顿吏治;③调整统治政策,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二、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任用贤臣(姚崇),励精为治。

重视地方吏治,并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A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B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出现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人教版七年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22课)

人教版七年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22课)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1~11课)第1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灭陈意义:结束了三国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后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措施: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结果: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轻,社会经济繁荣。

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3、表现:人口增长,粮食丰收三、隋朝大运河1.条件(1)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

4.作用:大大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学法指导:1条大河 2千多公里 3个基本点(涿郡、洛阳、余杭)4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627—649年)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戒奢从简”;4、合并州县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624~705)——“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历史1-4课复习提纲

历史1-4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单元线索】列强发动的五次侵略战争与中国人民的五次反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击日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一、列强的四次大规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6—1842、8)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直接原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经过: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开始,(4)结果: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规定:①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注意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注意】课本P5练一练(见第一课学案连线题)(4)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主要是是因为性质的变化,在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而战后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表现:要求清政府继续增加通商口岸的开放)(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俄国、美国为帮凶。

(3)罪行: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公里。

【注意】课本P8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

《瑷珲条约》一次性割占中国领土最多。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过程:①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就是描写邓世昌。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2课 1. 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1) 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 措施: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 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个人: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3)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注:如何认识三省六部制? 含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在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职责:三省指中书省(决策权)、门下省(审议权)、尚书省(执行权)。尚书省下设吏、 户、礼 、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散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
时间:907 年,节度使朱温灭亡唐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的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 握兵权的武将。 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 1)背景:人民渴望统一;本人宏大志向, 2)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
从积极影响来看: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经济、文化交流, 在巩固统一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城镇商
业的发展。 从消极影响来看:开凿大运河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超过了当时国家和人民的承受
能力,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3. 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
人才、学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至四课课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杨坚建立隋朝。

年号开皇。

2.统一:589年,隋灭掉陈,统一全国。

3.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被称为“开皇之治”。

二、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2.概况:“3+4+5=1”
①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②四段: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③五水: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④地位: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体现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大运河开通的作用(影响):
①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③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④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建立:
1、隋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暴政;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③地方长官、割据势力纷纷起兵。

2、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①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②它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著名进谏大臣有魏征、他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指帝王,体现“存百姓”思想。

2.贞观之治
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推行系列革新措施。

(2)“贞观新政”:
①经济: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②政治: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

③法律:修改法令,编撰《唐律疏议》。

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奠定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史称“贞观之治”。

三、“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如何?
“三省”是指: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四、评价唐太宗。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一、武则天统治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击官僚贵族,发展中央集权。

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④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3.影响: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
1.原因:唐玄宗统治励精图治,实施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

2.唐玄宗统治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改革。

3.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行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四、唐朝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发明使用促进农业发展。

人口增长迅速。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唐朝逐步完善。

2.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3.内容: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考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考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

4.影响、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
争机会;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息和创造精神。

二、衣食住行时尚。

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

骑马出行很普遍,妇女以穿南装、戒装为时尚。

三、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