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研究进展_徐锦堂

合集下载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黄连的研究在药理学、化学成分、药效、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黄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一、黄连的药理活性1. 抗菌活性:黄连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黄连甙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2. 抗炎活性:黄连具有抗炎作用,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系统等途径发挥作用,对各种炎症和炎症相关的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抗肿瘤活性:黄连中的活性成分黄连素、黄连甙等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并调节多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多种癌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抗氧化活性:黄连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损伤,对细胞保护和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连的化学成分黄连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大约有200多种,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黄醇类化合物、糖苷类化合物等。

黄连素、黄连甙、小檗碱等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

三、黄连的药效及临床应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感染性疾病、肝胆疾病等。

在临床上,黄连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肝炎、口腔溃疡、湿疹等多种疾病。

四、黄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黄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黄连主要通过口服途径吸收,并以黄连素等活性成分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为主要排泄途径。

五、黄连的展望1. 发现和开发更多的活性成分:目前已发现的黄连活性成分只是冰山一角,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2. 药效机制研究:进一步探究黄连的药效机制,特别是在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 引言1.1 黄连的概述黄连,中药材之一,为白蔹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苦寒性,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功效。

其性味苦,寒,无毒,归心、肝、胃经。

在中医药中,黄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痢疾腹泻、黄疸等疾病。

黄连从古至今一直备受中医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黄连的功效早已被详细记载,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黄连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从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到药理作用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研究,黄连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为中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黄连的研究意义一、药用潜力广泛:黄连具有较为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包括多种生物碱、黄连素、黄连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肠炎、黄疸、疮疡等多种疾病。

三、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随着黄连的广泛应用,对其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黄连的有效成分含量、药效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不良反应等,对提高黄连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黄连的研究对于挖掘其潜在药用价值、深入探究其药理机制以及提高其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黄连,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作用,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至关重要。

黄连主要含有黄连素、蒙古黄连素、黄连碱、黄连素、黄连对苯二酚、蒙古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的优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和药效活性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已经初步确认了黄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也与其药效评价、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密切相关。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黄连,是一种中草药,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用价值。

自古以来,黄连就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疗效显著的中药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黄连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特殊作用,本文将介绍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一、黄连的基本信息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印度等地区。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碱、蒙药黄素、蒙药甲、蒙药乙等,具有苦、寒的性质。

在中医领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湿疹、口疮等疾病。

二、黄连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 抗炎作用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连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碱等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例如,黄连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皮肤炎症等疾病。

2. 抗菌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杀灭多种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碱和蒙药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碱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黄连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尽管目前相关研究还在初步阶段,但是黄连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备受关注。

三、黄连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黄连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

黄连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胃肠道症状。

2. 黄连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黄连不仅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还可以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呼吸道症状。

3. 黄连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湿疹、疮疖等。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防病治病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黄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以下将对黄连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黄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生物碱、黄连素、黄连素苷、黄连素苷酸等。

其中,以生物碱含量最高,是黄连的主要成分之一。

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素、贝母碱、木香碱等。

这些生物碱很多具有较强的药理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如小檗碱具有抗菌、解热、抗炎等作用。

黄连具有诸多的药理学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清热解毒等作用。

其中,黄连的抗炎和抗菌作用是其最为突出的功效之一。

多项研究表明,黄连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于耐药性细菌的作用更是显著。

三、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黄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众多的疾病。

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肝炎、胃炎、泌尿系感染等。

此外,由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黄连也用于治疗癌症患者。

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深入探究黄连的活性成分和机制。

虽然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黄连中的某些成分的活性、药理学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探究黄连的作用范围和适应症。

虽然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黄连对于众多疾病有治疗作用,但是对于其在某些病症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研究黄连的副作用及安全性。

尽管黄连作为传统中药,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研究黄连的毒理学和副作用及其安全性成为必要的研究方向。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

本文将简要概述黄连的历史、现状,重点阐述黄连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自唐代起,黄连就被载入医药典籍,被誉为“药中之王”。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在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逐渐得到证实,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黄连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生物碱类化合物则以小檗碱、黄连碱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黄连中还含有一些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赋予了黄连多种药理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黄连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逐渐发现了黄连中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小檗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炎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黄连碱则具有抗氧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者还发现黄连中的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为黄连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研究者对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逐渐深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黄连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

近年来,研究者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黄连中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治疗策略,造福人类健康。

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又名连翘,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常用药材。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

黄连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成分的研究:黄连中含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黄连素、小檗碱、黄连酮等。

目前,研究者对黄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分离与鉴定,并且发现了很多新的生物活性成分。

2. 药理学研究:黄连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黄连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过氧化物的产生,来发挥其抗炎、抗菌的作用。

黄连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复制,对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临床研究:黄连在中医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对黄连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黄连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肠胃炎等疾病,并且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4. 质量控制的研究: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中药产业链中的研究热点。

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对黄连的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和药效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控制,以保证黄连的质量和疗效稳定。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我们对黄连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1. 深入研究黄连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寻找更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黄连的药理作用,为黄连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2. 进一步研究黄连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探索其在治疗疾病中的潜力和应用范围。

特别是对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可以通过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探索黄连的治疗作用。

3. 加强黄连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确保黄连产品的质量和疗效稳定。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进行黄连的优化研究。

如通过基因改良、组织培养等方法,提高黄连的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进一步提高其药理活性和药效。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黄连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

本品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至今发现的黄连属植物大约有16种,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连列为上品,无毒,味极苦、性寒。

黄连是一味历史悠久的抗菌药,主要功能为清热降火、燥湿解毒。

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呕吐、泻痢、湿热痞满、黄疸、心烦不寐、高热神昏、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里流脓。

近几年来发现黄连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本文旨在对黄连的现有资源分布及现代最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短时间了解黄连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介绍,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progress of rhizomacoptidisAbstractBerberine is one of a kind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our country . This product is a perennial herb berberine Ranunculaceae . Berberine has discovered genus of about 16 species , mostly loca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 Berberine was first documented in the "Shen Nong 's Herbal Classic" , the berberine as a top grade , non-toxic , taste very bitter , cold .Berberine is blindly historic antimicrobial drugs , the main function of heat pathogenic fire , dampness detoxification. Most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omiting, dysentery , heat fullness, jaundice , irritability , insomnia , high fever , coma , red eyes and acid regurgitation , pain, diabetes boils and carbuncles ; external treatment of eczema ,eczema , ear canal flows pus . In recent years found that berberine also has anti- infective, anti -tumor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berberine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be so berberin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a short time to understand . And describes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Coptis chinensis;Pharmacological effects目录1 绪论 (1)1.1 黄连的研究背景 (1)1.2 黄连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2.1黄连抗菌作用 (2)2.2黄连的抗病毒和抗毒素作用 (3)2.3黄连抗寄生虫作用 (3)3 非抗菌抗病毒作用 (4)3. 1 降血糖 (4)3.2调血脂作用 (5)3.3 对心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6)3.3.1治疗心力衰竭 (6)3.3.2抗心律失常作用 (7)3.3.3 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7)3. 4 对脑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7)3.5降血压作用 (8)3.6抗癌作用 (8)3.7增强免疫作用 (9)4 结论和研究展望 (9)致 (10)参考文献 (11)1 绪论1.1 黄连的研究背景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就称之为“黄连”。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黄连是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是传统的抗菌抗病毒药物,抗菌谱广。

近年来,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黄连抗癌、降糖等新的药理机制被发现,新功效的黄连制剂及配方将被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标签:黄连;药理作用;有效成分;黄连制剂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目前发现的黄连属植物约有16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

我国发现的黄连属植物有6种,分布在西南、中南、华东和台湾等地,其中湖北利川和重庆石柱是黄连的主产地[1]。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创造的“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阴技术”,原创地即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福宝山。

黄连最早记载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肠,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3]。

一名王连。

生川谷”。

《伤寒论》共载113方,其中使用黄连的有12个,使之成为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4]。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主要功能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心火亢盛、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5]。

黄连作为民族药材应用也很广泛。

藏医用黄连,取其功效“清疫疠热,续筋骨”(《晶珠本草》)。

土家族用黄连治“目赤肿痛、烫伤、痢疾”(《土家族医药学》)。

彝医用黄连,主治小儿腹积、风水疔疮、烫伤、四六风、赤白痢疾(《启谷署》)、驱蛔虫(《造药治病书》)、梅毒(《老王斗彝族医药书》)。

瑶医用黄连,治“高热心烦、衄血吐血、菌痢、肠炎腹泻、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口舌生疮、中耳炎、痈疮肿毒”(《中国瑶药学》)。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黄连为君。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黄连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小檗碱(Berberine,Ber)又名黄连素,为黄连的主要成分,含量约为5%~8%,具有对热不稳定性,有极其广泛的抗菌谱,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感染引起的菌痢、化脓性中耳炎和眼结膜炎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2- ,自然针叶林、自然阔叶林为 !13’2- .2/ 。
%&’(
) *+ , -.
黄连具有及其广泛的抗菌谱,
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 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对宋内氏痢疾杆菌无作 用 .!1/ 。 用 黄 连 等 中 药 进 行 抗 小 鼠 柯 萨 奇 4 % 病 毒 性 心 肌炎研究病变程度、病灶范围、心肌组织病毒滴定 度 明 显 较 对 照 组 低 .!&/ 。
以黄连为
究 -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 ’&&(/ %* () ) 0!% ! !*
主的寒凉药物能显著降低各组织丙二醛的含量,对 吗 啡 依 赖 的 戒 断 综 合 征 有 较 好 的 治 疗 作 用 +’(, 。
!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中 华 本 草 》 编 委 会 - 中 华 本 草 - 第 (
567
"#$#%&#’ () *++子退化,以 “走 茎 ” (秧 子 ) 进 行 无 性 繁 殖 , 上 述 两 种 栽 连 方 法 , 与目前味连及雅连产区所采用的砍山、开荒、搭棚 遮荫的栽连技术基本相同。又据近年对黄连主产 区—重 庆 石 柱 县 黄 水 镇 调 查 , 黄 连 生 产 完 全 依 赖 于 森 林 资 源 消 耗 , 每 种 ! "# 黄 连 要 破 坏 % "# 林
c*d
本文主要对黄连的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9:;<=>?9:@A
黄 连 栽 培 历 史 已 有 ,++ 余 年 , 清 代 以 后 , 种 植 规模逐步扩大,其主要栽培品种为黄连及三角叶黄 连,云连近年来才开始试栽 c-d ,黄连为阴地植物,必 须砍伐森林搭棚遮荫栽培,在历史资料中虽难查到 系统的栽培技术,但从一些地方志中,仍可看到多 年来已习惯采用这种毁林栽连的方法。据大宁县 (今 巫 溪 县 ) 志 载 , “黄 连 产 荒 山 老 林 , 野 人 匀 山 地 种子,借密枝作矮棚,去地不过三尺,以避风日, 每 年 上 土B 草 亦 须 佝 偻 以 入 , 凡 七 年 连 始 成 ” ;洪雅 县 志 载 “今 市 易 之 连 , 则 择 阴 山 开 垦 荒 地 , 取 其 秧 栽植,上复竹木枝叶荫之,不令见日,三年后收” 。
中 国 医 学 科 学 院 学 报
!"#! !"!$%&’!% &%$’"’(!% )’(’"!%
!"
#!
$%&’()!
*+,S -./N * 0
(中 国 医 学 科 学 院 中 国 协 和 医 科 大 学 药 用 植 物 研 究 所 真 菌 室 , 北 京 .+++1- )
12
345 678
概述了黄连生态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黄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近况。 黄连 生态栽培
#6 J4BBA7>‘9 8G9 79J9A7EG AF: A55H>EA8>6F 6C 9E6H6@>EAH 5HAF8>F@ 89EGF>^49 C67 !"#$%& ’(%)*)&%& Q AF: :9JE7>;9 8G9 79E9F8 :9L9H65B9F8 6C >8J EG9B>EAH E6B56F9F8JQ 5GA7BAE6H6@>EAH 9CC9E8J AF: EH>F>EAH A55H>EA8>6FJY
肠推进率和正常兔肠管的自发运动,能增强小鼠小 肠的吸收,对乙醇、阿司匹林诱发的胃电位差低下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 。
# 徐昭玺/ 徐锦堂/ 魏建红- 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 北京0
中 国 农 业 出 版 社 / ’&&&-"&& ! "%$
/ 01
黄 连 具 有 较 强 的 降 血 糖 作 用 , 仅 ’3,
5 ! *5 黄 连 与 黄 芪 等 配 伍 .!(/ 即 具 有 较 好 的 降 血 糖 作 用 。 黄 连 碱 、 盐 酸 小 檗 碱 对 正 常 大 鼠 及 自 发 性 糖 尿 病 **
小 鼠 均 有 降 血 糖 作 用 .!2/ , 其 作 用 可 能 为 受 体 后 效 应 。
地 , 消 耗 !&’ # 木 材 , 栽 连 第 ! 年 土 壤 侵 蚀 模 数 为
%
& %(’ )!*# , 由 于 黄 水 镇 历 年 来 一 直 种 植 黄 连 , +,$
以上的药农仍采用毁林栽连的方式,野生动物生存 环境长期受到破坏,加上人为猎杀,云豹、豹、华 南虎等 , 种大型陆上脊椎动物绝迹 。
!($31- , 劳 动 生 产 力 提 高 %’3%- , 林 下 栽 连 ((2 # 比搭棚 栽 连 多 收 入 ! ’$, 元 .!’/ 。 采 用 室 内 罐 藏 法 、 箱
$
34’(
黄连为主的益气解毒方,在体外能
藏法及室外棚藏法贮藏黄连种子,前两种方法种子 长期在室内,温度高,温差小,易霉烂,播种后出 苗率低。室外棚藏法,接近于自然环境状态,昼夜 温 差 大 , 种 胚 发 育 良 好 , 种 子 发 芽 率 可 达 到 +,- 。
1"2 3+%4# !"#$%& ’(%)*)&%& M 9E6H6@>EAH 5HAF8>F@ 89EGF>^49 + ’$, + ’,- .*- /%) Q *++-Q*2/23UZ+- a Z+Z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 K7AFEGY) 、 三 角 叶 黄 连 ( !"#$%& -*0$"%-*, "YbY"G9F@ 98 =J>A6 ) 、 云 南 黄 连 ( !"#$%& $**$, RAHHY ) 的 干 燥 根 茎 。 具 有 清 热燥湿、泄火解毒功效,为名贵的常用中药,我国 入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c.d 。 黄连也称味连、鸡爪连、川连,主要分布在长江中 游 ,+ 余 县 , 产 量 占 全 国 总 产 量 的 W+e 。 产 于 重 庆 石 柱、南川、湖北利川、来风、恩施等地的称南岸连, 产量大;产于重庆城口、巫溪、湖北巴东、竹溪等 地者称北岸连,产量较少但质量好。三角叶黄连别 名雅连、峨嵋连,主产于四川峨嵋、洪雅等地。云 南黄连也称云连,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南部 。
.!!/
抑制鼻咽癌细胞基因的表达,同时诱导一些特异基 因的表达,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高浓度的 益气解毒方在体外能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和端粒酶
678 的 表 达 而 达 到 抑 瘤 效 果 .$’9$!/ 。 56789!
小 板 抑 制 作 用 .$$/ 。 黄连解毒汤抑制肾上腺凝集作 用最强,具有其他药物所不能比拟的、独特的抗血
.&/
利用自然林下栽培黄连试验成功,并大面积推 广生产,严格按照林间栽连操作规程进行栽连和田 间管理,黄连产量不低于搭棚栽连;利用玉米行间 套种黄连;搭省工省料 (木材)的简易棚栽连都取 得可喜的效果;在林间栽连和玉米黄连套种的基础 上,进行了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彻底 改革了旧式砍山搭棚栽连技术,由于玉米的丰收促 进了畜牧业发展,畜多肥多,黄连玉米产量高。树 林生长速度比同期不栽连的快 ! 倍。栽黄连不但 不 破 坏 森 林 , 栽 ! "# $ 黄 连 等 于 种 ! "# $ 丰 产 田 , 造 、粮 (玉米) 、林、 ! "# $ 高 产 林 , 形 成 药 ( 黄 连 ) 畜牧业四丰收的良性循环栽连模式,通过大面积推 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黄连种子湿沙棚 贮 精 细 育 苗 技 术 提 高 了 种 子 育 苗 率 , 0 !’ 倍 , 调 节 树林荫蔽度、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黄连 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生产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引起了人们对黄连生态栽培技术研究的广泛关注 .( 0 ,/ , 利 用 杉 木 及 柳 杉 间 作 黄 连 , 林 下 荫 蔽 度 1’- 0 2’的生态环境更利于黄连生长发育,林药间作与搭棚 栽连的土壤水热动态和理化性质差异无显著性 。
$ $
!"#$
小檗碱是各种黄连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 &3$’- 0
23(+- , 其 他 化 学 成 分 还 有 黄 连 碱 、 甲 基 黄 连 碱 、
掌叶防己碱又名巴马亭、棕榈碱、药根碱、非洲防 己碱、表小檗碱、木兰花碱和阿魏酸。国产的几种 黄 连 的 小 檗 碱 含 量 略 有 差 异 , 味 连 &3&(- 0 23$&- , 雅 连 &3$’- 0 &3%$- , 云 连 (3,%- 0 23(+- .$/ , 但 不 同 品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分析方法条 件下,各种生物碱的分析结果均有差异。据汉中地 区药检所测定,黄连中小檗碱含量随着栽培年限的 增加而增高,增加速度第 ( 年最快,以后变得缓慢, 对第 ( 年生黄连根茎逐月进行小檗碱含量测定,各 月 含 量 不 同 , 以 ( 02 月 含 量 最 高 .!%/ 。 不 同 的 生 长 环 境对黄连总生物碱含量无明显影响,人工棚小檗碱 为
卷 - 上 海 0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 ! ’’(
!0123+./
黄连解毒汤能抑制小鼠小
" 徐 锦 堂/ 黄 正 芳/ 刘 玉 亭- 黄 连- 见0 中 国 医 学 科 学 院 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