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黄连的研究在药理学、化学成分、药效、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黄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一、黄连的药理活性1. 抗菌活性:黄连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黄连甙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2. 抗炎活性:黄连具有抗炎作用,可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系统等途径发挥作用,对各种炎症和炎症相关的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抗肿瘤活性:黄连中的活性成分黄连素、黄连甙等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并调节多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对多种癌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抗氧化活性:黄连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所致的损伤,对细胞保护和抗衰老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连的化学成分黄连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已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大约有200多种,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黄醇类化合物、糖苷类化合物等。

黄连素、黄连甙、小檗碱等是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

三、黄连的药效及临床应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感染性疾病、肝胆疾病等。

在临床上,黄连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肝炎、口腔溃疡、湿疹等多种疾病。

四、黄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黄连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黄连主要通过口服途径吸收,并以黄连素等活性成分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为主要排泄途径。

五、黄连的展望1. 发现和开发更多的活性成分:目前已发现的黄连活性成分只是冰山一角,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2. 药效机制研究:进一步探究黄连的药效机制,特别是在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 引言1.1 黄连的概述黄连,中药材之一,为白蔹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黄连具有苦寒性,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功效。

其性味苦,寒,无毒,归心、肝、胃经。

在中医药中,黄连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痢疾腹泻、黄疸等疾病。

黄连从古至今一直备受中医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黄连的功效早已被详细记载,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黄连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从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到药理作用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研究,黄连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为中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黄连的研究意义一、药用潜力广泛:黄连具有较为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包括多种生物碱、黄连素、黄连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肠炎、黄疸、疮疡等多种疾病。

三、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随着黄连的广泛应用,对其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黄连的有效成分含量、药效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不良反应等,对提高黄连的质量水平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黄连的研究对于挖掘其潜在药用价值、深入探究其药理机制以及提高其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黄连,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作用,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至关重要。

黄连主要含有黄连素、蒙古黄连素、黄连碱、黄连素、黄连对苯二酚、蒙古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类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取方法的优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和药效活性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已经初步确认了黄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也与其药效评价、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密切相关。

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_李彩虹

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_李彩虹

收稿日期:2009-05-07; 修订日期:2009-08-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 .30672741)作者简介:李彩虹(1981-),女(汉族),海南琼海人,现任广东医学院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实验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天然药物等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周克元(1954-),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现任广东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和基因治疗等研究工作.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李彩虹1,2,周克元1*(1.广东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广东东莞 523808;2.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 524023)摘要:黄连及其活性成分特别是小檗碱在体外细胞研究中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在抗肿瘤、抗糖尿病、抗菌抗炎、神经调节等几大方面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经过分析整理表明:进一步筛选小檗碱以外的黄连活性有效部位及如何提高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来充分发挥小檗碱的疗效将是今后黄连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黄连;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2-0466-03St udy Advances on the E ffects andM echanis m s ofActive Constituents of Cop tid is Rhizo m aL I C a-i hong1,2,Z HOU K e -yuan 1*(1.Institute o f B ioche m istr y and M olecular B io logy,Guangdong M ed ical C ollege ,Dongguan 523808,China;2.GuangdongK ey Laboratory for R esearch and D evelopm ent ofN aturalD rug s ,Zhanjiang Guangdong,D ongguan 523808China )Abst ract :Cop ti dis Rh i zoma and its active compounds espec iall y be rberi ne have a w ide range o f phar m aco l og ica l ac tiv iti es i n vitroce ll study .T h i s rev ie w su mm ar i zes severalm a j o r effects i nc l ud i ng anti-tu m or ,anti-d i abetes ,an tibac teria and an ti-i nfla mm a t o -ry acti v iti es and neuro l og ical regu l ation of the constituents i n Copti dis R hizo m a and its mechan i s m s.A furt her screen i ng o f t he ac -ti ve co m pounds o f Cop ti dis Rhizoma besi des berberine and i m prov e m ent o f the b i oava ilab ility o f berber i ne i n o rder to g i ve f u ll e ffect in treati ng pa ti ents w ill be the focus o f t he study i n the fut ure .K ey w ords :C op tidis rhizo m a ; A cti ve i ngred iens ; M echan is m s 黄连Cop ti d is rhi z o m a 为毛茛科植物,根茎为中药要药,被记载于各朝代重要医药典籍之中。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黄连,是一种中草药,具有较为广泛的药用价值。

自古以来,黄连就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疗效显著的中药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黄连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特殊作用,本文将介绍黄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一、黄连的基本信息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印度等地区。

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碱、蒙药黄素、蒙药甲、蒙药乙等,具有苦、寒的性质。

在中医领域,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湿疹、口疮等疾病。

二、黄连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 抗炎作用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连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黄连中的黄连碱等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例如,黄连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皮肤炎症等疾病。

2. 抗菌作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杀灭多种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碱和蒙药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碱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黄连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尽管目前相关研究还在初步阶段,但是黄连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备受关注。

三、黄连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黄连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

黄连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胃肠道症状。

2. 黄连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黄连不仅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还可以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呼吸道症状。

3. 黄连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黄连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如湿疹、疮疖等。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研究者。

本文将简要概述黄连的历史、现状,重点阐述黄连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自唐代起,黄连就被载入医药典籍,被誉为“药中之王”。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在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逐渐得到证实,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黄连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

生物碱类化合物则以小檗碱、黄连碱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黄连中还含有一些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赋予了黄连多种药理作用。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黄连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逐渐发现了黄连中多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小檗碱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炎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黄连碱则具有抗氧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者还发现黄连中的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为黄连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研究者对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逐渐深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黄连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备受。

近年来,研究者对黄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黄连中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黄连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连的药理作用机制,以期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治疗策略,造福人类健康。

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

黄连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黄连是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是传统的抗菌抗病毒药物,抗菌谱广。

近年来,随着老药新用的提出,黄连抗癌、降糖等新的药理机制被发现,新功效的黄连制剂及配方将被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标签:黄连;药理作用;有效成分;黄连制剂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目前发现的黄连属植物约有16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

我国发现的黄连属植物有6种,分布在西南、中南、华东和台湾等地,其中湖北利川和重庆石柱是黄连的主产地[1]。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创造的“栽培黄连的玉米和造林遮阴技术”,原创地即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县福宝山。

黄连最早记载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

明目,肠,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3]。

一名王连。

生川谷”。

《伤寒论》共载113方,其中使用黄连的有12个,使之成为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4]。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主要功能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心火亢盛、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5]。

黄连作为民族药材应用也很广泛。

藏医用黄连,取其功效“清疫疠热,续筋骨”(《晶珠本草》)。

土家族用黄连治“目赤肿痛、烫伤、痢疾”(《土家族医药学》)。

彝医用黄连,主治小儿腹积、风水疔疮、烫伤、四六风、赤白痢疾(《启谷署》)、驱蛔虫(《造药治病书》)、梅毒(《老王斗彝族医药书》)。

瑶医用黄连,治“高热心烦、衄血吐血、菌痢、肠炎腹泻、目赤肿痛、黄疸型肝炎、口舌生疮、中耳炎、痈疮肿毒”(《中国瑶药学》)。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黄连为君。

《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黄连根茎中含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小檗碱(Berberine,Ber)又名黄连素,为黄连的主要成分,含量约为5%~8%,具有对热不稳定性,有极其广泛的抗菌谱,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金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道感染引起的菌痢、化脓性中耳炎和眼结膜炎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7]。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痛的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如感冒、痢疾、痈疽等。

本文将对黄连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黄连的化学成分研究是黄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已经从黄连中分离到众多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苯丙素类、苦味酸类等。

生物碱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主要包括黄连素、小檗碱等。

这些化学成分不仅赋予了黄连的药理活性,还对其药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连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炎、抗菌和解热作用等方面。

黄连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

黄连还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黄连还能够降低体温,对退热具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感染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临床研究发现,黄连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痢疾、肺炎等。

黄连还能够调节胃肠功能,具有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可用于治疗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

目前,黄连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虽然黄连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对于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黄连的药效成分及其药效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连的质量评价标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深入研究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黄连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明确其化学组成及其作用机制。

2. 探索黄连与其他中药的联合应用。

黄连与其他中药具有协同作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

可以从黄连与其他中药的配伍中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3. 完善黄连的质量评价体系。

可以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黄连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化学成分和药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4. 深入研究黄连的临床应用。

可以进行临床实验和研究,明确黄连的适应症、用药规律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黄连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黄连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药之一。

本品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至今发现的黄连属植物大约有16种,大部分分布在北温带。

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把黄连列为上品,无毒,味极苦、性寒。

黄连是一味历史悠久的抗菌药,主要功能为清热降火、燥湿解毒。

临床上大多用于治疗呕吐、泻痢、湿热痞满、黄疸、心烦不寐、高热神昏、目赤吞酸、牙痛、消渴及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里流脓。

近几年来发现黄连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本文旨在对黄连的现有资源分布及现代最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在短时间内了解黄连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介绍,为其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连;药理作用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progress of rhizoma coptidisAbstractBerberine is one of a kind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of our country . This product is a perennial herb berberine Ranunculaceae . Berberine has discovered genus of about 16 species , mostly loca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 Berberine was first documented in the "Shen Nong 's Herbal Classic" , the berberine as a top grade , non-toxic , taste very bitter , cold .Berberine is blindly historic antimicrobial drugs , the main function of heat pathogenic fire , dampness detoxification. Most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vomiting, dysentery , heat fullness, jaundice , irritability , insomnia , high fever , coma , red eyes and acid regurgitation , pain, diabetes boils and carbuncles ; external treatment of eczema , eczema , ear canal flows pus . In recent years found that berberine also has anti- infective, anti -tumor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berberine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is designed to be so berberin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a short time to understand . And describes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Coptis chinensis;Pharmacological effects目录1 绪论 (1)1.1 黄连的研究背景 (1)1.2 黄连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2.1黄连抗菌作用 (2)2.2黄连的抗病毒和抗内毒素作用 (2)2.3黄连抗寄生虫作用 (3)3 非抗菌抗病毒作用 (4)3. 1 降血糖 (4)3.2调血脂作用 (4)3.3 对心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5)3.3.1治疗心力衰竭 (5)3.3.2抗心律失常作用 (6)3.3.3 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 (6)3. 4 对脑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6)3.5降血压作用 (7)3.6抗癌作用 (7)3.7增强免疫作用 (7)4 结论和研究展望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1 绪论1.1 黄连的研究背景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就称之为“黄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黄连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作者:崔学军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医院,山东,烟台,264025刊名:中国药师英文刊名:CHINA PHARMACIST年,卷(期):2006,9(5)被引用次数:58次1.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 2005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 20053.廖志香黄连素片治疗妊娠合并泌尿系感染54例[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1(08)4.匡铁吉;董梅;宋萍黄连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1(12)5.孟庆玲奥美拉唑与黄连素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6.李建军;佟菊贞;李亿黄连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观察 1999(06)7.马伏英黄连等中药抗实验性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的实验研究 1998(04)8.Marin-Neto JA;Maciel BC;Secches AL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berberin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外文期刊] 1988(04)9.周祖玉;孙爱民;徐建国黄连素对离体灌流心脏的能量保存作用[期刊论文]-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2(03)10.Choi DS;Kim SJ;Jung MY Inhibitory activity of berberine on DNA strand cleavage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 and cytochrome[外文期刊] 2001(02)11.郑凌云;周祖玉;陶大昌黄连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期刊论文]-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03)12.郑金荣;王兵黄连素与谷维素联合治疗心律失常38例报告[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04(06)13.康巧真;叶菲;杨顺裕黄连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7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2(02)14.孙强;朱冰芝;陈亚娟黄连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3例[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0)15.华卫国;宋菊敏;廖菡黄连素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及激素的调节[期刊论文]-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1(04)16.于秀辰;李靖;赵进喜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3(05)17.耿东升黄连素的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期刊论文]-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0(06)18.Marinova EK;Nikova DB;Nopova DN Suppress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in BALB/c mice by berberine[外文期刊] 2000(01)19.刘幼英;辛华雯;吴笑春黄连素对环孢素抗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增强作用[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4(12)20.Wu XC;Li Q;Xin HW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enhancement of cyclosporine A by berberine chloride coadministrated in renal transplanted recipients 2001(04)21.吴笑春;李罄;辛华雯盐酸小檗碱与环孢素合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1(06)22.Li XK;Motwani M;Tong W Huanglian,A Chinese herbal extract,inhibits cell growth by suppressing the expressing of cyclin B1 and inhibiting CDC2 kinase activity in human cancer cells 2000(06)23.台卫平;罗和生黄连素抑制结肠癌细胞环氧合酶-2的作用[期刊论文]-中华内科杂志 2003(08)24.张宪印;安丽华;邵智黄连及其制品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3(11)1.兰进.杨世林.郑玉权.邵家斌.李勇黄连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草药2001,32(12)2.舒华.向丽华黄连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期刊论文]-甘肃中医2004,17(12)3.王秀杰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3,6(6)4.朱静.石任兵.刘斌黄连的药理学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5.田智勇.李振国黄连的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6.张瑞芬.苏和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7.徐锦堂.王立群.徐蓓黄连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6)8.余园媛.王伯初.彭亮.王晶波.曾辰.YU Yuan-yuan.WANG Bo-chu.PENG Liang.WANG Jing-bo.ZENG Chen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9.代国友.潘晓鸥.罗红霞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04,15(11)10.李彩虹.周克元.LI Cai-hong.ZHOU Ke-yuan黄连活性成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1.喻志芳.孙璇复方黄连阴道泡腾片质量标准研究[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 2012(5)2.侯宏.李学刚.李平.王小华.冯平黄连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降脂作用[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3.马全明.王荣.王亚峰大鼠血浆中木兰花碱的HPLC法测定及药动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11(35)4.席国萍.宋国斌不同方法对黄连小檗碱的纯化比较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 2011(19)5.陈玉兰.陶凌晖.侯华.张艺.周向东.范昕建核磁共振氢谱内标法测定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期刊论文]-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22)6.邵进明.徐必学.曹佩雪.贺祝英.梁光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胃散不同煎液中阿魏酸等成分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11)7.岳清洪.唐策.杨永东.范刚.赖先荣.邝婷婷.张艺黄连的3D-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13(7)8.王海平.刘树民.柳长凤.陈平平.冯倩晴黄芩、黄连和黄柏分别干预热病证候的代谢组学层面差异分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报 2012(5)9.张永鑫.刘晓.杨欣文.彭稳稳.李俊松.蔡宝昌黄连4种饮片特征图谱研究及生物碱含量测定[期刊论文]-药物分析杂志 2012(11)10.韩文莉.陆巍.何东平.龙友琦.尚京川盐酸小檗碱磷脂复合物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11(17)11.耿志鹏.郑海杰.张艺.罗维早.瞿显友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连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10(19)12.钱素卿.宋宏春文冠木洗剂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北方药学 2010(2)13.武小赟.李铁钢.阳勇.钟国跃.范昕建.张艺.罗维早HPLC法测定黄连中主要生物碱的方法学研究[期刊论文]-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6)14.孟斌.张振秋黄连与厚朴配伍对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9(6)15.李芳.刘建利.王喜习.刘竹兰.崔哲提取方法对大黄黄连泻心汤HPLC指纹图谱的影响[期刊论文]-中成药16.席国萍.宋国斌黄连中小檗碱提取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09(1)17.韩超.潘竞锵.郑琳颖.李博萍泻心汤改善地塞米松致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2008(8)18.张帅.赵宏冰.何芳.杨岩涛.石继连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5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13(1)19.高锐.杨小方.汪维云.童心.王勇黄连饮片中小檗碱的提取和重金属镉去除工艺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4)20.张瑞清.李宏建.张广路杨赶梅治疗小儿秋季泄泻临证经验[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2)21.周华俊.方欣荣苦寒药剂量变化对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5)22.夏云.陈黎.丘利芳.刘永.王静蓉.姜志宏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柏芩清火颗粒中的化学成分(Ⅱ)[期刊论文]-中南药学 2011(5)23.夏云.陈黎.王静蓉.丘利芳.刘永.姜志宏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柏芩清火颗粒中的化学成分(Ⅰ)[期刊论文]-中南药学 2011(3)24.李明月.杨惊宇.刘西京.倪建新.蔡昌龙RP-HPLC法测定变通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11(27)25.赵云龙.冯蓓.周宜.曹世霞雅连和味连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11(7)26.沈国平.龙启福木兰花碱对HERG钾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期刊论文]-山东医药 2011(31)27.范胜军.于大海.顾袁琴.张明宇.张琳.李国玉LC-MS测定黄连黄柏中木兰花碱含量[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10(24)28.陆焱.邵耀明.陈文.朱华淳.徐明.陈国千小檗碱对脓毒症小鼠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9(7)29.尹登科.杨晔.陈松.李云.高向东黄连多糖对AGEs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及其受体表达的作用研究[期刊论文]-药物生物技术 2012(6)30.朱永利.吕文勇.张艳国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12(11)31.罗文基.陈逸生.方玉婵.申楼丹黄溃疡含片组方优化及药效研究[期刊论文]-中药材 2011(8)32.吴炜.耿光三.刘佰纯三黄明胶液贯肠在克隆氏病急救止血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1(10)33.张晓雷.周明眉.贾伟.苟小军黄连、黄芩及其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0(2)34.陈国千.吴国荣.赵琪.郭继忠.袁劲松.帅朝霞.徐明小檗碱对HMGB1胞外释放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11)35.陈国千.王婷婷.胡志刚.王春新.徐明小檗碱抑制巨噬细胞HMGB1释放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2)36.熊正贤重庆民族地区黄连种植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问题初探——基于石柱黄水镇的调研[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8(15)37.熊正贤重庆民族地区黄连种植方式初探——基于石柱黄水镇的调研[期刊论文]-河北农业科技 2008(8)38.张诗龙.周燕萍.韩晋.刘峰群.袁海龙.谢进残黄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及验证[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11)39.韩额尔德木图.那生桑.韩项羽.孟永梅.郝建勋奇顺额尔顿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40.张海珠.周浓.李海峰云连药材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测定[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 2011(12)41.李小芳.熊婷婷.王娇.曹小勇.李珂.边琳晶肠康舒组方药效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10(10)42.袁勇.王鲁妹.张永军.王新春正交试验优化妇康片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2)43.苏义勒.苏日塔拉图.吴双英蒙药地格达-4味汤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44.李喜云三黄汤熏洗治疗糖尿病湿性坏疽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8)45.宓伟.何深一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中药筛选[期刊论文]-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1(1)46.马雅銮.王亚红.韩俊燕.郝禹.陈冰.宋剑南.韩俊阁.尚涛.徐丽丽.王宪波.曾辉祛痰化瘀解毒方药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单核细胞亚群异常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47.李元锋.罗世江.唐维宏中药溃疡宁喷雾剂的制备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11(36)48.任花.张连成刘文峰教授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经验[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 2010(9)49.康文艺.张丽.张倩黄连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6)50.薛建江.乔海霞.刘进军.季建军.张玉妥.邱景富6种常用抗菌中药对3株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抑菌作用检测[期刊论文]-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3)51.马雅銮.王亚红.韩俊燕.郝禹.陈冰.宋剑南.韩俊阁.尚涛.徐丽丽.王宪波.曾辉祛痰化瘀解毒方药对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患者单核细胞亚群异常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52.李松花.蒋安平.焦金森肝炎Ⅰ号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空腹血糖损害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 2011(8)53.沙沂.李文.李宁.肖皖双黄连口服液1H NMR质量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期刊论文]-波谱学杂志 2011(3)54.丁国锋.王浩.吴智春三黄泻心汤对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3)55.刘怀跃.赵智龙.杨立国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2010(10)56.杨牧祥.于文涛.白瑞军.胡金宽.李俊仙胃炎饮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09(11)57.张双硕.许沛虎.焦小桐.熊富良对pH和果胶酶敏感的结肠定位片的研制[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9(6)58.钟询龙.丁金龙.罗朵生中药调血脂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10(6)59.林敏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1(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s20060504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