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学习探究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 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 《地形图的判读》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1.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出示地图:提出问题: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我们该怎样从图中获取信息呢?2. 基础认知——海拔和相对高度通过图中数据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
补充对海拔的认识材料:3.深入了解——等高线展示定点,引导学生画一画认识等高线的原理。
链接: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介绍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4.引导学生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链接生活问题:小李和小王想去爬山①,他们设计了两条路线,如果省力的话应该选择哪条线路?为什么?5.互动交流:你爬过山吗?你认识山体中的这些部位吗?(1)你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顶、山脊、山谷及陡崖吗?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交流山体中的每一个部位。
(2)认识山峰:(3)认识山脊(4)认识山谷(5)认识陡崖(6)认识鞍部缓。
5.认一认:(1)找一找,写一些(2)观察总结山峰的特征:等高线闭合,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用“”表示。
(3)发现山脊的特征:6.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练习,总结山体部位特征: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找到A、B、C、D、E分别代表的山地部位,并从图中分析其等高线特征。
(6)发现鞍部的特征: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6.观察总结:1.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
2.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根据等高线判断高度,那么分层设色图呢?总结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3.出示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东南丘陵等地形,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五种地形。
4.出示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吗?5.提出问题:五种地形类型有什么特征?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山峰,陡峭山坡。
+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4学习探究课件

建立在观察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之上,不是毫无根 据的臆测,必须被检验
探究过程
小明针对“蚂蚁可能爱吃甜的 食物”这一假设,3.设计了一个实验: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 面粉和少许糖,把10只蚂蚁放进 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仔细观 察蚂蚁的行为。 经过几小次明重按复实实验验设后计4,5.完. 得成出了了实结验, 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然后他6把. 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与其他 同学进行了交流。
例: 校服在怎样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飘柔和海飞丝哪个更防脱? 可乐和雪碧哪个更容易让人发胖? ......
课堂小结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二、设计实验要遵循的原则有
1、对照原则 2、单一变量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重复性原则
该填 25℃,是为了遵循 单一变量 原则。
②将豌豆等量分成两组,一组豌豆放在向阳处培养,另一组放 在暗处,目的是为了形成 对照 。 ③过几天后后,观察两组豌豆种子发芽的情况。 (4)实验现象:向阳处的豌豆发芽25粒,暗处种子发芽24粒。 (5)根据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 _____光__对__豌__豆__种__子__发__芽__没__有__影__响_______________。 (6)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建议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探究过程
一天,小明看到了一群蚂蚁, 其中有一些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 察思考后,小明1提. 出了一个问题: 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己 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2. 他提出了 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可能爱吃软的食物,可能爱吃小昆 虫……
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 对事物进行观察 之后提出。
G1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3.掌握测瞬时速度的方法,会用打出的纸带求瞬时速度.4.理解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的意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能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义,掌握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能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一、了解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及分类.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及分类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当电源频率为50 Hz 时,时,它每隔它每隔0.02 s 打一次点.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配合,可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及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可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及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这就为研究这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可能,供高中学生实验用的打点计时器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两种.两种.2.电磁打点计时器(如图1所示) 图1 (1)工作电压:6 V 以下的交流电源;以下的交流电源;(2)原理:接通交流电源后,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振动起来,带动其上的振针上下振动.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行小点.针上下振动.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行小点. 3.电火花计时器(如图2所示) 图2 (1)工作电压:220 V 交流电源;交流电源;(2)原理: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 4.两种计时器误差比较.两种计时器误差比较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对纸带运动阻力极小,因而系统误差较小.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对纸带运动阻力极小,因而系统误差较小.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并穿好纸带..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并穿好纸带.2.把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到交流电源上(电磁打点计时器接6 V 以下低压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 交流电).3.先接通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先接通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取下纸带,从能够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 个点,那么n 个点的间隔数为n -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 =(n -1)×0.02 s. 5.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 6.利用公式v =ΔxΔt 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三、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1.既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既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又记录了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那我们能不能借助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呢?能不能测量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呢?瞬时速度呢?答案 ①利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①利用纸带计算平均速度根据v =ΔxΔt 可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Δx 是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Δt 是这两点间的时间间隔.间间隔.②利用纸带粗略计算瞬时速度②利用纸带粗略计算瞬时速度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该点在内的相距较近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平均速度的公式v =ΔxΔt ,当Δt 或Δx 较小时,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度.2.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50 Hz Hz ,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如图3所示,纸带在A 、C 间的平均速度为间的平均速度为 m /s ,在A 、D 间的平均速度为间的平均速度为 m/s ,B 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速度更接近于 m/s. 图3 答案 0.35 0.42 0.35 解析 由题意知,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A 、C 间的距离为14 mm =0.014 m ,A 、D 间的距离为25 mm =0.025 m. 由公式v =Δx Δt 得v AC=0.0142×0.02m/s=0.35 m/s,v AD=0.0253×0.02m/s≈0.42 m/s. s. B点的瞬时速度更接近于0.35 m/s. 一、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原理及操作一、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原理及操作例1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 A.无论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还是电火花计时器,都应该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的复写纸压在纸带的上面B.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C.使用打点计时器拉动纸带时,拉动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使用打点计时器拉动纸带时,拉动的方向应与限位孔平行D.打点计时器只能连续工作较短时间,打点之后要立即关闭电源.打点计时器只能连续工作较短时间,打点之后要立即关闭电源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复写纸,电火花计时器不用复写纸,故A错;实验时应当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故B正确;为减小摩擦,拉动纸带的方向应当与限位孔平行,故C 正确;打点计时器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故D正确.答案BCD [归纳总结]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注意事项(1)使用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拉动纸带.(2)打点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臵.(3)打点计时器不能连续工作太长时间,打点之后应立即关闭电源.(4)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测量点到起始测量点O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针对训练1(多选)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下列关于纸带上点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B.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点迹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C.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D.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ABD 解析打点计时器每隔一定的时间打下一个点,因而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也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臵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纸带上点迹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不能反映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二、瞬时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图象的画法二、瞬时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图象的画法例2 在用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研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的某次实验中,研究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的某次实验中,纸带的记录如图4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 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试根据纸带求解以下问题:根据纸带求解以下问题:图4 (1)纸带的哪一端与物体相连?纸带的哪一端与物体相连? (2)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3)BD 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多大?段对应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4)打C 点时瞬时速度的大小?点时瞬时速度的大小?解析 (1)由物体的初速度为零,可判断纸带左端与物体相连.(2)由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 知,相邻计时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t =5T =0.1 s. (3)由纸带可知x BD =(49.60-12.38) cm =0.3722 m. t BD=2Δt =0.2 s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 =x BD t BD =0.372 20.2 m /s =1.861 m/s . s. (4)C 点瞬时速度近似等于BD 段的平均速度,故v C =1.861 m/s. 答案 (1)左端左端 (2)0.1 s (3)1.861 m/s (4)1.861 m/s [总结提升](1)对纸带进行测量时,不要分段测量各段的位移,正确的做法是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测量出各个测量点到起始测量点O 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2)某点瞬时速度的测量:利用v =ΔxΔt ,其中Δx 为包含待测点的较近的一段距离. 针对训练2 除打点计时器外,人们还用频闪照相法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如图5所示是采用每秒闪光10次的相机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照片中每两个相邻小球的影像间隔的时间就是0.1 0.1 s s ,这样便记录了小球运动的时间,而小球运动的位移可以用尺子量出.尺子量出.图5 根据小球的频闪照片提供的信息在图6中作出小球的v -t 图象,并由图象确定第一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时小球的速度.图6 答案 v -t 图象见解析图图象见解析图 0.40 m/s 解析 可以求出第2、3、4、5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 v 2=0.1600.2 m /s =0.80 m/s ,v 3=(0.300-0.070)0.2 m /s =1.15 m/s , v 4=(0.500-0.160)0.2 m /s =1.70 m/s , v 5=(0.710-0.300)0.2m /s =2.05 m/s , 小球的v -t 图象为直线(如图所示),延长图线可知第一次曝光时小球的速度v 1=0.40 m/s.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接通电源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项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A.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2.你左手拿一块表,右手拿一支笔,当你的合作伙伴沿直线拉动一条纸带,使纸带在你的笔下向前移动时,每隔1 s用笔在纸带上点下一个点,这就做成了一台“打点计时器”.如果在纸带上点下了10个点,则在打下的这些点的过程中,纸带的运动时间是() 3.如图7所示为某次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点,图中O点为第一个计数点,A、B、C、D为相邻的计数点,每相邻计数点间还有一个点未画出.根据图中标出的数据,打A、D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是,打B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是,你能算出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吗?为什么?打O、D两点时间内纸带的平均速度吗?为什么?图7 一、选择题(1~3为单项选择题,4~6为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 V以下的直流电源以下的直流电源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D.电源的电压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电源的电压越高,打出的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就越小Hz的交流电,其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若纸带上共打2.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50 Hz出N个点,这条纸带上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T=0.1 s,t=NTB.T=0.05 s,t=(N-1)TC.T=0.02 s,t=(N-1)TD.T=0.02 s,t=NT50 HzHz,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3.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验中,若交流电的频率变小了而未被发现,则测得小车的速度值与真实值比较将() A.偏大.无法判断.无影响 D.无法判断.偏大 B.偏小.偏小 C.无影响4.对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使用交流电.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都使用交流电B.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一样.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一样C.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D.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5.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的一条纸带上的点不均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大B.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点密集的地方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C.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D.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点不均匀说明打点计时器有故障6.采用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减少纸带因受到摩擦而产生的误差() A.改用6 V直流电源直流电源B.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计时器.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换成电火花计时器C.用平整的纸带,不用褶皱的纸带.用平整的纸带,不用褶皱的纸带D.纸带理顺摊平,不让它卷曲、歪斜.纸带理顺摊平,不让它卷曲、歪斜二、非选择题7.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有如下操作步骤:.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有如下操作步骤: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松开纸带后再接通电源.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松开纸带后再接通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D.取下纸带.取下纸带E.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其中错误的步骤是,有遗漏内容的步骤是,将以上步骤完善后以合理的顺序排列为.其中错误的步骤是,有遗漏内容的步骤是,将以上步骤完善后以合理的顺序排列为.8.某同学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1所示,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图1 (1)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 (2)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v4=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9.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能更精确地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如图2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29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1 s,已知遮光板的宽度为3.0 cm,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和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2 10.如图3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对同一条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读数,甲采取的方法是用刻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对同一条纸带上的点进行测量读数,甲采取的方法是用刻度尺先测出AB间距离为x1,再分别测出BC间距离x2,CD间距离x3,DE间距离x4,再代入公式求解.而乙同学只把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A点,依次读出B、C、D、E 4点的刻度值x1、x2、x3、x4.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出AB间距离为x1,BC间距离为x2-x1,CD间距离为x3-x2,DE间距离为x4-x3,再代入公式求解,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更好一些,误差更小一些?更小一些?图3 11.如图4所示是用小车拖动、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我们在.试求: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试求:图4 (1)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2)在图5中作出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时间图象.图5 1.答案 B 解析 开始记录时,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然后释放纸带,然后释放纸带,如果先放开纸带,再接通如果先放开纸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会导致物体运动较快,会导致物体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A 、C 、D 错误;B 正确. 2. 答案 B 解析 每隔1 1 ss 用笔在纸带上点下一个点,如果在纸带上点下了10个点,也就有9个时间间隔,所以纸带的运动时间是9 s .故选B. 3.答案 2.312 5 m /s 2.125 0 m/s 不能不能 不知道OD 段的时间间隔段的时间间隔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式求解. AD 段的平均速度 vAD =AD t AD =43.25-15.500.02×2×3×10-2 m /s =2.312 5 m/s. 当时间间隔很短时,可以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故打B 点时的瞬时速度v B =AC t AC =32.50-15.500.02×2×2×10-2 m /s =2.1250 m/s . s. 无法算出OD 段的平均速度,因为不知道O 、D 间有多少个点,因而不知道OD 段的时间间隔.1.答案 C 2.打点计时器所用的电源是50 50 Hz Hz 的交流电,其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若纸带上共打出N 个点,这条纸带上记录的时间间隔为t ,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 .T =0.1 s ,t =NT B .T =0.05 s ,t =(N -1)T C .T =0.02 s ,t =(N -1)T D .T =0.02 s ,t =NT 答案 C 解析 电源频率f =50 Hz ,则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T =1f =150s =0.02 s ,纸带上共打出N 个点,则有N -1个时间间隔,即t =(N -1)T ,C 正确.3.答案 A 解析 打点计时器打点的频率是由电源的频率决定的,且打点的频率等于电源的频率.当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 打一个点;当交流电频率低于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将大于0.02 0.02 s s ,计算速度时如果仍按0.02 0.02 s s ,由v =Δx Δt 可知,将导致测量出的速度值大于其真实值.4.答案 AB 解析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6 V 以下的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 V 的交流电,A 对;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都由交流电源的频率决定,B 对;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放电针和墨粉纸盘,C 错;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是靠振针和复写纸,D 错. 5.答案 BC 解析 纸带上每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相等,所以点密集的地方,说明相同长度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的时间长,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比较小,故A 错,B 对.点不均匀说明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不相等,故C 对,D 错.6.答案 BCD 解析 改用6 V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打点计时器无法工作,打点计时器无法工作,A 项错误.项错误.电火花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电火花计时器与纸带间的摩擦更小,B 项正确.用平整的纸带,纸带理顺摊平能减小摩擦,C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答案 A D BFCAED 解析 合理的步骤如下:B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并接好电路F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C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悬挂适当的钩码A .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 E .放手,使小车在平板上运动D .断开电源,取下纸带8.答案 (1)0.1 (2)1.20 0.11+0.129=d Δt =3.0×100.29 d Δt =3.0×100.11 =x AC 2T =52.0×1032×0.1 =x BD 2T =(84.0-24.0)×102×0.1 =x CE 2T =(120.0-52.0)×102×0.1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第四节 课时1 回旋加速器、质谱仪

2.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1)运动性质:匀速圆周 运动.
(2)向心力:由 洛伦兹力 提供,即 qvB=mvr2. mv
(3)半径:r= qB . 2πm
(4)周期:T= qB ,周期与磁感应强度B成 反比 ,与轨道半径r和速率v
无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回旋加速器 1.构造图(如图1所示) 2.工作原理 (1)电场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两个D形盒之间的窄缝区域存在 周期性变化 的电场. 图1 作用:带电粒子经过该区域时被 加速 . (2)磁场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D形盒处于与盒面垂直的 匀强 磁场中. 作用: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 匀速圆周 运动,从而改变运动方向, 半个 周期后再次进入电场.
4.带电粒子被加速次数的计算: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被加速的次数 n
=EqUkm(U 是加速电压的大小). 5.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运动的时间: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1,在磁 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2=2n·T=nqπBm(n 为加速次数),总时间为 t=t1+t2,因 为 t1≪t2,一般认为在回旋加速器内运动的时间近似等于 t2.
(√ )
(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与轨道半径成正比.
(×) (3)运动电荷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随速度增大而减小.( × ) (4)因不同原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同位素在质谱仪中的轨道半径不同.( √ )
(5)利用回旋加速器加速带电粒子,要提高加速粒子的最终能量,应尽可能
增大磁感应强度B和D形盒的半径R.( √ )
如图3所示,可用洛伦兹力演示仪观察运动电子 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 (1)不加磁场时,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如何?加上 磁场后,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如何?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开启生物科学之门第四节学习探究教案

一、教材分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一起剖析探究活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浓厚,对新鲜的事爱问为什么,有好奇感。学生可能把“探究”想得很复杂,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实际上他们平时对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在活动中就进行了探究,只是过程不够完整或结论不够科学并缺少理性认识。通过学习探究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会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乐于实践各种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并按照顺序填入教材的图中。
重点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再引导学生分析“电脑上不了网了”探究过程的各步骤:
如果提出的假设是:电脑坏了。而得出的结论是电脑没有坏,假设被否定了,应该怎么办?
从身边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新课
引导阅读教材中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
引导分析:
小明的探究活动是怎么开始的?
提出问题后要作出假设,为什么叫假设呢?
要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再看看小明下一步是怎样做的。
播放课件(1)小明对实验的设计。
强调设计实验的原则:可行性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八、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以课内外学生实验、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引导为依托实施本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机敏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为师者,这一切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应对此类课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详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节尝试科学探究设计说明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
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
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说出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一般步骤。
2.通过探究摆的奥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能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学具铁架台、细线、小球、刻度尺、停表。
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
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了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张师傅拧钟摆下面的螺母对摆动的快慢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个摆钟来来回回摆动,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由什么决定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讲授新课一、探究摆的奥秘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1.提出问题:(1)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2)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师总结: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1)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
一、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4.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维启迪 2.平时所说的岩石圈就是地壳吗? 答案:不是的。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 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3.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答案:生物圈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外部圈层相 比较而言的。主要表现在:(1)生物圈有生命 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2)与其他圈 层交错,没有分明的界线;(3)生物圈不仅包 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
要点突破
解析:此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 所在 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 A 处是陆地,平均厚度 33 千米;B 处是海洋,厚度只有几千米。F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 霍界面,在经过此不连续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 是上地幔的一部 分,其中,C 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 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 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自主学习
要点突破
要点突破
【例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要点突破
地球内部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 和 B 是____________,A 和 B+C 是____________,D 是 ________,C+D+E 是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面:F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 F 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 (4)A 和 B 的厚度有什么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 关于生物的问题,例如,树叶为什么是绿 色的?猫为什么善于捕鼠?。。。。这些 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找到答案。科学 探究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学习目标 1、简述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2、能够独立进行探究活动
阅读下面小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 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
4、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其他条件相同吗? 此实验唯一的变量是食物(面粉和糖)除 此之外的其他条件必须一致 5、小明设计好实验后,又做了什么? 完成实验,进行了几次重复实验(一次实验很可能四 偶然性的原因产生误差,多做几次重复实验,是我们 做实验必须遵循的,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6、小明做完实验之后又做了什么? 根据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其实,科学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比如“家里的灯一下子不亮 了?”“你的表突然停了?”“家里 栽种的一株植物突然萎焉了?”等问 题。你从发现问题,然后去思考它, 最后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解决,这就 是科学探究
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一组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避免无关变量的干 扰。(变量:探究的因素) 2、对照原则: 通过设置实验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3、重复性原则: 采用相同的原理、材料和方法步骤,在相同的 条件下经多次相同的重复试验,从而证明试验结果 的正确性。通过重复,减少偶然误差,这是具有科 学性的标志。
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 1、接受变量处理的或人为改变条件的 对照组(作为衬托) 1、处于自然状态或理想状态的
2、不接受变量的或未经处理的
对照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2、 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生活有(或无)影响。 3、 制订计划 4、实施计划:10只鼠妇,设置明亮和 阴暗的对 照,每隔一分钟记录,计十次,求 十次的平均值。 结果:十分钟记录明亮和暗处的鼠妇量 5、 结论: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 在暗的环境中。
小明探究蚂蚁食性实验的若干问题
1、小明是怎样开始探究活动的呢?
先观察,再思考,发现问题 2、小明发现问题后,做了许多的假设,为什么要假设 呢?假设需要什么要求? 假设是关于问题的可能性解释,能帮助探究者澄清思 路和说明关系。假设必须与问题相符,能够被检验。 3、检验假设是对是错,小明是怎么做的?
设计实验(对照实验)
一天,小明看到了一群蚂蚁,其中有一些正在往洞里搬运食 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 物呢? 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自己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他提出了 许多假: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可能爱吃软的食物,可能爱吃 小昆虫、、、、 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面粉和糖,把10只蚂蚁放进培 养皿中盖上培养皿盖,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经过几次反复实验后,得出 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其 他同学进行了交流。
探究过程
一天,小明看到了 一群蚂蚁,其中有 一些正在往洞里搬 运食物。1、观察、 思考后,小明提出 了一个问题:蚂蚁 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呢?
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
根据一段时间的 观察和自己已有 知识及生活经验, 2、他提出了许多 假设:蚂蚁可能 爱吃甜的食物, 可能爱吃软的食 物,可能爱吃小 昆虫、、、
做出假设
小明针对“蚂蚁爱 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 3、设计了一个实验: 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 别放上少许面粉和糖, 把10只蚂蚁放进培养 皿中盖上培养皿盖,仔 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设计实验
小明按照实验设计 4、完成了实验, 经过几次反复实验 后,5、得出了结 论---“蚂蚁爱吃 甜的食物”,然后 他把6、探究过程 和结果与其他同学 进行了交流。
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总结
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表达、交流得 出 结 论源自做 出 假 设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2、对照实验原则 3、单一变量原则
知识梳理:
1、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 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 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实验变量:简称变量,即对照实验中不同的 条件。两组对照实验中一般只能设计一个变 量。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组对照装置中 ,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3、 对照实验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偶然因素的发生 一般要采取多个个体参与实验,结果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