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计算与平衡常数补课

合集下载

课时2.4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计算-高二化学选修4精品讲义(人教版)

课时2.4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计算-高二化学选修4精品讲义(人教版)

课时 2.4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计算【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2、掌握化学平衡中三段式计算的方法 【主干知识梳理】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 表示2、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B c A c D c C c K n m q p ••=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1)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 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2)一般当K >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基本完全4、使用化学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与压强无关(2)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看做常数“1”而不代入公式CaCO 3(s)CaO(s)+CO 2(g) K== CO 2(g)+H 2(g) CO(g)+H 2O(l) K==(3)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若反应方向改变,则平衡常数改变。

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等倍扩大或缩小,尽管是同一个反应,平衡常数也会改变N 2+3H 22NH 3 K 1== 2NH 3N 2+3H 2 K 2== 21N 2+23H 2NH 3 K 3==5、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1)判断、比较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一般来说,一定温度下的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K 值 正反应进行的程度 平衡时生成物浓度 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反应物转化率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小 越高越小 越小 越小 越大 越低(2) (3)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B c A c D c C c Q n m q p c ••=,Q C 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Q c =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 正=v 逆Q c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练习1】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可以是物质的任一浓度 (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 ( )(3)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 )(4)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 )2、已知下列反应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H 2(g)+S(s)H 2S(g) K 1 S(s)+O 2(g)SO 2(g) K 2则在该温度下反应H 2(g)+SO 2(g)O 2(g)+H 2S(g)的平衡常数为( )A .K 1+K 2B .K 1-K 2C .K 1×K 2D .K 1/K 23、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 、Y 、Z 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初始浓度/mol·L -1 0.1 0.2 0平衡浓度/mol·L -1 0.05 0.05 0.1A .反应达到平衡时,X 的转化率为50%B .反应可表示为X +3Y 2Z ,其平衡常数为1 600C .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 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4、汽车尾气里含有的NO 气体是由内燃机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N 2(g)+O 2(g)2NO(g) ΔH >0,已知该反应在2 404 ℃时,平衡常数K =6.4×10-3。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

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高中化学备课教案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与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总结与应用一、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而化学平衡的平衡移动规律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是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总结和应用化学平衡中的平衡移动规律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旨在帮助高中化学教师备课并有效教授此内容。

二、平衡移动规律1. 左右移动规律当系统处于平衡时,如果外界对系统产生影响,系统会偏离平衡态,然后通过化学反应重新恢复平衡。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应力施加在平衡系统上时,系统会向能够减小这种应力的方向移动。

具体而言,当向系统中加入物质或增加反应温度时,平衡会向消耗此物质或吸热的方向移动;反之,当物质被移除或温度被降低时,平衡会向生成此物质或放热的方向移动。

2. 浓度、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浓度、压力和温度是影响平衡移动的重要因素。

在浓度变化方面,当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增加,平衡移动到生成物的方向;反之,当某一生成物的浓度增加,平衡移动到反应物的方向。

在压力变化方面,当压力增加,平衡移动到分子数较小的方向;反之,当压力减小,平衡移动到分子数较大的方向。

在温度变化方面,当温度升高,平衡移动到吸热的方向;反之,当温度降低,平衡移动到放热的方向。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 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K)是描述平衡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关系的一个参数。

对于一般化学反应表达式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公式为K = [C]^c[D]^d / [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物质的浓度。

2. 平衡常数计算的例子例如对于反应N2(g) + 3H2(g) ⇌ 2NH3(g),根据平衡常数公式,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NH3]^2) / ([N2]·[H2]^3)。

3. 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在化学平衡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与计算方法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与计算方法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与计算方法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停止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达到动态平衡,其比例可以用平衡常数来表示。

本文将探讨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1. 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K是指在给定的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例的稳定数值。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K = [C]^c[D]^d / [A]^a[B]^b其中,[A]、[B]、[C]和[D]分别表示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的浓度。

2. 平衡常数的意义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方向性和平衡位置。

在反应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平衡常数大于1,表示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而在反应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平衡常数小于1,表示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

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到达平衡的程度越高。

3. 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的关系当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平衡常数保持恒定。

平衡常数取决于温度,并且对于同一反应,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值也会有所变化。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扰动,系统会偏离平衡状态以抵消扰动,最终重新达到平衡。

4.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或者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

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是通过测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然后代入平衡常数公式进行计算。

另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然后通过化学平衡方程式的系数来推导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5.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平衡常数的数值受到温度、压力和物质浓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平衡常数通常会增大;压强增加,会导致反应物浓度增加,从而使平衡常数向生成物方向移动;物质浓度增大,平衡常数有可能增大或减小,具体取决于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特性。

6. 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的应用十分广泛。

高三教案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平衡与平衡常数计算

高三教案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平衡与平衡常数计算

高三教案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平衡与平衡常数计算动态平衡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平衡常数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动态平衡的概念、表达方式、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动态平衡的概念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与生成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时,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此时,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二、动态平衡的表达方式1. 反应方程式法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动态平衡状态。

例如,对于以下反应:aA + bB ↔ cC + dD反应物A和B与生成物C和D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平衡常数表达式:Kc = [C]^c[D]^d / [A]^a[B]^b2. 反应物浓度法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均保持不变。

通过实验可以测定不同时间点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得到浓度-时间关系曲线。

在动态平衡状态下,曲线趋于水平,说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已经达到平衡。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描述了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动态平衡状态的定义,可以计算平衡常数。

1. 平衡常数的定义平衡常数Kc的定义为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稳定值。

Kc值越大,说明反应偏向生成物一侧;Kc值越小,说明反应偏向反应物一侧。

2. 计算平衡常数的步骤(1)根据反应方程式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

(2)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表达式,如[A]、[B]、[C]和[D]。

(3)根据动态平衡条件,设置反应物和生成物摩尔比之间的比值关系式。

(4)根据给定条件,代入相应的浓度值进行计算,求解平衡常数Kc。

四、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质能守恒定律,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化,从而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速率,进而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2. 压力对于气体反应,压力的变化会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数目,从而改变平衡常数的大小。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教案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教案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并掌握相关术语;2. 掌握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的物质量表达方式;3. 熟练运用反应配平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4. 分析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定性和定量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平衡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2. 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定量影响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电子教案或PPT课件;2.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四、教学过程Step 1: 理解化学平衡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可逆反应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反应的前进和逆反应是否同时进行,并解释平衡状态的概念。

2. 定义:解释化学平衡的定义,以及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物质量的表达方式。

3. 示例:给出一个简单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尝试用物质量表达方式表示平衡状态下各组分的浓度。

Step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1. 反应配平:回顾如何通过反应配平来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平衡。

2. 平衡常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常数的定义,并解释其数值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示范如何通过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Step 3: 平衡常数的定性分析1. 理论分析:讲解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说明不同平衡常数大小的含义。

2.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组反应方程式和相应的平衡常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平衡的强弱。

Step 4: 平衡常数的定量分析1. 理论分析:讲解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分析来预测反应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情况。

2. 实验模拟:通过实验模拟来验证不同反应条件下平衡常数的变化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2. 拓展拔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衡常数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了解条件下可逆反应的偏离平衡的原因和调整方法。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与解析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与解析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计算与解析化学平衡是指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反应速率的前后趋于相等。

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平衡体系中物质浓度的数值指标。

本文将探讨如何计算和解析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一、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表达式平衡常数通常用K表示,对于一般的反应aA + bB ⇌ cC + dD,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如下:K = [C]^c[D]^d / [A]^a[B]^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A、B以及生成物C、D 的浓度。

二、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1. 浓度法浓度法是最常用的计算化学平衡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实验数据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然后,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将对应物质的浓度代入计算,得到平衡常数K的数值。

2. 压力法当反应物和生成物是气体时,可以使用压力法来计算化学平衡。

根据理想气体定律,可以将气体摩尔数与分压之间建立关系。

通过测量反应体系的压力,将对应的分压代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求得平衡常数K的值。

三、平衡常数的解析平衡常数的数值不仅可以用于计算平衡时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或分压,还可以通过解析得到一些重要信息。

1. 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平衡常数的数值可以表明反应的偏向性。

当K > 1时,表示反应偏向生成物;当K < 1时,则偏向反应物;当K = 1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2. 平衡常数与反应的强弱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表示反应越偏向生成物;反之,越小则偏向反应物。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出反应的强弱。

3.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平衡常数受到温度、压力和物质浓度的影响。

根据化学平衡的Le Chatelier原理,当改变这些因素时,系统会通过平衡常数的改变来调整平衡状态。

四、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的计算和解析在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应条件的选择通过计算和解析平衡常数,可以预测不同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从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

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的教案

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的教案

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与应用有关化学平衡计算的技巧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化学平衡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的PPT。

2. 案例材料: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3. 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有关化学平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平衡的概念及重要性。

2. 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化学平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

3. 介绍化学平衡常数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表达式,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程度的关系。

4.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讲解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技巧。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化学平衡计算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教案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教案一、引言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时的一种状态,其中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与产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

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平衡的定量指标,是由反应物浓度比和反应物浓度的幂数组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或计算平衡常数的值。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a. 化学平衡: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与产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b. 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的幂数与平衡时各物质浓度的比值的乘积。

2.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a. 对于一般化学反应:将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幂数相乘,取比值作为平衡常数。

b. 对于离子反应:平衡常数用带有方括号的表达式表示。

3. 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a. 平衡常数大于1:反应向产物方向倾斜,正向反应速率大于反向反应速率。

b. 平衡常数小于1:反应向反应物方向倾斜,正向反应速率小于反向反应速率。

c. 平衡常数等于1:反应物和产物浓度相等,正向反应速率等于反向反应速率。

4. 平衡常数的应用a. 计算反应物浓度:已知平衡常数和其他物质的浓度,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浓度。

b. 计算平衡常数:已知反应物浓度,可以计算平衡常数的值。

五、实验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设计以下实验:实验名称:铁离子和硫氢化钠的反应实验步骤:1. 准备一定浓度的硫氢化钠溶液和铁离子溶液。

2. 将硫氢化钠溶液缓慢滴加到铁离子溶液中,并观察反应过程。

3. 记录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过程的变化。

4.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平衡常数的值。

六、教学评估1. 设计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分,评估他们对平衡常数计算的掌握程度。

3. 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关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专题1、(2011北京高考)在温度t1和t2下,X2(g)和H2反应生成HX的平衡常数如下表:22HF22HCl22HBr22HI⑴已知t2>t1,HX的生成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⑵HX的电子式是。

⑶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⑷X2都能与H2反应生成HX,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⑸K的变化体现出X2化学性质的递变性,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⑹仅依据K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随着卤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选填字母)。

a.在相同条件下,平衡时X2的转化率逐渐降低 b.X2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c.HX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d.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2、(2011江苏高考)700℃时,向容积为 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2CO22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 mol•L-1•mim-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CO和1.20 molH2O,到达平衡时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 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D.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3、(2010上海高考)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反应在450℃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2SO2(g)+O2(g) 2SO3(g)+190kJ(1)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___(填写化合物名称),该反应 450℃时的平衡常数_____ 500℃时的平衡常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是____________.(3)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a.v(O2)正=2v(SO3)逆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4)在一个固定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SO2和0.10molO2,半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SO30.18mol,则v(O2)=______mol·L-1·min-1:若继续通入0.20molSO2和0.10molO2,则平衡______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再次达到平衡后,______ mol<n(SO3)<______mol。

4、(2009宁夏高考)在一定温度下,反应H(g)2+X(g)2HX(g)的平衡常数为10。

若将1.0mol的HX(g)通入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时HX(g)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A.5% B.17% C.25% D.33%5、(2009海南高考)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600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6、(2008山东高考)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7、(2008宁夏高考)已知可逆反应:M(g)+N(g) P(g)+Q(g),ΔH>0,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某温度下,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 1 mol·L-1,c(N)=a mol·L-1;达到平衡后,M的转化率为60%,此时N的转化率为;(2)若反应温度升高,M的转化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若反应温度不变,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M)= 4 mol·L-1,c(N)=a mol·L-1;达到平衡后,c(P)=2 mol·L-1,a= ;(4)若反应温度不变,反应物的起始浓度为:c(M)= c(N)=b mol·L-1,达到平衡后,M的转化率为。

8、(2008海南高考)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A、33%B、40%C、50%D、65%9、(2008上海高考)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⑴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已知:>,则改反应是热反应。

⑵右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

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

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⑷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11、(2007海南高考)PCl5的热分解反应如下:PCl5(g)PCl3(g)+Cl2(g)(1)写出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2)已知某温度下,在容积为10.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00mol PCl5,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内PCl3的浓度为0.150mol/L。

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

12、(2007宁夏高考)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A、16.7%B、20.0%C、80.0%D、83.3%13、(2007宁夏高考)氮化硅(Si3N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石英与焦炭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以下反应制得:□SiO2+□C+□N2□Si3N4+□CO(1)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在方框内);(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其还原产物是;(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4)若知上述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其反应热△H 零(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升高温度,其平衡常数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若使压强增大,则上述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6)若已知CO生成速率为v(CO)=18mol/(L.min),则N2消耗速速率为v(N2)= mol/(L.min)。

14.(2010东城检测)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CO(g)+ 2H2(g)CH3OH(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根据右图,升高温度,K值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500℃时,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化学平衡,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用n B、t B表示)。

(3)判断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填字母)。

a. v生成(CH3OH)= v消耗(CO)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d. CO、H2、CH3OH的浓度均不再变化(4) 300℃时,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填字母)。

a.c(H2)减少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c.CH3OH的物质的量增加d.重新平衡时c(H2)/ c(CH3OH)减小15.(2010西城测试)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 ΔH<0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

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18、(2004全国Ⅳ卷)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2M(g)+N(g) 2E(g),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E(g),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M和1molN的混合气体,达平衡时M的转化率为A.20% B.40% C.60% D.80%21、(2002广东高考)1 mol X气体跟a mol 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 + a Y(g) b Z(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 。

而且,在同温同压下还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4,则a和b的数值可能是A.a=l,b=l B.a=2,b=1C.a=2,b=2 D.a=3,b=222、(2002上海高考)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Array表: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2)该反应为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c)v正(H2)=v逆(H2O)(d)c(CO2)=c(CO)(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 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1、⑴放热⑵H:X:⑶HF、HCl、HBr、HI⑷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⑸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⑹ad2、BC3、(1)五氧化二钒;大于(2)在450℃,2molSO2气体和1molO2气体完全反应生成2molSO3气体放出的热量为190kJ (3)b d(4)0.036;向正反应方向;0.36;0.404、B5、C6、A7、(1)25%(2)增大(3)6(4)41%8、D9、⑴K= 放热⑵b 1.5×10-3mol·L-1·s-1 ⑶b c ⑷c11、(1)K=或K=(2)K=0.4512、A13、(1)3,6,2,1,6(2)N2,Si3N4(3)K=(或K=(4)小于减小(5)逆(6)614、(1);减小(2)mol·L-1·min-1(3)cd (4)cd15、(1)(2)>21、AD22、(1)(2)吸热(3)b、c (4)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